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序:人生總要獨自前行,願我的孤獨溫暖你的孤獨
內文摘要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你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
我的冤家我的親
善,最好的禮物:靜思心靈小語
【靜思語三十五周年精裝紀念版】善,最好的禮物:靜思心靈小語:(附限量靜思小語隨機藏書票二入)
微創傷:你以為沒什麼事,其實很有事


不再討厭的孤獨(CFN0282)
孤独を生ききる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作者:瀨戶內寂聽
譯者:呂平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20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0頁
ISBN:9789571371450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人生總要獨自前行,願我的孤獨溫暖你的孤獨內文摘要



  內文摘要

第一夜 所謂孤獨

在月明之夜

歡迎光臨。今晚恰逢滿月,夜色怡人。在當空皓月的柔光下,前路也顯得甚是光明。在這樣的令人沉醉的夜晚,即便是獨自一人漫步在嵯峨野,想必也不會覺得害怕吧。

在我看來,嵯峨野的月夜堪稱日本第一。這些年來,身為旅行愛好者的我曾遊歷過數不清的地方,也曾在世界的無數角落留下了仰天望月的身影。然而,縱然我閱月無數,卻依然感到嵯峨野月夜的至高地位無可撼動。每逢結束在國外的旅行,好不容易才回到寂庵門前的時候,憑門望月才能讓我鬆一口氣:啊,終於回來啦!在絲綢之路的某個小鎮、法國的某處溪流、印度的某個湖泊,我也曾見過類似的月。而現在觸景生情,那些異國賞月的記憶便想放電影似的嘩啦嘩啦地浮現在我的腦海。

在旅行地,每個夜晚我都會仰頭望月,心想此時的嵯峨野肯定也籠罩著同樣的月色,繼而對寂庵的靜寂不勝思念。

異鄉之夜仰望月,身姿如故未曾變,月是京都故鄉明。

每當出門在外,我便會時常想起西行的這首和歌。同一輪月亮,卻會引得無數人從世界的不同角落仰頭眺望,由此想來,冥冥中便會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神祕感。然而我們都最終會習慣於這種神祕感,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把它當成是司空見慣的存在。在碌碌人生之中,我們只顧為應付生活而疲於奔命,往往卻錯過了許多風景。對待自己的心,大抵也是一樣吧。

古往今來,月亮自始至終都在天空劃著虛空的舞步,看上去真是孤獨啊。作為一顆獨自運行在虛空的恒星,大陽和月亮有些類似,但它那過於刺眼的光芒卻讓人不敢直視。而月亮就不同了,它那柔和的月光總是吸引著我們的視線,在每個寂寥的漫漫長夜,仰視它的人兒總忍不住想要對他詠歎孤獨之歌。

極目遠眺,心中的苦楚一如這澄澈秋夜裡清冷的月亮。

這是西行《山家集》中的月之歌。
今晚我們可是約好了,要談一談人類的孤獨。

那麼,就先從我說起吧。這個觀月臺,是我在這個寂庵唯一的奢侈物,是我當年建造寂庵的時候請求木匠在庭院裡搭起來的。月色撩人的夜晚,將電燈完全熄滅,哪怕一盞孤燭也不留,就著月光做一個賞月架,在裡面插上野花,供奉上親手製作的月見團子,獨自欣賞這清冷的月光。

我時常被人問起,你孤家寡人的,難道就不感到孤獨嗎?我五十一歲出家為尼,在此之前疲於人生之累,飽嘗孤獨之苦,有時甚至會冒出乾脆死了一了百了的念頭。現在細細想來,那種近乎空虛和狂躁的狀態還真是恐怖呢。然而出家以後,我漸漸地發現,曾經那般強烈的孤獨感已在不知不覺中離我遠去。

況且遁入佛門的我一直深信佛祖與自己同在,所以便不再感到像此前那般孤獨難耐了。但若是說現在的我一點都不感到孤獨,那恐怕是騙人的。

當然,無論從質上來說還是從量上來看,二十六歲的你的孤獨和六十九歲(當時是一九九一年)的我的孤獨肯定是不一樣的,這也是理所當然的。然而,我們卻共同擁有著「孤獨」這個殊途同歸的宿命,因著這個緣分,我們大概是能夠相互理解的,對於這個話題也能夠擁有共同語言。

孤獨到底是什麼呢?不管進入到了什麼樣的人生階段,人們總是禁不住駐足嗟歎、上下求索。

生是一個人來,死是一個人去

我非常喜歡一遍上人的一句法語語錄,並把它視為自己的座右銘。一遍上人是鐮倉時代的僧人,主張念佛勸進,宣導一種認為通過阿彌陀佛的誓願一定能夠普度眾生、永登極樂的新佛教。他在全國各地行腳,巡迴說法,是時宗的開山鼻祖。

那句深得我心的佛語便是:

「生是一個人來,死是一個人去。哪怕與人相伴也難逃孤獨之苦,因為無人陪你直到終老。」
這句佛語之前的是:
「世間萬事皆可棄,唯有孤獨伴殘生。」這也是一遍上人臨終時的法語。
人在本質上是一種生來孤獨的存在,這便是這句佛語的內涵。

「人在出生時是一個人來,在死亡時也是一個人去。即便和其他人共同相處也還是孤身一人,因為在死亡降臨時無人陪你同去。」

「即便和其他人共同相處也還是孤身一人。」初見這句法語,我便被深深地打動了,從此便再難遺忘。所謂「同去」,一般是指夫婦二人白頭偕老、偕老同穴,意為夫妻之間愛情長久,一起變老,而且死後也葬在同一個墓穴。然而一遍上人卻把這美好的願望給完全否定了。

到了最後,不管是感情多麼深厚的夫妻、父母子女、再或是兄弟,都不會同時離世而去「同去」的願景壓根就不會實現。

生是一個人來,死是一個人去,如是而已。即便是雙生子,在出生時也是先後有序。就算是再彼此深愛的夫妻、戀人,他們也不會在同時同刻死亡而去。

總有人先一步死去,總有人多一分殘喘。就算兩人相擁殉情,說不定只有自己殉情失敗,也可能是對方得以倖存。哪怕是做好了一起上吊的打算,卻也說不準自己會意外脫繩繼而苟延殘喘。大概對方都是做好了和自己共同赴死的打算,但逝者卻永遠都無法還魂確認了。

在大藏經裡,也做了「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的記載。

獨自一人降臨世間獨自一人面對死亡,這就是造物主安排給人們的紅塵宿命。因此從出生那刻開始,去除妄念、牢記這點便是明智之舉。可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會孤獨難耐,本能地迴避問題、不敢承認。

孤獨是心靈的故鄉
   
人是孤獨的,所以才會手把手、肌碰肌地相互取暖。心與心之間也需要交流,因而尋找一個合適交流對象便列上了需求清單。我們渴望尋到一個理解自己孤獨的人,這樣,孤獨之苦便有人分擔了。

從「人」字的結構構成看來,是一撇一捺相互依偎的形象。再往深處想一下,這個象形文字不正說明瞭人類生來孤獨的宿命嗎?從這個字的象形形象推來,生而為人,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要是缺少與他人的交流和接觸,恐怕都會活不下去吧。「人」這個詞通常泛指人類,個人只不過是生活中人類大家族中的一員,在人與人的交際中繁衍生息。然而,人,卻依然是個孤獨的存在。

有個詞,叫同床異夢。不管彼此如何深愛,即便在同一張床上相擁而眠,兩個人也不會擁有同一個夢境,而是各做各的夢、不踏足對方夢境半步。這種情形,也是我們所說的一種孤獨。

如果你覺得自己並不孤獨,那麼這也只不過是一種幻覺。

孤獨是寂寞的,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身處寂寞,便能體味他人的寂寞之情。因為自己飽嘗寂寞之苦,便會不自覺地由己及人,心想別人是不是也在渴望能有個人傾訴,如此一來,對對方的同情便油然而生,既而漸漸理解,最終愛由心生。這個愛,指的是同情、體諒之心。

對自己的孤獨確實無感的人,便也確實是個愛無能了。這種人認為自己對自己是真愛,實際上確是一種錯覺,他所認為的那種真愛事實上只不過是個冒牌貨。

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人便踏上了孤獨的漫漫之旅,此後直至終老,便一直不能從中踏出半步。我們應該認清這個事實。

聯想一下生活在母體之內的胎兒,是不是自己的雙手緊緊地抱住蜷曲的雙膝、頭顱低垂觸膝的形象呢。

這個形象,看上去是多麼的孤獨啊。人在娘胎裡時便是如此孤獨的存在,想必親眼見識過的人都會產生此般領悟。所以在一個人真正感到孤獨難耐時,便會不自覺地蜷縮成胎兒般的悲傷形象。

  小說家?口安吾有句名言:「孤獨是人類的故鄉」。說的大抵如此吧。

不被人理解的孤獨

榮格曾在他的自傳裡提到:

「所謂孤獨,並不是因為身邊沒有他人才會產生,而是因為自己看重的事情卻無法向他人傳達、自己持有的觀點不被他人接受,如此而來。」

自己的想法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個人的思想始終與周圍的人相悖,對於別人的思想也無從領會。這種時候,就會感到孤獨吧。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之中,和獨自一人生活在孤島上的魯賓遜並不相同。和與世隔絕、獨自一人在深山修行的苦行僧也不盡一樣。

 像我們這種普通人,都生活在由許許多多普通人構成的社會之中。因此,作為生活在人類社會中的一員,是不可能體會到榮格所說的那種因為自己周圍沒有他人存在才會產生的孤獨的。相反,我們還時常身處人群之中。家庭生活有家人相伴,來到學校有同學相陪,到了公司有同事做伴,就連去車站也有一大些路人在自己周圍行色匆匆。就這樣,我們時常被淹沒在人海之中。因此,我們並不能說,感到孤獨是因為身邊沒有其他人的存在。

對自己而言重要的想法無法向他人傳達,這種情形我深有體會。

舉個例子,波斯灣戰爭爆發時,我曾參加過反對戰爭的斷食抗議活動。在這為期七天的絕食期間,我祈禱戰爭能夠馬上結束。作為市民,我覺得自己應該為阻止兩國之戰做些什麼,也衷心為自己力量的綿薄而感到遺憾。然而,我畢竟是一名佛教徒。身為佛教徒,我有義務去謹遵釋尊「不殺生」的戒律。

在感嘆力量薄弱的同時,我依然下定決心去情願。可是作為一個五十一歲出家、時年六十九歲的道行尚淺的修行者,我請願的力量可想而知。然而當時我卻高估了請願的力量,甚至還因此做好了豁上性命的準備。也正因此,我才動了斷食抗議的念頭。

對我而言,波斯灣戰爭不僅是對岸的戰事,也是事關我自己生活理念的問題。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同為地球人,我和當時爆發的伊拉克戰爭並非毫無關聯。生活在那裡的人們連日以來飽受恐怖襲擊的狂轟濫炸,我對他們的恐懼感同身受。在經歷了一段心無寧日的心路歷程之後,我決定開始絕食請願。

「幹得好!我和你想的一樣,這場愚蠢的戰爭就不該再讓它進行下去。」我收到了許多諸如此類充滿激勵的電報和信箋。然而另一方面,「你就是海珊的間諜走狗吧!」「別再做這種沽名釣譽的舉動了!」「什麼?那個人居然做出如此奇怪的舉動,真是個傻瓜!」這類似的威脅和謾罵也呼啦啦地一湧而來。

 能夠得到別人的理解,我並不感到孤獨。然而,我卻難以想像那些不知情的人,甚至是我身邊的朋友,他們竟然也會侮辱我、攻擊我。啊,他們為什麼就不能理解我的心意呢,我百思不得其解。那些從前和我親密交往的人啊,你們現在都做了些什麼?一種空虛之情湧上了我的心頭。

那時,我便深深領悟了榮格所說的「自己看重的事情卻無法向他人傳達」的孤寂之感。

出家的時候也是如此。當時的我姑且也算是過著作家的生活,早在兩年前就開始連載小說了。身為一名流行作家,一天到晚我都為了工作忙不勝忙。憑著自己的收入,我能買到喜歡的物品,吃上想吃的食物,想去哪裡旅行便能到那裡去。換句話說,我過著隨心所欲的生活。在外人看來,我可能過得還算奢侈。然而在我的心中,無以言說的空虛之感卻與日俱增。活了五十多歲,我的生命歷盡了萬水千山。我擁有比常人更強烈的人生體驗,遭受了多於常人的苦楚、甚於常人的歡樂,以及烈於常人的愛情體驗。這麼說來,我還剩下了些什麼呢?社會賦予我的虛名,一點點金錢上的餘裕,自己寫的幾本書籍……不僅僅是這些,還有無以言說的徒勞。

 徒勞是剝奪人生意義的罪魁禍首。我甚至開始產生了這樣的一種心緒,那就是該看的東西都已經看完了,而對死亡的憧憬反而越來越強烈。

 懷著這樣的心情思來想去,我時不時地產生這樣的念頭:假如我就當自己已經死了,是否就能重走一段完全不一樣的人生之路呢?因此,我便對外宣稱自己想要出家,想去過一種日本古人般的返璞歸真的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終於等來了時機成熟的這一天,削髮為尼入了天臺宗一流,完成了皈依佛門的蛻變。

然而在當時,我卻始料未及地受到了平日裡關係非常要好的作家朋友們的反感和責難。
當這種聲音傳到我耳朵裡來的時候,我到底還是感到有些驚訝。

事實上還感到有些孤獨。然而沒過多久我便釋然了,因為我開始意識到,畢竟出家之類的事情完全就是個人的私事,要想讓別人也能對此感同身受,這個想法本身就太過天真。不管在自己看來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到了別人那裡大抵也是無關緊要的,這種心情也算是人之常情。所以,即便時至今日,要想讓別人輕而易舉地就能了理解「出家」之類離經叛道的行為,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在出家的剃度儀式上,在剃度頭髮之前,戒師(受戒的法師,儀式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引渡新僧的僧人)曾對我口授「辭親偈」的心訣。請讓我來闡述一下這首辭別親人的心訣吧。

「流轉三界中」
「恩愛不能斷」
「棄恩入無為」
「真實報恩者」

這是一首佛教的詩歌,意思是說,我們這些誤入紅塵的凡人,總有和他人斬不斷理還亂的情愛,而只有徹底捨棄這些人際關係的恩怨情仇、遁入無為之境,我們方才能夠真正實現報恩。

所謂出家剃度,就是說要拋卻紅塵的一切情愛、父母子女之愛、夫妻之愛、友人之情等等等等。

坦白來說,我在出家時可沒有這麼高的覺悟,之所以選擇出家剃度,是因為實在受不了這磨人的孤獨之苦了。

這麼一來,我再去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的出家行為,從一開始就已經錯了吧。
對於那些尚未徹底陷入無可自拔的孤獨之中的人們,也便談不上真正的營救吧。
說到這裡,我們的話題也進入了瓶頸。

明月當空,今夜的月兒還真是清朗怡人呢。

西行的孤獨,宛若孤松

在二十三歲那年,西行便遁世出家了。從那時起,他便開始到高野山修行,長年遊歷在外。他的腳步遍及了都城的每個角落,身影也時常出現在吉野和伊勢的草堂。直到圓寂,他都一直過著一種關起門在草堂修禪、打開門去行腳旅行的生活。

這個盤踞在小倉山麓的嵯峨野,恰巧就在寂庵附近。西行在出家前俗名叫佐藤義清,是當時鳥羽院的北面武士。這個年輕的武士十分了得,不僅弓術、馬術超凡脫俗,還很擅長蹴鞠,禮儀大方得體就不說了,就連詩歌也很拿手。能被選為北面武士的青年,個個都是出身優越,容貌俊美。佐藤家也不例外,在當時也是個擁有良田萬畝的富裕世家。想當年,已經結婚並育有一女的西行突然決定出家,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個奪人眼球的勁爆新聞了。

既然是遁世生活,那麼自然就是一個人獨自生活了。遁世的西行在感到孤獨時,便以自然為友,時常還將難耐的寂寞詠歎成自己喜歡的歌謠,以物傳情。

比如說,他看見月亮時,便詠歎出了這類似的俳歌:

灑在孤單草堂上的月光喲,就像我在山裡的友人。
人影在月下交疊,倘若有人能陪我一起賞月該有多好啊。

孤身一人居住在草堂的西行,孤獨因夜月的存在而得以稍稍消解,開心之餘卻發現孤零零的草堂中便只有自己的身影同自己一起欣賞這如瀉的月光,心想要是能有人和自己一起賞月就好了。

用平靜的語氣詠歎出孤獨的感傷,這便是西行俳歌的風格吧。西行將自己遁世閒居的難耐孤獨寄情與詩歌,讓孤獨完完全全地客觀流露,這樣,不僅孤獨的感情得到了昇華,就連他自己也從中得到瞭解脫。

在西行看來,詩歌對孤獨的治癒功效已然超出了佛法和自然力量之外,是他不可多得的朋友。

無論何時何地,月兒總是皎潔無暇。而我的心又何去何從呢。

承受孤獨的時候,獨自一人仰天望月,自己的心兒也漸漸變得如皓皓明月一般澄明。人月交融,宛若一體。上述詩歌所表達的便是此般朦朧恍惚的心靈狀態。在這種情形下,閒居生活的空虛寂寞給他帶來了心靈的平靜,上面的詩歌便是個很好的例子。

月朗星稀秋來到,厭世煩事無煩惱。若非此身居於世,何來明月伴終老。

在這紛擾的俗世,卻也擁有著月兒澄明的秋日,若非還在這世上苟延殘喘,恐怕也見不到今天這樣的月吧。這首詩歌說的便是這般銘刻於心的感悟。類似的詩歌還有:

世事紛擾無牽掛,秋日明月寄吾心。終日留戀不知返,唯有對月覓知音。
   
西行在出家以後,時常將草堂大門緊閉,外出禪遊,雖然身心感到孤獨,但同時也開始有了享受孤獨的傾向。

在這冬日的荒山野嶺,和我一樣不堪孤獨的大有人在,但我還是選擇與草堂為伴過冬。
獨守松山為異客,荒山冬日倚獨眠。我道蒼涼為客吟,只道此心居深庵。
萬萬沒想到啊,上了年紀以後便再也沒有了夜行中山道的心思。這難道就是命中註定的麼。

這三句詠歎孤獨的詩歌可以稱得上是西行的絕唱吧,我個人也非常喜歡。

現在到了回家的時間了嗎?民宿夜晚關門的時間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回家的路上注意安全。明天晚上,我將依舊在這裡恭候大家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