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社會學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閔琦序

社會學

【類別最新出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當法槌落下!借鏡日本判例,為國民法官作好準備
台灣生態家庭:六個女性、環保與社會運動的民間典範
擺脫市場的自由:自由市場的公義思辨
在承認與平等之間: 思想視角下的「馬華問題」


轉型期的中國(BA0137)──社會變遷

類別: 社會學
叢書系列:文化叢書
作者:閔琦、李英明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5年08月03日
定價:550 元
售價:43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571頁
ISBN:957131776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閔琦序



  閔琦序

由中國人自己撰寫一本客觀描述中國現代化史並公正分析其成敗經驗的學術著作——這一創意是由至今身繫囹圄的我的摯友陳子明、王軍濤先生於1989年初提出的。當時,「現代化熱」繼1986年的「政治改革研討熱」後方興未艾,吉爾伯特.羅茲曼等撰寫的《中國的現代化》一書在中國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的興趣。

今天,當我審閱一篇篇已完成的書稿的時候,常常回想起1989年5月28日在北京西郊雅園賓館組建「中國現代化論綱」寫作組的情景:當時的天安門廣場充斥著膠著狀態下貌似閒散實則緊張的空氣,而在名副其實的「雅園」裡,7名中年學者(他們是孫立平、陳子明、閔琦、劉力群、李克平、楊百揆、劉衛華)在密切關注廣場動態的同時,卻在討論著人類文明與現代化的主流,分析著中華民族自1898年戊戌變法以來六次實現現代化的機遇和挫折,探究著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戰略。

「六.四」的槍聲粉碎了學生和民眾對民主和自由的夢想,也剝奪了知識分子履行自己社會職責的權利。被捕(陳子明、楊百揆、劉力群、劉衛華)和逃亡(閔琦)使剛剛開始的研究不得不中止。當陷於「現代化情結」難以自拔的學人們為研究而重新聚合的時候,歲月已過去了兩年。

1991年底我和張祖樺受許多友人之托,重組「現代化與中國」課題組。春寒料峭的1992年2月,課題組召開了第一次討論會。討論持續到11月底,共召開會議16次,與會的各學科專家學者多達300人次,研討的領域涵蓋現代化理論、比較現代化(主要是歐美、日本、東亞四小龍和蘇聯、東歐的比較)、中國近百年來的現代化史(重點放在改革十年上)及中國現代化的國際環境諸方面。研討的成果是16篇學術論文,我們將其中一部分編成了這本書,並採用了《劍橋史》的體裁,各章作者在不違背總體思路的原則下獨立撰寫,但全書卻是一既鬆散又有機的整體。

在「編撰原則」中,我們曾要求各章作者「注意資料的宏觀把握,高屋建領,出觀點,出思想,敢於言人所末言。」通觀全書,我不敢說所有的作者都做到了這一點,但即如現狀,這本書也喪失了在大陸出版的可能,我們不得不寄希望於「出口轉內銷」。

「六.四」後,痛定思痛。關心中國命運的人們都在反思:陳子明在獄中寫下洋洋20萬言的《改革十年反思》,已由香港《當代月刊》出版;逃亡在美的前趙紫陽智囊團成員陳一諮為了《中國: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 1986年底就已出國並擔任過中國民聯主席的胡平更以其邏輯縝密的文風寫下了極具影響的《中國民運反思》一書。這些著作都以分析見長且係一家之言。本書是合作的產物,惟其如此,才表現出與前不同的一些風格:其一是按學科分專題,將改革十年的現代化歷程分解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生態諸方面;其二是依現代化理論的觀點和方法來審視改革十年及近百年的中國近、現代史;其三是將分析寓於描述之中。我們以為,在未能以現代化理論對雜蕪的資料進行清理,並對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做出客觀和公正的描述之前,分析是無從進行的。

此書雖是各章作者所撰,實質融匯了參與研討的大陸眾多學者近幾年來的思考成果,值此書出版之際特將參與研討的主要人員的姓名錄於下面。他們是:孫立平、楊冠三、劉北成、劉衛華、汪曉濤、金燦榮、李克平、廖曉易、楊百揆、劉軍寧、張明澍、雷頤、吳廷嘉、王好立、張亦弓、鄭也夫、張炳九、余習廣、李林、黎鳴、康健、謝小慶、鄭棣、魏磊、李凡、尚曉原、張曉明、周孝正、王魯湘、王焱、徐勇、莫錦江、王謙毅、張永杰、魏平、劉曉波、張德英、張繼華、王康、湯建、楊陽、季陸亮、王越生、雷禎孝、孔田平、李慎之、王志宏、馮媛、包霄林、崔鶴鳴、陳林、張宇雁、楊玉聖、邢廣成、李明春、夏衛民、王如、吉小安、林兵、朱行巧、梁小燕、忠東、劉師定、庚文方等。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參與討論的人中,孫立平、劉北成、劉衛華、汪曉濤、金燦榮等同時還是課題組的正式成員和執筆人。尤其是劉衛華,在推動課題組的組建和為本書提供總體思路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由於某些原因,他們有人未能完成自己的寫作,有人撰寫的論文只能在另一本書中出版,但本書仍可視作我們共同的成果。

本書的另一名傑出的組織者是張祖樺。作為本書另一主編的張祖樺本是前共青團的中央常委和中央國家機關的團委書記,「六.四」前曾積極投身於中國的改革事業,「六.四」後他冒著風險參與本書的組織和寫作,以其特定的品格和組織能力為研究的持續有效地進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另幾名為本書的寫作和出版作出了貢獻的人是李勇鋒、謝小慶、魏平、趙雷、于連生、童屹、王之虹、浦志強、曹鐵牛、周海燕、李峰、黎竹凡等。他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為本書的寫作出版做出了貢獻,在此一併致謝。

1993年5月

 
閔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