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數碼港元:Web3.0構建香港新金融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玻璃 紙 咖啡豆(BE0075)──平凡事物的非凡故事
Glass, Paper, Beans : Revelations on the Nature and Value of Ordinary Things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莉亞.海格.柯恩
       Leah Hager Cohen
譯者:楊幼蘭、杜默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11月27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0頁
ISBN:957133252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推薦序

從物質到人文的思考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玻璃、紙、咖啡豆,這些雖然只是作者從早餐的餐桌上信手拈來的幾項尋常物,但是卻能鋪陳出情感交織的人文意義,這就是這本書奇妙的地方。作者讓玻璃、紙與咖啡豆這些產品背後的生產者現身,再透過他們的故事細述出經濟活動的狀況。閱讀這本書讓我想起幼年時,母親要我把碗裡的飯粒吃乾淨的時候,老是會哄我說粒粒米飯可都是老農夫辛苦的血汗,浪費了老天爺會生氣的。這麼久以來,雖然我還曾經以台灣農業作為研究主題,但我沒見過那些老農夫,甚至已經很難想像米飯與他們之間的關係。然而就從書裡所描述的伐木人、玻璃工、咖啡農身上,我竟然像是恢復記憶似的,開始想起那些農夫們的樣子,而且更為真實的認識他們。

經濟學者一向習慣從物質世界尋求邏輯,但不大善於思索哲理。無論哲理的思索會激盪出何種複雜的情緒,經濟學者可以另有其邏輯的說法,不過通常不只一種。從生產到消費,人與物質之間是藉由市場交易而連在一起的,市場經濟的物質文明究竟是何種屬性?經濟學的邏輯並不能讓我們形成共識。根據馬克思的見解,市場經濟將導致勞動者的疏離,簡單的說,就是生產商品的勞動者只是為了賺錢而生產,不知道為誰生產?為何生產?其實,就現代的消費者而言,也未嘗沒有不知為誰消費、為何消費的疏離感。然而,信仰自由市場的經濟學家則讚嘆市場降低了生存的要求,使生產者與消費者不必知道很多,也能有效率的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當我們考慮所謂的文化因素之後,市場經濟呈現的複雜性就更難條理分明了。在發達的市場經濟裡,許多消費者不在乎腳下的運動鞋是不是出自某個落後國家的奴工之手,卻非常重視有沒有運動明星為它做廣告。去年我在任教的大學裡開授一門「文化與經濟」的課程,用小說、電影以及新聞報導的題材與資料,教學生認識經濟學與經濟問題。我秉持的觀念是,經濟學不只是限定在教科書的範圍裡,而是充斥在生活中,與其不知不覺的從社會文化中接受一些對經濟問題的認知,不如直接用經濟分析檢視一些文化現象,讓經濟學學起來比較有趣。我說不上來學生們對這門課所學的東西評價如何,不過我自己的收穫很大。看到這本書後,我更相信從物質世界裡尋找人文意義的思維可以產生很有趣味的知識。

我一向認為,長期依靠貿易維持經濟成長的台灣,能在人文與物質之間保持像是立在針尖上的微妙平衡,應該也算成台灣經濟奇蹟的一部份。當聖誕節對多數台灣人而言,只是缺少零食的小孩可以上教堂領糖果的年代,台灣人幾乎供應著所有美國家庭所用的聖誕燈;當高爾夫球還未因高官富賈的愛好成為在台灣時髦的奢侈休閒時,台灣人已經替這種外國人的玩意製造過無數的工具。物換星移,這幾年我們從包裝盒或衣領上看到的多半是外國國名,可是義大利、日本、希臘、越南,這些名詞對我們大概也只有區別價位的意義。每位生產者與消費者都像是沒看過完整劇本的龍套演員,在市場經濟的舞台上稱職地扮演他們的角色。當然並非僅是台灣人如此,只是我們的演出一直莫名其妙的賣座。賣座的演員在什麼時候會開始思考一下自己角色的深度,或者劇情發展的方向呢?

話到此處,我們可以談談全球化與知識經濟了。全球化必然將加深國際的貿易與分工,各地的物品流通將會擴展到更多陌生的地方。面對低工資國家與日俱增的競爭力,台灣不能死守原來生產代工的位子;要挑戰領先發展國家的產品,台灣勢必要加強創新的能力。從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來看,創新不只是在技術上的提升,創新的生產者還必須問問自己,人家為什麼要買你做的東西。當答案不再是台灣貨比較便宜時,生產者應該想想,消費者在哪裡?他們需要什麼?我們對他們的了解足夠嗎?這種從物質到人文的思考,絕對比政府考慮補助何種企業,更為貼近知識經濟的真義。

這本書對於經濟的主題而言,或許有點太「軟」了些,但是從另一個觀點來看,經濟學者鐵定寫不出這樣的文章。就閱讀的目的而言,從一般尋常的物品探尋特殊的經濟意義,不見得是為了滿足「戀物」的知性樂趣,更不該會因此玩物喪志,我認為,思索物質世界的人文意義應該是「格物致知」的一種方式吧。

為了寫這一篇導讀,我揣摩本書作者的情境,端杯咖啡,坐下來,透過眼前的玻璃鏡片,閱讀起印在紙上的譯稿。看書時開著的收音機裡,剛巧傳出來王菲的歌聲,打斷了我的思緒。「……我是你的模特兒,你是我的香奈兒……」我沒聽錯,電台的 DJ 證明,她唱的確實是香奈兒。曾幾何時,這個社會裡的人已經得透過一個商業品牌,來體會人與人之間親密的情愫。接著,我發現我的咖啡是盛在瓷杯裡,這支瓷杯當然不是來自景德鎮,但瓷器技術的延續不曾中斷,瓷器被外國人叫做 china, china 在台灣有很多種翻譯法,……,啊,這本書的魔力發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