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序 1
序 2
書摘 1
書摘 2

社會議題

【類別最新出版】
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裸背線裝-限量藏書章)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止戰


高科技.高思維(BE0066)
High Tech, High Touch : Technology and Our Search for Meaning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社會議題
叢書系列:NEXT
作者:約翰.奈思比、娜娜.奈思比、道格拉斯.菲利普斯
       John Naisbitt, Nana Naisbitt, Douglas Philips
譯者:尹萍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12月21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04頁
ISBN:957133037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1序 2書摘 1書摘 2



  序 2

問世間「人」為何物?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在人類文明史上,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是一大關鍵轉捩點,迄今一直廣受世人追求的現代經濟成長,就是那時啟幕的。我們知道,「工業化」廣被作為現代經濟成長的代名詞,而機械化又是工業發展的重要元素,這必須有「動力」才能奏功,於是瓦特發明蒸汽機也當然倍受人們歌頌。

雖然工業化使產業發展一日千里,人類的「物質生活」也大為增進,但不可否認地,負面的看法一直存在,特別在大文豪著名的文學作品中,更時常出現思古之幽情。大好的自然風光快速地蒙塵,童工被資本家剝削的慘狀一幕幕生動地躍然紙上。不過,儘管憂慮此起彼落,也打動不少人的心弦,但工業化的巨輪卻愈轉愈快,在能源、動力的不斷改良、發現下,機械的面貌日新月異,而機械化也演進轉成自動化。為了求取生產的增加,技術進步終而成為一項主要泉源,於是「創造、發明」一躍而居主角。

當福特汽車公司以裝配線做大規模生產時,工人成為藍色螞蟻,自動化更使人成為生產行列的螺絲釘,人被物化,甚至機械化的現象愈來愈鮮明。在日常生活中,機械化、自動化固然使人類的物質生活變得多采多姿,卻也相對地隱藏著巨大危機,尤其「人心」的空虛、甚至腐化更可怖。就以人人皆知的諾貝爾發明炸藥為例,炸藥無疑讓人類的物質生活突飛猛進,但戰爭的慘重傷亡,也因它而起。諾貝爾為了贖其發明大規模殺人的利器,乃在遺囑中設立諾貝爾獎來試圖彌補,俾洗刷劊子手的惡名,但效果顯著嗎?畢竟配合機械化、自動化進展,由創新發明而來的「工具」,本身大都是中性的,對人類是利是害,則繫於人,而「人者心之器」,於是人心的好壞無疑才是關鍵。因此,重要的問題應是:人心愈見沈淪或提昇?

儘管創新發明的利弊得失爭議連連,但其進展卻極為神速,到二十世紀更達到高峰,已達「高科技」的新境界。而二十世紀中葉出現的「電腦」就是一個里程碑,用瞬息萬變來形容電腦的創新,恐怕都還不夠。但高科技一方面被人類熱切追求,另一方面卻也受到高度疑慮,人類對它簡直就是愛恨交織。不管是愛是恨,高科技與現代人常相左右,已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既然如此,必須認命的無數渺小「個人」,與其消極怨嘆,不如積極地設法瞭解高科技,或能化弊為利。不過,茫茫高科技海,何處可尋曙光?這本《高科技.高思維》或可扮演此種角色。

本書是舉世聞名的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繼一九九○年轟動全球的《2000年大趨勢》一書後,時十年的力作。十年前所提影響千禧年的十大趨勢是:全球經濟景氣、二度文藝復興、社會主義變質、文化貌似神異、民營化勢在必行、亞太地區興起、新女性和新領袖、生物科技革命、世紀末宗教熱,以及個人戰勝團體。奈思比在當時傳播偏向樂觀的訊息,且偏於物質性經濟生活。強調地球村時代的來臨,全世界的藝術都蓬勃發展,保護環境的呼籲無國界之分,共產國家也有了民主和市場機能,國與國間進行的經濟合作,有一股很強的力量在推動自由貿易,即使在非洲最窮的國家,國營事業民營化和自立更生的呼籲也佔優勢,並已體認到人文精神已再度受到尊重。

那時的台灣正是泡沫經濟破滅、政治鬥爭熾熱之黯淡時刻,該書適時捎來一股希望動力。十年後的今天,時空的演變似乎大致反映了該書的預期,不過,包括被奈思比提及的生物科技在內的高科技,卻正以排山倒海之勢席捲人類。十年前的奈思比似乎以樂觀心情期待,但在親眼目睹、親身感受高科技淫威的此刻,他已不諱言是傾向悲觀的。除了對生活在「科技上癮區」內的人們迷惘、疏離、喪失自我本能之憂心外,暴力電子遊戲讓小孩、青少年視活生生的人為玩物、甚至敵人,以及基因科技朝向複製人進展,更讓奈思比憂心忡忡。還好的是,本書所描述的令人心悸現象,在有心人閱讀後,起了警惕的效果,自動地節制對高科技產品的選擇和管理。

畢竟解鈴還是繫鈴人,如果高科技的發明人和使用人都能站在「人」的角度上反躬自省,不一味盲目地迷失在科技海,讓人心自腐化、沈淪中回升,科技就可能轉向只造福人類。但願奈思比等人的這本著作,能扮演這種讓人重新認識人的觸媒,而正被高科技極度誘引的台灣人民、特別是媒體和官員們,本書或能提供醍醐灌頂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