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內文摘錄1
內文摘錄2

中國各朝歷史

【類別最新出版】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增訂本)
十三經講座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
中華文化符號十七講


走進唐人的日常──從衣冠、食物、婚姻、藝術了解唐代生活史(VLR0056)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中國各朝歷史
叢書系列:HISTORY
作者:師永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18日
定價:420 元
售價:33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60頁
ISBN:9789571384702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內文摘錄1內文摘錄2



  內文摘錄2

第一章
火珠與紫米(節錄)


外來調味品興起,胡椒炙手可熱

在胡食流行的同時,外來調味品在唐朝也很時興,其中最有名的是胡椒。唐代著名志怪小說家段成式稱胡椒產於摩揭陀國(古代中印度),當地人呼為昧履支(merica),並說唐人「作胡盤肉食皆用之」。作為一種唐人喜愛但是外來的調料,胡椒十分值錢。《新唐書.列傳第七十》記載,唐代的宰相、詩人元載被治罪抄家時,從家中被抄出八百石胡椒,「籍其家,鐘乳五百兩,詔分賜中書、門下臺省官,胡椒至八百石,它物稱是。」八百石相當於現在六十四公噸,需要用現在的貨櫃半掛車才能裝得下,如果史書沒有記錯數字的話,這真是令人咋舌。
今天的人可能對元載囤積胡椒感到又可笑又不理解。然而,在古代的世界,胡椒作為一種神奇的物質,改變了世界的格局。

五世紀哥德人滅西羅馬帝國,起初就是向羅馬索要黃金和胡椒不成而攻占了羅馬城,此後不久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便有了現在的雛形。在大航海早期,葡萄牙、西班牙為了爭奪前往印度販賣胡椒的航線,進行了激烈的戰爭,最終成就了西班牙「無畏艦隊」的名號。到了十六世紀中期,英國人擊敗了西班牙船隊,主宰了胡椒的命運。後來,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憑藉實力,又把英國從胡椒市場排擠出去,成為航海時代的新霸主。在中世紀歐洲,胡椒被稱為「黑色黃金」,一度作為貨幣使用。

「海洋小說大師」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在《詹姆斯王》裡寫到:「荷蘭和英國冒險者對胡椒的特殊興趣,就像愛情的烈火一般在胸中燃燒。為了把胡椒弄到手,他們還有什麼地方不願去呢!他們會為了一袋胡椒互相殘殺,甚至不惜拋棄自己一向珍愛的靈魂。這種強烈的占有欲使他們甘願赴湯蹈火,將種種生命危險置之度外──陌生的海洋,種種怪疾、傷痛、監禁、飢餓、瘟疫以及絕望……」

從這個角度看,元載囤積的胡椒,該是多麼價值連城的戰略物資啊。

我們今天常吃的蔬菜很多都是來自西域,而且唐代人也已經開始食用。因為阿拉伯帝國入侵,避難於唐帝國的波斯人帶來了「波斯草」,也叫「波棱」,今天我們稱之為「菠菜」。胡人帶來的蔬菜還有胡芹,也就是芹菜,魏徵就特別喜歡吃醋醃芹菜。而大蒜被唐人稱之為「葫」,唐代道世編寫的《法苑珠林》中認為大蒜「臭穢不淨,能障聖道」。因此,唐代的和尚是不吃大蒜的。香菜,唐人稱之為「胡荽」,現在很多地方的方言還把香菜叫「芫荽」或「鹽荽」。胡瓜到了唐代開始被稱為「黃瓜」,而且已經成了一種家常菜,《全唐詩》卷五百一十一張祜〈讀曲歌五首〉就寫道:「郎去摘黃瓜,郎來收赤棗。」茄子又名「崑崙瓜」或「伽子」,原產印度,孟詵《食療本草》稱其為「落蘇」,唐朝時也已成為唐人的日常蔬菜,《酉陽雜俎》卷十九說:「茄子熟者,食之厚腸胃,……僧人多炙之,甚美。」唐代寺院拿茄子做齋食,可能是因為這種蔬菜是由印度東傳而來的原因。

第二章
大唐衣冠(節錄)

女性可以自在選擇男裝與袒胸裝

到了唐代中期,女著男裝盛行一時。據歷史學者榮新江先生〈女扮男裝──唐代前期婦女的性別意識〉一文統計,在目前考古發現的唐墓壁畫中,有女扮男裝出現的形象多達二十九幅,其中唐睿宗的駙馬薛儆墓石槨線刻的十九位侍女中,有七位著男裝,占三分之一強。

這些身穿男裝的唐代女子甚至一度假扮男子而做官。宋人編撰的《太平廣記》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唐僖宗年間,一位叫黃崇嘏的女子,父親曾在蜀中為官,她溫文爾雅,工詩善文。她的父母相繼亡故後,黃崇嘏女扮男裝,遊歷川東、川西。有一次,臨邛縣城發生大火災,黃崇嘏路過現場,被誣為縱火人,後來擔任五代前蜀宰相的周庠彼時正擔任邛州(四川邛崍)刺史。黃崇嘏下獄後給周庠獻詩一首說:「偶離幽隱住臨邛,行止堅貞比澗松。何事政清如水鏡,絆他野鶴向深籠。」周庠讀完詩,就召見了扮做男子的黃崇嘏。見「他」回答問題詳細敏捷,周庠認為黃崇嘏不一般,把她召入學院,與各位讀書的子侄為伴。黃崇嘏善長下棋和彈琴,工於書畫,後來被周庠推薦代理府司戶參軍,她的案牘文書漂亮清楚。周庠既器重她的聰明,又讚美她的風采,就想要把女兒嫁給她為妻。黃崇嘏獻詩一首說:「一辭拾翠碧江涯,貧守蓬茅但賦詩。自服藍衫居扳椽,永拋鸞鏡畫蛾眉。立身卓爾青松操,挺志鏗然白璧姿。幕府若容為坦腹,願天速變作男兒。」周庠看完詩,驚駭不已,才知道她是女兒身。黃崇嘏就是黃梅戲《女駙馬》的原型,而她寫的這兩首詩也在《全唐詩》中有收錄。

唐代女子裝束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袒胸裝」,這種服裝並不是露出乳房,而是將胸部和頸部曲線裸露在外,類似於今天的露肩深V禮服,來凸顯女性的「倒三角」之美。在中國兩千餘年的帝國史中,沒有哪個朝代的女性著裝能夠如此性感。

袒胸裝的流行背後,是當時女性以皮膚白皙粉嫩為美的社會審美觀。〈簪花仕女圖〉和唐代壁畫中的仕女個個體態豐盈,半胸酥白,極具富貴之態。由於壁畫多出自唐代皇室和貴族墓葬,有人判斷袒胸裝主要是流行於宮中的時尚,其實這種風尚風靡大唐,無論貴賤。引領這種潮流的是唐代的歌妓,唐代詩人方幹寫給歌妓的〈贈美人〉一詩中就寫道:「粉胸半掩疑晴雪,醉眼斜回小樣刀。」歐陽詢〈南鄉子〉詩則寫了一位在江邊笑倚春風的妓女:「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花。」

民間也有穿袒胸裝的,唐末廣西詩人周濆〈逢鄰女〉詩云:「日高鄰女笑相逢,慢束羅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綠水,參差羞殺白芙蓉。」詩中正是對鄰家女子身著袒胸裝的描寫。學者任半塘歷數十年結撰的唐代歌辭總集《敦煌歌辭總編》中有很多唐代的民間歌謠是講當時的袒胸裝的,比如一首叫〈鳳歸雲〉的歌曲就有這樣的唱詞:「目引橫波,素胸未消殘雪。」還有一首〈柳青娘〉的詩寫道:「青絲髻綰臉邊芳,淡紅衫子掩酥胸。」敦煌歌辭大都源自民間,據此可以看出袒胸裝的風靡一時。

今天我們對於唐代女子服裝中的袒胸裝如此關注,或許不僅僅是詫異於唐代的開放,更在於中國女性的胸部束縛才解放了九十年。

民國初年,中國社會除了沒有皇帝之外,其他一切照舊,風俗習氣依然延續著清代的傳統與保守。尤其是對於女子,即便是睡覺,她們也要穿著長過膝蓋的長背心,減少身體的裸露。一九二○年上海政府發布布告禁止「一切所穿衣服或故為短小袒臂露脛,或模仿異式不倫不類」,並稱其「招搖過市恬不為怪,時髦爭誇,成何體統」。

有鑑於此,全國各地爆發解放婦女胸脯的「天乳運動」,到了一九二八年,國民政府發出公函,在全國範圍內通令禁止女性束胸:「婦女束胸實屬一種惡習,不但有害個人衛生,且與種族優盛有損。」至此,中國的女性才結束了自明清開始的束胸惡習。

袒胸裝還引發了現代人對於唐代「以胖為美」的審美討論,在唐代壁畫和類似於〈簪花仕女圖〉的畫作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肥胖或豐腴的唐代仕女形象,但如果據此來評判唐代全民審美向「胖」未免失之偏頗。可以肯定的是,唐朝人的美女標準中,也是有苗條一項的。《次柳氏舊聞》、《唐語林》等文獻記載,肅宗李亨還是太子的時候,被李林甫構陷,處境危險,愁得他鬚髮皆白,遠離一切聲色娛樂。唐明皇得知後,讓高力士派人「選人間女子細長白者五人,將以賜太子」。唐代狎妓第一的詩人白居易,我們從他的審美中亦能看出些許端倪。「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這是白居易說的,樊素、小蠻,都是白居易最為寵愛的家妓,小蠻的腰圍只有一尺六寸半,不盈一握。

唐代的女子不纏腳,不束胸,可以騎馬,也可以穿男裝,再加上社會富足,唯有豐腴矯健的女子形象,才配得上大唐帝國的風度,或許因為此種原因,才使得唐人對於女性的審美如此豐滿。

第八章
伏願娘子千秋萬歲(節錄)

對婚姻和女性採開放態度,在歷史上曇花一現

前面提到的秀才楊志堅,雖然顏真卿因為他妻子嫌貧愛富而打了她二十板,但仍然准許其離婚,是因為《唐律疏議.戶婚》對離婚有三種規定。第一種就是放妻,也就是協議離婚。指男女雙方自願離異的所謂「和離」:「夫妻義合,義絕則離。」我們開始提及的「放妻書」就是這種情況下的離婚協定,楊志堅妻子其實也是符合這種情況。

第二種則是休妻。也就是由男方提出離婚,也叫「出妻」。這個並不是指男方可以為所欲為,而是只有當女方違反了《禮記》規定了七條理由才可以:不顧父母、無子、淫、妒、惡疾、哆言、竊盜。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條,丈夫就可名正言順地休妻,不必經官判斷,只要作成文書,雙方父母和證人署名,即可解除婚姻關係。但同時,《唐律疏議》又承襲古代對女方保護的「三不去」原則,即如果女方曾為舅姑(唐人稱公婆為「舅姑」)服喪三年;娶的時候男方貧賤後來富貴的;現在無家可歸者;有「三不去」中任何一條,雖犯「七出」,丈夫也不能休妻。

第三種則是法律強制離婚。包括:夫妻雙方犯法的;雖有媒娉,而恐嚇勒索娶親者的;沒到商定好的吉日提前娶親的;強娶妻子的;不符合結婚條件結婚;假冒結婚等全部強制離婚。

唐律還規定「同宗共姓」、「同母異父姊妹」、「尊卑親屬」之間嚴禁為婚。有人據此判斷「唐人不允許近親結婚」,但實際上唐人卻沒有禁止同輩近親之間的婚姻關係,比如表哥可以娶表妹,這種中國人所謂的「親上加親」就是非常明顯的近親結婚。這表明唐人沒有認識到近親結婚的危害,而是僅從倫理道德上來約束人們的婚姻。

離婚或喪偶後,唐人不禁止二婚或改嫁,據《新唐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八.諸帝公主》記載,唐代公主再嫁的達二十三人:計有高祖女四,太宗女六,中宗女二,睿宗女二,元宗女八,肅宗女一,其中三次嫁人的有四人。

唐代對於婚姻和女性持有的開放態度,在歷史上曇花一現。唐以後「節婦烈女」的觀念開始大行其道,「節婦」,指堅守貞節絕不改嫁的女子;「烈女」,指為了免受侮辱而自殺殉節的女子。尤其是明清時代,成千上萬的婦女或自願、或被迫終生寡居,甚至以身殉夫。《古今圖書集成》記載:古代女子列入「閨節」、「閨烈」的烈女節婦,唐朝女子最少,僅五十一人,宋朝為二百六十七人,明朝為三萬六千人,而清代則數量更龐大──清史專家郭松義統計清代僅節婦一項,就有百萬之眾。我們今天看到的貞節牌坊,大多數為清代所立。

也正是由於唐律中對於婚姻所採取的開放態度,造就了唐代盛產愛情故事。中國的「四大古典戲劇」:王實甫的《西廂記》、湯顯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長生殿》。其中兩部都是唐代的愛情故事,《長生殿》講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悲歡離合;《西廂記》則源自唐代詩人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

二○一○年,河北平山因朔黃鐵路改造進行的文物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中,發現一座唐代墓葬,考古人員發掘時看到,墓室中夫妻二人的骨架還手牽著手。一千多年前夫妻二人牽手死去,這個姿態也在墓中一直保持了一千多年,其中蘊含多少事,令人浮想聯翩。

千年的時間過去了,再轟烈的愛情也消散在歷史的車輪裡,成了泛黃的書卷。今天的飲食男女,還會不會在寂寞的唐詩裡,在寫滿愛情的傳奇、小說和變文裡,泛起千古的愁緒呢?他們還會不會相信愛情呢?

第九章
神童(節錄)

一朝中進士,狂人走路都有風

唐代所有的考試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進士科,王定保在《唐摭言.卷一.散序進士》中說:「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即便你位極人臣,但如果你沒有進士出身,你人生仍然有遺憾。

唐代考上進士真的很牛麼?真的牛。

開元五年(七一七年),唐代詩人王泠然登進士第,隨後就寫了一封〈與御史高昌宇書〉的信給自己的故舊──御史大夫高昌宇,信的開頭就說:「僕之怪君甚久矣」,意思是,我對你不爽已經很久了。為什麼呢?王泠然和高昌宇認識的時候,高昌宇還是宋城縣(河南商丘)縣尉,當時王泠然因為文章寫得好,屢次得到高昌宇獎掖。等到得知高昌宇升遷之後,王泠然覺得「當為風流可望,故舊不遺」。也就是高昌宇可能要提拔他。不料高昌宇數次因為公幹經過宋城縣時,問及故友時都沒問到過王泠然。最令王泠然傷心的是,玄宗即位之初的先天二年(七一三年),他第一次參加科考,主考官就是高昌宇,結果高昌宇沒有錄取他。王泠然覺得自己受到了天大的委屈和屈辱,於是「一年在長安,一年在洛下,一年坐家園,去年冬十月得送,今年春三月及第」。經過三年發憤讀書,終於考取了進士。

考中進士的感覺是什麼樣的呢?王泠然說:「天下進士有數,自河以北,唯僕而已,光華藉甚。」今年考中的進士裡面,黃河以北就我一個,感覺自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了。

那麼,王泠然寫信的目的是什麼呢?他要「君須稍垂後恩,雪僕前恥」,他覺得是時候要高昌宇補償一下自己所受的恥辱了。他希望高昌宇:「意者望御史今年為僕索一婦,明年為留心一官。」他考中的時候已經是冬天了,朝廷停止了選試,而他的家又窮,兄弟和老爹靠「賣漿」也就是賣茶水和酒為生,他想讓高昌宇今年先給自己說個媳婦,明年幫他物色個官職。

為啥王泠然這麼狂呢,就是因為唐代的進士非常清貴,不出意外,走向人生巔峰,拜閣入相那也只是時間問題,王泠然說了:「儻也貴人多忘,國士難期,使僕一朝出其不意,與君並肩臺閣,側眼相視,公始悔而謝僕,僕安能有色於君乎?」成語「貴人多忘事」就來自於此,王泠然說,你要是貴人多忘事,沒給咱安排,等我和你同朝為官的時候,你可別指望我給你好臉色。

這就是唐人,狂得要命。「狂人」王泠然其實是一位優秀的詩人,《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文》存其文十一篇,他有「遠道俱為客,他鄉共在原」這樣充滿惆悵的思鄉之詩。

王泠然雖然考中了進士,但還不能馬上做官,這是因為唐代士人在通過考試後只是出身,也就是說只有做官的資格但不能正式任命。除非經過吏部組織的銓選否則不能做官。由於官員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銓選還得等空缺才行。
當時主管官員銓選的尚書省位於長安皇城的東邊,皇城東門景風門外的崇仁坊就成為了這些「選人」的聚集地,崇仁坊南邊緊鄰著的則是著名的平康坊──唐代長安城妓女的聚居地。等待銓選的新進士們和平康坊多才多藝的妓女,在唐代演繹出了非常多的故事。

晚唐僖宗時代的翰林學士孫棨撰有一卷《北里志》,記載了平康坊許多妓女的生活。唐時的妓女許多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諸妓,多能談吐,頗有知書言話者。」平康坊分為南曲、中曲、北曲三個部分,其中南曲和中曲多為名妓所居,環境十分優雅:「前後植花卉,或有怪石盆池,左右對設,小堂垂簾,茵榻帷幌之類稱是。」其中有一位居住在南曲的妓女叫顏令賓,她是一位喜歡文學的才女:「有詞句,見舉人盡禮祗奉,多乞歌詩,以為留贈,五彩箋常滿箱篋。」很多來趕考的士子她都送他們禮物,希望得到他們的作品。後來顏令賓病重,寫了一首詩讓童子拿給新進的進士和舉人們,這首詩《全唐詩》有收錄:「氣餘三五喘,花剩兩三枝。話別一樽酒,相邀無後期。」她告訴前來的士子們:「我不久矣,幸各製哀輓以送我。」意思是我的生命不多了,請求諸位寫一些輓詩送我吧。這真是一位奇女子,唐人的不拘一格和瀟灑,從一個女子身上即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