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帶亡靈去旅行
序:死亡,絕非一成不變
書摘:頭顱要是任意丟棄,那就太可惜了
解剖的原罪
書摘:大啖人肉

作 者 作 品

一起搞吧!科學與性的奇異交配 (十週年紀念版)

譯 者 作 品

一起搞吧!科學與性的奇異交配 (十週年紀念版)
不過是具屍體:解剖、撞擊、挨子彈,暢銷書作家帶你解開屍體千奇百怪的用途
不過是具屍體:挨刀、代撞、擋子彈……千奇百怪的人類遺體應用史(暢銷三版)

動物、植物

【類別最新出版】
不過是具屍體:挨刀、代撞、擋子彈……千奇百怪的人類遺體應用史(暢銷三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牠們的情愛:動物的求偶心計與生殖攻防
森林,我們的家
橫斷臺灣: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


不過是具屍體(IN0028)
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動物、植物
叢書系列:INTO系列
作者:瑪莉‧羅曲
       Mary Roach
譯者:林君文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11月29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72頁
ISBN:957134224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帶亡靈去旅行序:死亡,絕非一成不變書摘:頭顱要是任意丟棄,那就太可惜了解剖的原罪書摘:大啖人肉



  導讀:帶亡靈去旅行

一本叫《死的況味》書中,把「哀傷與悼念」這一章取名叫〈一趟無我在內的旅行〉,形容生者應該想像亡者單獨出發旅行去了。換個角度,生者如何治喪、悲悼、復原,對亡者來說,同樣也是一趟無我在內的旅行。二○○四年春天,一批遠從德國來台灣的「旅行者」,尤其讓我玩味上面這些雋語。

這應是台灣年度最轟動的科展話題,整整一年的北、中、南巡迴,在本書出版時高雄展覽還沒下檔。一九七七年以來,畢業於海德堡大學醫學院的恭特‧馮‧哈根斯博士,始終致力發展人體塑化技術。他以一年一具屍體的功夫,終於於在一九九五年累積足夠的展品,啟動巡迴世界展覽的宏願。

有趣的是,深受儒家「入土為安」、「解剖是對人體污衊」思想影響的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竟也展開歡迎的雙臂。觀眾在亦喜亦懼的複雜心情下,欣賞這批栩栩如生、狀似欣然下棋、騎馬、游泳的「旅行者」。出乎意料之外,很多人都想參加這個「旅行團」。哈根斯在千禧剛過,就取得三千七百名自願捐獻遺體的同意書,大大超過主辦單位的需要。

亨利‧方達在一九三七年演過《你只能活一次》,很多人說不定覺得不夠,影迷恐怕更嚮往史恩‧康納萊007第五集的《你只能活兩次》(台灣譯作《雷霆谷》)。勞倫斯‧奧立佛在《哈姆雷特》裡有一張著名的劇照,就是他托著一個骷髏頭。據說有莎劇演員許下臨終的心願,希望乾淨處理自己的頭顱,以便拿來當道具。如此,他便可以名正言順「活兩次」,也可隨劇團展開「有我在內」的旅行。

皓首窮經的解剖學教授,最引以為傲的「最後一堂課」,通常是自己躺在解剖台上,讓子弟兵完成最後也最偉大的價值。通常的遺體捐贈,一般人想到的不外乎器官移植,要不就是病理解剖,兩者在捐贈項目裡約佔七、八成。屍體還有甚麼「活兩次的故事」,閱讀瑪莉‧羅曲的著作,帶給讀者的大驚奇,恐怕不下於哈根斯的「人體奧妙展」。

清朝的王清任一定比我更喜歡這本書,王清任是個解剖迷,但他只能到荒郊野外觀看被野狗咬破腸肚小孩的屍體,從中領會寫出《醫林改錯》,這種遠遠落後西方解剖學的經典。王清任如果生在歐洲文藝復興,鐵定不只發現視神經這樣的細緻組織。哈根斯展覽的文宣說,西方解剖學起始於一五四三年,因為這年安卓亞斯‧維薩留斯(Andreas Vesalius)首度畫出人體解剖圖,是第一位精準畫出人體解剖圖的先鋒。

中國的《黃帝內經》,在〈靈樞〉篇就準確記載咽門、食道、胃、腸道的相對位置。北宋的《歐希範五臟圖》是全世界第一部工筆細描的人體解剖圖,誰是歐希範?他不是達文西、維薩留斯、王清任、哈根斯這類對人體有高度興趣的人,他是帶頭廣西暴動的叛黨領袖,五十六條綠林漢子陪他開腸剖肚,這是多麼難得的經驗!

跟法國斷頭臺的故事比起來,歐希範的圖譜可就遜色太多。十九世紀解剖學家最感興趣的,莫過頭顱落地時,如果頸部的神經無缺,到底五官還有怎樣的功能,腦袋瓜還能思考多久?研究頭顱離體的生理學,最大的潛在市場,就是器官移植最後一道竅門,人腦移植。解剖學家還汲汲營營於至今未解決的課題,如何找到靈魂藏在活體的位置,曾經以為在肝臟、心臟、松果體,要不就是四處流竄,居無定所。

初中時代,哥哥就曾抱回零星人骨,挑燈夜讀。我對床底下亡靈的害怕,還不如他對我的恐嚇,倘若掉一小節骨頭,只有被醫學院開除的命運。我自己上解剖課,從進福馬林池抽籤挑屍體,到切割拉扯鋸銼,總是疲倦遠多過驚心。我在林口台地當內科駐院醫師時,醫師宿舍的窗戶,正對面便是太平間出口,每天都有家屬領回屍體。我自以為比別人多知道一些屍體的故事,但讀了《不過是具屍體》之後,才知道那只是一點點無甚驚奇的皮毛。

平躺在解剖台,應算是最壽終正寢的古典姿勢,屍體還有千奇百怪,像大衛‧林區、彼得‧格林納威或昆丁‧塔倫提諾那種導演才想得出的另類招式。橫陳在松鼠與小鳥出入的草皮上,有的在樹蔭下,有的在驕陽下,有的仰天,有的俯地,因為要記錄人體自然腐爛的各種機轉。有綁在安全帶開車的屍體司機,演練一次又一次不同嚴重程度的車禍,以便幫活人測試出顱骨猛擊、胸腔穿刺、膝蓋擠壓、內臟碎裂的承受程度。

有從高空中丟在地面、水面,燒過、碎裂過的屍體,不經過這樣的測試,航空專家如何判斷失事的飛機是恐怖炸藥、外來飛彈、機械故障或天候因素?有的屍體要穿上特製的防彈衣或鞋子,以便研究特殊織材的裝備,是否更有效避開彈頭與地雷的傷害。還有更離奇的屍體,它們釘上十字架,只為還原耶穌基督當年在髑髏地的傷痕,考證經書記載的真假。

所有聽來像《科學怪人》、《變身怪醫》才會出現的歌德派故事,竟然都是如假包換、真材實料、有憑有據的前衛實驗。屍體還有更駭人的故事,那就是拿來當藥材,咱們中國人最拿手的《本草綱目》便有所記載。君不見紫河車早早領先胎盤素,連糞、溺都化名為人中黃、人中白兩味方劑。小時候就曾有鄰居來索我的一大碗童子尿,為救治鄰居婆媳之爭,引發的老嫗溽暑譫妄症,乃吾救世濟人之發端,恰好在《本草綱目》有典可證。

母親年輕時代經歷美軍空襲轟炸,目睹焦屍的驚懼慘痛經驗,讓她視火葬為畏途。千萬叮嚀將來葬禮不必奢華,一口薄棺一方福地足矣。母親若念過《不過是具屍體》一書,說不定會改變心意。想像人一斷氣後,體內的細菌與酵素化為無政府狀態的叛軍,開始自體溶解、脫皮、長蛆,腑臟腫脹、爆破、液化的過程,什麼人敢不求速戰速決?火葬比較環保的觀念已經落伍了,現今開發的主流安葬是化腐屍為水與鹼,沖下水管安全無虞。你願意兩腿一伸之後,進入「組織消化器」裡,像沖水馬桶一樣乾淨省事嗎?

難以想像一本講屍體的書,如此瀟灑泰然大智大慧,原來撰述者不是鑽在解剖台頂牛角尖愁眉苦臉的科學家。作者是《沙龍》、《讀者文摘》雜誌的特約撰述,因此運起筆來有種午茶的優雅與求真的執著。難怪能在如此恐怖的命題,提煉出閱讀的趣味與知識的價值。就像有人看過塑化的「人體奧妙」展覽後,心嚮往之,以為死亡也不過是參加一趟有我在內、另類的旅行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