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社會學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內文摘錄

社會學

【類別最新出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當法槌落下!借鏡日本判例,為國民法官作好準備
台灣生態家庭:六個女性、環保與社會運動的民間典範
擺脫市場的自由:自由市場的公義思辨
在承認與平等之間: 思想視角下的「馬華問題」


在承認與平等之間: 思想視角下的「馬華問題」(KA01124)
Between Recognition and Equality: "Malaysian Chinese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oughts

類別: 社會學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作者:許德發
       KHOR TEIK HUAT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07日
定價:580 元
售價:45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84頁
ISBN:9786263358522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得 獎 紀 錄

2022星洲網非文學類讀家選書
2022年度亞洲週刊十大好書(非小說)

強 力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馬華問題」實際上即是「族群平等」問題
一切從「不平等」開始!
深入了解華人在馬來西亞多元種族國家的差別待遇、政治危機意識和地位
學者作家張景雲、錢永祥撰文導讀
王德威、李有成、周保松、高嘉謙、黃錦樹、張錦忠共同推薦


本書主要以思想視角包括援引西方當代政治思想資源探討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問題叢聚」(problematiques)及其根源,並嘗試追尋在這一問題脈絡下華人社會文化發展的形態與限制。作者將「馬華問題」根源歸結於「馬來原地主義」之興起,同時通過對「獨立」、「解放」、憲制與族群關係以至「五一三事件」諸問題之討論,釐清了馬來西亞華人所面對的「承認」(recognition)匱乏與「平等」(equality)問題,亦嘗試從超族群的政治道德哲學角度評斷馬來西亞社會與政治的「正義」問題。由於「馬華問題」是進行式的,形成了本書的思考既是歷史的,亦是現實的,中心思想離不開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核心問題,探析這一問題脈絡下華人社會文化的限制、形態與社群建構及發展的軌跡。
作者許德發在本書指出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現代重大變遷,始於二戰之後。馬來民族主義的崛起、國共內戰及中共上臺、緊急狀態及獨立解放運動以至獨立建國,形塑了華人乃至整體馬來西亞,必須思索的「馬華問題」,甚至是跨代華人的共同命運。從歷史角度來看,自1950年代馬來西亞華人進入獨立時期之後,「感時憂國」的精神逐漸發展成馬華社會的初始性格,「憂患意識」也變成了一種永恆的基調,甚至貫穿華人社會自獨立以來的各種大小事件。自馬來亞獨立以來,其社會一直是一個不斷受挫的群體,置華人社會於不利與存亡窘境的政策與事件接踵而至,表明華人社會危機的速率也是相當高的。在獨立運動時期,華人社會嘗試從根本上解決族群不平等問題,但最後以失敗告終,現代華人社會沿襲半個世紀之「危機敘事」的最初表述由此開始,同時也揭示了華人危機意識的根本核心源頭——即「平等」仍是未解決的優先問題,自此亦形成了馬來西亞華人的「平等敘事」。「馬華問題」實際上即是「族群平等」問題,並由此延伸至自身社群之文化與社會建構的困擾。本書即在於尋繹一系列馬來西亞華人的問題、原因與歷史過程,嘗試揭示當時人所梳理的、認知的、眼中的馬華社會基本問題以及問題意識,希望藉此庶幾更深入揭示馬華政治與歷史問題,開拓馬華研究的視野。

本書第一編「獨立建國時期:馬華問題的歷史根源」先集中討論「馬華問題」及其根源與本質,並將時間點緊扣於1950年代馬來西亞獨立建國這一「關鍵時刻」。

首章〈原地主義與華人的「承認之鬥爭」〉先闡述馬來西亞華人所面對的最基本問題之根源──「原地主義」,而這一問題自英國殖民時代華人大量移民馬來西亞即已啟始。

第二章〈徘徊於獨立大局與平等困局中的華人社會〉,討論了獨立運動時期華人在面對這一其來有自的「原地主義」之順延時,所經歷的爭取與鬥爭運動,他們夾處於「國家獨立」與「族群平等」之間而不可兼得,面對了某種程度的張力。

第三章〈馬來民族主義與「解放」「獨立」的本質〉則是在上一章的基礎上,從近代「民族自決權」與「民族解放」思潮脈絡進一步聚焦於追問「獨立」與「馬來民族建國」力量的實質,指出二者之目的不在於追求個人自由與民權,而是以「民族」解放為鵠的。

法是一個現代國家的基本治國大法。故此,馬來西亞華人問題之被制度化必須回到憲法的層面去理解,第四章〈「憲政時刻」中的族群糾葛與憲政闕失〉處理了這一問題。

第五章〈政治變動下的華巫關係與次族群間之整合〉則是處理馬來西亞「原地主義」底下另一無法迴避的重要問題──族群/種族關係問題。
第二編「獨立建國之後:平等追求與文化困局」則主要具體探析了「原地主義」所輻射的各種問題,而這首先必須先追溯馬來西亞獨立之後所發生的、最劃時代的大事——「五一三事件」——這是因為此一事件強化、固化了已然的族群不平等。

第六章即以〈「五一三」之發生、記憶政治與華人的受創意識〉為題,一方面對各方各族的記憶分歧現象作敘述,以勾勒「五一三」的不同理解,另一方面也將揭示「五一三」記憶已成為一種記憶符號,為官方所使用以及其對華人社會所造成的衝擊。

第七章〈「五一三」戒嚴中的華巫報章敘事與官方論述的型塑〉則通過對當時的中文報《南洋商報》與馬來文報《每日新聞》(Berita Harian)之研究,管窺「五一三」戒嚴時期的言說空間以及此一空間限度與族群政治環境下所型塑的不同記憶與敘事形態,揭示中文及馬來文報刊敘事的差異及他們在馬來西亞記憶政治型塑中所起的作用。

第八章〈「平等」與「公正」:華巫族群分歧的社會正義觀〉嘗試通過獨立以來國內兩大族群,即馬來人(尤以以長期執政的巫統為主的主流民族主義者)及華人社會的幾個相關概念如平等、公正及公平之論述,探討馬來西亞社會內的正義觀之歷史起源、本質及其演變,並從羅爾斯的平等自由主義視角對之進行初步評價。

第九章〈歷史統緒與平等價值之間:華人的多元文化追求向度〉通過華人社會在文化(尤其在教育)上的平等訴求之目的和形態切入,概括地檢視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對馬來特權所能接受的限度,同時揭示華人社會所追求的乃一種多元文化主義的向度,並沒有完全否定國家的歷史結構。

最後一章〈國家權力邊緣下的馬華文化記憶傳承與文化再生產問題〉將通過歷史記憶傳承的途徑分析馬華社會文化的發展,並將其與國家權力相關聯進而考察華人文化建構與國家互動的形態,從而反思在集體記憶傳承過程中所面對的種種挑戰及因應而來的曲折演變。

作 者 簡 介

許德發

馬來西亞霹靂州吉輦角頭人,馬大中文系畢業、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現為馬來西亞蘇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學中文學程主任、高級講師與華社研究中心學術董事、《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編委。曾任華社研究中心研究員、臺灣漢學研究中心訪問學人。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馬來西亞華人歷史及政治、文化研究,近期較關注於早期馬華文學、思想及南來學者研究。

目 錄

「浮羅人文書系」編輯前言/高嘉謙

序一/錢永祥
序二/張景雲

導言:「馬華」作為問題與研究的態度
一、前言
二、危機意識、「平等敘述」與「馬華問題」的根源
三、思想史途徑、自由主義視角與「馬華問題」叢聚
四、本書架構與研究思路
五、結語

第一編 獨立運動時期:「馬華問題」與歷史根源
第一章、原地主義與華人「承認之鬥爭」的源起

一、前言
二、馬來原地主義與移民的效忠問題
三、「承認」的匱乏與華人的反表述
四、結語:超克「少數民族」心態與尋求公民國家主義

第二章、徘徊於獨立大局與平等困局中的華人社會
一、前言
二、本土認同與「承認鬥爭」的開始
三、獨立的前提與華人在獨立運動中的角色
四、獨立的限度:忍讓為國
五、結語:未竟的平等之業

第三章、馬來民族主義與「解放」「獨立」的本質
一、前言
二、獨立是以民族解放為前提
三、馬來民族主義下的「獨立解放」
四、獨立後的華人平權運動與理論貧瘠
五、結語:回歸「解放思潮」

第四章、「憲政時刻」中的族群糾葛與憲政闕失
一、前言
二、馬來亞的「憲法時刻」:獨立建國與李特制憲
三、憲政闕失:種族/特殊壓倒平等/普遍
四、結語:憲法正義與社會的保守化

第五章、政治變動下的華巫關係與次族群間之整合
一、前言
二、二戰後的政治變動與族群關係
三、殖民地行政指令與族群邊界的重構
四、族群競逐:1950年代緊張關係中的次族群關係
五、結語:弔詭的「共生」關係

第二編 獨立建國之後:平等追求與文化困局
第六章、「五一三」之發生、記憶政治與華人的受創意識

一、前言
二、一種合法性的資源:「五一三」符號的形成與誤用
三、華人社會無法終結的暗影
四、官方版本的發生學闡釋
五、反對黨的立場:回應模式的窠臼
六、結語:真理在民間,國家終究是惡

第七章、「五一三」戒嚴中的華巫報章敘事與官方論述之形塑
一、前言
二、戒嚴下的言説空間與報刊述事
三、戒嚴時刻下的民間生活
四、結語:媒體構框與記憶定調

第八章、「平等」與「公正」:分歧的華巫族群社會正義觀
一、前言
二、政治博弈下的政治正義論述
三、兩種不同的社會正義觀之較量及其闕失面
四、    結語:被淘空的公共道德資源

第九章、歷史統緒與平等價值之間:華人的多元文化追求向度
一、前言
二、「土著」及其在國家中的位置
三、馬來人/歷史統緒與華人/普遍價值之間的限度
四、文化多元主義政策與華人的文化追求
五、結語:設身處地的雙向理解與同情

第十章、代結論:國家權力邊緣下的馬華文化記憶傳承與文化再生產問題
一、前言
二、可望不可即的事業:先天的社會文化結構闕失
三、文化資源分配正義與社會文化再生產之困局
四、乏力的抗衡:華社三大支柱的傳統傳遞功能
五、開放與外在干擾:馬華文化在跨國文化場域
六、結語:後現代格局與舊問題

附錄一:評論
一、公共事務的核心:政治理性的重建與復歸
二、魔咒解除之後:華社已至「思考沒有馬華公會時代」的臨界點
三、陳禎祿評價與馬華公會的歷史應用
四、「興權會」事件、國家不正義與歷史究責

跋、悵望家國

參考文獻

本書各章出處

讀 者 書 評

  讀者評鑑等級:★★★★☆ ,共有 0 位網友寫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