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譯 者 作 品

知識經濟大趨勢
百萬富翁的智慧
聰明女人致富七招
哇!發燒創意50招
嗨!專業出擊50招
致勝抉擇30招

社會議題

【類別最新出版】
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裸背線裝-限量藏書章)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止戰


A. D. 2000(BE0062)──新世紀優質生活全策略
Manual 2000 : Life Choices for the future you want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社會議題
叢書系列:NEXT
作者:約翰.艾金頓、茱麗亞.海勒斯
       John Elkington, Julia Hailes
譯者:李振昌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10月12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52頁
ISBN:957132990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書摘

第一章 我們可能的未來

你知道有一種金屬箔片所製作的立體變幻圖型嗎?在提款卡或手錶上經常可以看到。正面看是一張笑臉,斜著看卻又變成皺著眉頭。未來就有點像是這樣。同樣的一件事情,拿給不同的人看,有人的反應是樂觀,有人卻是悲觀的。

比起以往,現在更可以選擇我們所希望的未來。但是,必須先改變我們的優先順序與生活形態。印度有位謙虛不愛出風頭的思想家馬哈瑪.甘地(Mahatma Gandhi),下一代的人將會認為他是20世紀的偉大人物之一,他說過:「你希望未來改變的世界是怎樣,自己就必須改變。」本書在第二章到第七章每一節的最後,都有2000年公民提醒事項,舉出我們應該付諸行動的事項。本章提出21世紀帶領創新的關鍵趨勢,這些趨勢將形成我們的未來。

.學習與60億鄰居一起生活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正足以說明現在的情況。地球另一端的國家發生金融風暴,幾天之後,甚至幾小時之後,就會影響到另一端。世界逐漸變成全球化的市場、全球化通訊、全球化旅遊、全球化文化,甚至於全球化語言:英語(就某種程度而言)。在環境上,我們現在有全球化的問題,包括臭氧層破洞以及氣候變化。這些問題所影響的範圍,顯然跟以往的問題都不一樣,也許只有核子輻射問題是例外。

有許多因素造成全球化,不過到目前為止,最主要的因素是跨國大公司愈來愈多。像蜆牌石油(Shell)、可口可樂、麥當勞、微軟公司,每家企業都比許多國家更有影響力,而且還會繼續成長。

雖然在貧窮與富有國家,許多人都已經接受這種超級消費文化,不過還是有人強烈反對。例如,愈來愈多人對於全世界變成「麥當勞化」,或是「可口可樂殖民主義」,感到非常厭惡。這些大公司不僅使得本土多樣化的廠商無法生存,產品本身還重新改變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與生活形態。

衝突最嚴重的,也許是西方商業文化與伊斯蘭世界的衝突,許多穆斯林堅決反抗社會西方化(Westoxidization)。在有些地方,這種對西方的對抗甚至走火入魔。阿富汗禁止女性在街上出現,也禁止她們投票,甚至不給她們受教育的權利。

學習如何與60億鄰居一起生活相處,無可避免地會有許多新摩擦。我們可以大膽假設,21世紀還是會有許多革命、內戰,甚至全面性的地區戰爭或世界大戰,新武器派上用場,甚至沒有直接參與戰爭的國家也受到輻射塵的影響。我們雖希望這種事情不要發生,但是人性不可能一夜之間改變。

「地球請停止轉動,我要下去了。」(Stop the world, I want to get off!)許多人對於這句話深有感觸,未來卻只會愈來愈快來臨,沒有新的桃花源可以避難。我們現在就必須學習改變,不僅開始改變生活形態,也要建立新政府,使我們在本土與全球都可以採取行動。

.爆發點:臭氧層破洞

直到1980年代後期,大多數人才知道我們的頭頂上有臭氧層。科學家警告,這個在20到50公里高空保護生命的氣層,已經受到破壞。主要是噴霧劑溶劑、冰箱冷煤,以及絕緣物質所使用的氟氯碳化合物所造成的。

臭氧層愈來愈薄,在南極上空形成一個有如美國那麼大的破洞。許多疾病如皮膚癌與白內障,都是因為陽光的紫外線愈來愈強所造成的,這已經嚴重影響我們的健康。在澳洲,臭氧層稀薄的問題比較嚴重,當地居民罹患皮膚癌的比率顯著增加。這還不只是人類的健康問題而已:紫外線對於植物、浮游生物與海洋生態系統也會造成破壞。

幸好全世界均重視這問題,了解它的嚴重性,所以反應相當快而有效。雖然俄羅斯還有生產氟氯碳化合物,在黑市也可以買得到,但是比較先進的國家都已經禁止使用這些化合物。對於其他破壞臭氧層的化合物,如甲基溴化物,也開始立法限制使用。

過去我們能夠做到,也就能夠再做到更多的事。推動全球性的活動不是容易的事,現在針對臭氧層問題,全世界已經可以一起行動,防止環境的破壞。

.人口太多或是人太貪婪

現在,人口的壓力已經直接或間接引起最嚴重的環境問題。包括森林縮小、沙漠變大、潔淨的飲用水漸漸減少、垃圾堆積如山、引起溫室效應的廢氣增多。不過,這些問題也跟現代生活形態有關。

我們先看看人口的問題。20世紀初,全世界人口大約16億。1950年,增加到25億。1974年突破40億,1987年達到50億。現在已經接近60億大關,每年仍然增加大約8700萬人,等於加拿大人口的三倍,也相當於每一小時全世界人口就增加一萬人。

在20世紀即將結束之際,人口問題終於有點好轉的跡象。例如,預計在20年之內,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所在的國家,每位婦女生育小孩的平均數將低於二點一個。這些改變是因為婦女注重健康、兩性平等、實施性教育,以及節育措施收到成效。

不過,我們每個人的消費行為對環境的影響,也同樣重要。富有國家一般人民所享受的現代生活水準,比起非洲、印度、中國等傳統生活形態,對環境造成更大的破壞。

全世界 20 %的人消耗地球 80 %的自然資源,這真是值得重視的問題。尤其是美國,人口占全世界不到 5 %,卻使用了幾乎 30 % 的資源。平均每個美國人使用的煤炭數量是中國人的十倍、所排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是中國人的50倍、消耗的穀物是印度人的四倍,石油更是 227 倍。

如果每個人都像富有國家一樣消耗能源,那我們還需要三個地球才夠。

不只是美國人如此,歐洲與日本的消費者也趕上美國的水準,而全世界還有數十億人渴望「美國夢」。

這種對高水準生活的追求,就像病毒一樣傳遍全世界,對於氣候的改變、世界農業以及水資源,造成驚人的影響。例如,1990年中期,中國已經成為穀物的淨輸入國,每年需要1600萬噸的糧食,以前每年還輸出800萬噸呢!

還有一件事可以說明人口的影響範圍有多大,全世界人類所搬移的砂石土壤,比全世界所有河流的砂石搬運量還多。亞洲逐漸脫離金融風暴之後,在許多消費項目上逐漸取代西方國家。例如,1995年亞洲人購買新車的數量,跟整個歐洲與美國加起來一樣多。

人口繼續成長,加上高消費生活形態逐漸普遍全世界,拯救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如何以最少的資源做最多的利用。幸好20世紀後期的環保革命已經帶動一系列的革新,對於21世紀工業與經濟的轉變,將有很大的幫助。

.爆發點:為水而戰

現代人認為,打開水龍頭,乾淨的水就流出來,理所當然。但是每個人也都知道,到下一世紀人類對水的需求,將是一個日趨嚴重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每天需要80公升的水,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水準。但是全世界平均水的消耗量,高低相差極為懸殊。乾旱地區的撒哈拉,平均只有五點四公升,只夠勉強維持生命。美國則是每人每天消耗500公升的水。人類對水的需求量,在20世紀已經成長了六倍。

農業與城市使用最多的水。許多大河(如美國的科羅拉多河)已經不像以前,河水可以奔流注入大海。非洲許多沼澤地,以前曾經有許多野生動物,現在都已乾涸。據估計,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經找不到足夠的水飲用、種植糧食,或是做為工業用水。到2025年,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將面臨缺水狀態。

不妙的是,我們知道這個問題,卻沒有好好處理解決。由於人口增加,許多乾燥的地區也開發成農地。加速破壞森林,降雨量因而減少。一旦森林消失,雨水直接奔流到河川,將造成下游地區洪水氾濫。

這種惡性循環造成食物缺乏、政治對立增加,甚至引起嚴重的衝突。美國政府已經成立一個特別工作小組,注意可能發生的旱災或是其他環境的災變,因為有可能引發國際緊張情勢。最有可能爆發為水而戰的地方,包括由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所共享的約旦河;流經衣索匹亞、蘇丹、埃及的尼羅河;以及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所共享的幼發拉底河與提格底斯河的河源上游。

無論我們住在哪裡,水的成本都可能會上升。海水淡化工廠似乎是一個辦法,但是建築與經營的費用都太高了,並且消耗太多的能源。所以,21世紀在食物生產、商品製造,以及家庭使用上,必須設法減少用水。

凡事都有正反兩面。現在我們都必須學習節約用水,因此也創造出許多新機會,例如新的製造過程、省水盥洗用具、花園灑水系統、種植技術,這些都可以節約用水。想要賺錢的人應該學習仙人掌,在一個水資源寶貴有如黃金的世界裡,還能夠生存茁壯。

.科技的大困境

21世紀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使我們的經濟與社會「非物質化」。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必須以最少的物質做最大的利用。原料愈來愈少,水與能源也是。幸好有些科技已經朝這個方向發展,不過沒有人可以否認,未來的挑戰是很艱鉅的。

據估計,人類從1950年之後所消耗的自然資源,以及所製造出來的污染與廢棄物,已經超過1950年以前的總和。我們對資源的消耗(主要是富有國家),造成最大的環境問題,可能就是全球氣溫升高,這與一連串的氣候改變有關。氣候改變,對能源的需求就更大。

不過,今天我們關心的不只是使用多少能源,也關心如何生產能源。因為很顯然地,無論我們使用什麼能源,總是會對經濟、環保與社會造成影響。我們必須大量提升再生能源的生產。許多石油大公司也都認同這種事實,包括英國石油公司與蜆牌石油,目前都積極開發再生能源的業務。但是,最重要的莫過於如何更有效率地使用能源,無論這個能源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有些人甚至預言將會出現「超級創新」的時代,因為不同的技術會互相刺激,創造出完全無法想像的新技術,以解決目前許多人認為無法解決的問題。最有可能大幅改善的是汽車的使用,因為我們開車所使用的燃料有 75 %轉化成熱,這都是浪費。

我們需要創新的解決之道。最好的例子也許就是微晶片。晶片每18個月運算速度就加倍,而且體積減少一半。最明顯的結果,就是個人電腦與行動電話的體積一直縮小,功能卻不斷增加。有一些公司甚至已經開始發展到原子的層次,也就是所謂的微細科技(nanotechnology),這將是下一波的科技。

因人口增加與環境污染所帶來的警訊,一些思想先進的人要求技術上「四倍數」的革命。他們認為我們必須從相同數量的原料中,生產出四倍的產品,或者說從一半的原料生產出兩倍的產品。這的確是有很多改善的空間,因為在美國, 99 %的原料,無論是用於生產過程或是成為產品的一部分,在產品銷售之後六個星期,都成了廢棄物。

.爆發點:氣候變遷

在21世紀前半葉,如果有哪一項因素可以阻止西方生活方式快速蔓延,可能就是氣候變遷。自然因素如太陽黑子的週期變化當然也是氣候變遷的因素之一,但是人類對於全球氣候所造成的變化,遠超過自然的變動。

地球的大氣層有點像是溫室的玻璃,使得地球適合居住。但是,我們的排放廢氣增加,就形成雙層玻璃的效果,使得全球氣溫上升。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效應氣體,所有的生物都會產生二氧化碳。燃燒化石類燃料,如煤與石油(主要用於發電與汽車),也會產生二氧化碳。每年大概排放六百萬噸的二氧化碳,其中一半由世界的海洋與森林所吸取。但是我們目前過度燃燒,製造出太多的二氧化碳,已經不是自然界所能夠承受的了。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已經增加了三分之一。其他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包括甲烷(污穢物腐化所產生的沼氣)與氟氯化合物。

世界愈來愈熱。過去130年來,最熱的十年發生在最近的二十年,其中最熱的三年都是在1990年代。也許有人認為,氣溫升高可能氣候更宜人,尤其是對北方而言。但是氣候乾熱,水供應更加吃緊,有些害蟲如蟑螂更加活躍,熱帶致命的疾病如瘧疾與黃熱病,也會加速傳播。

更糟的是,有些科學家認為兩極的冰帽已經開始融解。結果,有些群島如馬爾地夫可能就此消失,倫敦、曼谷、紐約、東京,這些位於海邊的城市,最後也會被不斷上升的海水所淹沒。

同時,我們也發覺到一些氣候的異常現象。例如,1998年初襲擊北美洲的暴風雪。這些天然災害令保險公司感到不勝負荷,例如,橫掃佛羅里達州的安德魯颶風,最大風速高達每小時390公里,摧毀八萬五千間房屋,造成300萬人無家可歸,財物損失高達250億美元。

不只是保險公司,其他金融業,如房屋抵押貸款、證券仲介商與分析師,都認為氣候對他們的生意有影響。結果他們都開始運用影響力,促使廠商找尋或開發技術,以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

.我們都是被實驗的動物

哪些效應對身體健康有益?哪些有害?哪些疾病是因為污染?哪些是因為生活形態所造成?這些問題通常都很複雜。但是有一件事情可以確定:化學物品無論新舊,造成許多令人憂心的副作用。

過去 40 年,至少有 7 萬種化學物品被排放在自然環境中。要找出哪一種是有害的,令人大傷腦筋。全世界許多科學家在實驗室裡辛苦工作,以動物進行實驗,找出哪種物質對我們有害,問題是這些實驗都是針對我們已知的疾病。例如,在氟氯碳化合物的問題上,已經測試過一系列的物質對於人體是否安全,許多國家也通過上市,但是又會出現一些問題。

科學家、政府,以及工業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及早發現危險的訊息。例如,全世界的青蛙,以及其兩棲類動物,如蟾蜍、蠑螈等,已經顯著減少。兩棲類沒有鱗片、羽毛或皮毛的保護,他們的卵浮在池塘等水域的表面,因此如果有污染,蛙類是最容易遭受傷害的動物。牠們可以說是環境健康的溫度計,忽略牠們的存在,也將危害到人類的健康。

兩棲類消失的可能原因包括:臭氧層的破裂造成輻射線太強;致命的傳染性疾病;引進外來的掠食者;殺蟲劑、肥料、酸雨,以及其他的化學污染。不過,無疑的人類才是根本原因。

有意無意之間,我們已經改變大氣、土壤、湖泊、河流、海洋的化學成分。1960年代初期開始的化學恐懼症(chemophobia),使得化工業開始走下坡,而這個恐懼症將會延續到未來。事實上,有關性別扭曲(gender bender)的爭論,認為許多化學物品,即使是微量,也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健康。

大眾對化工業不斷施予壓力,也因此將會產生較乾淨的新技術。化工業將會轉型,許多為人所熟知的化工產品將會消失,甚至廠商都會跟著消失,代之以新的廠商與產品。

.爆發點:妨害生殖能力的化學物質

二十幾年前,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在她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s)一書中,提出警告,有機氯化物,包括殺蟲劑、氯丹(chlordane)、七氯( heptachlor),對於地球上的人與生物的組織都會造成污染。

她所預言的都正確,而且我們也已經看到,她擔心人體健康所受到的影響將會持續好幾個世代,果然也是如此。最近有一些暢銷書籍,如《失竊的未來》(Our Stolen Future)、《自然的女性化》(The Feminisation of Nature),都是繼續她的志業。 最近英國研究大型污水下水道工程附近的魚類,發現有些化學物質對於生物有很微妙的影響。在排水管出水口附近,高達 60 %的翻車魚有嚴重性別改變的症狀,有些在睪丸裡出現大量的卵子。據推測這是因為避孕藥丸的荷爾蒙,以及作用如同荷爾蒙的化學藥物所引起的。 人類的精子也受到影響。根據有些國家的研究,過去五十年來,正常男人的精子量已經大為減少。1940年每一毫升精液平均超過 1 億1000萬隻精蟲,今天已經降到不到7000萬隻。這並非一般的趨勢,事實上有些研究並沒有發現這樣的趨勢。但是如果悲觀的科學家是正確的話,今天有活力游泳的精子,數量已大為減少。

有許多因素造成這種趨勢,包括工作壓力、飲食改變,甚至緊身的內衣褲,其中確定的是,使荷爾蒙混亂的化學物質(又稱之為「內分泌調節」)。即使是謹慎的科學家也承認,我們的生殖系統有很顯著的改變,因為在實驗室裡,動物接受使荷爾蒙混亂的化學物質,生育能力明顯受到影響。

這個理論認為,有些化學物質,包括有機氯化物,具有與天然物質(如雌激素)一樣的效果,在生殖系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些破壞荷爾蒙的物質,可能造成胎兒畸形、精子數目減少、不孕症、癌症等問題,另外也會抑制我們的免疫系統降低對疾病的抵抗力。甚至有人認為會影響小孩子的思考能力。

今天有 1 萬1000種以上的有機氯化物,產品包括殺蟲劑、塑膠製品、牙醫填縫劑、牙膏、漱口水,嫌疑最大。

雖然許多人從來沒聽過二氧雜奈(phthalates),但是許多產品都用到,包括最具爭議性的嬰兒長乳牙時的磨牙器。有人擔心化學物質可能會在嬰兒的口水中溶解。廠商則是嚴重抗議說,根本沒有危險,但是許多人還是決定不要冒這種風險,改用其他材質的產品。

.誰遵守戒律?

無論是全球化、人口控制、維持生活形態,或是生殖能力的問題,我們都涉及道德的問題。許多傳統宗教逐漸式微,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在愈來愈多的道德迷宮中認清方向,這是21世紀無可避免的特色。

如果我們都需要道德的指引來協助,那我們不僅需要發展新的道德,也需要舊的道德標準,包括十誡中的主要戒律。未來有一件事情必定發生,那就是我們的道德標準將受到嚴格的考驗。不僅是對目前既有宗教的信仰復興,也會刺激新的道德標準出現。

雖然媒體上充斥各種可怕的報導,有時候令人覺得社會似乎已經失去道德規範。其實,新的技術產生新的問題,道德所牽涉的問題愈來愈廣泛。

基因工程的發展與現代醫學所引起的道德問題,以前只有在古怪的科幻電影中才看得到。現在已經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景象,而且我們的子孫將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

同時,未來的消費者將要求企業要有「關懷、道德、環保、責任」,甚至消費者自己組成團體與企業對抗。我們於1988年出版的《綠色消費者指南》(Green Consumer Guide),是早期引導大眾的重要著作。

在這過程中,企業感受到的壓力愈來愈多。消費者寫信給企業主管,進行杯葛與示威的非暴力行為,抗議開挖隧道或新建公路。企業也不得不作回應。例如,許多公司都修改新的道德規範,開始注重環境與社會形象,而不是像以前只注重財物與會計報告。

然而,即使是我們很清楚問題在哪裡,要遵守道德戒律也不是那麼容易,因為兩個目標可能會有衝突。例如,我們一個目標是儘量購買本地所生產的糧食,另一個目標是買有機農作物,但是,本地可能沒有種植有機食物。

幸好有新的方法,可以讓我們的價值觀付諸行動。例如,在過去幾年,有良心的公司雖然提供不含水銀的電池或是不含磷酸鹽的清潔劑,但是,這些公司在市場都賺不了錢,無法提供員工退休金或是抵押貸款。現在市場已經改變,以前被壓抑的需求逐漸湧現,小公司開拓這個市場,大公司也無可避免將會跟進。

.爆發點:基因工程

日本生物技術專家已經培育出綠色的老鼠,而且是螢光綠!聽起來好像科幻小說,卻是真實的科技成果。從太平洋的水母取得基因,再植入老鼠的胚胎裡,培育出世界第一隻會發光的動物。綠色老鼠將用於癌症的研究上。

基因工程成為20世紀後期最為人所議論的技術,其實也不奇怪。到底基因工程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讓生物依照所設計的內容做出新的事情。就像工程師用鋼鐵,生物技術用的是自然的生物體系,如植物與動物的細胞。差別在於工程師用的是無生命的,生物科技用的是有生命的材料。在道德的問題上,也有很大的差別。

生物技術並不是全新科技。製造香檳、葡萄酒、啤酒、乳酪、優酪乳的發酵過程,就是以酵母與黴菌等生物為基礎的傳統生物技術。不過這種傳統生化技術,由於新技術而更加興盛,將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對生命的抉擇。

生化科技有許多重要的發展階段,不過最重要的里程碑,就是1953年所發現的DNA分子,科學家稱之為「生命的祕密」。DNA分子建構生命的基本磚塊,也是解開基因與遺傳祕密的關鍵。

簡單說,DNA就像是讓電腦運作的程式(或是軟體)。程式指示機器(或硬體)應該做什麼,並且顯示在螢幕上。DNA與基因決定我們的性別、身高、眼珠子的顏色、胖或瘦。我們個性中較細微的因素,如思考模式、甚至悲觀或樂觀,也是由DNA與基因所形成的。

發現DNA結構的20年之後,科學家也找出如何取出基因物質,也就是有遺傳密碼的部分,並移植到其他生物上。開始時是以細菌與酵母為對象,不久科學家就能夠移植到植物與動物身上。

第一個最著名的基因工程的動物,是所謂的「致癌基因老鼠」(Oncomouse)。以工程技術讓這種老鼠發生癌症,協助科學家研究治療的方法。1988年,致癌基因老鼠成為第一個獲得專利的生物。將生命形式設計成跟企業商標或名稱一樣,是可以「擁有」的資產,結果引起很大的道德爭議。

同時,許多奇怪的動物從這艘科技方舟不斷出現。利用突變的方法,出現「致癌基因老鼠」,接著是「混合羊」(Geep),山羊與綿羊的混合。再來是「大力鼠」(Mighty Mouse),肌肉比平常老鼠大三倍。另外從鵪鶉移植基因給雞,結果雞的叫聲像鵪鶉。對許多人而言,「鵪鶉雞」代表的是新技術將完全改變我們對自然的觀點。

到目前為止,最具爭議性的話題還是「桃莉」,1997年英國科學家宣布成功創造出來的複製羊。「桃莉」是根據波霸鄉村歌手桃莉.巴頓(Dolly Parton)所命名的,因為牠是從一隻綿羊的乳房取出一個細胞所培育而成的。這項科技新突破,使得複製人的可能性成為真實。

農場的乳牛都有打荷爾蒙,以增加牛乳產量。同時也在發展技術,使豬隻的脂肪減少、綿羊的羊毛品質更好、魚長得又快又大,甚至繁殖提供皮草的動物。這些動物被用來生產藥物,或是從牠們的乳汁或血液中提取其他有價值的物質。例如,從山羊可以提煉出治療人類肺病的藥物,而從綿羊製造出治療精神分裂的藥物,乳牛的乳汁也可以提煉出治療乳癌的藥物。

這些新技術並不只限於動物。人工培育出可以毒殺害蟲的植物,不再需要殺蟲劑,或是不怕霜害的植物。到了21世紀,有些植物可以自行製造所需的肥料,或是生產出一些複雜的物質。這些物質目前我們只能在工廠裡以人工合成。

無論我們如何誠心希望,將這個「基因的神魔」再放回魔瓶裡,為時已晚。我們必須更加小心相關的風險,基因工程雖然會有許多好處,但也可能會有令人驚奇的惡果。就像是我們曾經很高興地噴灑DDT或使用氟氯碳化合物,或是使乳牛成為同類相食的動物,我們也可能用科技犯下可怕的錯誤,畢竟這原本是上帝才有的權力。

.今天的抉擇造成明天的世界

我們現在有力量可以塑造未來,但是我們要怎麼做呢?許多人不自覺地使用這種力量,完全不知道這種產品、生活形態,以及(廣義而言)我們所選擇的生活,對於社會與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我們的生活形態會在環境與社會中留下足跡,而受到影響的可能是我們從未去過的國家,甚至從來沒聽過的。我們能做什麼呢?也許最重要的生活抉擇,就是要保持樂觀不必悲觀。因為我們決定擁抱未來而不是懼怕未來時,我們才最具有效率。

但是,我們不只是有權利要求更美好的未來,我們也必須主動追求。如同馬哈瑪.甘地所說的,如果我們希望在全世界都能看到所期望的效果,必須先改變我們的生活形態。

在千禧年即將來到的時候,作為世界公民有權力也有責任保護未來。不同地區與不同文化對於這些責任一定會有不同的觀點,全球化的世界並非將世界同質化。

未來每個家庭的子女數目愈來愈少,因此我們會更關心子女的健康與未來的前途。以小兒氣喘症為例,許多國家罹患氣喘的兒童愈來愈多,父母與醫生都很關心。有些醫生說這種趨勢與空氣污染有關,有些則認為孩童從小缺乏在泥土地上玩耍,免疫系統的發展不夠健全。也有醫生認為跟小孩子從小服用抗生素有關。還有人懷疑這是家庭中使用大量化學物質所造成的副作用。

下幾章將詳盡介紹更多的新技術,這些技術將會使我們有更理想的工具,管理我們的社區、工業、農業、自然資源、以及整個地球。

人造衛星使我們可以更清楚監視森林、河流、與海洋的狀況。企業新擬訂的銷售計畫,針對的是如何節省能源的產品,而不是消耗能源的產品,這樣企業能賺更多的錢。新的物質也將開發出來,以取代天然物質,這個領域稱之為「生物摹擬特性學」(biomimetics)。

甚至有所謂「極微技術專家」(nanotechonologists),他們研究如何操控原子,可望在幾十年之內對許多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如果這些技術能實現,有些材料將可以同時做許多工作。例如,未來建築不需要空調,牆壁可以自行呼吸,排出髒空氣,吸入清潔空氣,或者可以設定程式,讓牆壁改變形狀與顏色。

不過我們都知道,所有的新科技有利也有弊,會製造出不可預期的問題。有些問題是環境的,通常是間接影響人;但是有些問題是社會的,卻是直接對人造成影響。例如,有些人會因為新科技失去工作,或是長期暴露在新的化學物質中,所造成的風險卻是未知的。

關心自己子孫的幸福是人之常情,不過愈來愈多人也開始關心其他人以及其他人子孫的困境。例如,「公平交易」針對人權的問題,保障工人都能得到基本工資以維持家人的生活,或是為噴灑殺蟲劑的工人做安全的考量,他們也關心兒童與青少年的問題。

愈來愈多人關心「公平交易」、「有機」,以及其他環境方面的問題,或是選用比較環保的產品。這是我們該做的事情,也是我們應該負起的責任,希望能達成最好的結果。

我們應該記住一句格言:我們從祖先繼承這個地球,不應該再向子孫借用這個地球。據說有些美洲原住民部落,在他們做抉擇的時候,會考慮到對第七代子孫的影響,也就是想到曾曾曾曾曾孫子。但是我們開始從事基因工程之類的新技術時,幾乎沒有人想到這麼遠。

不過,我們也開始聽到有人討論「永續發展」。簡單說,這些新名詞不只是考慮到未來子孫的生存,也是為了我們要繼續生存在這個世界。

無論是在商場或是在政治界,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創造未來。讓我們開始進行吧!

.爆發點:消失的物種

人類的核子武器可以消滅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但是我們其實不需要核子武器就可以做到,而且現在已經在做了。只要照我們的生活形態繼續下去,就可以消滅物種。

地球上的生物種類多得令人難以相信,所有生物生存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從蛞蝓到燕子,從細菌到藍鯨,從蕁麻到加州巨大紅杉,都是生態的一環。

所以為什麼生物多樣性如此重要?我們真的可以讓幾千種物種消失,而不受到影響嗎?物種滅絕雖是自然現象,但是今天物種滅絕的速度比以往更快,是自然界淘汰速率的一千倍到一萬倍。據估計,今天還生存的物種有 10 %— 20 %,將在50年之後絕種。

有些生態系統已經完全消失了。包括北美洲原住民居住地的長草大草原,還有熱帶乾燥森林與雨林。森林面積曾經占全世界陸地面積的百分之 40 %,現在只有 27 %。

雨林之所以重要,有很多因素,不過最重要的是因為雨林裡的生物種類比其他棲息地都多。每個雨林就像是諾亞的方舟,因此燃燒雨林實在不應該。每年被燃燒的雨林有數萬平方公里,被開發成農地、新社區、道路、開礦,或是其他用途。其他重要的生態系統,例如珊瑚礁,也面臨同樣的危機。

人口增加是造成物種滅絕的主要因素,比其他因素都來得嚴重。全世界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陸地面積,現在都已經是人類活動的區域,而且比例還會再增加。大多數物種的棲息地大為減少,而且生存空間支離破碎。

例如,印度的人口成長快速,必須設法養活眾多人口。那裡本來有三萬種稻米,現在四分之三的稻田,所種植的稻米種類只有十種。保持物種多樣性的重要性,在於植物的疾病可能造成荒年,而有些野生種的基因可以抵抗植物的疾病。

無論是在農田、花園,或是野外,保持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生命的網絡。這是21世紀最緊迫的工作之一,也是人類在新千禧年建立道德新規範與決定未來方向的重大挑戰。矛盾的是,基因工程可能開拓我們對基因多樣性的了解,而我們卻正在破壞基因的多樣性。

 
導讀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