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絲路上游-橫越亞洲的永夏之旅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方法總比問題多:商業競爭的解題技術
敗中求勝:西洋棋特級大師的人生逆思考
當我不愛自己時:正念,讓你重拾力量,找回自己
我的簡單生活練習:從衣櫃到心靈的斷捨離,擁有八十分就好的美好生活【隨書附贈三十天簡單生活練習日記本】
引爆大潛能:讓個人潛力升級為集體能力的5大成功法則


溫馨提醒:洗衣服請記得拿——我和萬秀的成長故事!(VU00158)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優生活
作者:張瑞夫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17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24頁
ISBN:9789571397641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自序

從小地方去感受,觀察自己的心去行動

行動,是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詞,卻也是最難的真實。

很多時候,我們受限於社會、同儕、外人的眼光,往往在一些我們沒做過的事情上,先找尋他人是否有做過類似的事,似乎有跡可尋才去做。特別是由於家人的情況產生的情緒,可能會因為生命經驗中沒看過有人處理這些事,而選擇就這麼放過。或許說起來很沈重、很複雜,但我真的很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行動的初始就是得先從自己的心去尋找。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只是我很幸運能在讀書的時候,就發現原來能透過主動的行為,而化解與阿公阿嬤的隔閡。

常常在外面的分享中我都會提到,我是一個以情感作為第一步思考的人,時常會因為有感覺,或者因為突如其來的熱情燃起的衝動瞬間而起心動念。後來我發現,這些感覺來自於從小所見、所聞連結產生的感動與難過。例如我會因為辦了活動之後,參與者跟我說聲「謝謝」,告訴我他得到的收穫,就覺得應該要繼續做下去;或者發現自己小小的力量能為他人帶來些什麼,改變他人面對社會期待時的心態,因為這些小時刻,我選擇廢寢忘食、熬夜辦活動、寫企劃。

甚至在我看到不好的事情,可能只是在街上看到弱勢或在新聞報導上看見難過的新聞時,即使過去的我沒什麼能力可以改變現狀,但我會用手機記錄下心情或者將無奈寫在備忘錄、存在手機裡。我一直認為,這是一種告訴自己不要成為你討厭的那種人的方式,告訴自己要記得這樣的感受和心情,直到有一點能力時,一定要去做點與改變什麼。

你有過這樣的時刻嗎?因為做了某件事情,可以熬夜不想睡、可以拒絕去約會,甚至投入很多的心力卻不累嗎?其實每個人都一定有的,只是你有沒有辦法將這樣的感受延伸轉化到生活中,讓生活以不同的形式的熱情來延續它。而關於萬秀以及萬秀IG發生後所帶來的一切,就是因為這樣開始的。

這本書無法告訴你怎麼創業、怎麼賺大錢(畢竟我也還在掙扎),更不會傳授你如何打造一個成功且出名的IG帳號法則,我只希望能透過這本書來和大家分享,我是如何從生活中看到我的感受,從我的生命記憶中,找到我對於阿公阿嬤的愛,也是因為如此,才會讓我想著要開始做些什麼。那個讓我從看見趴在家中的阿公阿嬤開始,試圖去改變那令我難過的感受。

這一切都來自於真實,來自於他們對我的愛,來自於我看見他們對我的付出。希望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能帶給你一點勇氣,讓你去面對心中的自己,讓你也能勇敢的跨出一步,對身旁的人多點關心,現在起,就從自己的生命經驗開始,做個不一樣的自己。


隨著脆化的塑膠碎片落下,我似乎可以做點什麼

「阿嬤,咱明仔載翕一張相喔!」
二0二0年的六月某天,我這麼跟阿嬤說。

阿嬤看著我在那邊翻找店裡的衣服,一頭霧水;阿公則是一陣又一陣的碎念,「你翻那些衣服是要幹嘛啦!」他不是怕我動到衣服,而是對於因為翻找衣服不斷撒落的塑膠碎片惱怒,而這些塑膠碎片,全都來自裝著清洗完成衣物的袋子。沒錯,就是塑膠袋放到脆化了,輕輕一碰就會如雪片落下,阿公拿著掃把跟著我的動線在掃,一邊繼續念著:「你到底要幹嘛?」

這些放在已經老化袋子裡的衣服,有八年的、有十年的,甚者有些早已超過二十年,說真的,就算一開始被清洗得多麼乾淨,但放了那麼久,也早已布滿了灰塵,縱使過去阿公每隔幾年就會為放太久的衣服重新換袋子,但換著換著,可能心裡也知道不會有人再回來拿了吧,也就漸漸的不再做這樣的動作,就讓它慢慢的退到每一列衣桿的末端,任隨時間老化、碎化。

這些堆置的衣物是我從小到大的日常,也曾在我的心中認為理所當然,似乎從小我就完全接受了這樣的狀態,對於「送洗後不來拿」習以為常,甚至不覺得奇怪。唯一的煩躁,就是以前除夕大掃除時,要調動放了過久衣物的位置,那時就真的覺得很煩了,總想著「到底多久才能弄完吃飯」,可是卻沒想過這是個多嚴重的問題,直到慢慢長大,才開始意識到原來這不是件合理的事情。

但縱使知道不合理,卻也從來沒有過任何行動,直到二0二0年回到家,發現了很多的不同,才突然有了一個念頭—似乎我可以為我的「根」做點什麼。

隨著衣服一件件的陸續挑出來,放到了比較低的掛衣桿上,到這時我才大概跟阿公阿嬤說了一下,關於打算請他們穿上這些衣服拍照的要求,他們並沒有說「不」,只是充滿疑惑的覺得「為什麼要穿這些?」甚至說自己有比這個更好看的衣服,但我其實並沒有多做解釋,因為在那當下,我根本也不知道後來事情會產生那麼多的變化,甚至我也不知道到底要怎麼拍,那時的我就只是一個念頭,好像這些衣服可以做些什麼,好像這麼做可以有意義,也好像可以讓阿公阿嬤和我會有些話題,但我還是不知道會有怎麼樣的事情發生……。

我們是阿公阿嬤帶大的孩子

「阿嬤,我忘記帶直笛來學校了啦!」

整個萬秀的開始,我想最重要的是真實,而這真實來自於什麼?來自於我和阿公阿嬤的記憶,來自於從小到大生活片刻中的學習,就算很微小,都是一個個很重要的時刻。

小時候,總是到了學校要準備上課前,才發現自己又忘了帶要用的物品,直笛、彩色紙、呼啦圈,因為有些課會用罰站懲罰沒帶的同學,每當發現自己沒帶都會緊張到不行。這時我會趕緊跑去打公共電話(當時還是投幣的),馬上跟阿公阿嬤討救兵,而阿公阿嬤也會想辦法在短短十分鐘下課之內送到學校,縱使沒找到東西,也會想辦法趕緊去買,為的只是希望孫子不要被老師罵。

這段,是我印象很深刻的童年日常。

在我十五歲離家讀書之前,生活基本上都是由阿公阿嬤陪伴長大,就是所謂的「隔代教養」吧。因為四歲時父母就離異的關係,我們跟著父親,父親很愛我們,也很努力工作,但為了維持我和弟弟的生活,他必須要輪三班或遠調偏鄉,如果輪到大夜班就會剛好和我們的作息時間錯開。記得爸爸曾經因為調到梨山工作,每次出一趟門就是半個月,因此少掉很多一般家庭的親子生活,更別說一起出遊了。但在這些狀況下,他還是想努力的照顧我們。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為了照顧我和我弟弟的課業,會在假日帶著我們到他上班的加油站,讓我們在辦公室寫功課,一方面是只能透過這樣盯我們的課業,一方面也是一種對我們的在意和愛的體現。

所以更多的時間,阿公阿嬤成了和我們每天相處最久的陪伴。除了前面提到的忘記帶東西,簽聯絡簿、和老師聯絡、煮三餐,也都是以阿嬤和阿公為主。每天早上不到五點,阿嬤就會起床為我準備早餐,讓我在家吃完才牽著我去學校,那時的我很小,也還不是那麼堅強,面對同學的詢問,有時候不知道怎麼回答,尤其是當作文要寫到「我的家」、「我的母親」時,那總是我最害怕的時候。

在鄉下,甚至是早年的台灣社會,對於單親家庭的小孩一直有著不友善或者刻板的印象,也確實,有很多的小孩因此走上了不一定正確的道路。可能早年對於單親家庭總有偏頗的價值觀,阿公阿嬤也承受著這樣的壓力,雖然他們沒辦法對我們的課業有所輔導,但總是很努力的希望我們能有好表現,也從不吝於給予。每當要買什麼學校用品,他們會準備最好的,想讓我擁有更多。雖然那時候不懂事,還會鬧著說「為什麼跟同學不一樣」,但這些片刻等到自己漸漸長大,才想起一位老人家,對於他們不懂的事物,那種想為自己孫子「準備最好的」心,是多麼的偉大。每當想起這些,都會心中充滿虧欠,總會想著如果當時的自己再懂事一點,他們是不是會更開心一些呢?

而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陪伴不多,阿公阿嬤去哪裡都帶著我們兩兄弟,因此,我從小就時常跟著洗衣公會的爺爺奶奶們出遊,洗衣的前輩們,成為了我最常見到的長輩,也因為這樣,養成了我從小就特別會跟老人家相處的能力。在這些過程中,我漸漸發現了一些不同,我發現當阿公阿嬤的朋友稱讚我們,他們就會有滿足的笑容,那時我開始發現,「我表現得得好」是可以讓他們被肯定的,尤其是當他們自己向別人驕傲的說著我和弟弟是「阿公阿嬤的兒子」時,那種發自內心的自我認可。

這些陪伴的過程,都成為了我成長的養分,也成為了我和阿公阿嬤情感上最深刻的印記。某種程度上,可能因為這樣讓我比較早熟獨立,似乎從很小就知道他們的不易,也從小就懂得感謝他們的付出。嚴格說起來,我並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但我很知道,每當我在不同節日跟他們說「謝謝」、送他們卡片時,他們那開心的神情,總是也讓我無比開心。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