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各方序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按下快門前的60項修煉:胡毓豪攝影心法
亂拍煉出好照片:用心按一萬次快門,成就大師級好作品
在光影中看見美:資深攝影師胡毓豪帶你捕捉瞬間永恆
原色覺醒—真正懂攝影的最後一關
鏡頭的力量:眼淨、心靜煉出攝影構圖美學

攝影

【類別最新出版】
明室:攝影札記
那些極境教我的事【增訂版】
老家人:范毅舜攝影文集
光的書寫:林草 林權助攝影境象(1895-1977)
攝影融合人生


攝影融合人生(VO01006)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攝影
叢書系列:Origin
作者:胡毓豪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03月24日
定價:520 元
售價:411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320頁
ISBN:9786263535893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各方序內文摘錄



  各方序

推薦序
在當代日常生活美學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攝影
 1839當代藝廊執行長 邱奕堅博士


十九世紀初期至今,攝影術問世已將近二百年,攝影術的發明,成了人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的視覺媒介。同時,攝影科技的不斷進步,對於後人類文明的推演,有著巨大的貢獻。
   
從各類不同領域的科學研究,影像成了最佳的輔助工具,醫學研究、藥品開發,天文探險,以及影像技術的研發,如電影、電視與錄像等,無不令人驚歎,從宏觀世界到細微病毒的影像,皆無所逃於攝影的紀錄。
   
攝影術對人類的影響,我常常在演講的過程中告知聽眾,拜十九世紀攝影術的發揚擴展,不論自己的肖像或與親朋好友的生活互動、到一時的吃喝玩樂,及旅遊的美景,攝影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書寫工具,尤其攝影手機普及之後。
   
我也時常與學生分享,如今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已不知不覺地享受影像科技進步的成果;上個世紀末,數位攝影技術的突飛猛進,結合網路及手機科技,我們已經從文字書寫日記年代,轉變為攝影圖像的紀錄。
   
在攝影術發明之前,只有少數的王公貴族富商,才能享受「肖像權」的手繪複製,但是如今人手一機,複製任何景物、人像,已像空氣一樣的自然。當生命延長之後的晚年,退休之後的日常,不妨拿起相機,促成我們經常出外拍照的好習慣。攝影讓大家的身心靈,增進活力,獲得健康,無疑是一帖良藥。
   
據我所知,毓豪兄在東京留學期間,師承日本三大當代攝影藝術家之一森山大道。近十年來,他專心於書寫攝影專書,傾囊相授40多年的學習,工作與教學經驗。此前他已有五本攝影書籍在市面流通。
   
國內各界對攝影水準的提升,並非友善的環境下,還能如此多產,著實讓人敬佩。第六本書是希望透過經驗的體悟,讓大家領悟「藉攝影的實踐」可以建構人生的美滿,傳達給讀者「人生三要素──健康、快樂、幸福」的攝影要義。
   
最後與大家分享攝影的重要性「在當今各項藝術媒材中,從來沒有一項可那麼親密的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更沒有一項科技,可以如此快速輕易的學習,更沒有一項藝術媒材可以如此真實的,記錄著我們的一生,且飽含生活中的智慧痕跡,和共同世代的記憶。」。


推薦序
胡毓豪的七十自述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鄭家鐘


2013年寫出《按下快門前的60項修煉》時洛陽紙貴後,毓豪成為暢銷作家著作不綴,今年近70出書已到《攝影融合人生》的境界。
    
毓豪從高中摸到相機開始,就專注以相機作為窺探生命與人生哲理的視角。其實這是一條修行的道路,在本書中,可說是他修行心得的大集結,由一件事參透宇宙間道理,他算是成就了自己。
  
我粗讀他的文字,即很有感應,舉例:
  
1、美好時光難逢,遇到了,就要珍惜。這彷彿講的是攝影的迅速捕捉鏡頭,實則是活在當下的一種歷練。
  
2、他說攝影是看的專家,但這種專家可延伸到無盡邊界。
  
例如在自然找對稱,於攝影時固是如此「光影」「畫面」「天地」,但人生何嘗不是個方方面面的平衡,黑暗與光明,得與失,起與伏,上與下,其實這些都不可偏廢,以對稱視之,就不會老是心靈雞湯卻情緒失衡,老是怨天尤人卻不知自己跟所怨其實是一體兩面,毓豪兄的「找對稱」實際上是講所有發生。
  
3、談到視覺疲乏,它指出專攻與快樂兩者的差別,專攻視覺之人,好的畫面看太多容易無感,但業餘人士則有狂熱東闖西試卻維持快樂,因此要既有專業又要有業餘的狂熱,就只能有不斷超越自我的天命觀,來精進專業破除專業超越專業。這說的也不只視覺疲乏,是所有專業疲乏的對治之道!
  
4、動機決定結果:毓豪兄說觸動他攝影的元素是「美」排首位,但要體現美靠「交換」的修行、大自然要補光要取角要移動位置都是為了成就美的一種交換。
  
這講的可以推寬一點,人生行為的動機,心美是第一元素,內心美,善才得以滋長,然後為了追求美善我們必須跟世界交換,用時間、勞力、經驗、技術、專業、還有感性同理去換,由動機到結果,靠交換才換到善美的結果。
  
以上舉出幾個例子,不難窺知毓豪兄更上層樓的境界,他的七十自述,是給自己定調到更高生命層次,叫做「無我為人」,他說,今後他要開始演講行善,餘生立志當鐘,有敲則響,小扣大鳴,不論撰稿、演講、座談、作品個展,只要用來利他,皆歡喜敬受!
  
為了他這個善願、為之一序,同享法喜。


作者序

用攝影談人生,是本書的主旨,書內七十小節,是我年屆七十的反省和思考。人生七十古來稀,指的不是年齡,而是七十歲老者,通常習氣已成,不但聽不進別人的善意,也不想改正自己。
  
前言用圖文,隱喻已到看不清,想不明之日,該留給人間的只剩省思。七十個小章節,每一篇圖文皆有故事,希望引起他人追求幸福的共鳴。我們都是讀文字長大的族群,讀圖也許看不懂,思不及,但細想就明。
  
書內或許圖文不符,但不符中有道,道通則事明。例如:第三章作品的誕生,我用漂流木講內心。結語處,用一張岩裂照片,闡述有形、無形力量的隱或顯。攝影書用欣賞的心閱讀,才有味,千萬不要錯過。
  
人生是看清才好,或看得糊塗才好?也許都是也許都非。真正的原味就在自己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