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微創傷:你以為沒什麼事,其實很有事
愈跑,心愈強大:跑步教父席翰醫生教你成為自己的英雄(再戰十年版)
別再因創傷而活得好累:修復發展性創傷,從「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開始
醫美大叔的戀愛腦摘除手術
從此不再煩惱


追求樂活卓越的一生(CFN0257)
LIVING AN EXTRAORDINARY LIFE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作者:羅伯特.懷特
       Robert White
譯者:唐明鑫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13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72頁
ISBN:9789571368689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你」的重要性

「我一輩子都在追求做更好的自己,
只是我還需要把這個「更好」描述得再具體些。」
──美國著名電影導演、編劇、演員、作家
伍迪.艾倫(Woody Allen)


如果有個顧客問書店工作人員:「我想找自助書架,你能告訴我它在哪嗎?」這個時候智慧的工作人員會說,如果我告訴你它在哪,就不叫「自助」了。這是個有趣的比方,生活裡同樣不會有人替我們抄捷徑或邁開腳,包括這本書。所以讓我們先來做個約定並達成共識:

- 如果沒有你的參與,這本書不會給你帶來快樂;
- 如果沒有你的決心,這本書沒法提高你的自信;
- 如果沒有你的獨立,這本書不會讓你變更積極;
- 如果沒有你的投入,這本書不能改變人際關係;
- 如果沒有你的主導,這本書不會使你聚焦高效。

即使作為寫書的人,在我看來,它也只是一堆文字,能引發你的一些思考,僅此而已。其實這個道理誰都懂,就算是父母也無法代替孩子們去經歷生活,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是自己的「全職工作」,包括我在內。所以我也從來沒想過要透過一本薄薄的書就替所有人解決問題。所謂 「自助」,就是一個人面對當下的現實和處境,能自我生發、自我引導甚至自我創造的能力。就好像美國有個故事,一個人在家門口掉了鑰匙,卻去街上路燈下找,他的理由是那裡比較亮。故事聽上去很好笑,可事實上有的時候,我們也會在「大街上找鑰匙」。

所以在繼續往下走之前,我需要反復強調「你」本人的重要性。書也好,我也好,其他你正在留意或尋求的幫助也好,他們再強大都是獨立於你而存在的。我們可以一起找到方向,但步子一定是你親自邁出去的──用全新的視角看待生活,相信所有的可能性,終會有蛻變的那一天。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在《EQ》(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這樣表述:「智商高並不等於能把人生經營好,反倒是那些看似資質平平的人,能獲得各方面的成就。到底是什麼因素在起作用?答案就是「EQ」(情緒商數)。拋開字面定義來理解,EQ就是一個人的自我掌控能力、調動能動性的熱情,以及不斷自我激發、持續保持積極狀態的可貴堅持。我們完全能預見到,未來的教育定會把人類的這些基本生命素質(如覺察、自控、同理心、聆聽、衝突化解、協作共生),從一度被忽視,上升到全民教育的制高點,回歸教育的本源!」

機會和運氣可能會是一份驚喜,但明智的人從不會等著「蘋果」砸到頭上。無論是這些年從事的研究,還是我的個人經歷,或者過去20多年和50萬學員的深入接觸,都把一個顯著的事實放在我們面前:拋開年齡、國籍和學歷的差異,那些取得了一定人生成就的男男女女,都有著驚人相似的特質!比如語言表達習慣、行為模式,以及整個身心狀態。換句話說,人類一直追求的卓越人生並不是什麼神祕謎團或烏托邦的幻想,已有大量被證實的規律可循。一個人的起心動念和舉手投足間的遷善,是可以修成正果的,無論是事業、人際關係、財富自由、健康的身體,還是精神及信仰層面的成長。我們將和你一起開始這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分享我們的已知已證,圍繞核心和基石,體會一些想法上的微妙變化,遵循必要的原則,嘗試可借鑑的方法。相信這些都可以在實踐中為你所用,助你走到你要的未來。

請記住,拿到人生中要的結果,並不是一件多複雜和不可實現的事,也絕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

我對此深有體會。當有人問起我從事的工作時,最簡單的回答就是「?明個人或組織實現更好結果的體驗式教育」。如果有機會,我想多展開些──我們能喚起個人或組織的覺知力,使其更具同理心;能引導他們從過去的經歷中有所體悟,又不被過去所束縛;能激發其更有擔當,面對現實真相,卸下不必要的負擔、包袱和「偽裝」;最終讓最純淨的生命力量顯現,獲得創造性的當下和未來的連接;我們也會提供目標和效率工具,加速這個結果的發生。

整個過程中有最核心的三個點──覺醒(Awareness)、責任(Responsibility)、溝通(Communication),取其英文首字母稱之為「ARC卓越品質」,這三點品質是整本書乃至我們所從事這份事業的框架性基礎。圍繞這三個詞帶來的改變,已經讓成千上萬人受益,而且我們有信心將繼續給每個願意追求理想的人帶來豁然和喜悅。

你──會是其中一個嗎?

奇跡這件事

「我為西瓜種子的神奇力量而著迷。它破土而出並結下超過其本身重量20萬倍的果實!如果有誰能為我解開這個外表有著藝術紋理、內裡白環裹紅心、又包著顆顆同樣能長成20萬倍分量黑色種子的植物的奧祕,那我就告訴他什麼是神。」
──美國政治演說家 威廉.詹寧斯.布賴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



最近一檔電視節目中,主持人問觀眾他們是否相信奇跡,結果沒一個人說相信。他們聲稱自己對此抱有開放的態度,只是非親眼所見、親身經歷。說實話這讓我很不解,甚至很驚訝。要知道我們作為人類降生在這個世上本身已經是一大奇跡!而人們竟然對此視若無睹。

讓我們暫時跳脫腳下的土地和居住的這顆星球,將目光投向宇宙。晴朗的夜晚躺在尚未被人類文明開墾過的廣闊平原,仰望星空,就能看到銀河的倩影。銀河系有數千億顆恆星,其浩瀚早已超越人類想像。而天文學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中還有數千萬個銀河系!試想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腳下這顆星球是那樣微不足道……但恰恰是在這裡,你才能躺著看星星,生命在這裡被平衡的力量、宜人的溫度、豐富的養分包圍孕育。你是否思考過這樣的奇跡從何而來?如何存在?

我十分好奇,人類至今為止在智力上的進化之精妙,但偏偏大部分人都不懂得如何使用這珍貴的資源:我們的身體、思想、情感及精神。在眾多奇跡之中,我們對自己的存在本身,似乎還常處於夢遊的狀態,好像還活在人類可以永生的錯覺裡,妄想著帶妝彩排再來一遍。

在這個廣闊無垠的世界面前,人類就像蝙蝠一樣盲視(當然這樣說蝙蝠不公平,它們也是奇跡般的存在,因為它們的啟發,人類發明了雷達,它們還具備超強的超聲波探測能力)。我們以地球高智力生命體自居,但對生命智慧的無限形式知之甚少,甚至還不懂什麼是智慧。

地球上已知的物種超過數百萬(而且不斷在進化和發現),包括昆蟲、植物、哺乳類、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等。每一個物種都是那樣神奇與獨特,有自己的生存繁衍之道,比如要是說到完美的社會體系和團隊合作,螞蟻這個物種就算媲美人類,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難道真的沒有奇跡嗎?來看看劍橋大學皇后學院院長、量子物理學博士約翰.波爾金霍恩(John Polkinghorne)在著作《我們的世界》(One World)裡如何形容:「在宇宙擴張初期,擴張的力量必須要有引力來平衡。如果張力過大,所有一切都會極速向外飛散,星體和星系就不能形成;相反如果引力過大,宇宙就會向內坍塌,生命也不會有機會出現。所以我們的出現,是張力和引力之間完美甚至精準平衡的結果。如果用數字來表達,或許要計算到億萬分之一的精準度;如果用形象來描述,就是我們站在宇宙的一端,要瞄準遠在億萬光年距離以外的一個只有兩英寸大小的目標,並準確無誤地擊中。」

這可能已經引發了你的思考:這樣龐雜的機體世界到底是怎麼形成並存在至今的?正如著名物理學家保羅.戴衛斯(Paul Davies)在他最近一本著作《第五個奇跡》(The Fifth Miracle)裡寫道:

「太多不可思議的現象在宇宙中起舞:有十億個太陽那麼重的怪物般巨大的黑洞正在吞噬星體噴湧氣流;中子星每秒飛旋千次,即使是幾立方釐米的顆粒都重達億噸;亞原子粒子竟然可以穿透光年厚度的固體鉛……然而,儘管這些都讓人瞠目結舌,但其奇妙程度還是不能和生命相比較。」

好了,夠了,讓我們回來。我想表達的其實很簡單,如果你不相信樂活卓越的一生奇跡,我們就需要找到另一個詞來形容生命的價值。是神聖的禮物?是一次偶然事件?還是純粹的運氣?不管用什麼詞,我都希望你能以看待奇跡的心態對待自己的人生,任何輕視或茫然都是對這顆星球上生命的可怕浪費和褻瀆!

問題、問題、更多問題
「即使擁有再多,死了就是死了。」
──在一件T 恤衫上看到的

很多人相信,擁有更多的「答案」,才是得到成功人生的關鍵。他們謹慎地排練和設想,時刻做好快速回應各種問題的準備,任何時候都不願放棄對事物的掌控,緊繃神經。

但我認為人生更多的不是關於答案,而是發問,問一連串對的問題。如果在你生命最後一天,你對這個世界產生了比你來的時候更多的思考,那麼你一定有過一段豐盛的人生。這種豐盛,是金錢名利買不到的。

是的,拋出更多的問題。在這裡,我想起傳奇音樂人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的一句頗有悖論意味的話,這句話來自彼得.哈米爾(Pete Hamill)為其以朋友身分所撰的傳記《為何與仙納杜拉》(Why Sinatre Matters)中:

「我愛身邊每一個人,但他們都終將離去,包括摯愛的女人……那你說,生命降生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呢?難道這就是人生?你在一天天變老,但知道的卻越來越少。」

我身邊都是些善於發問的朋友,其中一位他曾向偉大的印度靈性導師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問及何謂智慧。大師這樣回答:「永不休止的好奇心。」要做到永不休止地好奇,就意味著要放棄「我是對的」這個念頭,允許內心存在著比答案更多的問題,以此來對當下保持敬畏。

愛因斯坦對智慧奇跡的看法十分乾脆俐落:「生命的活法只有兩種可能。要不堅信世間沒有奇跡,要不就把每一件小事都看成是奇跡。」這位科學界的偉人,對人生形而上意義的思考也形成了如此精到的「相對論」。

所以,接著所有偉人對生命意義及奇跡的看法,我要再次提醒你,我親愛的讀者:時刻牢記你的獨特和唯一,牢記你值得擁有和生命奇跡對等的卓越人生。就算你現在還不完全相信,也請嘗試假裝相信,直到某一天你切身體會到了那是真的。那個時候,你就會收到一份禮物,一層層無止境被打開,一層層都裝著驚喜和發現!

不相信奇跡的人:
- 世上沒有奇跡,自己的存在也不過如此;
- 無法認可自己和別人的獨特、唯一;
- 認定擁有更多答案,才是最終的答案。

活在奇跡裡的人:
- 相信奇跡,自己本身就是最大的禮物;
- 永不停止地好奇和發問;
- 在當下邁開繼續探索的雙腳。

真的是「不得不做」嗎?

「事實上所有人類的痛苦和一系列的情緒焦慮都需摒棄,更別說那還是不道德的;
因為當你渾身散發負能量的時候,就是對你自己最大的不公平。」
──美國心理學家 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

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生活中的太多事情,而且很多事都是「不得不做」──我不得不早起,不得不把孩子送去幼稚園,不得不在尖峰期擠公車,不得不上班,不得不開會,不得不做一些老闆交給我的事,不得不對那些我不喜歡的人強顏歡笑……那好,既然有那麼多「不得不」,就讓我們來聊聊這三個字。

回憶一下,當你心裡想著「我不得不做這件事」的時候,你是什麼感覺?我可以在書裡給你留下空白欄,幫助你來回憶:

- 我不得不上班,所以當上班時,我覺得_______(壓力?沉重?)
- 我不得不把孩子送到托兒所,當時我感到____(無奈?內疚?擔心?)
- 我不得不工作結束後還要回家做飯打掃,我感到____(煩心?疲勞?)

在空格裡填的基本都會是負面的形容詞,因為對我們來說,「不得不做」的事就意味著沒有選擇權,長時間被動累積,必然產生負面情緒。如果你平時會留意在飛機上、地鐵中那些上班出差途中人們的表情,就會發現大家的臉上寫滿了疲憊、無奈、煩躁。因為大部分人的心裡都在默念「我不得不去上班」、「我不得不出差」、「我不得不向現實妥協」。

可是,生命中真有那麼多「不得不做」的事嗎?我們難道就完全沒有選擇的權利?表面看來好像是這樣的,但事實情況呢?「不得不」和「我選擇」的區別到底在哪裡?要回答這個問題不難,讓我們來做個簡單的練習,親身驗證下真實感受。

先從日常生活裡找到一件你「不得不做」的事。比如我們都會碰到的「我不得不去上班」,把這句話寫在白紙上:我不得不去上班。

看上去是很委屈,但請問如果你不去上班,下一步的直接結果會是什麼?注意,這就是整個練習的核心,就是要沿著你不得不做的這件事一層層往下推,看如果我們不這樣做的話會造成什麼樣的直接後果。這個後果必須緊跟著我們在談論的同一件事,必須合乎現實,直到你挖到所能承受的最底層。
讓我們來看看是否去上班背後可能隱含的一連串結果:

- 如果我不去上班,就會丟掉這份工作;
- 如果我失去了工作,就沒有足夠的錢來買需要的東西;
- 如果我沒有錢,我就要向家人朋友借;
- 如果我向親友借錢,我就會感覺自己很失敗;
- 如果我感覺很失敗,就會覺得自己很沒有價值;
- 如果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那麼我會非常沮喪;
- 如果我沮喪到一定程度,我會覺得人活著沒有意義……

好了,夠了。假設失去人生的意義是你所能承受的最底線。那這個時候,自然而然地,你腦中就會浮現這樣一句話:

所以,我選擇去上班!

這個練習告訴了我們什麼?請留意,當你最初說「我不得不去上班」的時候,其實你假設自己是沒有其他選擇的。但在現實裡,你到底有沒有其他選擇呢?當然有。這個練習就很清楚地告訴你,其實你是可以選擇不去上班的。當然如果你這樣做了,就很可能要應對一連串的負面結果,包括未知的改變、失去工作、缺錢、借錢,更不用說心裡的不安全感和沮喪。所以實際上,去上班不僅僅是你的選擇,而且是當時可以做出的最好的選擇。當然你會說,要是中彩票就好了,被高薪看中就好了。是的,如果你足夠幸運的話,只是在你眼下的實際生活中,這樣的好運還沒有出現。

驅走陰霾的神奇咒語

當我們把事情都貼上「不得不做」的標籤時,想像一下結果會是什麼樣?就像前面空白欄裡的例子一樣,會出現一連串負面產物和感受,如憤恨、煩躁、不甘、傷心、冷漠、沮喪、幽怨、軟弱、無奈……「不得不做」就像是一個黑洞,吸食動力、釋放焦慮、產生不安。這個人類面臨的共同「症狀」曾一度引起製藥界的關注,專家們雄心勃勃地想要研製出一款特效藥,試圖替代我們天然存在的「自我修復」能力。

鑒於人生是由點與點相連的各種經歷串成的,所以鏈條中的任何一環被消極情緒污染了,都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前後的感受和心境。某一個點上的不舒服,往往會延伸到那之前和之後,長時間綁架我們的情緒,像梅雨天氣一樣,讓心情發霉。

人類是不能長時間見不著陽光的,要怎麼做才能驅散烏雲,迎來晴天的透徹清亮呢?其實「咒語」很簡單──假設你現在就遇到了一件讓你不太情願的事情,請你靜下心來集中注意力,把條件反射一樣冒出來的「不得不做」的念頭緊緊握住,或者就把這件事寫下來,然後拿筆果斷劃掉之前「不得不做」的說法,在邊上清晰有力地寫上「這是我的選擇」。

我不是在唬弄你玩文字遊戲,具體怎麼展開和梳理的例子,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如果有需要,可以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多一些主動的有意識的練習和自我對話,直到成為習慣。當然你也可以拒絕嘗試,因為那也是你的其中一個選擇。

假如你認真看了前面的例子,而且讀到這裡的時候已經完全明白了這樣做的奧妙,那就請勇敢地、有意識地從「不得不」的緊箍咒裡跳出來!當你寫下「這是我的選擇」的那一刻,你能瞬間感覺到身後有一股力量在支撐你朝前走,你立刻會感覺到勇氣和不斷湧現的正面思考帶來的靈感和可能性。這些都是當你沉溺在「不得不做」的被動情緒時絕對感受不到的。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