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附錄
後記

散文雜論

【類別最新出版】
有時我獨自念想
沒有最好的季節,轉個念一切都是剛剛好
三十女子微物誌
時空迴游
村上私藏 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2


現在,他是一顆星(AB0178)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散文雜論
叢書系列:人間叢書
作者:高信疆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2年04月15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98頁
ISBN:957130426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附錄後記



  後記

.高信疆

這是一本紀念保羅.安格爾先生的書,也是一本獻給聶華苓女士的書﹔這是一本寄遣悲悽的書,也是一本細說情誼的書。這本書,記述了許多未為人知的文壇舊事與創作因緣,也同時烘托了一分摯切的,對於文學傳承與人間風義的召喚。

這本書,是全球各地的華人文學工作者,同一位世界公民、一位文學監護人,共同獻上的深沉追思與禮敬。

如果,文學依然還有它的力量和價值的話,如果,人生依舊還需要性情與倫範的話,這本書,就是它的感性詮釋和理性堅持的一個可能。

1991年 3 月22日,保羅.安格爾先生倒臥在芝加哥機場的角落裏。這位長久關切著、呵護著當代世界文壇的詩人和鬥士,就這樣悄沒聲息的,告別了他所熱愛的家人、朋友和世界,告別了他一生志業所托的文學。

消息傳到了台北,「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台灣聯誼會的朋友,在錯諤與傷痛中,緊急召集了一次會議,商討並決定了相關的追思活動與紀念事宜。這本書,就是當時的決議之一。

我們希望,這本書的編選,能夠多面向的顯影出安格爾先生的人格與風格、生活與生平,以及從「作家寫作坊」到「國際寫作計畫」的數十年間,在安格爾夫婦手下先後編織出來的,動人的文學經緯。

我們希望,書中收錄的篇章,儘可能的涵蓋到華文作家的各個地區,無論台海兩岸、美洲或亞洲,所有曾經應邀前往愛荷華的華人作家,他們的紀念文字,都是我們邀約或選輯的對象。畢竟,國際寫作計畫的精神,原是沒有界域的,是一種寬廣的、「大同理想」的文學實踐。

我們也希望,透過這部書的編選,能夠真實紀錄,並完整呈現出安格爾先生的精神理想與人文典範——對文學的關懷與尊重、對世界的擁抱與熱愛、對人性毫無保留的信心與執著。

我們深深地希望,這一切,都能不斷的光大起來,傳遞下去。

就在這樣的原則和期許下,筆者著手了這本書編、選、輯、錄的工作。近一年來,陸續邀約並收集了許多作家的悼唁和憶述之作,配合相關的訪談與紀錄,而有了本書的內容和形式——一本四百頁的,包括了圖片、資料、親友追念和詩文選錄等,八個類別組合而成的紀念文集。

它們的分類,依序是:

  1. 歲月。從「圖片邏輯」和「他們說」的兩個圖文單元裏,一窺安格爾夫婦的生活、志業和他們的影響。由於整本書都是華文作家的見證,「他們說」的這一單元,就以全球其他國度的作家為主,摘錄了他們文字中的吉光片羽。雖然篇幅不大,卻足夠讓我們感受到,在他們夫婦走過的歲月裏,凝聚了,擴散了一股怎樣的,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熱力與光華。
  2. 傷逝。選刊了兩則安格爾先生辭世的中文報導,和一篇概述生平的素描。
  3. 家園。親人的懷念與哀悼﹔此外,還輯錄了安格爾先生《又回台灣》的舊作。在這篇發表於1988年 5 月 1 日中國時報上的短文中,安格爾先生寫下了他與台灣的姻緣,歷久而彌新的,家園般的姻緣。
  4. 燈火。台灣、大陸,以及海外華人作家們共同思念和追憶的彙編。或許,限於人力、物力,我們未能收錄到所有的紀念文字,但在可能的範圍內,大概也具備了相當的意義與代表性了吧。為了存真,這一輯裏的文字,曾經在報章雜誌上發表過的,就以刊登日期的先後排列﹔部分未曾發表的作品,則按收稿前後和文字性質,分別編列在相關的文字之間。
  5. 永遠。台灣與愛荷華的兩次追思會上的講話,以及1991年年底,在台北陪聶華苓家人守歲的紀錄。從這些不同人士、不同時地的言談中,更清晰而深入的讓我們看到了安格爾先生:他的細膩與渾厚,他的襟懷與情操,他的無微不至的愛心與無所不在的奉獻。這些,都將在永遠的時光中,閃亮。
  6. 履痕。詩人弦對安格爾先生所作的專訪。雖然已經是廿多年前的事了,但對安格爾先生早歲成長。求學及寫作的心路歷程,卻給出了一分可貴的記實和生動的側寫。
  7. 詩選。分別紀錄了弦、梁實秋、荒蕪與鄭愁予等先生的譯作。這可以使讀者多面的理解到,安格爾先生的創作特質與文字風格,尤其難能的,是煥發在他詩中的那般對於孩童、大地、中國以及台灣的深邃感情和期待。
  8. 附錄。保留了所有應邀前往愛荷華的華文作家的名錄。這是一個歷史的證言,也是一份文學的索引﹔而這本書的出版,正是他們全體的心願。

多少年來,愛荷華「作家寫作坊」和「國際寫作計畫」,雖曾先後邀請過全世界的作家七百餘人往訪,但是其中超過了九分之一的作家,是華文作者﹔來自台灣的,又佔了其中的半數。這固然表現了安格爾夫婦對中國文學的厚愛,卻更說明了他們對台灣文壇的重視。這也是為什麼,全球第一個與國際寫作計畫相連繫的組織,會在台灣誕生的理由之一。

當然,這也是我們編印出版這本書的,一個最大的動力和資源。

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裏,除了要向每一位執筆人和資料提供者致謝外,我們更深深感動於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紀忠先生的支持。由於他的協助,我們曾與時報聯合舉辦了安格爾先生的追思紀念會﹔由於他的允諾,才有了時報出版公司精心編印的這本文集。事實上,1988年5月,安格爾夫婦的訪台之行,也是經由余先生的正式邀請和積極奔走,始能在幾經波折後,得以實現。

這一次的訪台之行,同時促使了「國際寫作計畫台灣聯誼會」的成立。

這本書的完成,我們還要感謝時報《人間副刊》的主任楊澤,副主任焦桐、編輯王志誠,以及時報出版公司的總經理郝明義,經理吳繼文、編輯高桂萍等人。他們給予本書的實質幫助,是編者和聯誼會的所有同仁,都將銘記在心的。

愛荷華河畔的「五月花」公寓上,曾經揮洒過多少文學工作者的心聲與墨影;曾經,多少篇動人心弦的現代「離騷」,就在那裏,在安格爾夫婦的細心保護和培育下,完稿、成形了。曾經,許多陌生的人,在這裏彼此熟稔﹔許多對立的作家,在這裏相互諒解﹔許多美麗的故事,動人的傳奇,都曾在這裏孳生、蕃延……

愛荷華肥沃的大地,豐茂的農業,運轉了美國的活力與健康,也孕育了安格爾先生質樸博大的胸懷。他是那種混合了泥土與烈酒氣質的人,他是美國西部拓荒精神與歐洲古典騎士風範的現代傳人﹔安格爾先生一身兼具了「詩心」與「俠情」、「智者」與「仁者」的多重角色。作為一個人,他把個體與群體交融在一起,他把「行動」與「觀念」融匯到一身,他留給我們的是無比豐富的人格。作為一個詩人,他把文學的價值,提昇到純粹而明瑩的境界裏——超越了種族、地域、年齡和其他種種政治的、經濟的、甚至語言本身的侷限。他的視野遍及全世界,他的腳根卻踩在自己成長的泥土上﹔他以文學實踐了天下一家的理想,卻又同時回饋了他的家鄉﹕愛荷華。這個城市,因為他而有了更大的姿彩和魅力,而有了更深的尊嚴與內容。

還記得,1985年 5 月 1 日,我和妻子柯元馨,一道自陌地生驅車旅遊,路過愛荷華探望安格爾夫婦的時候,安格爾先生如何開懷的與我們那兩個不通英文的孩子談心大笑﹔還記得臨別的時候,安格爾先生忽然從屋前的草地上,捧起了一束紫白相間的野花,送給元馨。他說,花草是大地的詩篇,有它們相伴,這一路上你們就不會寂寞了——我們把這一束花放置在駕駛座前,就這樣駛向了遙遠的洛磯山脈……。

如今,安格爾先生過世整整一年了。然而,安格爾先生赤子般的朗朗笑聲,陪伴著那束花影,卻一直搖曳在我們的心中。

 
附錄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