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台灣版序
編後語

作 者 作 品

未歸的台共鬥魂:蘇新自傳與文集
永遠的望鄉:蘇新文集補遺

臺灣史

【類別最新出版】
黃旺成的林投帽:近代臺灣的物、日常生活與世界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開箱臺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
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
閃耀台灣一套八冊(精裝套書,附贈明信片八張)


憤怒的台灣(BC0027)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臺灣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蘇新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3年02月15日
定價:180 元
售價:14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0頁
ISBN:957130601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台灣版序編後語



  台灣版序

.蔡子民

《憤怒的台灣》一書以十分之六的篇幅,記錄了台灣光復到1949年初約四年的台灣內外形勢和台灣人民的鬥爭。我正是在這個時候認識著者蘇新,並和他在台北、上海、香港等地共事或通信,一起鬥爭過來的。他作為報紙編輯,廣泛搜集材料,反覆核實,寫出了內容充實、論述中肯的好文章。在寫之前和之後,我們常交換意見,我從中得到不少教益,至今難忘。有關「二.二八」的記述都是他根據親身經歷和所採集的第一手材料寫成的。內容極為豐富紮實,因而長期以來常被引用。近年來,「二.二八」在台灣能公開談論之後,各方面都在挖掘有關「二.二八」的新史料,出了不少有價值的書。但其描寫的「二.二八」的輪廓並沒有超出《憤怒的台灣》,所以今天在台灣重新出版該書,對於了解「二.二八」仍很有參考價值。

為了明確這段台灣人民鬥爭的意義和歷史地位,《憤怒的台灣》以十分之四的篇幅,較系統地敘述了台灣的歷史,雖比較簡略,但著者的台灣史觀很值得重視,著者在「自序」中說:「台灣人民的生活和鬥爭決不是孤立的,必然地與當時的國內外情形有密切的關係」。為什麼?

歷史上,台灣原住民早就同大陸人民有接觸和文化交流,但一直到 16 世紀中葉以前,台灣因人稀、「地乏奇貨」,不大被外界所重視,來往很少。 15 世紀初,鄭和七下西洋,沒有到過台灣,只是到「赤嵌汲水」。1545年葡萄牙輪船經台灣海峽時,發現台灣,但只喊「尹啦,福摩薩」(意為啊,美麗之鳥)而去日本。到了 16 世紀中葉,即明朝中期之後,中國東南地方的工商業日趨發達,沿海漁民、農民開始一批一批地移往台灣,披荊斬棘,和原住民共同開發台灣,台灣的歷史起了根本性變化。日本和西方勢力隨之注視台灣,倭寇以台灣為基地,侵犯中國大陸沿海。荷蘭、西班牙侵占台灣,發展東方貿易。之後鄭成功收復台灣,不久清朝統一台灣。大陸漢族人民掀起幾次移民高潮,建立了以漢族為主的台灣社會。到 19 世紀鴉片戰爭之後,西方殖民勢力企圖以台灣作為跳板,侵略中國大陸,台灣終於被日本侵佔五十年。台灣光復後不久,國民黨敗退台灣,又有一大批漢族人到台灣。同時,美國把台灣作為牽制中國大陸的「不沉的航空母艦」,控制台灣。

綜上所述,大陸漢族人移往台灣,開發和建設台灣,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而外國勢力侵占或控制台灣,覬覦大陸。台灣的歷史與大陸分不開,與國際形勢有密切關係。台灣人對台灣地方政權的封建專制統治進行過憤怒的鬥爭,但不是叛國、獨立;對外國勢力的殖民統治和壓迫已進行過性質不同的憤怒的鬥爭,志向回歸祖國。我認為這就是《憤怒的台灣》的中心思想,也是台灣的歷史現實。以這種史觀來分析今天的台灣,將會有很多啟發。

198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