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焦雄屏序

教育

【類別最新出版】
夢的實踐4:MAPS種子教師教學現場紀實
成為文化知識家:帶孩子探索文化資產場所的奧祕(隨書附現地教學課程學習包)
夢的實踐2:MAPS種子教師教學現場紀實
未來學校
夢的實踐:MAPS種子教師教學現場紀實


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BA0096)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教育
叢書系列:文化叢書
作者:郭力昕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0年03月30日
定價:200 元
售價:15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08頁
ISBN:957130131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焦雄屏序



  焦雄屏序

共拯文化生態的污染——談郭力昕的電視及媒體評論

.焦雄屏

在《文星》雜誌復刊任主編期間,我向郭力昕邀約了一些稿子。他那時回國不久,對大眾文化、媒體方面,乃至社會現象,都顯示相當的關切和參與,言談論述中更透露強烈的淑世理想和本土意識。這些特質,正與我平日敬重的一群朋友相似,也是我篤信的價值觀。不久,我們一同進入《中時晚報》,他寫電視,我寫電影,也都不時發表對媒體和文化的看法。我們是好的工作伙伴,常常一塊討論事物,互相打氣,互相批評,也互相學習。

匆匆兩年過去,他的論述文字結集出版。厚厚的一疊影印稿推到面前,才恍然驚覺,原來郭力昕筆耕的成績累積得這麼多。平日散著讀不覺得,一口氣再翻看一遍,發現他與《文星》時代已有很大不同。以前略嫌青澀紊亂,現在卻酣暢淋漓;以前理論基礎似較薄弱,現在卻條理分明。更重要的,是幾十篇下來,他持續的道德良心和切入社會的熱切理想躍然而出,而這也正是沈腐迂闊的電視圈中最欠缺也最值得重視的力量。

的確,也許有許多研究電視或大眾文化的學者,在理論或文筆上凌越郭力昕。但是,像他這樣集中火力,持續為電視/媒體/大眾文化把脈針砭的作者卻少之又少。郭力昕的文字容或不具巧思的魅力,也不賣弄艱澀或英文的學術夾槓,卻坦誠務實又不保護自己地整理大眾文化,系統化地提出社會問題,倡議改革方向。

這些文章單篇看時,較似處理單一現象。集中來看,背後的文化視野及積極目標實溶為一體。基本上,文集囊括了電視政策,節目型態,傳播現象,不同電視體系的比較研究。小自明星形象、廣告策略、街頭視覺現象,大至青少年次文化、消費意識、教育失衡、現代人的疏離,乃至政治模式,郭力昕都條分縷析地透視內裡。例如對電視台的新聞節目,他舉出「都會價值觀、美國化偏向、新聞局監管及電視台自我檢查、商業競爭罔顧品質、主播/記者偏重表面/表演」等特性;對社教節目,他痛貶其「僵化兒童教育、廣告化嫌疑、歧視女性」的本質。長期觀察、研究電視的結果,他更指出電視文化顢頇愚昧,跟不上社會變遷的腳步,是官僚體系結構性的監管/偽善作風,以及電視台以收視率牟利為指標的結果。

文集開宗明義的「貧乏、僵斃的台灣電視文化——回顧1988年的電視生態」一文,郭力昕就提醒讀者有關台灣文化生態的污染:「電視媒體與學校教育,是執政當局『管理』得最徹底的兩個範疇,但它們卻恰好是降低台灣文化品質、阻礙民主進步速度的兩大根源。」

郭力昕這些看法和分析,贏得大量的共鳴(他常收到讀者鼓勵或贊揚的來函)和口碑,另一方面,他也承受不少謾罵(電視製作單位常「覆函答辯」)和「指示」(媒體上司的「疏導」和新聞局官員屢次的「溝通」)。在一個電視批評及媒體批評幾乎空白的年代,郭力昕從不迂迴或姑息的直言態度,的確容易造成極端的評價。

回想起來,郭力昕處的環境和我以前初進報業時十分相似。十年前,我剛自美唸書回國,台灣正處於台灣電影史最惡劣的階段——工業界跌至谷底,票房慘不忍睹,影片品質庸俗浮濫,社會寫實及瓊瑤電影仍大行其道——那時的知識分子對電影避之猶恐不及,電影評論更毫無地位和影響力。

我的境遇也與郭力昕相似。初初開始建立評論的公信力,常引起保守或批評對象的強烈反彈,也容易造成工作單位的不諒解。當威脅、利誘、人情包圍、官方壓力全失敗後,這些反彈往往指向個性或品格的籠統侮蔑,如「居心不良」、「主觀衝動」、「不夠溫柔敦厚」、「黨同伐異」、「不瞭解社會環境」等。然而,十年一幌,電影評論終於為社會所接受,電影界更在針砭鼓勵下開花結果,有了彌足珍貴的電影文化。郭力昕在當前,與十年前那一批橫衝直撞的影評人一樣,扮演的是開闢性的角色。很遺憾地,當年被電影界淘汰的那些創作心態,又在電視界復活(如瓊瑤或社會寫實),被《兒子的大玩偶》、《玉卿嫂》、《老莫的第二個春天》事件逼迫到逐漸放寬的「檢查尺度」,至今也沒放棄箝制電視的一把利尺。

我很慶幸,電影界現在有些問題已不再需要爭論,也很沮喪,那些以往的燙山芋問題仍在電視圈拋擲。但是,創作者無需自暴自棄,知識分子也不必再擺高姿態,電視既得利益者不得不面對收視率外的價值指標,官僚體系更不能再蠻橫管制。郭力昕式的電視評論的出現,是媒體對媒體的品管,也使我們必須正視被大家遺忘或忽略的文化污染。

當然,道德風範並非建立電視評論公信力的唯一基礎。在郭力昕這本文集中,許多文章載有詳細的數據資料、訪問實錄,和觀視經驗。雖然可能撰寫時是為當時某一事件或現象引發,卻為我們這個快速生產/消費/淡忘的大眾文化留下文字記錄。知識分子的心情,社會的氛圍,政治的氣候,都牽連在這些大眾文化的脈動裡,郭力昕沒有孤立電視現象於單一的層面。

這本文集的出版,但願只是多種文化批評的開端。台灣文化現象之紊亂已是眾所周知的事買,而文化正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計。我們的國家缺乏長期的文化政策,我們的影視文化沒有深遠的文化目標,我們教育夾在僵硬的官僚傳統和大眾文化中腐爛至深,而我們的國民展現的文化水平正一日較一日粗鄙。國家主管或無力管,文化工作者卻應肩負起這些責任。郭力昕的筆耕工作,很清楚就是往負責任的方向邁進。

 
焦雄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