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譯 者 作 品

出賣資訊
人工智慧之謎

科學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未來自然史:生物法則所揭示的人類命運
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
衝破慣性:善用分子心理行為法,治好你的3分鐘熱度
被蒙蔽的視野:科學全球發展史的真貌


塑膠(BE0055)──合成世紀的推手
Plastics : The making of a synthesis century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科學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史提芬.芬尼契爾
       Stephen Fenichell
譯者:陳月霞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3月29日
定價:330 元
售價:26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8頁
ISBN:957132726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



  書摘 2

我個人對塑膠的態度則搖擺不定。去年,出於一股反塑膠的衝動,我買了一套純棉浴室掛簾、一個光面橡木馬桶圈、一把木柄牙刷,刷毛是來自第三世界的真實豬鬃;但是不久我就後悔自己這樣冒失地擁抱大自然了。洗過一次澡後,棉布掛簾再也沒乾過,我不得不去買條尼龍布來防水;那把漂亮的牙刷也始終保持濕潤,一想到要把「濕淋淋的動物體毛」送進嘴巴,我越感到這個行為似乎「太過自然」了。最後,橡木馬桶圈也裂了,40 塊錢美金立刻報銷。完全滌除塑膠製品的生活是一種奢侈,升斗小民可供不起。

因為便宜,塑膠成為白種垃圾收藏家持久不褪的喜悅。想想「斑龍(Ban-Lon)」、「歐龍(Orlon)」、「可芬(Corfam)」、「萊卡」等等。人造皮、粉紅佛萊明哥鳥、廚房吊櫃的「聚酯亮面面板,內壓真實樹葉與蝴蝶翅膀以提高質感」。伍爾華茨大廈的小盒子裡,裝著塑膠製的自由女神像、聖母慟子像「管它颳風下雨,只要我的塑膠耶穌站在我的儀表板上」、聚酯纖維休閒裝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乙烯音質 V.S. 高傲呆板的鐳射唱片」這場高分貝的乙烯戰,依然在流行音樂界如火如荼地對決,對「泹槃」和「珍珠果醬」等熱門樂團而言,關鍵只在於原音重現。麥考洛可能很驚訝,但是近幾年來,(對某些耳朵來說)乙烯已成為搖滾樂最後一個真實、「放客」而頹廢的寶庫。由於乙烯會退化,這就比耐刮、耐磨的聚碳酸鐳射唱片要可愛了,因為前者會不經意地將聲音的缺點、劈拍聲、爆裂聲、嘶嘶聲等特質永久保存下來。

這點可能有助於解釋芝加哥新開的「乙烯」俱樂部和格林威治村 70 年代復古風酒吧「聚酯」的命名由來。蘇荷區新開的精品店「史米龍尼龍」,專門提供 60 和 70 年代間,舊式但尚未用過的尼龍合成衣物,店主克里斯.布里克堅稱:「尼龍帶有強烈的性暗示,這種布料讓女人和女孩變得更柔軟。」

從電木手鐲到源自 50 年代的塑膠皮包,「合成世紀」在最近幾年已開始醞釀自己的懷舊之情。流行服裝設計師貝茨.強森在她的塑膠洋裝上注入 60 年代典型的特色:

「小貓(Kit)」洋裝是一件玻璃紙無袖襯衣,附有金屬性的貼紙可以隨意裝飾。「草長鶯飛」裝,則是用類似「一拭即淨」的布料製成,衣服內藏有小種子,只要澆水,就會真的發芽長成毛茸茸的綠色小植物。

10 歲時我愛上派克原子筆粗硬的電木筆身,藍綠、淡綠的筆身,看起來和摸起來都堅不可破──以大部分的書寫情況而言,我想確實如此。

我喜歡觸摸家中黑色的人造樹脂轉盤式電話,它有堅固的聽筒和鼓皮似的聲音。我喜歡將室內拖鞋鞋跟上的塑膠部分拔掉;我也喜歡帶著敬畏的心情凝視我家雪佛蘭汽車藍色儀表板上的粗糙皮面,心想儀表板為何要裝填?製造商怎麼知道它適合貼上粗糙的假皮?

我們對塑膠確實有好感。可是我相信,最喜歡塑膠觸感的人,一定是些變態──例如,典型的肛門型人格,以及真正的性虐待與被虐待狂──當然,有些天生的 B&D 怪胎可能比較偏好天然橡膠。

1984 年(時間恰到好處)於瑞士創立「太陽神廟教派」的比利時醫師路克.喬瑞,把「塑膠恐懼症」發揮到了極點。該會創立十年後教徒集體自殺,自殺前夕,有人在該會總部所在地的瑞士山上看到喬瑞購買大量的塑膠袋;由於喬瑞和其他教徒也曾多次大量購買塑膠袋,因此當天的採購並沒有人起疑心。

這次集體自殺突顯一項驚人的事實:該會教徒為貫徹其「神聖自然」的信念,被迫執行一項怪異的儀式,儀式中每個人鄭重其事地將塑膠袋套在頭上,藉以象徵自己終將與自然分離。付之一炬的農舍廢墟中挖掘出來的屍體,頭上都套著塑膠袋,袋子上有子彈穿透的痕跡。

市場商人抓住一般大眾容易預測的反射行為強力推銷塑膠商品。紐約整形外科中心(New York Center for Plastic Surgery)保證給顧客「不留整形痕跡的整形手術」;萬事達卡聲稱:「『塑膠』與信用卡該分手了!」為什麼?因為「真實世界裡,金卡不是地位象徵,而是一種工具。」

一個自稱「美國塑膠議會」(The American Plastics Council)的貿易團體不斷利用電視和印刷廣告說服我們:「看看塑膠的另一面。」他們採用不同的策略,強調塑膠的正面特性,例如「塑膠強韌、細薄、質輕,能提供保障又不會帶來額外負擔;」或是「有些塑膠已經能大量回收再利用」──雖然不多。

「你家的舊地毯可能已經進入你的冰箱了!」廣告上寬慰的說詞,再再標榜一個又一個窩心的故事,數不盡的塑膠瓶子,如今變成「玩具、枕頭、垃圾桶、船帆、甚至塑膠『木頭』」──就在你的眼前。

這些訊息,在某些地方似乎還暢行無阻。塑膠委屈了幾十年,終於有揚眉吐氣、盡雪前恥的一天。潘塔哥尼亞的「生態羊毛(EcoFleece)」與威爾曼的「生態織品(EcoSpun)」,以及所有將可樂瓶子轉化為纖維織品的美國產品,讓最死硬派的自然主義者都樂於穿著它走進叢林最深處。風水輪流轉,到了 90 年代,一度棄如敝屣的合成物又可以抬頭挺胸了。

我們塑造塑膠,塑膠也塑造我們。最近幾年,千變萬化且極具彈性和延展性的塑膠又巧妙地變成人類的寵兒。菲利浦.史塔克的「盆中的小丑仙人掌」馬桶刷,被《大都會》設計雜誌稱為「偉大的馬桶刷」。《時代》雜誌的墨利斯.多德寫道:九五年紐約的流行周被「合成的迷人光彩」所淹沒。穿著塑膠套裝的模特兒嚷著:「衣服髒了,噴噴穩潔就恢復乾淨。」貝茨.強森的特色是,身穿醋酸金屬化合物、霓虹纖維膠、人造絲繸飾、塑膠蕾絲、路瑞克斯(Lurex)塑膠等製成的衣服──只差派熱克斯塑膠玻璃沒派上用場。

現在,塑膠製品有可分解的軟片、可回收再利用的瓶子,以及綠色「生物塑膠」;其材質包括以黃豆、玉米澱粉、馬鈴薯製成的聚合物。第一批塑膠以純植物纖維的纖維素製成;亨利.福特以黃豆提煉塑膠;20 年代的德國人以屠宰場的牛血製造塑膠。

然而,塑膠依然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最依賴塑膠的是貧窮、流離失所和一無所有的人,塑膠是難民的救生員。在盧安達,逃避種族傾軋的村民因為沒有羊、沒有肥皂,以及盛水的陶盆而煩惱;但是,有個逃難的女人站在用木棍、樹葉和羊齒植物匆匆搭建的茅屋旁,憂心忡忡的表示最糟的事還沒發生,她哭著說:「雨季一來,我們就準死無疑,因為我們沒有塑膠布可以遮雨。」

理察德.卡布辛斯基寫道,非洲有一半人口未滿 15 歲,可是,「塑膠桶已經大幅革新非洲人的生活。」熱帶地區沒有水根本無法生活,缺水一向是件嚴重而緊急的事情,因此人們必須走上很長的一段路(通常是幾十公里)去提水。非洲文化中並不常使用配有輪子的交通工具,所以他們一向把東西頂在頭上。在發明塑膠桶之前,裝水的工具是笨重的陶桶或石桶,因為兒童頂不了大水桶,家事分工中,提水是女人的工作。

赤貧的非洲只有少數家庭能夠擁有一個以上的水桶,而塑膠桶的出現可謂一種奇蹟。首先,塑膠桶相當便宜(雖然有些家庭只有這麼一樣有價值之東西),價格只要美金兩塊錢。其次,塑膠桶很輕,大小尺寸具全,就連小孩子也能提個幾公升的水,所以現在提水成了小孩的工作。小孩成群結隊邊走邊玩,到遠方的井邊提水是很平常的事,讓工作過度的非洲婦女輕鬆了不少。

其實塑膠桶的好處說不完。想一想,送水車把水運來以後,通常得排隊等個半天才能提到水。日頭赤焰焰,但是沒有人敢跑到樹蔭下休息而把陶桶留在隊伍裡占位子,因為陶桶太貴了。現在,排隊的工作已由塑膠桶取代,色彩繽紛的塑膠容器在豔陽下大排長龍,容器的主人則躲在樹蔭下納涼、上市場或去拜訪朋友。

塑膠。塑膠前途無量。你考慮一下,好嗎?

我會的。先生。

 
書摘 1書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