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序一
序二

戲劇、電影

【類別最新出版】
楚浮電影課
表演的魔法:人人都是大表演家,金鐘女伶范瑞君的二十五堂表演課
粽邪:電影所說的那些鬼事
電影的臉
從前,有個錄影帶店


電影南渡:「南下影人」與戰後香港電影(1946--1966)(增訂版)(WHA1472)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戲劇、電影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蘇濤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15日
定價:580 元
售價:458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312頁
ISBN:9789888763269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一序二



  序二

香港電影與內地藝術的關係,非一兩句話可以說清。張愛玲當年的作品在香港問世,其實是把上海經驗帶到這個特殊之地,時髦的鏡頭裡有海派的味道。不過,因為戰亂的原因,香港藝術含有諸多複雜的元素,除了西方文化的投影,還有左、右翼的博弈,以及面對冷戰的書寫。梳理其間的歷史,我們應當可以看到許多陌生新奇的舊影。

我個人的印象裡,中國的早期電影,帶有荷里活的某些感覺,現代性的快節奏與人性的曲線扭轉,匯入摩登的泡沫裡;奇光異彩的背後,無盡的空虛也隨之而至,似乎是新感覺派小說的一種,在摩登的轟鳴裡,精神的魔影跳入黑暗,一切遂歸入寂寞。當這種藝術在香港落腳的時候,就多了內地藝術所少見的東西;香港的特殊性,也帶來了藝術的特殊性。

友人蘇濤是電影研究的專家,對於香港藝術的變遷多有心得。他發現了無數的藝術奇景、資本世界裡的藝術選擇、對待生活的不同態度與策略,映現了歷史的苦楚。南下的藝術家有不同的背景,左派面孔與自由主義者的影子都在其間遊動,也不乏畸形的文人,在外部力量的擠壓下失去本我的原色,做了市場的犧牲品。但在困苦裡,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一些心存良知的文人,在其無數影片的瞬間,生活的難題與思想之光都得以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香港一度是文化很活躍的地區,「南下文人」與「南下影人」給這裡帶來了許多活躍的思想。左右翼之間的對話以及傳統與現代的對接,也在這裡完成。我們不太好用一種尺度來評判那時候的藝術,它們為我們認識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不同的範例。蘇濤對於這個「歷史夾縫中的離散群體」的資料爬梳十分深入,對許多個案的分析都引人深思。戰後的內地知識分子,一般都在涇渭分明的立場上表達自己的精神選擇,但香港的藝術家則在有限的空間裡拓展出繁複的審美意象。對於同一個作品,左派的看法與右派的看法竟然也有一致的地方。這個特別的現象告訴我們,在大歷史與小事件之間,有?不同類型人的命運的交叉點。時代造就人物,而人物也在改寫時代的路徑。

許多「南下影人」和電影公司,都走在艱難的摸索之途。龍馬影片公司、遠東影業公司、亞洲影業有限公司、長城影業公司等,都有一部難言之史。我看蘇濤的論述,被他筆下的人物命運所吸引。獨立製片公司的運作方式,電影人的漂泊心理與個體尊嚴,電影所呈現的舊道德與新女性、跨地域與跨意識形態等,都顯示出混亂裡的駁雜性。茅盾當年在香港進進出出,就發現了那裡獨特的文化表述空間。他在那裡寫下的《腐蝕》一面迎合大眾獵奇之心,一面不失知識人的責任感,成為一部獨特的小說。那些隱晦的表述方式,其實未嘗沒有敘述的政治。在緊張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藝術要逃離政治是很難的,許多人的選擇,都有?內在性的衝突。在介紹岳楓的電影作品時,蘇濤從其「五重身份與三次轉變」中,看到藝術與時代的對抗和妥協:
他既受到時代的召喚,又一度被時代所遺棄;他既承擔歷史所賦予的使命,又在歷史轉折關頭茫然失措,甚至迷失自我;他既被不同意識形態所操縱和利用,又主動選擇和利用不同意識形態,為自己創造更為有利的拍片環境……

藝術研究的使命之一,就是在不規則的現象界發現人性與社會的隱秘,打撈不可再現的審美靈光,使之定格在認知的影像裡。「南下影人」與戰後香港電影,構成了一道獨特的精神風景。我們讀它,彷彿也看到了時代的弔詭和藝術的弔詭。
許多香港導演與演員,在銀幕上留下了現代性的雜音。他們從多種線索裡編織?生活的怪影。蘇濤探討了易文對「魔都」內蘊的體悟、韓非「邊緣人」的表演以及葛蘭的性別政治,涉及電影的時代氛圍與個體命運的關係,不禁讓人陷入對於現代性的難言的苦思裡。「作者策略與離散情結」「片廠、類型與明星」都有轉變時期的文化之影。這些飄散在精神天幕中的光影,在隱曲裡無意中印上了歷史的真實形態。

不論我們如何評價香港電影,至少那時候的作品留下了時代的深深痕跡。我常常感歎編導們對於資本主義的批判性所引發的精神思考,是超出藝術語境的,同時也給藝術家帶來探索的衝動。對於底層人、流浪漢與小人物的坎坷之旅的關注,對於現代女子的悲歡情感的表達,都突顯了創作者的人文情懷。研究電影史與研究文學史一樣,在審美的選擇裡,超常的跌宕才看出平常的本然。在不同的視圖裡,我們也看到了被遮蔽的舊歲影像。

過去我們看易代之際的藝術,文人的精神多在變異裡做?抵抗和漂流,牽動的是文化裡最為痛感的部分。當思想不能暢達表達、精神尚被困擾的時候,幽微之曲與模糊之喻便深化了語言表述的功能。規則消失的時候,便誕生了新的審美的可能,雖然那些嘗試未嘗沒有失敗的地方;由此也可以知道,象牙塔裡的文人要理解風雨裡的藝術,是要放棄以往的認知習慣的。

在消失的往事裡,倘能夠留下幾許感受,便意味?思想會活在記憶裡。學術乃記憶的修復,點點滴滴亦會匯成碰撞的光澤,它照?我們認知的暗區,也溫暖?傷於寒夜的人們。知道別人如何走路的時候,我們也便意識到了自己的未來在哪裡。瞭望別人其實也是反觀自己,我們經歷過的種種情緒,其實古人早就體味過其間的滋味了。

孫郁
2019 年4 月27 日於大連

 
序一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