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亂世中的快樂之道/霍華德‧卡特勒
我對我們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不只是餓:解放心靈飢餓,擺脫飲食焦慮──《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餓怒症》套書
你可以喘口氣:給憂鬱症照顧者的備忘錄
女子人際學:受男性欣賞,女性喜愛,人際關係瞬間提升的100個教戰守則【輕鬆相處升級版】
你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
我的冤家我的親


亂世中的快樂之道(CF0170)──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6
The Art of Happiness in a Troubled World
首刷隨書限量贈送金剛繩乙條,祝福眾生快樂祥和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作者:達賴喇嘛、霍華德卡特勒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and Howard C. Cutler M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24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76頁
ISBN:9789571353128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亂世中的快樂之道/霍華德‧卡特勒 我對我們



  我對我們

我想這是我頭一次與你們大多數人見面。但無論你我是舊識抑或新知,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因為我始終相信我們是相同的:我們都只是人。──法王達賴喇嘛對千萬群眾的演說

光陰似箭,世界也有了不少變化。但這許多年以來,我陸陸續續隨達賴喇嘛四處旅行巡迴演講,已經習慣了不變的一點——他面對著廣大群眾演說時,總是如此開場:「我們都是一樣的……」他似乎在聽眾中創造出一種感覺,讓他們不僅與他聯結,而且也互相聯結,建立了人類基本的關係。

那是個週一清晨,我剛回達蘭薩拉,即將見到達賴喇嘛,開始我們另一系列討論的第一次會談。我早早結束早餐,由於從我住的旅館到達賴喇嘛的居所只需沿山路步行五分鐘,因此我帶著咖啡回到交誼廳,審閱筆記,為會談稍做準備。雖然交誼廳空盪盪的,但先前已經有人把電視頻道轉到世界新聞。我專心讀筆記,並沒有十分注意新聞,有幾分鐘,這世界的災難只不過是背景噪音。

但沒有多久,我碰巧抬起頭來,注意到一則報導。一名巴勒斯坦自殺炸彈客在台拉維夫的迪斯可舞廳,蓄意對以色列的少年男女引爆了炸藥。共有將近二十四名青少年遇害。但光是殺戮,顯然還不能讓這名恐怖分子滿足,他還刻意在炸彈裡填裝了生鏽的鐵釘和螺絲釘,讓沒有被殺死的人殘廢或毀容。

我還來不及體會這樣的行為有多麼殘酷,其他的新聞又接踵而至,不是天災,就是人禍暴行……尼泊爾王儲屠殺了他全家……古吉拉特(Gujarat,印度西北)大地震還在搜救倖存者。

才剛隨達賴喇嘛訪問回來的我,看到這些觸目驚心、天降橫禍的報導,耳中不由得響起他的話語:「我們都是一樣的。」然後我意識到,在我聽見這些災難報導時,受害者是模糊而沒有面目的抽象物體,而不是「和我一樣」的一群個人。似乎當我與受害者越有距離感,他們就越不真實,越不像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類。但如今,就在這個片刻,我試著想像自己是地震災民,前一刻還在從事日常生活的雜務,七十五秒之後卻喪失了家人、住所或財產,變得身無分文、孑然一身。

「我們都是一樣的。」這是個有力的原則,也是我相信可以改變世界的原則。

※※※

「法王,」我開口說道,「今天上午我想和你談談『我們都是一樣的』這個想法。在當今的世界上,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孤立和疏遠的感覺,這是一種隔離感,甚至會造成懷疑、猜忌。如果我們能培養與他人的聯繫感,一種更深入、更真實的聯結感,建立共通的情感與關係,就能徹底改變社會,消除當今世界面臨的許多問題。因此,今天上午我想談談『我們都是一樣的』這個原則……」

「我們都是一樣的?」達賴喇嘛重複道。

「是的,而……」

「你怎麼會有這種想法?」他問。

「嗯?」

「是誰讓你有這種想法的?」

「你……你說的。」我結結巴巴地說,有點困惑。

「霍華德,」他直接了當地說道:「我們並不一樣。我們是不同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

「是的,當然,」我趕快修正,「我們每個人表面上都不同,但我的意思是……」

「我們的不同未必是表面上的,」他繼續說,「比如我認識一位拉達克(譯註:Ladakh,位於印度西北部喜馬拉雅高原)的高級喇嘛,我雖然和他很熟,但同時也知道他是拉達克人。無論我和他多麼親近,他永遠都不會變成西藏人,永遠都是拉達克人。」

多年來我常常聽到達賴在演講時以「我們都是一樣的」作為開場白,因此他這麼說,不由得使我大吃一驚。

「但多年來你四處巡迴奔波,每一次對群眾演講,你總是說:『我們都是一樣的。』甚至連最近這一次也不例外。在你公開談話時,這似乎是非常有力的主題。比如你說,一般人往往會強調彼此的差異,但我們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欲望卻都是相同的。而且……」

「哦,是的,沒錯,」他承認,「此外,我們也有同樣的人類潛能。是的,我通常會以這些內容作為開場白,這是因為來見我的人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現在我是佛教僧侶、是個西藏人,其他人的背景也許和我不同。如果我們沒有共同的基礎、共同的特質,我的談話就沒有著力點,無法和他人分享我的看法。但事實上,我們全都是人。這是我與他們分享個人經驗的基本依據。」

「這就是我要談的─『我們都是人』的想法。」我解釋道,同時也因為我們終於達成共識而鬆了口氣。「我認為,如果大家都能真心誠意地覺得,人人都是一樣的,每個人都和其他人一樣,就能徹底改變社會─我指的是真正的改變。因此,我希望可以更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

達賴答道:「要真正瞭解這一點,我們必須要研究,為什麼我們認為自己是獨立、分離或單一的,而我們又是如何視別人為不同或分離,然後看看能否有更深入的認知。但我們不能單單只是憑著嘴巴說我們都一樣,而否認我們之間的歧異。」

「這就是我的意思。我想我們可以同意,如果人們像對待夥伴或同胞那樣對待彼此,如果每個人由基本的人性層面出發,像你這樣與他人建立關係,就像你常說的有如兄弟姐妹,世界就會美好得多。我們就不必談我想和你討論的問題,你我就可以談論足球或電影了!

「所以我不明白,」我接著說,「但你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聯繫的方法,似乎是以提醒他們身為人類所共有的特點為基礎。這是你向群眾發言時所使用的方法。」

「是的。」他點了點頭。

「我不明白……」我再次說道,「這是十分重要的課題,雖然想法如此簡單,在現實中卻又是那麼難以執行。我只是納悶,在當今問題紛呈的世界,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助長這個過程,例如加快它的進行、或者鼓勵大家由這個角度來看事情?」

「其他的方法……」他放慢速度說話,慎重思考了片刻。正當我熱切期待他的見解和智慧時,他突然笑了起來,有如頓悟般喊道:「是啊!如果現在有火星人來到地球,造成某種威脅,我想你就會看到所有的地球人馬上團結起來!他們會聯合起來說:『我們是地球的人類!』」他笑個不停。

我抗拒不了他愉快的笑聲,也笑了起來。「是的,我想是這樣,」我同意,「而且我會看看該怎麼向星際安理會報告。但在我們等待星際母艦抵達的期間,有沒有其他的建議?」

※※※

於是,我們展開了一系列的對話,陸陸續續進行了好幾年。這些討論都是由那天早上我不經意提出「我們都是一樣的」議題而展開,我就像提出了某個汽水廣告的宣傳標語,要用它來團結世界。達賴喇嘛以他特有的風格回應我,不願把重要的問題縮減為簡單的公式。這些都是相當關鍵的人類問題:我們該如何與他人建立深層的情感聯結、建立真正的人類關係,即使是與我們十分不同的人?有沒有可能把你的敵人視為像你一般的人?有沒有可能真正把所有人視為自己的兄弟姐妹?抑或這只是烏托邦式的夢想?

我們的討論很快擴及個人與社會關係的根本議題。有許多嚴肅的問題需要探討:當社會問題影響到個人的快樂時,我們還可能真正快樂嗎?在追尋快樂時,我們選擇的道路是內在的發展、還是社會的變革?

【沒有社群意識,就沒有依靠】

我繼續和達賴討論:「法王,這些年來我們討論的主題一直都和人類的快樂幸福相關。過去我們是由個人的角度、由內在發展的角度去探索,但現在我們要從社會的層面,來討論可能影響人類快樂的因素。當然,我知道你有機會多次赴世界各地旅行、訪問不同的國家,體驗許多文化與形形色色的人們,和眾多領域的專家見面。」

「是的。」

「所以,我想知道──在你旅行的過程中,是否注意到現代社會有任何獨特的面向,會是充分實現人類快樂的重大障礙?當然,當今世界有許多特定的問題,如暴力、種族迫害、恐怖主義、貧富懸殊和環保等。但我想知道在你的心目中,是否有比這些現代社會特徵更為突出的問題,讓你覺得特別嚴重?」

達賴喇嘛回答:「是的。我注意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認為它可能是『缺乏社群感』最好的表徵。西藏人聽到這種現象,總覺得匪夷所思,現代社會的人們雖然住在一起比鄰而居,他們做你的鄰居可能已有數月、甚至數年之久,但你和他們卻幾乎沒有任何接觸!見面時,你只是和他們打打招呼,但其實你並不認識他們,沒有真正的聯繫、沒有社群感。我們看到這樣的情況總覺得很奇怪,因為在傳統的西藏社會裡,社群感非常強烈。」

不論在實際上或象徵上,達賴喇嘛的評論都正中我的要害。我有點尷尬地想,我連鄰居的名字都不知道,多年來一直都是如此。

當然,我可不想當著達賴喇嘛的面承認這些。「是的,」我答道,「這情況很常見。」

達賴喇嘛接著解釋:「在當今的世界裡,你有時會發現有些社群或社會沒有合作精神,成員之間沒有聯結感,於是就看見寂寞盛行。我覺得社群感十分重要。即使你很富有,但如果沒有人類同伴或朋友分享你的愛,最後你可能只好與寵物、動物來分享它,聊勝於無。然而,即使你置身貧窮的社群,窮人仍然擁有彼此,因此你可以真實地感覺到你有一種依靠,情感的依靠。反之,如果缺乏這種社群意識,當你覺得寂寞、感到痛苦時,也沒有真正可以傾訴、分擔的對象。我覺得這種寂寞可能是當今世界主要的問題,而且必然會影響個人的日常快樂。」

「現在,我們談到寂寞時,」他補充說,「一定要注意我們所指的意思。在這裡,寂寞未必只意味著思念某人,想找個朋友談談,或諸如此類的事。因為你可能有個關係密切的家庭,所以並沒有很嚴重的個人寂寞感,但你還是可能覺得疏離了廣大的社會。因此我所謂的寂寞,是一種更廣義的孤立,或者是與人或團體之間的疏離感。」

過去十年來,社群意識的式微已成為大家討論的主題,部分原因是有哈佛大學政治學者羅伯·普特南所著的《一個人打保齡球》等作品推波助瀾。普特南認為我們的社群意識和公民責任在過去三十年急劇惡化,街坊鄰里的情誼顯著地日漸淡漠,晚餐聚會、群體討論、會員俱樂部、教會團契、政治參與,以及所有一切維持民主運作的基本活動,都越來越少。亞利桑那大學社會學者米勒·麥佛遜和馬修·布萊許爾,以及杜克大學的林·史密斯─羅文指出,這二十年來,表示自己沒有任何對象可談論要事的人,數量成長了近三倍。芝加哥大學「綜合社會調查」則顯示,沒有任何親密朋友或知己的美國人,竟達人口比例的百分之二十五,這個數字教人吃驚。

研究人員發現,過去二十年來,不但個人的社會關係減少,社會關係的模式也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人依賴家庭成員作為與社會聯繫的主要管道。最近的研究顯示,現代人工作和通勤的時間都較長,更沒有時間與社群互動。這種工作時間和家庭地域分布的變化,促成的是範圍更廣、深度卻更淺的人際關係,而非滿足人類情感所需要的密切聯繫。

孤單地看電視、獨自使用電腦的人數也在增加,這同樣會造成社會的孤立。網際網路成為日益風行的人際交流工具,在這方面也可能有著重要的影響。雖然網際網路可以讓我們聯結朋友、家人和鄰居,但它也會削弱讓我們實際看到彼此、建立更密切聯繫的需要。研究人員指出,雖然透過網際網路或簡訊等通信工具,確實能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但在建立社會聯結方面,這種類型的聯繫卻不如親自溝通。在表達和溝通情感上,文字有時候是較差的工具;人類有許多的溝通,都是透過微妙的視覺線索,必須在面對面的情況下,才能更敏銳地加以觀察。

不論原因如何,社群意識式微和社會日益孤立,在各個層面─個人、社群、社會和全世界,都有著深遠影響。達賴喇嘛以他特有的智慧和洞察力,一語道破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個人層面或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對人類福祉的作用。

【建構社群聯結:最初的起點】

就如同達賴喇嘛即將揭示的,若要尋求有效的方法來治療我們社會的痼疾——與人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繫、培養更廣泛的社群意識,可能是很好的起點。

一旦確定了削弱社會聯繫是重要的問題,我們的重點就轉為該怎麼因應這個趨勢。

「法王,你曾提到,缺乏社群意識在現代社會中是很嚴重的問題。關於如何提高社群意識,加強人與人的聯結,你有什麼看法?」

「有的,」達賴回答,「我認為這個方法必須先由培養認識開始……」

「哪方面的認識?」我問道。

「當然,首先你得認識問題本身的嚴重性,瞭解它的破壞力。然後你必須對我們基於和他人共有的特點所建立的聯結方式,有更清楚的認識。最後,你要把這種意識轉化為行動。我想這是重點。這意味著必須念茲在茲,增加個人與社群中各不同成員之間的聯繫。這就是提升你的聯結感,促進你和社群關係的方法!」

「你能否更進一步地談談每一個步驟或策略,把它們界定得更清楚?」

「好的,沒問題。」他欣然同意。「首先要談的是培養更清楚的認識。無論你正在處理什麼問題,都必須加倍努力,才能改變現狀—問題不會自行解決。人要有堅定的決心,才能改變問題。這決心來自你的信念:相信問題的重要性,並相信它會導致嚴重的後果。而要創造這種信念,要先瞭解問題,進行調查研究,運用你的常識和推理。這是我所謂『認識』的意思。過去我們曾經討論這種普遍的做法,但在這裡,我們談的不僅是缺乏社群和普遍寂寞所造成的破壞性結果,也要談談具有強烈社群意識的正面益處。」

「益處,比如……?」

「如我所提到的——在情感上,有可依靠的支柱,能夠和你分擔問題的其他人等。」

「哦,我想到的是像減少犯罪,或是依附更廣大社群而來的健保福利等事物……」

「霍華德,我不懂這些事。這方面你應該諮詢專家,看看有什麼樣的證據,科學證據。我在這些方面不是專家。但是即使不看研究報告,我也認為人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調查,張開眼睛,反省並加以思考。

「例如,即使在同一個城市或社群,你也可能看到兩種不同的鄰里。比方說,其中一個鄰里的人相處得並不好,鄰居互不溝通,也沒有人在乎這個群體。而另一個社群則不同,成員相互往來,建立友誼和社群意識,因此一旦有事情發生,無論是好是壞,大家都會聚集在一起分享。比較這兩者,你一定會發現,生活在較有社群意識的鄰里會更加快樂,而且大家都會有更踏實、更安全的感覺。這只不過是常識。」

「那麼,法王,既然和社群建立聯結關係有顯而易見的益處,你能不能解釋一下你所提到的下一個步驟——對我們與他人聯繫的方式,有更清楚的認識?」

達賴喇嘛思考了一會兒說:「好的。現在,當我們談起社群意識,基本上指的是和他人的聯結感,一種在自我之外認同更廣大群體的感覺,讓你有一種歸屬感。因此,霍華德,如果我們要建立社群意識、加強社群關係,就需要找出和別人建立關係的方法,建立聯結。這裡的重點是,你要意識到自己是在什麼樣的基礎上和別人建立關係,找出你可以建立聯結或關係的各種方法。仔細觀察、分析,問問你自己,你和別人有什麼不同的特性?又有什麼共同的聯結?」

「所以,」我想要釐清一下:「你現在談的是,西藏社群的成員如何在共同的文化和精神基礎上建立關係,而這些共同點又如何創造出強烈的社群聯結?」

「是的。但要記住,共同的文化、精神背景或傳統,並不是這些強力社群聯結、社群意識僅有的基礎。這只是其中一個層面。人們也可以在其他層面建立關係,比如同屬一個家庭,或生活在同一個鄰里與地區。或者,你也可能找到與自己有同樣興趣或嗜好的人,這些都可視為不同種類的『社群』。那種隸屬於更廣大群體的基本感受,才是重點。」

「因此,這引領我們走到最後一步,」我說,「或者它實際上是第一步:採取行動,努力與社群中的其他人建立個人的聯繫,不論你如何定義或構想你的『社群』。」

「是的。」

「法王,我在想,有許多原因會使我們的社群意識式微,而其中大多數無疑都與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徵有關。比如在西方社會,可能造成影響的因素之一是流動性。人們往往會由一個城市或州移往另一個地方,以便在某些方面提升自己,尋找更好的工作、賺更多的錢,改善自己的生活。實際上,我們的社會也在助長這種為追求更好機會而離鄉背井的想法。」

「是的,」達賴同意道,「這種流動性可能會有些影響。舉例來說,如果你和那些一起長大、上學的人們共同生活,你對他們一定會有真正的認同感,也有更強烈的社群意識。但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常常遷徙,未必能有這種境遇。」

「所以這是問題的成因之一。」我做出結論,「但我的意思是,在人們由於……『噢,那邊的工作更好』等因素而不斷遷徙的情況下,我們要如何建立社群意識?」

「霍華德,我認為遷徙未必就會使人失去社群意識,」他滿懷信心地回答,「即使你初到一個新的地方,依舊可以努力去認識同屬這個鄰里的人。即使你遷徙到新地區,仍然可以在那裡創造一個社群。社群意識的基礎,是來自於個人和家庭努力去認識及瞭解彼此。你隨時可以用心去認識生活在你週遭的人,參與地方性的組織和社區活動等。

「因此,這往往只是意願的問題。而我們該如何提高這樣的意願?同樣也是透過加深認識,去瞭解社群意識真正的重要性,瞭解這可能直接影響你自己的快樂和家庭的幸福。

「其實,無論你去到哪裡,都無法自絕於社會,不是嗎?正是如此。除非你刻意孤立自己,保持冷漠,不願付出。這完全取決於你。」

※※※

所以,我們開始以幾個基本前提來檢視人類社會和快樂。首先,無庸置疑的是,社會因素會影響個人的快樂。其次,在尋找能影響人類快樂的特定因素時,與他人的聯結感和更廣泛的社群意識扮演了關鍵的角色。第三,就現代社會的趨勢來看,一如達賴喇嘛所指出,我們的社群意識逐漸式微,社會疏離日益嚴重,人與人之間也越來越缺乏深入的情感聯結。

我越反省這個重要的課題,就越覺得在這背後是整個現代文明在創造它、刺激它、推動它──而且引領我們走向越來越嚴重的問題,甚至是潛在的災難。侵蝕這種社群聯結基礎的,是複雜的社會力量,例如現代科技,或甚至是社會的基本價值觀這些巨大的力量。在步調越來越快的社會,這似乎創造了一股潮流,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向前,隨波逐流。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減緩這帶領我們航向更大苦難甚或毀滅的浩瀚水流?

幸好達賴喇嘛為我們提供了明確的辦法,讓我們重新建立社群的聯結……

第一步:瞭解聯結的益處

如果有個神秘的陌生人悄悄走到你身旁,低聲對你說,「我可以提供秘方,讓你減少一半在明年內死亡的機率,而且你不必戒煙,也不必放棄大麥克漢堡或啤酒,更不需要做任何伏地挺身或運動!」對於飽受現代社會孤立和疏離所苦的人而言,這樣的方法確實存在。「聯結真的很重要,」普特南有一次在白宮的會議上解釋,「許多研究藉著控制血液成分、年齡、性別,以及是否慢跑、吸煙等變數,顯示只要你加入一個群體,在未來一年內死亡的機率就減為一半。如果加入兩個群體,死亡的機率則減為四分之一。」

達賴喇嘛提及要如何培養更強烈的社群歸屬感時,建議我們要先瞭解和更廣大群體建立關係的益處。根據許多研究,親密關係與社會聯繫,不論對身心或情緒健康都是多所助益——死亡率減低,生病時更迅速復元,精神更健康,免疫功能更好……這僅僅是幾個例子。這些科學證據源自各處,從成千上萬人的大規模調查,到小型的實驗室研究—例如卡內基美隆大學曾做過一個教人有點不安的研究:把感冒病毒樣本直接噴入一些勇敢受測對象的鼻孔,結果發現:社會關係豐富的人,生病的機會要比其他人低四倍!

除了密切聯結對個人健康有益,還有其他證據顯示,在個人的親朋好友圈之外,若能累積對於更廣大社群的歸屬感,在許多方面也有相當好處。正如普特南指出,「社會網路更緊密的社群,犯罪率和死亡率較低,政府較不會腐敗,也更有效率,逃漏稅的人民亦較少。」

第二步:認識聯結的方法

達賴喇嘛表示,要建立更深刻的社群意識,就要對我們與他人聯結的方式有更深入的認識,而這種認識可以藉著思索我們與他人共有的特點,我們共有的利益、背景和經驗來發展。

例如,達賴喇嘛指出,西藏人民無論流亡到印度或其他國家,都因為共同的文化和精神傳統而建立起密切關係,這些共同的聯結深深紮根,其精神傳統可以追溯到西元七世紀佛教開始在西藏傳播之時,文化傳統則更悠久。如果說共同傳承的根源越深,認同感或社群意識就越強,這是合理的假設;但達賴喇嘛也提醒我們,還有許多其他因素也能建立聯結感,如果我們仔細檢視,總會找出與他人共有的某些特質或經驗,一些共同的聯結。在我繼續與達賴喇嘛談話之時,他將會指引方法,在更基本的層面上形成共同的聯結。

第三步:採取行動,加強個人接觸

最後一步:採取行動。顯然達賴喇嘛培養社群意識的前兩個步驟,都關乎於提高認識,但除非轉為實際行動,否則毫無意義。多年後我回顧當時談話的記錄,看見他論及現代人不認識自己鄰居的那一段,雖然在談話當時我很深刻地體認到,這些人也包括我在內,但事後我卻馬上忘得一乾二淨。幾年之後,老實說,我發現自己仍然沒有費心去認識鄰居。

我讀到記錄手稿中達賴喇嘛的話:「這只是意願的問題。」並想起我們當時的談話,不由得突然從電腦前站了起來。「遲做總比不做好。」我想道。於是我走出屋外,決心至少要見到一位鄰居。結果我正好看見一位汽車發生故障的鄰居,於是走上前去協助。我們互相自我介紹,有了一段相當有趣的談話。我走回房間,回到電腦前,重新開始工作。僅僅只是跨出這一小步,和鄰居建立關係這麼簡單的行為,卻讓我的心情、精力,甚至頭腦的清醒,都突然大幅提升,讓我恢復精神和熱情而重新開始工作,就像剛過完週末假期,而不僅僅只是和鄰居簡短地談話。

如果仔細思索社群意識的惡化、社會的日益疏離,以及導致它們的社會破壞力量,這些原本似乎無解的問題,如今可能都有望解決了。達賴喇嘛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複雜問題,他的回答非常基本,解除了所有的疑惑。如果你搬到一個新的地方該怎麼做?只需加入一個團體。如果你覺得欠缺動機該怎麼解決?瞭解社群更多的益處。如果你感到孤獨、疏離,無法與任何社群建立關係該怎麼辦?衡量你自己的利益,和其他有類似利益的人建立關係。

他為我們指明方向,讓我們建立新的社群意識,一種歸屬感。他明白地點出真理:一切取決於我們自己。他把責任明明白白地放在我們自己手裡,而非勢不可擋的社會力量手裡。我們不必為創造更強烈的社群意識而回頭走老路,不必恢復到農業社會、不必改變現代社會的道路。我們只需要採取行動,每次只需要一個人,與其他有類似利益的人建立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