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序言
兵敗降漢

作 者 作 品

忍者 林沖
心戰三國‧劉備:逆境首部曲
心理諸葛亮
心戰三國套書
鐵血商鞅
心理關雲長
心戰三國.司馬懿:逆境三部曲
心戰三國.孫權:逆境二部曲
心理賈伯斯:比FBI更徹底看穿賈伯斯
進化心理學:揭秘愛情為何如此動人,又如此傷人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你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
我的冤家我的親
善,最好的禮物:靜思心靈小語
【靜思語三十五周年精裝紀念版】善,最好的禮物:靜思心靈小語:(附限量靜思小語隨機藏書票二入)
微創傷:你以為沒什麼事,其實很有事


關羽心戰(WHA0351)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陳禹安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15年04月17日
定價:400 元
售價:316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416頁
ISBN:9789888284849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言兵敗降漢



  兵敗降漢

兵敗降漢

1. 潛規則重於生命

“關羽是不可能投降的!”說話的是郭嘉,字奉孝,曹操帳下首屈一指的謀士。

郭嘉說這句話的時候,曹操剛剛把劉備打得落荒而逃,不知去向。關羽因為保護劉備的家小被曹操大軍團團圍住。曹操素來愛惜人才,不忍心關羽就此戰死,想派人勸降,收歸己用。

郭嘉作出這個判斷的理由是,關羽是個忠義之士,所以不會投降。

可為甚麼忠義之士就不會投降呢?難道隨便給人貼上個“忠義”或“奸詐”的標籤,就可以讓這個人按此行事,從無逾越?!顯然,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真正的原因應該用“承諾—一致”原理來分析。

一般來說,當一個人以各種方式許下承諾後,總是想保持言行一致的,其行為就自然而然會按照承諾去執行(除非有一種外在的巨大阻力阻止他這樣做),而行動又會進一步強化了原先的承諾。如此周而復始,不斷強化。人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出自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因為,自相矛盾被普遍認為是一種不良的品性。如果一個人的信仰、言辭、行為前後不一致,這個人就會被看作優柔寡斷、頭腦混亂、兩面三刀。在社會共識中,這樣的人顯然是不被認同的。一個不被社會認同的人,勢必會被社會唾棄。一旦被整個社會唾棄,人的生存就沒法保障,更不用談甚麼發展了。

承諾對承諾者的束縛強度與承諾的公開程度是正相關的。承諾越公開化,知道的人越多,其束縛力就越強,承諾者就會越難擺脫承諾的約束。

十幾年前,關羽有過一次承諾。這次承諾在三國中非常有名,可以說是盡人皆知。和關羽一起參與承諾的還有另外兩個人,一個叫劉備,一個叫張飛。這三個人風雲際會,一見如故,想一起建功立業,就在張飛家的桃園中,準備了烏牛白馬,一應祭禮用品,焚香對天盟誓說:“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承諾給關羽界定了他這一生中最主要的社會角色—做一個忠義之士。“忠”“義”這兩個字就像兩條大繩拴住了關羽。縱觀關羽這一生行事,非忠即義,斷然不會偏離這兩個字。

桃園三結義名聞天下,知道這個承諾的人太多了。如果三人中有任何一個出爾反爾,勢必被天下人唾棄。劉關張嚴格按照這個承諾,言行一致,形影不離,也有十好幾年了,在思維、行動上都形成了慣性定式。雖說這些年來,劉備居無定所,四處奔走,也不時轉換主子。但不管劉備投靠誰,關羽從來沒離開過劉備自立。所以說,關羽可以跟著劉備投降別人,但不會背棄劉備去投降別人。而且這一次,三兄弟是被曹操擊敗,劉張在亂軍中不知去向,你說,關羽能背叛劉備而投降敵人曹操嗎?

所以說,並不是說關羽是個忠義之士就不會投降,而是承諾束縛住他的手腳,讓他必須保持言行一致,不能或不敢投降。

也許有不服氣的就說了,“承諾——一致”原理真的有那麼大威力嗎?是不是關羽是個特殊的個例,承諾對他特別有約束力,其他人並非如此?

我們不妨來看看西漢開國三傑之一韓信的例子。

韓信曾經有多次機會可以背漢自立,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韓信攻克齊國,劉邦卻被項羽死死圍住,急令韓信發兵解圍。此時,項羽就派人來說服韓信,勸他自立門戶,以成項劉韓三國鼎立之勢,常保富貴。這個時候,韓信是決定楚漢相爭最終結果的關鍵力量。韓信助漢,則漢勝;韓信幫楚,則楚勝。韓信兩不相幫,則楚漢為蚌鷸,韓信為漁翁。主動權一切都掌控在韓信之手。但韓信沒有同意項羽的建議。

謀士齊人蒯通則用另一種更具說服力的方式勸說韓信:“我早年曾經遇見異人,蒙他傳授神相之術。我連日來給你看面相,從正面看呢,最多不過封侯,但如果從背後看呢,則貴不可言。”蒯通話中有話,“背”字一語雙關,既指“後背”,又喻“背漢”。但韓信還是沒有同意。

時移機逝,韓信最終沒有逃脫“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命運,還連帶三族被滅。

我們從歷史的這一頭往回看,如果韓信背漢自立,天下歸屬確實尚未可知。雖然韓信未必就能取代劉邦為天下之主,但至少也能有一番作為,就算難逃一死,也可以死得轟轟烈烈,不致於窩窩囊囊,束手待斃於呂后之手。

但韓信為甚麼就是不背叛劉邦呢?

答案還是要歸結到“承諾——一致”原理。

當初韓信在項羽手下不受重視,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從。但劉邦卻築壇拜他為大將,節制三軍,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韓信感其知遇之恩,拜謝說:“臣聞國不可從外而治,軍不可從中而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臣既受命,專節鉞之威,敢不盡竭駑駘,以報陛下知遇之恩哉?”(採《西漢演義》說)

這段話,就是韓信當面對劉邦許下的承諾。在這個承諾中,韓信表達了兩層意思。第一,他把自己定位為“臣”,把劉邦視為“陛下”。

第二,他要鞠躬盡瘁,竭盡全力以報效劉邦的知遇之恩。

這兩層含義的承諾明確界定了兩者之間的地位關係,以及韓信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正是“承諾——一致”的內在要求,束縛了韓信的選擇。韓信在臨死之前的哀歎:“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有力地說明了承諾對韓信的約束是何等之重,他內心又是何等的掙扎!

再來看一代奸雄曹操,他雖然膽識過人,勇於突破,但仍然難逃“承諾——一致”的束縛。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軍政大權一手掌控,皇帝已成傀儡,為甚麼不敢戳破最後這層薄薄的窗戶紙,篡漢自立?

這也是“承諾——一致”在曹操的內心起作用。當然,曹操並沒有對漢獻帝發誓承諾永不篡位。但承諾並不一定完全是用語言完成的。

有些承諾是不需要語言來特別說明約定的,是一種內化的自然附隨的心照不宣。在封建官僚體制中,一個人能否當官,能當多大的官,取決於對組織的最高領導人—皇帝的忠誠程度和對組織的貢獻程度。而且,後者(對組織的貢獻程度)往往不是佔主要地位的。所以,當一個人的官階升得越高,其內化的承諾就是要對皇帝越忠誠。組織內外的輿論對這一點的期望值也是如此,水漲船高。

君主對臣下的擢升、賞賜、優遇,其實是對臣下效忠承諾的不斷強化。當然,就臣下而言,這種承諾是被迫的。曹操已經位極人臣,封號“魏王”,社會輿論對他的忠誠要求也就達到了極端。曹操心裡對這種承諾的束縛力當然是不情願的,但他仔細掂量了一番,還是不敢輕舉妄動,擔心弄不好物極必反,天怒人怨,雞飛蛋打。

孫權曾經上表要曹操稱帝,曹操知道他不安好心,大笑說:“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啊!”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將也紛紛勸他稱帝,他們的理由是:漢室式微,天下乃有德者居之。曹操稱帝,是順應天命。但曹操的苦衷和無奈他們沒法體會。曹操說:“算了吧,如果天命真在我們家,我就當周文王吧。”

周文王姬昌打下基礎,卻讓兒子姬發伐紂興周,是為周武王。曹操的意思是他自己就算了,讓兒子稱帝。

後人有一首詩,專門寫曹操的這一番心路歷程,頗為傳神:

“奸雄曹操立功勳,久欲臨朝廢漢君。
只恐萬年人唾罵,故言吾願學周文。”

曹操怕捱罵,這罵聲就是承諾表現在外的一種束縛力或阻力。

所以,即便是奸雄如曹操之輩,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違背“承諾——一致”原理,其威力足可見一斑。

可是,有人還是會說,這世上也不到處是背信棄義之人嗎?很多這樣反覆無常的小人不是也撈了很多好處嗎?

看來,還真得讓你看看違背“承諾——一致”會是個甚麼樣的下場。

心理感悟

想成就大事的人,善於讓別人承諾比自己善於承諾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