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帶亡靈去旅行
序:死亡,絕非一成不變
書摘:頭顱要是任意丟棄,那就太可惜了
解剖的原罪
書摘:大啖人肉

作 者 作 品

一起搞吧!科學與性的奇異交配 (十週年紀念版)

譯 者 作 品

一起搞吧!科學與性的奇異交配 (十週年紀念版)
不過是具屍體:解剖、撞擊、挨子彈,暢銷書作家帶你解開屍體千奇百怪的用途
不過是具屍體:挨刀、代撞、擋子彈……千奇百怪的人類遺體應用史(暢銷三版)

動物、植物

【類別最新出版】
不過是具屍體:挨刀、代撞、擋子彈……千奇百怪的人類遺體應用史(暢銷三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牠們的情愛:動物的求偶心計與生殖攻防
森林,我們的家
橫斷臺灣: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


不過是具屍體(IN0028)
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動物、植物
叢書系列:INTO系列
作者:瑪莉‧羅曲
       Mary Roach
譯者:林君文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11月29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72頁
ISBN:957134224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帶亡靈去旅行序:死亡,絕非一成不變書摘:頭顱要是任意丟棄,那就太可惜了解剖的原罪書摘:大啖人肉



  序:死亡,絕非一成不變

依我看呢,死亡跟坐上一艘遊輪恐怕相差無幾。大部分的時間你都躺在那兒。腦袋裡什麼事也不想。肌肉逐漸放鬆。沒什麼新鮮事發生,也沒人指望你成就些什麼。

如果我得搭上一艘遊輪,我寧願那是趟研究之旅,在那裡乘客雖然多半時間依舊心神恍惚,蟄伏度日,但有時說不定可在科學家的研究計畫中幫上點忙。這些海上漫遊載著乘客駛向未知無垠的國度,為乘客帶來各種前所未有的經驗。

若是當具屍體,我想感受大致雷同。既然可以做些新奇有趣的事,「有點用處」,那又何必呆躺在那兒顯得一無是處呢?對於每項外科手術的突破,從心臟移植到性/別再造受術,屍體一直守在外科醫師身旁,以他們靜謐、獨特的方式創造歷史。兩千年來,屍體,不論情願與否,都參與了科學最大膽的邁進、最怪異的事蹟。法國測試第一座斷頭台(所謂絞刑之外「人性化」的選擇)時,屍體在場。為了測試最新的防腐技術,處理列寧遺體的實驗室中,屍體在場。為了強制汽車安全帶的繫用,國會聽證會裡,屍體在場(它們出現在書面報告中)。它們搭乘過太空梭(好吧,其實是屍體的某些部分搭過),幫助田納西一名研究生解開人體自燃的奧秘,也在巴黎一處實驗室中被釘上十字架,以驗證杜林殮布(Shroud of Turin)的真偽。

為了交換這些經驗,屍體首肯大量地失血。它們被肢解,切割,重組。但是注意了:它們不需「忍耐」任何痛苦。屍體是我們的超級英雄:它們不把烈火當一回事,毫不退縮,經得起從高樓墜下或坐車正面撞牆的衝擊;向它們開槍,或是以高速遊艇輾過其腿部,也不會多吭一聲;就算是斷了頭,也無傷;還可以同時身處六地。我建議用看待超人特異功能的方式來看待屍體:要是虛擲這些功能而不用在人類福祉上該有多麼可惜。

本書探討的是死亡後才成就的功績。有些人在世時的貢獻早被遺忘,但在書中、期刊中永恆不朽。我的牆上掛著費城內科醫師學院(College of Physicians)穆特博物館(Mter Museum)的月曆。十月份的畫面是一張人皮,佈滿了箭號和隙縫;這是被用來測試縱向或橫向切口,哪一種較不容易撕裂皮膚。在我看來,死後成為穆特博物館的展示品或醫學院教室中的骸骨,就好比死後將遺產捐給公園,名字因而刻在長椅上一般:是件善行,一種想達到恆久不朽的企圖。本書講述屍體的親身經歷,那些時而怪異、時而悚慄、但一定懾服人心的事件。

這倒不是說就這麼仰躺在那兒當具屍體有什麼不對。腐爛本身也有其樂趣,我稍後會多加著墨。只是說,作為屍體,總還有其他方式打發時間。在科學研究中湊熱鬧。當件藝術展覽品。成為大樹的一個部分。還有其他選擇任你考慮。

死亡,絕非一成不變。

有些人會反對我的說法,認為除了土葬和火葬以外的選擇皆是對死者的不敬。這麼一來,我猜想,那也包括了撰述那些選擇。許多人也許會認為此書對死者不尊重。他們會說,死亡一點也不好玩。但是啊,我倒要替死亡幽默之處陳情。死亡是荒謬的,你再也找不著比死亡更詼諧的情境。你的四肢軟綿綿的不聽使喚。你的嘴巴懸垂著。死了之後你就是一具臭皮囊,難看得令人發窘,卻無可奈何。

這本書說的不是生命逝去當下的死亡。死亡,在生命燃盡時,是悲傷沉重的。失去所鍾愛的人,或是即將拋下所愛的人世,何等沮喪。這本書談的是已成定局的死亡,那些默默無名、螢光幕後的死屍。我所目睹的屍體並不陰沉、噁心,亦無法引起錐心之痛。它們看來恬靜祥和,有時沾染著哀傷,有時又興味盎然。有些屍體外觀美麗,有些則醜怪。有些穿著運動短褲,有些裸著身子,有些支離破碎,有些完整如初。

它們與我無親無故。不論一個實驗有多有趣多重要,若是發生在我認識喜愛的人身上,我無法眼睜睜旁觀。(有些人不然。巴爾的摩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負責解剖捐獻計畫的韋德〔Ronn Wade〕告訴我,多年前有一位婦女要求觀賞她亡夫遺體在大學中的解剖。瓦德婉拒了。)我有這樣的感覺並不是因為目睹解剖過程是侮蔑、錯誤的,而是因為情感上,我無從將眼前的屍體和先前的活人截然二分。屍體不只是屍體,它是親友得以緬懷的憑藉,是收藏起頓失對象的種種情緒的容器。而在科學中相遇的死者總是陌生人。

讓我告訴你我生命中的第一具屍體吧。我三十六歲,屍體享年八十一歲。它是我母親的。我注意到,這時我用的是所有格「我母親的」,好像是說屍體屬於我的母親,而非屍體「曾經」是我的母親。母親從未是具屍體,沒有人是。你是個活人,接下來,你不再是個活人,屍體取代了你的位置。母親走了。屍體是她的軀殼。或是說,那對我而言就是這麼一回事。

那是一個溫暖的九月早晨。葬儀社通知我和哥哥瑞普(Rip)在教堂儀式前一小時抵達。我們以為有什麼未完成的書面手續。殯葬承辦人領著我們走進一間空曠、陰暗、肅靜的房間,房內懸掛著厚重的帷幔,冷氣叫人直打寒顫。房間一角停著棺木,但在停屍間裡,這也沒什麼不尋常。瑞普和我兩人彆扭地站在那兒。承辦人清了清喉嚨,望向棺木。也許我們早該認出那只棺木,因為是我們親自挑選,而且前一天才付的款。但是我們沒有會意。最後那人只好走了過去,向我們示意,微微欠身,好像領班帶著客人走向餐桌。就在那兒,順著他手掌張開的方向,我母親的面容出現在眼前。我沒有料到這個,我們並未要求瞻仰儀容(viewing),況且葬禮儀式以蓋棺方式進行。但無論如何,我們看到了。他們梳理打點了她的頭髮,臉上也上了妝。他們十分盡責,但我有種上當的感覺,好似我們要求的是基本洗車服務,最後業者卻自作主張,為車子做了細部整理。我有股衝動想說:「喂,我們可沒交代這項服務。」當然我保持沉默。面對死亡,我們只有無能為力地維持禮貌。

承辦人告知我們有一個鐘頭的守靈時間,接著默然退出房間。瑞普望著我。「一個小時?」和已經死去的親人要相處一整個鐘頭?母親去世前長年臥病在床;那時我們早已哀慟過,悲泣過,道過永別。這就像是一塊派上桌了,你卻胃口盡失。我們直覺是:離開,顯得太無禮,畢竟他們費了這番功夫。我們走近棺木以便看得清楚些。我將手掌置於母親的額頭上,一方面是出自於溫柔,一方面也為了感覺她的皮膚。冰涼如金屬或玻璃。

要是在一星期以前,這個時間母親會讀著《峽谷報》(Valley News),玩著填字遊戲。就我所知,過去的四十五年來,她每個早晨都玩填字遊戲。有些住院的時光,我會一起坐在病床上,一塊兒解題。她久病不起,那是她少數還能從事並享受的活動。我看著瑞普。我們要不要一起玩最後一次的填字遊戲?瑞普到車子裡拿報紙。我們倆靠在棺材上,大聲讀出提示。就在那當下,我哭了。那個禮拜往往是小事情勾動我的情緒:在她梳妝台抽屜中找到賓果中獎券,從冰箱中清出十四包分裝的雞肉片,每袋皆以她謹慎的筆跡標示著「雞肉」。還有填字遊戲。看到她的遺體,我心中升起奇特的感覺,但並不悲傷。那不是「她」。

我發現過去這一年來最難適應的並非我見到的屍體,而是別人得知我成書的意圖時,如何面對他們的反應。人們知道你要出書了,希望分享你的興奮;想要說些讚美的話。但一本有關屍體的書成了對話中的「搗蛋鬼」。寫篇屍體的專題文章是不錯,但一整本書的話你的人格變得大有嫌疑。「我們知道瑪莉個性古怪,但現在呢,我們在想她是不是腦筋秀逗。」去年夏天我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圖書館櫃檯準備辦理借書時,就經歷了這樣的時刻。這總結了寫本關於屍體的書是怎麼一回事。一個年輕人正盯著電腦上我名下的借書紀錄:《防腐之實施準則》(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Embalming)、《死亡化學》(The Chemistry of Death)、《槍傷》(Gunshot Injuries)。他接著看看我正要借出的書:《第九屆史戴普汽車撞擊會議記錄》(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Stapp Car Crash Conference)。他什麼也沒說,也不需要說。他的眼神說明一切。通常要借書時,我總有被質疑的準備。妳為什麼需要這本書?妳打算幹嘛?妳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但他們保持緘默,所以我也沒多作解釋。但是我現在要開誠佈公。我的好奇心旺盛。就像所有的記者一樣,我有窺視的慾望。凡是我認為精采的事物,皆能激發我的靈感。我以前是個旅遊記者。我旅遊,是藉以逃開已知、平庸的世界。經年累月,我必須愈逃愈偏遠。等到我發現自己已經第三次去南極洲時,我開始從身邊搜尋。我開始在罅隙中尋找異地奇景。科學就是這塊異土。死亡科學尤其特殊奇妙,它令人望之卻步,卻又召喚誘惑著你。去年我造訪的地方皆不如南極洲壯麗,但獨特有趣之處毫不遜色,而我希望,其中的故事與極地風光一樣,值得與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