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作 者 作 品

戰國策:雋永的說辭
說苑(上):妙語的花園

古典文學

【類別最新出版】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精裝增訂限量簽名版)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上下冊)
西南聯大詩詞課
論語
莊子選


說苑(下)(XO0026)──妙語的花園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古典文學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鐘克昌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280頁
ISBN:9571314811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書摘 1書摘 2



  書摘 2

六、說苑的體例及各篇旨趣

言論是人類自別於禽獸的智慧的流露,往往是針砭時事,在所感而發;所以名言要是離開了故事,就失去其意義。劉向的說苑,更依故事內容分為二十類;依此篇目而檢閱,旨趣容易掌握,印證尤感便捷。

說苑每篇旨趣,除談叢篇外,皆見於首章;據殘本新序而言,則乏此體例。由此益顯劉向的思想、見識及精力所注在於說苑一書;新序本非其所編,自不可同日而語。今改寫說苑,既以趣味為主,純粹論理皆在割愛之列;為使讀者了然於劉向的苦心孤詣,略敘每篇旨意如下,以資參證:

君道第一──首章藉師曠答晉平公之語,說明做領袖的方法在於清淨無為、博愛任賢、多用耳目以探聽四方人的意見、不被習俗所溺、不被左右人所控制、胸襟開闊而有遠見,並且要站在超然的地位以領導人民,常常巡視大臣們的政績。

法術第二──首章先提出當大臣的道理在於順從皇上的命令,交付的任務做完後要妥善報告,行事不敢專橫,不隨便效忠權臣,不隨便提高自己的地位,行事一定要對國家有益處對皇上有幫助;接著提出六正六邪之臣以為勸戒,聖、良、忠、智、貞、直是為六正,具、諛、姦、讒、賊、亡是為六邪。

建本第三──首章由孔子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之語,推論建立根本的重要性。因為根本不健全,末梢必歪斜;開始不興盛,最後必衰竭。易經說:「建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所以君子要注重根本,要注重開始。「孝」「弟」正是為人的根本,而「學」所以增才智以明道。通篇所述聖哲故事,以孝弟與好學居多,又兼及國以民為本。
立節第四──首章說明一個有勇氣又果斷的知識分子應該為了維護仁義而犧牲生命,仗著大節義理而不選擇犧牲的地點,才能身雖死而留名於後世。怎麼才能樹立節操呢?要能勤勞刻苦、安於貧窮、看輕死亡。既無地位又沒金錢,並非知識分子的恥辱;一個知識分子真正的恥辱是:天下推舉忠誠的人而沒有你的份,推舉信義的人而沒有你的份,推舉廉潔的人而沒有你的份。你如果忠、信、廉三者在身,將要留名於後代,和日月一樣永遠不朽,即使在那不講公理的時代,也不能污辱你。詩經上說:「我的心志比石還堅定,不可以轉動;我的心志比席子還平,不可以捲起。」能夠不失去自己,然後可以共患難:這是知識分子所以超過別人的地方。

貴德第五──本篇在推崇仁德的可貴。首章即論述聖人對待天下百姓,把他當做小孩子一樣,餓了就讓他吃飯,冷了就替他穿衣;養育他,使他長大,就怕他長不大:這就是仁德。國家領袖以及一般執政者能夠愛民以德,則天下治,得民心;一般士君子仗恃仁德,則足以自衛,足以化暴。

復恩第六──通篇所述皆報恩之事。首章總論施恩德者不求報,而受人恩德卻一定要報答。勤勞而不埋怨,有功而不求報賞,這是最厚道的人。臣下有意想不到的功勞,人主就得加以重賞;人主有特別的恩賞,臣下就得以死效忠。臣下不報答人主的恩典,反而奔走於權貴之門,這是禍亂的根源;人主不能報償臣下的功勞而吝於獎賞,這也是禍亂的根源。禍亂的滋生,正由於彼此不相報恩的緣故。

政理第七──本篇在說明為政的道理。首章先提出政有三品:王道的政治在感化人民,霸道的政治在威服人民,強橫的政冶在脅迫人民。此三者各有所宜,而以感化人民為貴;感化無效而後威服,威服無效而後脅迫,脅迫無效而後刑罰。

尊賢第八──本篇在強調尊賢的重要性。首章一開頭就說:人主想要平治天下,留名後代,必定要尊重賢人,禮遇士人。一個英明的君主,施恩德於天下,又能禮遇在下的人,將使遠方的人懷德,又可招致跟前的人。想稱霸於世,就得借重賢能的人,像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都是霸王的船和車。然而成王稱霸固然要靠人才,亡國破家也離不開人的因素;不尊賢的人宜加警惕。

正諫第九──說明人臣所以艱難地盡忠於王室而勸諫國君,並非為著自身,只是想匡正國君的過錯,糾正國君的缺失,以免國家危亡。首章提出正諫之法在於權衡國君及時勢,調和其緩急而處置適中,對上不敢危及國君,對下不致危害己身。劉向後半生與擅權跋扈的王氏抗衡。屢屢正諫漢成帝,雖不能改變情勢,亦可謂忠正了。

敬慎第十──說明慎重行事才能存身、全國的道理。此篇晃公武讀書志做法戒篇。首章即謂存亡禍福,都在於自身的警戒審慎,所以君子在獨處時更要特別謹慎;並引詩「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來說明敬慎的態度。

善說第十一── 極言善於勸說的重要性。首章先引孫卿所論的勸說的方法:必須莊敬慎重地樹立自己的觀點,端正誠懇地處理它,堅強地保持自己的決心,運用種種比喻來說明事理的真相。分析是非利弊使對方明白,說話的時候語氣常帶感情,有時興高采烈,有時激昂慷慨,務須使對方對於我的觀點覺得非常寶貴難得、神妙莫測。子貢說:「一個人說出的言辭,得當與否,關係著本身的得失和國家的安危。」辭令的功能,在於使我們的待人接物能獲得通達。言辭之道,實在是用來尊敬君上、提高自己的身分、安定國家和保全性命的工具,所以言辭不可不講求,而遊說之道更不可不嫺熟。

奉使第十二──說明奉命出使者,只要對國家有利,辭令行事皆應權衡時機。首章論及奉命出使,原則上不可擅權以興造事端;遇到拯救危難,勦除禍患時,可以專權行事;將帥帶兵出征,進退可由大夫自己決定;在路上聽到國君或父母死亡的消息,可以慢慢走,卻不能返回。

權謀第十三──說明通權達變的智謀的可貴。首章論及聖王辦事,一定先審慎於謀劃考慮,集思廣益;但是大眾的智慧雖可預測天機,而綜合各方的意見,卻有賴一人獨斷。上等的權謀可以預知天命,其次的可以測知人事。如天命的人,可以預見存亡禍福的根源,早知盛衰興撥的發端,預防禍事於未發生之前,避免災難於未成形之先。知人事的人遇事時能知道得失成敗的差別而追究到事情的結果,所以沒有失敗荒廢的事業。權謀有中正與邪惡之分:用心中正的人,權謀力求公平,出於至誠,榮及子孫;用心邪惡的人,權謀專為私利,出於詐偽,及身而滅。知天命知人事而擅長權謀的人,必須審察誠詐的根源後果來立身處世:這也是權謀的方法之一。

至公第十四──說明毫不偏私的效應。首章稱帝堯禪讓,大公無私;再論及人臣宜效法伊尹、呂望的大公:辦公務則不營私家,在公門則不言貨利,執行法令則不庇護親戚,奉公舉腎則不避仇讎,對國君盡忠,對下屬仁愛,以恕道待人,不結黨為非。

指武第十五──指者示也,武即軍事,指武即論述作戰用兵、軍事武力的重要性,兼及誅討刑殺的必要。首章引司馬法「國家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之說,又引易經「君子修整兵器,以防備意外的危險」之語,說明軍事不可玩弄,玩弄了就失去威力;軍事也不可廢置,廢置就招致他國入寇。以前吳王夫差因好戰而亡國,徐偃王也因沒有武備而被消滅。最後又引易經說:「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

談叢第十六──這篇純為哲言的薈萃,羅列八十則簡短的名言,都是耐人咀嚼的道理,並不像他篇的引述人物故事;而首章也一反常例,所敘不足以涵蓋全篇。首章雖與通篇一樣是格言式的敘述,唯提及王者之事,卻是西漢末葉的反響,亦足見劉向的苦心。首章云:王者知道怎樣駕馭臣下而治理人民,則群臣畏服;知道怎樣採信臣下的話和處理事情,就不被欺瞞蒙蔽;知道怎樣便萬民生活得舒適富足,那麼國家一定太平;知道怎樣忠孝事上,那麼臣子的行為跟著就會完美。

雜言第十七──雜言本指細碎無所歸類之言;但此篇大抵敘述賢人君子去就出處之道。除首章涵蓋全篇旨趣外,各章多引往古賢哲的行事見識,令人知所取捨。首章開頭即云:賢人君子,通達盛衰的時機,知道成敗的端倪,精察治亂的綱紀,明曉人類的情性,知道去就出處之道。

辨物第十八──辨物,就是明察物類的變化。據漢書本傳所載,劉向常常夜觀星宿達旦,而西漢陰陽五行休咎之說盛行,劉向往往藉天地災異之象來影射人事以正諫皇帝。唯此篇則主張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以知有形、無形的現象,並敘及往古怪異的物象,而祛除了迷信的成分。首章即引孔子之言,說明必須通達情性的道理和物類的變化,了解有形、無形的現象,清楚浮遊雲氣的源流,才可算是個成德的人;既知自然運行的道理,也就能躬行仁義,以禮樂飭身了。

脩文第十九──講求禮樂教化以及喪葬習俗,叫做脩文。首章總冒全篇,言及天下平定就得制定禮儀,生活安泰就得創作音樂,因為禮樂是教化百姓最重要而有效的。要移風易俗,沒有比音樂更有力的了;要安上治民,沒有比禮儀更見功效的了。所以賢明的君主要修飭禮文,設立學校,提倡音樂。

反質第二十──本篇主張去掉文飾,回到本質,也就是要歸真反璞。這是針對變本加厲的繁文縟節而提出的,亦所以矯時弊。首章即提出本質已太好的,根本就不必再加修飾;次章接言卜筮祭祀之本質,以及見人之文必考其質的遣埋;其餘各章皆攸關反質的故事。


七、說苑是諸子議論之文,自成一家

說苑的價值,除了有系統地歸類前人言行道義以為後生修齊治平的借鑑外,在古籍的保存上,亦功不可沒。四庫提要云:

「古籍散佚,多賴此以存。如漢志河閒獻王八篇,隋志已不著錄,而此書所載四條,尚足見其議論醇正,不愧儒宗。其他亦多可採擇。」

古人以文章為天下的公器,在引用上多不標明出處,這在今日看來,不無缺失;但唯其沒有標明出處,說苑全書更顯得渾然一體:那些老莊管韓異端之說,一經劉向儒者眼光的擇錄,統統化為有益世道人心的儒家言了。而前人往往喜歡以史學家的眼光指摘其失誤,如唐劉知幾史通雜說就攻擊道:

「新序、說苑……皆廣陳虛裏,多構偽辭,非其識不周而材不足,蓋以世人多可欺故也。嗚呼!後生可畏,何代無人,而輒輕忽若斯者哉!夫傳聞失真,書生失實,蓋事有不獲已,人所不能免也。至於故造異說,以惑後來,則過之尤甚者矣。」

宋朝葉大慶考古質疑亦摘其趙襄子賞晉陽之功孔子稱之一條、諸御己諫楚莊王築臺引伍子胥一條、晏子使吳見夫差一條、晉太史屠餘與周桓公論晉平公一條、晉勝智氏後闔閭襲郢一條、楚左史倚相論越破吳一條、晏子送曾子一條、晉昭公時戰邲一條、孔子對趙襄子一條:以為皆時代先後,邈不相及。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亦摘其固桑對晉平公論養士一條,新序作舟人古乘對趟簡子;又楚文王爵莞饒一條,新序作楚共王爵莞蘇:以為二書既同出劉向一手,而自相矛盾。黃震黃氏日鈔亦謂:

「不屑扶君之事,新序以為虎會事趟簡子,說苑以為隋會事晉文侯;君不能改士之說,新序以為大夫對衛相,說苑以為田饒對齊相;宗衛解衣就鼎以諫佛肸之說,新序以為田卑,說苑以為田基。是二書定於一人,而自為異同。」

劉向被服儒者,說苑新序二書,漢書藝文志即列為諸子儒家類。諸子議論之文,但求合乎義理而自成一家,閒有傳聞異詞,不能以微瑕累全璧。故嚴可均鐵橋漫稿書說苑後云:

「向所類事,與左傳及諸子間或牴牾,或一事而兩說三說兼存,韓非子亦如此。良由所見異 詞,所聞異詞,所傳聞異詞,不必同李斯之法,別黑白而定一尊。淺學之徒,少見多怪,謂某事與某書違異,某人與某人不相值;生二千載後而欲畫一二千載以前之事,甚非多聞闕疑之意。」

又朱一新無邪堂答問亦云:

「諸子書發攄己意,往往借古事以申其說。劉子政新序說苑,冀以感悟時君,取足達意而止,亦不復計事實之舛誤。蓋文章體裁不同,議論之文,源出於子,自成一家,不妨有此。若記事之文出於史,考證之文出於經,則固不得如此也。」

嚴、朱二氏真可謂善讀書了。


八、說苑的版本

說苑一書,宋初僅存五篇,總曾鞏蒐集校訂,仍為二十卷。今傳有明經廠新序說苑合刻本,何良俊刻漢魏叢書本,潮州鄭氏龍溪精舍刻盧文弨校本,日本國刻關嘉纂注本,上海涵芬樓影印明萬曆新安程氏刊本,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做宋本,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四部叢刊本。近有臺北新興書局影印漢魏叢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今註今譯本。

據四部備要本,計得六九一草,約十一萬五千字,較劉向所云七百八十四章,猶差九十三章。此或因純粹格言式章次難以劃分,或為後世鈔本的遺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