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亂世中的快樂之道/霍華德‧卡特勒
我對我們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不只是餓:解放心靈飢餓,擺脫飲食焦慮──《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餓怒症》套書
你可以喘口氣:給憂鬱症照顧者的備忘錄
女子人際學:受男性欣賞,女性喜愛,人際關係瞬間提升的100個教戰守則【輕鬆相處升級版】
你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
我的冤家我的親


亂世中的快樂之道(CF0170)──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6
The Art of Happiness in a Troubled World
首刷隨書限量贈送金剛繩乙條,祝福眾生快樂祥和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作者:達賴喇嘛、霍華德卡特勒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and Howard C. Cutler M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24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76頁
ISBN:9789571353128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亂世中的快樂之道/霍華德‧卡特勒 我對我們



  【前言】亂世中的快樂之道/霍華德‧卡特勒

前陣子,我應邀到澳洲參加以人類快樂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這場盛事共邀請了世界各地五十位知名專家來談論快樂,甚至連達賴喇嘛也在第二天現身擔任主講人。這麼多的專業同僚齊聚一堂,針對廣泛的主題展開熱烈的討論。中午休息時,我聽到幾位同僚談到正向心理學界正在辯論的話題。正向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又稱積極心理學、幸福心理學)是心理學的新分支,常被稱為「人類幸福的科學」,而大家辯論的問題是: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要促進人類的幸福,重點應該放在個人內在的發展還是社會幸福──哪一種才是較好的方法?換言之,我們應該致力開發增進個人快樂的技巧,還是應該側重改善社會現況,讓社會成員成長茁壯,因而獲取更大的幸福?

這樣的辯論似乎時有爭議。主張應該促進社會幸福的人,認為以促進個人快樂為職志的正向心理學,只不過是另一種自我中心的通俗心理學時尚,只顧追求個人的滿足。正向心理學的陣營當然提出了有力的論據來反駁。他們並不否認快樂的先決條件是要先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且還指出,由於快樂是一種主觀的狀態,涉及個人的態度、認知、情感等,因此要求快樂的提升,必定要著眼於個人的內在狀態。此外,針對追求個人快樂是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說法,他們指出,研究顯示:提升個人的快樂,會使人更加慈悲為懷,更願意付出,更願意接觸與幫助別人;而不快樂的人才更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

其實這樣的爭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歸結為人們基本取向的問題:是「我」,還是「我們」?其實達賴喇嘛和我在討論個人、社會和人類幸福之間的關係時,也談過相似的問題,諸如:社會對於個人快樂的影響是什麼?如果社會問題會破壞我們的快樂,我們該怎麼做?要促進社會的改變,個人有什麼責任?究竟可以做出多少貢獻?

這些討論也包括了本書記載的一些談話,是達賴喇嘛與我從一九九三年起針對人類快樂展開對話的一部分,我們的討論也仍在進行中。為了讓這些談話呈現適切的脈絡,我想先回顧《快樂》系列叢書的歷史,以及科學界和社會大眾對快樂的認知產生的劇烈變化。

◎《快樂》系列作品的歷史

一九九○年代初,我開始構思要與達賴喇嘛合寫一本談論快樂的書。那時我已經認識達賴喇嘛近十年,充分瞭解他有極大的智慧,不但能為佛教徒開示,對非佛教徒也同樣有所助益。所以我開始設想要為一般西方讀者寫本書,萃取出讓達賴喇嘛獲得快樂的基本原則。這本書的重點聚焦於能在日常生活中實際運用達賴喇嘛的想法,並在西方科學和心理學的背景下描構他的觀點,我希望最終能結合東西方的精華,來找出獲得快樂的有效方法。達賴喇嘛欣然同意我的建議,我們於是在一九九三年,開始進行這項計畫。一九九八年,《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TheArtofHappiness:AHandbookforLiving)終於發行,我們抱著謙虛的期望,初版只印了少量的冊數。教我們大感驚喜的是,讀者對這本書的反應非常積極,它似乎在許多渴望更美好生活的人內心深處引起共鳴,很快就打進世界各地的暢銷書排行榜,被譯為五十種文字,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

我們收到了許多精彩而感人的信件,其中一些列舉出我們未談到的主題,請求我們出版續集。例如,我專注於發展個人的內在,以作為追求快樂的路徑,因此書中討論了追求快樂的內心障礙,卻迴避了社會問題,雖然不論在我們的私下討論或公開談話中,達賴喇嘛都經常提到這些問題。但現在是面對現實的時候了。人並非生活在真空中──我們生活在社會裡,這個社會有很多問題會影響我們的快樂。為了與達賴喇嘛更深入探討這些有關社會和全球的問題,我提出與達賴喇嘛寫作續集的想法,以尋求根本的解答:我們如何才能在這紛擾的亂世中找到快樂?而他同意了。

我原本打算在《快樂》之後的續集解決這浩瀚的問題,但我們很快意識到這個問題範圍太廣,所以我們把不同主題規劃成一系列叢書。本系列的第二本書《工作更快樂》(TheArtofHappinessatWork)發表於二○○三年,把「快樂之道」的原則運用於大多數人成年後清醒時耗費了大量時光的地方──職場之上。而在現今這本書中,我們終於轉向那些破壞人類快樂的更廣泛社會議題。達賴喇嘛在一開始就指出,當今許多社會缺乏社群意識,而且信任受到侵蝕;隨著討論進行,我們將談到偏見、種族主義、恐怖主義、暴力和恐懼的問題。

◎快樂革命

達賴喇嘛認為快樂是可以實現的目標,可以透過練習和努力培養,這是佛教徒對於快樂的基本觀點。巧合的是,《快樂》出版後不久,同樣的思想也由另一個方向在社會中紮根──這種「新的」科學發現導致許多人對快樂的看法發生根本的轉變。越來越多人開始否定快樂只是外在情境的副產品,而認為快樂可以有系統、有方法地培養。這種變化是全球「快樂革命」的一部分,科學社群和社會大眾突然都對「人類快樂」的主題爆發無比興趣。

導致「快樂革命」蓬勃發展的分水嶺,似乎是在某個心理學新派別正式成立之時,這個新派別著重於研究人類正面的情感、優點和繁盛。影響力深遠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博士,不遺餘力地推動這種他稱為「正向心理學」的研究,與另一位傑出的研究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Csikszentmihalyi)博士合力奠定了這個新領域的基礎。當我們寫作《快樂》之時,可供參考的人類快樂和正面情緒的研究還很少,但是在正向心理學派別成立後,人類史上第一次,快樂成為科學研究的領域,過去十年間的相關研究呈倍數增長。而對我來說,尤為可喜的是看見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支持達賴喇嘛的看法,讓我們發現佛法在許多方面都和西方科學有所銜接。

助長快樂革命的主要因素,是一些令人驚訝的研究揭示了快樂的益處,遠遠超出僅只是「感覺良好」的範圍。孕育更多的快樂,被視為就像是「一次購足所要的東西」,可以進而追求生活中每個主要領域的更大成功:快樂能提升追求伴侶成功的機會,帶來更美好的婚姻,促進更牢固的關係,培養更完善的身心健康,造成更長的壽命(最多可多活十年!)。它能促進創造力、認知能力和彈性。快樂的人在工作上更成功、收入更高;擁有快樂員工的公司組織也會更成功、創造更多利潤。

儘管培養更大的快樂對個人助益良多,但這些研究更重要的是指出:培養更大的快樂不僅有利於自己,也有利於個人的家庭、群體和整個社會。事實上,這正是《快樂》系列叢書強調的基本原則之一。先前我提到,要追求快樂,究竟發展內在抑或變革社會才是較「有效」方法的爭論──也就是該朝個人快樂還是社會幸福來努力?在澳洲研討會中並沒有人來請教達賴喇嘛的意見,但他在我們的談話中提出了回應。他對這項爭論的答案是什麼?沒有爭論!最佳的方法呢?兩者皆是!這不是只能二選一的情況,我們並不需要非此即彼的選擇。達賴喇嘛認為,我們能夠、而且應該同時,朝著個人快樂和社會幸福的方向一起努力。

◎個人快樂與社會幸福的交會

關於如何培養個人的快樂,達賴喇嘛提供了幾種方法。例如在本書第三部,他揭示了實際可用的途徑,來解決現今世界的問題——培養希望、樂觀、信任和其他正面心態。正面的情緒和心態對於增加我們的整體幸福有直接影響,終將指引我們在紛擾亂世中找到快樂。至於增加「社會幸福」,當然個人可以採取各種行動,以幫助建設更美好的世界──而個人所選擇的行動,一般是取決於個人利益、資源、能力和情境等。

不過在本書中,我們會先提出一個關鍵的論點,一個強力而根本的辦法,同時培養個人內在的快樂,並解決社會的問題:一般正面的情緒,尤其是最崇高的「正面情緒」——慈悲與同理心,就位於內在快樂和外在幸福之間的交會點,同時能引發個人的快樂,也可以為當今紛擾社會的諸多問題提供解決之道(至少是克服這些社會問題的第一步)。

我們提出直接的科學證據,以證明培養慈悲為什麼是提升個人快樂的有效技巧。我們也將說明同理心與慈悲如何導致大腦功能特定的變化,改變我們對他人的觀感知覺,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方式──使我們認為他人和自己更相似。這些變化使我們以他人和我們的相似而非相異之處為基礎,與他人建立關係,消除「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壁壘。這也使我們產生特別的思考和行事方式,是為我們稍後要探討的社會問題「量身設計」的解毒劑,甚至是迄今仍被認為不可能防範,我們對那些看來和自己不同之人出於本能感受到的「自動且無意識」的偏見,也能加以克服。最後,我們將解釋這種克服社會問題的方法,拜正面情緒和快樂的感染天性所賜,要比一般傳統方法具有更多獨特的優勢。

在本書的結尾,我們將說明:任何人未必天生就要有同情心或「熱心」,也可以練習特定的技巧,有意識地培養更深刻的同理心和慈悲。任何人都可以運用這些技巧,提高日常生活的快樂水平。但是,如果要藉此消除普遍的社會問題,大部分的人都要練習這些技巧,比如我們可以在公立學校提供教育和訓練,同時經由媒體報導,宣導這些技巧的好處等。

但在這一切實現之前,必須要有更多人贊同達賴喇嘛的慈悲觀點:慈悲是個人幸福的泉源,是真正對你,而非對「其他人」有益。這需要將慈悲視為真正具有實用價值和重要性的事物,有真正具體的好處,而不只是一個「溫暖而模糊」的抽象哲學概念,或是「軟調」的宗教、精神或道德的主題。我們甚至應該視它為必需品,對我們的生存至關緊要,而非只是一種奢侈品,只有在星期日上教堂、或帶著數百萬美元到佛羅里達退休時才實行。

要以廣泛的教育在全球施行這些技巧的訓練,可能會是緩慢的過程。同時,當今世界的問題是多元、複雜的,沒有秘方或靈丹妙藥能突然消除個人和全球所有的人類問題,但至少我們有了可以開始的地方。我們有實際的步驟,以面對紛擾的世界;我們有可用的策略,能真正維持日常的快樂,又能為更廣泛的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最終,我們會發現達賴的訊息是希望,是植基於人性本善的絕對信念,以及知道有明確道路通往快樂的平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