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文學小說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自序
書摘

作 者 作 品

時間軸
病變
雞翎圖
公寓導遊
城邦暴力團(1)
城邦暴力團(2)
城邦暴力團(3)
城邦暴力團(4)
最初
公寓導遊

文學小說

【類別最新出版】
假面的告白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
牛仔很忙: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精裝版)
托爾斯泰傳
金月蓮


雍正的第一滴血(AB0008)

類別: 文學小說
叢書系列:人間叢書
作者:張大春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6年04月15日
定價:150 元
售價:118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228頁
ISBN:957130354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自序書摘



  書摘

風勁角弓鳴——射箭神話和史料裏的中國情節

有一則神話說:黃帝騎龍昇天,小臣百姓不能跟隨而上,便攀持著龍鬚,鬚斷落之後,變成弓,大家只得抱弓遙望,哭號不止,後世的人便稱那弓為「烏號」,這則神話意味著什麼? 弓是人與天相與應答的媒介? 還是相互阻絕的符記? 或者是天神贈予凡人,勉其自衛、自助的利器?

后羿射日的神話大約在西漢初年就已逐漸成型。《准南子.本經篇》和《覽冥篇》上各記載著十日並出,焦殺草木禾稼,羿射殺之,以及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姮(嫦)娥竊以奔月的故事。照《路史》和《楚辭.天問》的說法,后羿滅東正后夔之國,奪其妻在先,射河伯而取其婦雒嬪於後,姮娥傷心竊藥出走,也是情無可奈,理所當然。而繹史引張衡之說,卻認為是嫦娥誤信一個叫有黃的巫師之言,飲藥求仙,不料卻變成了一隻蟾蜍。姑不論這些紛歧的說法是日神月神的派系之爭;或是英雄美人的情憎之嫌,貫穿整個神話的總是弓箭。

.凝神專志,得失兩忘

且不說神話如何,在人事上,弓箭也一逕是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男人立身行志的象徵。《易經》上就提到:「弦木為弧,剡(銳利)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禮記》上也記載著:有男嬰出生,要以桑木為弓、以蓬為箭,射天地四方,來表彰或祈祝男人的志事。

弓箭最初自然只是行獵與作戰的工具,然而控弦引射之時,弛索收藏之際,莫不發人聯想,老古人從中悟出了許多道理。《禮記.學記》上勉人為學慎始,就說:「良弓之子,必學為箕。」會製造好弓的良匠,幼時初學,欲窺彎木治材的竅門,還得從製箕上省思。《孔子家語》雖是托名之作,也記載著一些妙道,說是楚共王出遊,失落了一把烏號之弓。左右近臣要去找回來,共王說:「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聽了便說:「可惜啊,該說「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呢?」《呂氏.春秋》上的記載與此稍有出入,以為楚共王那話是周公說的,而老子在孔子的一段話之後,又表示:孔子也不夠心寬,何必加上一個「人」字呢?——得失之道,原本是「缺憾還諸天地」而已。這套哲學的意味其實是和弓箭本身的應用有著密切關係的:射箭者挽弓而放,是失了箭。一旦發而中的,又彷彿是得了;即令發而不中,對於一個射者來說,則原本是一種自我訓練的必然過程。老子就說過:「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從而無論是有餘是不足,是得是失,都不在人是否能「獲致」一個什麼具體的結果。

所以莊子認為:后羿能射中很細微的東西,卻不能讓人不稱譽他的巧;一隻麻雀飛過,后羿可以射中,但是如果以全天下為鳥籠,則一隻麻雀也跑不掉了。莊子還打了個比方,說列禦寇射箭給伯昏無人看,他拉滿了弓,左肘上可以放一杯水,右手接二連三地放箭,水都不會滿溢出來。伯昏無人說:「這只是有心之射,不是無心之射。」說著便爬上危岩,臨著百仞深淵,倒行後退,腳掌有三分之二懸空在外。列禦寇可嚇壞了,伯昏無人才說:「那至人上測青天、下臨黃泉,神氣不變,你才上一座高山,就驚恐不已,你心裏有危殆產生了。」

莊子所寓言的是一種極其精微的凝神與專注,而且無所謂凝注的實際對象或目標,他從射箭之道引申出人面對世事紛華的澄靜無慮,算是透悟了弓箭「憑虛落實、以得環中」的深意。

.風勁弓鳴,絕技役器

即使不從這些玄奧的哲理著眼,弓箭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仍另有一番透照世事的啟迪。

比方說,從弓箭的材質上可以看出古代遊牧民族與農業社會之間的對峙關係。《周禮》上提到造弓有六材:木、角、筋、膠、絲、漆。木材的彈力可以使箭射得遠,獸角的硬度可以增加箭速,並讓木材的彈性歷久不竭,筋和膠的作用在鞏固弓體、聚和箭力,纏絲上漆也都是對弓的保養。其中取於獸身的角和筋最是遊牧民族製弓時所重視的材料。錢穆先生就考證過:這兩種材料中含有大量的膠質,氣溫愈低,硬度愈高,韌性也愈大。到了秋冬之交,偏逢馬肥腰健,這時的氣溫又使弓力異常旺足;而說巧不巧,北地的農業社會也剛好值於豐收之際。於是慣常馳聘於亞寒帶或寒帶的荒原健兒便逞其好尚武力掠奪的天賦,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南下牧馬」行動。自有國史以來,漢民族所面臨的牧馬之劫,幾乎沒有一年能夠豁免。

所以強鄰迫境的趙武靈王學胡服騎射,得以暫時稱雄諸侯;僻處西北的唐太宗少好弓矢,而能悟出匠人所謂「木心不正,脈理皆邪;雖弓剛勁而遣箭不直。」的政教之訓。這些都是長久以降大自然透過弓箭洩漏給人們的天機。無論是「風勁角弓鳴」也好,「弧矢定四方」也好,皆非偶然。

至於控弦引射的一刻,也有值得深省的學間。《列女傳》上記載:晉平公使匠人製弓,三年始成。平公控射之下,連一層皮革都穿不透,大怒,欲殺匠人。匠人的妻子到平公的面前強白,說:「我丈夫的弓是天下精材所製,幹生太山之阿,以燕牛之角,纏以荊糜之筋,糊以河魚之膠,穿不透皮革,是你不會射的緣故!」這個弱女子教給平公一些射箭的道理,說是「左手如拒,右手如附枝,右手發之,而左手不知」,平公依言而射,果然能穿七扎。這個故事說明了善其事必利其器之外,還得能通役用之技,才不辜負良材的道理。即令對現代以射箭為運動的人而言,這種左手撐拒不動,右手放弦而左手未覺的功夫仍然是顛撲不破的。

.絕技相傳,不可盡授

晉位於山西,是胡漢雜處的北方,中國歷史上善射的高手,如李廣、李欽瑤等都活躍於塞邊。南方則只有荊楚之人能通射藝的多。戰國時代楚莊王手下一個藉藉無聞的小校尉養繇基算是「南方之強」的大國手,他以互射三箭的對決方式向叛將鬥越椒挑戰,大顯口囓來箭的神技,冠絕古今,輪到他射對方的時候,便故放虛弦,然後拈箭一發,鬥越椒再閃不及,貫腦而死。

李廣射石沒羽的故事人人耳熟能詳。唐代天寶、至德年間有個李欽瑤,神射之術甚至讓以弓箭聞世的回鶻人驚怖萬狀。話說李欽瑤任御史大夫時,軍屬臨淮。對敵前有狐趨走於陣前,李欽瑤受命以三矢射狐,慰安軍心。他受命馳出,不料有野雉驚起於馬前,馬倏然挺立,欽瑤已在同時翻身仰射,一矢中雉,拍馬再追,十步之內,再發中狐,便拾起兩件獵物覆命。舉軍為之歡呼,聲震山谷。當時回鶻人置陣北原,睹此情狀,也顧不得是在打仗,棄軍飛馬上前,爭捧欽瑤,說:「你一定和回鶻人有血緣親戚的關係,不然怎麼會這樣神準?」

血緣之說就算無稽,國人在射藝傳授方面也有相當突兀的怪現象。似乎所有的神射手都不能傾囊授技,因為中國人似乎隱然有一種「弓箭情結」,即孟子所謂:「逢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羿。」每位射手部在潛意識裏害怕捱黑箭,尤其是被自己一手調教出來的徒弟從背後給穿了;而很多學射子弟都有那種把師父的後心當箭靶子的習慣。

隋末有一個名叫督君謨的人能閉目而射,百發百中,他的學生王靈智跟了他三年,以為曲盡其妙,要射殺之而後快。這一回君謨發覺有異,張口咬住來箭,笑著對叛徒說:三年以來,就是留了這一「口」沒教給你!」

《西陽雜俎》上記載:天下第一射手飛衛有個徒弟叫紀昌,飛衛教他先學看靶,要能「視小如大」。紀昌把隻虱子懸在窗口三年,看虱子看到如輪般大小,一箭可貫虱心。於是謀圖殺害飛衛。兩人對決互射,矢鋒相觸墜地,灰土不揚,後來飛衛的箭先用完了,紀昌又射來一箭,飛衛以棘端承之,毫髮不損,於是二人相擁而泣,約為義父子,刻背立誓,術不傳人。其實根據列子的記載,飛衛自己也曾經有欺師滅祖的經驗。他想射師父甘蠅,卻被對方咬住了箭鏃,甘蠅挺弓以原箭射回,飛衛繞樹而走,那箭卻如通靈的一般也繞樹窮追起來,這則荒誕的卡通神話沒有結尾,不過飛衛大約是逃過了一劫,否則不會在後來讓紀昌有可乘之機,這也算天道輪迴了。無論報施何如,還是孟子說得好:「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 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弓箭本是傷人之器,但是人們卻由於發明了它而得以在猛獸惡禽之間生生不息,是仁道呢? 還是不仁道呢?

.揖讓而升,弓體不二

不過中國人對弓箭所構成的殺傷,總會以一套人道的體制來做平衡。(禮記.射義」上強調:知識分子以上的階層,必須提昇射藝中的深刻道理,「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行射賽者「各射己之鶻」,不相殘戮,而且「揖讓而升,下而飲」,射時還要配奏合於各人身分的音樂,音樂的法度讓人自覺到禮法不相雜亂、節度不相侵擾的本位秩序,這大概就是寓文明於野蠻的精微之處了。

弓箭之道,於今世堪稱淪落,然而觀顧古人神凝志壹、弓體不二的覺悟,以及好仁惡殺、揖讓毋傷的用心,可以漸知:「射」這樁事,也蘊含著許多看似牴啎實則容融的妙義,唯射者能自行左右。

 
推薦序自序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