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序 尋找中國繪畫色彩的邏輯 朱良志
引言
第一章 中國色彩認知的淵源

藝術美學

【類別最新出版】
神聖黑色的魔力:徹底改變人類文明、藝術、歷史的黑色故事
明室:攝影札記
恆隆行 :美好生活的代理 Be Your Daily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解構游本寬影像美學


中國畫色彩的獨立語言(WHA0349)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藝術美學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申少君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08日
定價:900 元
售價:711 元(約79折)
開本:16開/平裝/272頁
ISBN:9789888284788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尋找中國繪畫色彩的邏輯 朱良志引言第一章 中國色彩認知的淵源



  引言

本課題以中國畫色彩語言為研究對象,其範疇涉及美術學、色彩學與文化學。

作為中華文化的視覺表徵與造型藝術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畫色彩語言構成了一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獨特體系。在經、史、子、集等中國古代文獻中,有大量關於色彩文化的記載,反映了中國古代色彩的審美觀念與實際應用情況。歷代諸多畫學著作,無論是史傳類,還是理法品評類著作,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中國畫色彩問題。民國以來,于非闇、蔣玄佁等學者紛紛涉足中國畫色彩研究領域,使此項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于非闇的《中國畫顏色的研究》、蔣玄佁的《中國繪畫材料史》、彭德的《中華五色》、牛克誠的《色彩的中國繪畫》、潘吉星的《中國造紙技術史稿》、曾啟雄的《中國失落的色彩》、王定理的《中國畫的工具及材料運用》、王文娟的《墨韻色章:中國畫色彩的美學探淵》、趙權利的《中國古代繪畫技法、材料、工具史綱》,等等。這些著作分別在不同程度上,從不同側面對中國畫色彩語言進行了彙編、整理和專門研究,為本課題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和參考的研究?索。

一、
大體上,中國畫色彩語言研究分化為三種類型—工具材料類、技法式樣類和審美認知類。這三類研究各有側重,從不同維度加深了對中國畫色彩語言的認識,卻都屬於單一化的理論範式,學科視野較為狹窄,忽視了工具材料、技法工具和審美認知三者之間互動的結構關係,未能將中國畫色彩語言研究提升到全面、系統的高度。

從根本上說,單一的研究方式之所以不能對中國畫色彩語言進行系統詮釋,其原因在於:中國畫色彩語言在本質上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如果僅僅採取分而治之的方式來研究,則難免忽視各個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繫,而無法勾勒出中國畫色彩語言的整體性狀與內在邏輯。

有鑒於此,本課題採取了系統性的研究方法:

其一,以互證法將文獻考證、圖像分析、田野調查與技法實驗相結合。其中,文獻考證以古代畫論為重點,旁及經、史、子、集、筆記、方志;圖像分析範圍主要包括帛畫、壁畫(以敦煌、永樂宮、雲崗石窟的壁畫為主)、古代卷軸畫(以故宮博物院藏畫
為主)、民間年畫、現當代中國畫作品(以中國美術館及在京的評述收藏單位為主要對象),圖像資料的採集以親眼實見為原則,同時參照相關出版物中的印刷品;田野調查主要針對生產筆、墨、紙、硯的傳統作坊來展開,探尋媒介材料工藝的歷史基因;技法實驗則結合本人在繪畫創作中的實踐及體會,對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繪畫作品的設色技法進行實驗,形成色彩語言的分析報告。

其二,以辯證法兼顧“長時段”視點和“物態學”分析,透視媒材演變、技法發展和觀念變遷之間的互動進程。以中國畫色彩的發展為主?,介紹中國繪畫的發展歷史,闡明色彩在中國繪畫中的作用,描述幾個重點歷史時期的色彩面貌及其變遷的整體方向,並結合繪畫理論、畫家和繪畫作品闡釋中國畫色彩體系,糾正當前史論界存在的一些學術誤解及偏見。從中國繪畫歷史的角度探究色彩與中國繪畫的成因、屬性、沿革、風格形成與藝術表達之間的關係。

其三,以綜合法吸納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力求將宏觀論述、中觀考察和微觀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宏大敘述與個案研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運用這些研究方法,本課題旨在通過考察歷代畫作並結合筆者30 多年的創作經驗,分析中國畫色彩語言的內部結構,在色彩語言分析的基礎上歸納中華文化系統中的審美認知方式,探尋中國色彩文化的發展理路,整體詮釋中國畫色彩語言系統,進一步說明色彩在傳統中國繪畫史及現代繪畫繼承發展中的重要性與必然性,重新認識中國畫的當代問題。

二、
一般地說,中國畫色彩語言體系包括三個子系統:工具材料系統、技法式樣系統與審美認知系統,三者各有所本,又互為動因。

工具材料系統由顏料(主要包括礦物性的石色、植物性的草色、墨色、印料)、調和劑(主要包括膠和水)、畫底(主要包括絹與紙)、工具構成(主要包括筆、硯、印)。這些特定的工具材料組合,又分別與不同的技法產生不同的結構關係,從而衍生不同的式樣和風格。技法式樣系統則包括設色技藝、樣式,它意味著特定的顏料、設色技法與特定樣式產生不同的結構關係。審美認知系統包括色彩視知覺、審美範式、文化模式。視知覺是一種給現實賦予形狀、色彩和意義的知覺形式,色彩視知覺則是觀察感知外部世界並進而觀察感知結構色彩的通道。觀察方法的差異必然導致形式的差別與色彩意義的不同,而色彩語言的差異也可歸結為審美範式、文化模式的不同,審美範式影響視知覺心理。對於這三個子系統,我們如果以靜態模式去分析,往往容易將其割裂為三個相互孤立的方面,而難於對中國畫色彩語言體系產生整體而辯證的認識。

毋庸諱言,在全球化的當代語境下,任何單一的研究方式都無法對中國畫色彩語言進行系統詮釋,因而已經難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隨著世界各國藝術交流的日益擴展,中國畫色彩語言亟待納入宏觀的視野加以系統研究,以便對當代中國畫語言的全面創新提供可資借鑒的理論依據。

三、
在論文結構方面,本課題正文分為八章,其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追溯中華色彩體系的淵源,以史前中華色彩遺跡為探索原始色彩認知的重要對象,研究原始色彩經驗的視覺編碼;以甲骨文中的顏色字作為解讀中國遠古色彩認知的關鍵密碼;對於以五類分的認知構造進行追本溯源,破解中國五色觀念起源問題。

第二章,研究中國色彩的觀念系統,揭示其文化表徵意義,重點梳理五色觀念由周至漢的體系化與定型過程,分別闡述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中的色彩觀,並從民間文化、服飾文化、文學等維度透析其中蘊含的色彩觀念。

第三章,詮釋“青、赤、黃、白、黑”五大色系如何通過對呈色物質的不斷選擇與融匯而構築中國畫色彩語言系統,按五大色系分門別類地闡述中國畫的顏色原料所具有的不同色彩語素功能與屬性。

第四章,把設色工具與媒材作為承載色彩語言的基本介質納入色彩語介的理論層面,研究歷代繪畫工具材料在中國畫風格變遷中扮演的功能角色,以及其對中國畫色彩語言的重要影響。

第五章,分析不同的中國畫色彩語素如何通過對比、呼應、承接等程式而形成特定結構,以及如何在色彩語彙層面組成了穩固而多樣的間色構造;分別從重著色、淺著色、水墨、彩墨諸類型,闡釋中國畫色彩語彙的內在結構。

第六章,考察勾法、染法、填法、醒法、作底反襯法等中國畫色彩語法的發展歷程,揭示中國畫色彩語法與不同畫體的特定關聯,主要包括人物畫體與平塗、凹凸法、暈染法等語法程式,山水畫體與點、勾、皴、擦、染等語法程式,花鳥畫體與填色、暈染、點寫、烘托、打底及反襯等語法程式。

第七章,梳理傳統中國畫色彩美學之歷史源流,解讀繪事後素、隨類賦彩、墨運五彩等重要命題,分析中國畫論中的色法理論、色彩學思想及其歷史影響。通過比較法來論述以經驗主義為主的中國色彩觀與實證主義的西方色彩觀之間的差異,闡明中國色彩學理論的哲學性與中國畫色彩語言的類相特徵。

第八章,考察當代中國畫在工具材料與色彩語言方面的新動向,探尋中國畫色彩語言創新的可能性,結合個人的色彩語言實驗提出構建當代中國畫色彩語言體系的初步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