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作 者 作 品

絕對衣性戀
張愛玲的假髮
文本張愛玲
止戰
電影的臉
怪胎家庭羅曼史

教育

【類別最新出版】
夢的實踐4:MAPS種子教師教學現場紀實
成為文化知識家:帶孩子探索文化資產場所的奧祕(隨書附現地教學課程學習包)
夢的實踐2:MAPS種子教師教學現場紀實
未來學校
夢的實踐:MAPS種子教師教學現場紀實


後現代/女人(BA0113)──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教育
叢書系列:文化叢書
作者:張小虹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3年05月10日
定價:180 元
售價:14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24頁
ISBN:957130666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從莎士比亞到瑪丹娜

.張小虹

八年前初識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開始,從生活方式到生命理念被翻騰覆攪了無數次,而也由於此項因緣,使我興高采烈地走上學術之路,即便在最最清苦孤寂的時刻,只要桌上有一本精彩的女性主義論著,便欣然不知者之將至,不知天之將覺。而博士論文寫作期間,更是右手抓英國文藝復興莎士比亞戲劇,左手抓性別理論和文化研究,至今逢人問起學術研究專長時,仍戲謔地笑答莎士比亞與瑪丹娜,或更嘲諷式地用了S/M的縮寫。

於是,多年的深情投入孕育出了《後現代/女人》這本書,企圖排列組合性別、權力與慾望的種種關係位置。後現代與女人間的斜槓,既是區隔也是流通轉換的可能,標示著(後)啟蒙模式與(後)性別研究中同時在與不在性別之中的弔詭。而這本書所談論的,與其說是以普遍、抽象的女性問題為終極關懷,毋寧說是以解決困擾我做為一個女人的個人問題為始出點,有出於理想的不鳴不平,也有困於自戀與時或放不下的學術身段,三十八篇文章中僅有一、二篇因過於義憤而導致的說教口吻外,多盡量避免得理不饒人與天下皆醉我獨醒的清流姿態,畢竟女性主義在我心中除了是小寫與複數形式外,更須是一個問號,一個能不斷在理論與實踐中激發思考活力與行動熱情的問號。

在 90 年代的台灣,有人迫不及待地要宣告女性主義的死亡,也有人興高采烈地捧性別研究為顯學,在偏激與時髦間,要平心靜氣地教書寫作並非易事。書是要獻給我的母親張丘秀珍女士(1934~1978)與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安賀曼女士(Anne Herrmann),是她們給我的勇氣與信心去用身體思考、用智力舞蹈。

我的體重是我的心情:後現代苗條論述

多胖才叫胖,多瘦才不叫瘦?

如何保持苗條身材,似乎已儼然成為後現代「身體管理」(body management)中最重要的一項課程。從體重評估、食慾控制、減肥消費到運動規劃,全球已開發國家中有上億的女性人口正身體力行著一系列的經營策略。這苗條論述中從外控到內化種種權力網絡的建立運作方式,正是了解傅柯所謂「馴服身體」、「自我工程」的絕佳示例。而其從理想擬象到消費慾望諸多弔詭複雜的辯證修辭, 更可突顯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的身體政治觀及社會控制/個體反抗文化批判模式的衝突焦點。

美的企劃案

從「減肥」、「減重」到「瘦身美體」,後現代女性的理想體型有愈來愈苗條的趨勢。據分析顯示: 80 年代當選的美國小姐要比 60 年代的平均高一吋、瘦五磅。而這苗條身體的製造與推廣,一方面靠著大眾媒體中的美女意象來推波助瀾,一方面更運用了 20 世紀健康革命與人體科技突破的成果。

首先,後現代苗條論述與健康論述相結合,順利地與帶有飢餓、痛苦、病態聯想的傳統節食論述劃清界線。它提供了一套不要節食的節食方式:以低卡路里、高纖維食物為號召,以專業營養諮詢為服務,以健康、毅力、勤奮與成功為訴求。為了「別讓擁腫壓垮你的青春歲月」,只有卸下沉「重」負荷與心情,才能「輕」身窈窕而喜悅、「輕」鬆自信地面對自我。

在這健康=苗條=積極自信的前提下,苗條論述更進一步擴展成道德論述;肥胖是惡、肥胖有罪。於是肥胖不僅被當成一種生理疾病,更被歧視為反映人格缺陷的心理疾病:肥胖的人如煙槍、酒鬼一樣必須為自己的外形負責;而其「臃腫走樣」的體態便成為懶散、無知、缺乏意志力和自我約束力的罪證,只因在「苗條專政」的當代,人沒有肥胖的權利。 b其次,後現代苗條論述更展示了五花八門的瘦身美體科技工程。從超音波震盪到電腦吸脂,它提供了人體科技時代不受物質限制的「創世紀」神話版本:人依自己喜歡的形象創造自己。「身體胖瘦自己選擇」,「鍾安蒂露創造女人」,「修腰縮腹、限時完工」,「將妳的身體雕塑成巧奪天工的藝術極品」、「從公斤到公分,減出完美曲線」。苗條論述再次證明,只有當美可以複製及大量生產時,美才有市場與利潤可言。

跟隨珍芳達

珍芳達告訴我們,苗條不是壓抑性而是創造性的論述。從好萊塢性感尤物到反越戰激進份子,再到全球有氧舞蹈主力推廣者,珍芳達為後現代苗條論述提供了最精彩的個案。她的有氧企劃意圖淘汰三項落伍觀念:不健康、壓抑個人需求的節食,鬆軟無力的女性身體和以男性為中心的審美標準。她以一個真實女人最真實的聲音,表達出對其他女性的關懷,要大家重新掌握自己的身體,做自己的主人,透過決心與毅力,鍛鍊出健美的身材。於是苗條不是「瘦而弱」,苗條是「健而美」;苗條不是父權社會對女性身體的壓迫與控制,苗條是女性身心自由的抉擇與成果。

所以珍芳達不僅出售錄影帶,更販賣自信、快樂與勇氣,並且隨帶附贈烏托邦式的映鏡允諾:跟著我做就會像我。她是要帶領著全體女性並肩出擊,打一場「漂亮」的勝仗,雖然這戰場已從社會反抗運動的街頭轉移至空調設備的舞蹈教室或鋪著地毯的豪華起居室,這頭號敵人已從軍國主義、父權意識變換成皮下那不去不快的脂肪。

我瘦故我在

苗條論述充分表現了後現代社會中身體「塑合化」、「片斷化」與「商品化」的種種現象,它的詭譎複雜、糾扯牽連,絕非身體/心靈、控制/自由等簡單二分所能涵蓋。60、 70 年代的女性主義者,視苗條為父權意識形態殘害女性身體的手段:節食是「心理式的裹小腳」,對女性的食慾控制是性慾和權力慾控制的象徵。然而這壓迫/受害截然對立的論述方式,是很難因應珍芳達式苗條健美即自由解放的新主張。至於部分後現代主義「身體即隱喻、權力即虛構」的理論,更是無法對性別、階級及種族的身體銘刻提出批判性的解析,無法介入當下即刻的各種苗條併發症。本文並不妄想對苗條論述提出任何單一正確的處變之道,只想同時運用女性主義對身體的政治主張與後現代主義對消費文化的解讀策略,來突顯苗條論述中總已存在的衝突矛盾點。

一、「健康即苗條?」

純就醫學而言,只有極度過重或過輕才會威脅到健康,而往往過輕比過重更危險。但個人內化了的理想體重總是和醫學上認可的標準體重有著相當的差距。絕大多數減肥人口,都非因健康顧慮;而速成式節食減肥對人體新陳代謝所造成的惡性循環,反而威脅著節食者的健康。最近的研究報告更顯示,人的胖瘦決定因素中基因比進食量、生活飲食習慣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而往往只有百分之六的人能成功維持減肥後的體重。無怪乎對大多數人而言,苗條是一場永遠打不贏的仗。

二、「自然即人工?」

就生理結構而言,女性體內脂肪是男性的一倍,而女性青春發育、懷孕或停經等生理階段,脂肪更加速累積。於是我們可以問珍芳達的身體健康自然嗎?要一個年逾半百的女人擁有青少女的身材,似乎只有靠著戰戰兢兢的身體監控、毫不懈怠的抗老毅力才有可能,而珍芳達的隆乳新聞更反諷性地揭露出其中的尷尬與無奈。

三、「生產即消費?」

當社會愈富裕、營養供需愈好、勞力需求量愈低而人卻要求自己愈苗條時,運動健身成為消耗過剩勞力的方式——努力燃燒卡路里。於是工作與娛樂休閒結合,生產與消費結合,最後的產品是自己日趨苗條健美的身體,異化問題還存在嗎?苗條於是成為一條追逐不盡的生產消費鏈,而理想身體也成了有錢有閒階級內向投資的途徑。

四、「反叛即臣服?」

「健而美」的女性身體反叛了早先「瘦而弱」的典範,卻也同時臣服於女子以貌取勝的文化傳統。在一方面,我們必須給予後現代苗條論述相當程度的肯定,它在原有的纖瘦美感中,加入了肌肉、力量、自信與毅力的因子,在它最具性別意識形態顛覆性的時刻,甚至指向前青春發育期的中性美感標準,與傳統豐乳肥臀的母性生產要求大異其趣。故不宜一味採用文化霸權或父權宰制「滴水不漏」的批評模式,完全排除女性參與者積極主動建構主體位置的努力和創造轉換苗條論述的可能。然而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對苗條論述中以女性身體做為主要監控對象、強化女性外貌為主要資本等現象做出嚴厲批判。

雖然目前有愈來愈多具健康意識、身體美感意識的中產階級男士加入苗條健美的行列,但苗條依舊主要是個女性論題。心理疾病中死亡率高的厭食症,患者清一色為女性,她們在自己的臥房或病房中做「絕食抗議」,以身體做美麗的祭品。就美國而言,女孩從七歲便開始自覺身材體重的重要;在對舊金山一所小學四年級女學童的調查中顯示,有百分之八十已養成固定節食與運動習慣;在一般大學女生的生活調查中,飲食失調情況最為嚴重;而每兩個成年女性中就有一人經常節食,每四個中就有三人覺得自己天生易於超重。誰能說苗條不是個嚴重的性別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