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譯 者 作 品

出賣資訊
人工智慧之謎

科學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未來自然史:生物法則所揭示的人類命運
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
衝破慣性:善用分子心理行為法,治好你的3分鐘熱度
被蒙蔽的視野:科學全球發展史的真貌


塑膠(BE0055)──合成世紀的推手
Plastics : The making of a synthesis century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科學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史提芬.芬尼契爾
       Stephen Fenichell
譯者:陳月霞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3月29日
定價:330 元
售價:26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8頁
ISBN:957132726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



  書摘 1

第一章 塑膠王國

科學家說:就算在夜裡,肉眼也看不到。遠在赤道上方約兩百哩的高空;但是,就在日落後和日出前的一個小時中,數百名觀者在佛羅里達州、德州、新墨西哥和南加州上空,清楚看見一道閃閃發光的亮線。這條太空纜繩,沿著赤道向東迴旋前進,經過夏威夷、香港、印度、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波多黎各和加利福尼亞半島上空,在滿天繁星和小行星的襯托下,延伸為一條較月球直徑三倍有餘的亮線。

「這是第一個以非光點形式出現在太空的人造物體,」10 年前第一位向美國太空總署提出太空纜繩實驗的約瑟夫.卡羅爾博士讚嘆地表示:「我看不到太空梭,卻能看見 15 磅重的繩子。」

這條 15 磅重的繩子是以高密度、高強度的聚乙烯為材料,紡成 12 哩長,卻僅有 1/32 吋厚的纖維,稱為「光譜」,這種聚合物的每個分子都沿同一個方向結合,是強度對重量比最高的地球物質之一。

不久的將來,在許多太空發射時,更強更細的太空纜繩將取代笨重昂貴的火箭。而製造太空纜繩的聚乙烯也已被用來製造放置食品雜貨和乾洗衣物的袋子。

二次大戰期間,英國科學家研發出聚乙烯,使得同盟國能在空中戰場打敗軸心國。如果沒有聚乙烯製成輕薄的雷達絕緣體,英國皇家空軍就不能在飛機上裝設雷達;沒有雷達,英軍就無法擁有監看優勢,更無以戰勝納粹超強的空軍和人力。

「我只想告訴你一個字,『塑膠』……塑膠大有可為,考慮一下。」

「好的,先生。」班傑明語氣平淡地回答。不過我懷疑他真的這麼想。除了把塑膠當作無恥廠商偷工減料傾銷的劣等品而隨手丟棄外,像班傑明這麼聰明、善感的人,對塑膠會有什麼看法?塑膠如果不能完全象徵現代物質世界的膺品、錯誤,最起碼也是不速之客。

大部分人會愛上某些東西,它們的材質就像人體一樣,會破裂、磨損、腐蝕和死亡。不管是磨光、生鏽、成熟或出現銅綠、軟化或褪色,大部分的自然物,會隨時間增加越來越優美。

塑膠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用久了只會破裂,丟掉時,一點兒也不會讓人傷感。也許有那麼一秒鐘,你希望它會消失,但是它不但不消失,反而像野餐時的小蟲一樣緊跟著你。這種神奇的現代物質可以打破、切塊、剁碎、撕爛、燃燒、掩埋,就是不會死亡!

作家法蘭莘.普雷西葛雷無法理解,一向重視品味的母親怎麼會在客廳擺設一套廉價的塑膠花園家具?領導流行的塔西安娜.莉伯蔓向女兒解釋:「因為塑膠就是──永遠!」不管你喜不喜歡,塑膠的確是耐久不變的!現在的問題是:該如何處置它?

海軍研究室一位官員最近表示:「石油衍生的塑膠,本來就被設計為無法進行生物分解的製品,它們本來就該在垃圾堆中永存不朽。」

紐約州立公園為提醒遊客所公布的「一般露營垃圾」平均分解時間表,也與這個假設不謀而合。

 皮鞋:5~40 年
 塑膠袋:10~12 年
 尼龍布:30~40 年
 塑膠罐:50~80 年
 發泡塑膠:永遠不會分解

塑膠「永遠不會分解」的特質,促使紐澤西州西密爾福特一個年方 15 歲的高中生譚雅.佛格,於 1989 年發起「紐澤西高中學校餐廳拒用保麗龍塑膠杯和塑膠餐盒」的全國運動。這項運動很快得到各方回應,柏克萊、加州、市議會也群起倣效。該年年底,一向主張有權使用任何容器來保溫漢堡的麥當勞也屈服了,美國各地出售的「大麥克」都改以棕色的再生紙盒包裝。

不過,塑膠傳奇性的耐用,也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1992 年 1 月,一場奇怪的海上暴風雨從一艘正橫越國際換日線的貨輪上沖走一個貨櫃,貨櫃在海中裂開,從香港運到華盛頓大科馬的 2 萬 9 千個塑膠浴缸玩具破櫃而出。幾個月後,幾百隻藍烏龜、紅海狸、黃小鴨和綠青蛙被沖上阿拉斯加的西特卡海岸;翌年,又有幾千只塑膠玩具沖上五百哩長的阿拉斯加灣沿岸。根據路透社報導,海洋學家「逮到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加緊研究北太平洋的型態和海流,這是繼兩年前六萬一千隻耐吉運動鞋掉入該地區後最熱鬧的一次。」科學家藉此得以納入風的變數,以調整北太平洋流潮的電腦模型。

在美法聯合搜救隊發現了鐵達尼號沉船地點 7 年後,法國政府宣布,當年罹難旅客的繼承人,可於 3 個月內提出所有權證明,以領回失物。從鐵達尼號發現的寶物,有金、銀製成的手錶和懷錶、釦子、手鐲、珠寶項鍊、戒指、領帶夾和髮夾、金夾鼻眼鏡、皮製品、幾千枚英國金幣、象牙梳子、鏡盒和髮梳,這些都是 1912 年英美兩地上流社會的流行配備。

最讓法國商船部長印象深刻的是,這一長串日常用品中,沒有任何塑膠製品;他在記者會中幽默地說:「這證明時代改變的有多大!」

時代確實改變了!1916 年丹麥一家博物館館長克里遜.湯姆森創造了「石器時代」、「鐵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銅器時代」和「鋼鐵時代」等名詞,說明人類的發展,與控制及製造物質密不可分;即使我們所吃的東西不能代表我們,我們所製造的東西也能代表我們。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蒸汽和鋼鐵時代。

後工業時代通常被冠上「資訊時代」之名,不過也可以稱為「塑膠時代」。塑膠提供我們存取類比和數位資訊所需的材料,從相片到錄音帶、錄影帶,從電腦磁碟片到光碟片和鐳射唱片,塑膠不僅模仿自然物質,更讓我們創造一個全新的視聽幻想世界,並且能記錄,隨時重播,也可以留給後世子孫。

1979 年,塑膠製品的產量首度超越鋼鐵,工業發展堂堂邁入「塑膠時代」。二次大戰結束後五十年間,塑膠的應用層面有增無減,不但登堂入室,進入家庭、汽車、辦公室,甚至在我們的身體裡面,都不乏一席之地──有些人體內裝了塑膠心臟、瓣膜、關節,以及義肢。

塑膠可以視為定義這個「合成」世紀的媒介,因為它精準地凝聚了現代的三大特性於一身──人工生產、用過即丟、合成製造。然而,塑膠最重要的勝利在於──包裝勝於產品、形式勝於實質、表面勝於本質。

塑膠之所以背負既濫又爛的名聲,只為其最基本用途大多既廉又賤。從塑膠製的口袋蓋到「星光草皮」,塑膠最神奇的面向反而都被淹沒在光滑、耀眼的膚淺表面之下。塑膠雖然既奇幻神妙又多采多姿,如同羅蘭.巴托所言,深入「煉金術之精髓」,卻始終無法擺脫其「廉價替代品」的寒微出身。

歐陸的確有些愛唱反調的人仰慕塑膠,他們喜歡塑膠的黏性與多變性,甚至於其「高貴」的俗愴。塑膠也一直是流行音樂的精髓,瑪丹娜喜歡塑膠,把她的書《性》包在塑膠裡頭。塑膠也非常「平民」化,大量合成的東西價格便宜,自然材質當然水漲船高,晉身為奢侈品。意大利哲學家季歐.曼齊尼盛讚塑膠千變萬化的本事,既能不斷創造自己,又能模仿自然物質,堪稱「真實的本質」。法國文化評論家羅蘭.巴特就讚美塑膠「快速變身的藝能」──好比變色龍一般,集「水桶」與「珠寶」於一身。

然而,在塑膠文化入侵最嚴重的美國,高 IQ 人士以蔑視塑膠自豪,「塑膠」一詞淪為譏諷用語,意指當代生活中,後現代與荒誕之事物。歷史學家兼傳記作者大衛.麥考洛,直言反對迪士尼(現已荒廢)的南北戰爭主題公園時說:「以『塑膠歷史』取代我們僅存的真實歷史,可謂大不敬。」

「真是太塑膠了!」紐約市女議員凱瑟琳.佛利得,痛斥下曼哈頓南街海港的購物中心未能信守承諾,建造一座海洋生物博物館;專欄作家威廉.沙菲爾,稱新加坡為「塑膠烏托邦」,意即星國並非「真正」的理想國;另外,有人建議,在東歐被「塑膠化」之前趕快前往一遊。航空公司的食物被形容為「塑膠」食物,其來有自;我們懷疑加工乳酪食品可能是塑膠,不過老實說,還是不知道的好。

 
書摘 1書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