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作 者 作 品

大未來
未來的衝擊
未來對話錄
新企業報告
再造新文明
未來的衝擊
第三波

譯 者 作 品

第三波

趨勢

【類別最新出版】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改變未來的100件事:2024年全球百大趨勢(中英雙語版 Bilingual Edition)
半導體超進化論:控制世界技術的未來
誰會被抹平:10輛推土機新科技,70項黑天鵝趨勢,80個正被剷平的職業,正在改寫你我的未來
直覺陷阱2:認知非理性消費偏好,避免成為聰明的傻瓜


第三波(BE0102)
The Third Wave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趨勢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艾文.托佛勒
       Alvin Toffler
譯者:黃明堅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4年06月15日
定價:360 元
售價:28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48頁
ISBN:957131179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書摘 1書摘 2



  書摘 1

第一章:主要的競爭

一個新的文明正在我們生活中成形,而到處都有盲目的人企圖壓抑它。這個新文明帶來了新的家庭型態,改變了工作、感情和生活的方式,新經濟、新政治衝突,除此之外,還有不同的意識型態。今天存在著許多新文明的斷片,數以百萬計的人已經把生活調整成明日的節奏。其他人卻被未來嚇壞了,他們絕望地轉向過去,企圖重建賦與他們生命的垂死世界。

這個新文明的崛起是我們生命中最具爆炸性的事件。

這是最重要事件,也是了解未來的關鍵。此一事件的意義正如一萬年前農業發明掀起了第一波變化,工業革命帶來了驚天動地的第二波變化,一樣我們是下一波變化「第三波」的子女。

我們極力搜索字句來描述此一特殊變化的威力和界限。有人稱之為新生的太空時代、資訊時代、電子紀元,或是地球村(Global Village)。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告訴我們,我們面臨「電子技術時代」。社會學家貝爾(Daniel Bell)稱之為「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蘇俄未來學家說是STR──「科學技術革命」。我自己屢次為文談到「超級工業社會」的來臨。然而這些名詞,包括我自己的在內,都不十分妥當。

部分名詞專注於單一因素,縮小而非擴大我們的理解。有些是靜態的,暗示一個新的社會可以平穩地進入我們的生活,不引起任何衝突和壓力。然而這些名詞都不能表達撲面而來的變化之全部威力、範圍和動態,以及它們所引起的壓力和衝突。

人類面臨一個量子式的躍進,面對的是有史以來最強烈的社會變動和創造性的重組。我們並沒有清楚地認識到此一事實,但是卻參與了建立新文明的基層工作。這就是第三波的意義。

到目前為止,人類經歷了兩次重大的變化浪潮,每一次都抹煞了早期的文化和文明,以前人不能想像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第一波的變化──農業革命──經歷了幾千年才結束。第二波──工業文明的崛起──只有三百年的壽命。今天歷史的速度更快,很可能第三波將會橫掃過歷史,在幾十年內結束。生存在這個爆炸性時刻的我們會感受到第三波對這時代的全面影響。

第三波拆散了我們的家庭,搖撼了我們的經濟,癱瘓了我們的政治制度,粉碎了我們的價值觀。每一個人都受到影響。所有舊權力關係、今日處境危險的領導階層之特權都遭到挑戰。明日的權力爭奪必將以此為背景。

此一新興文明在很多方面和傳統的工業文明相衝突。它既包含了高科技,也包含了反工業化。

第三波帶來了嶄新的生活方式,採用多樣化、可以再生的能源,新生產方式淘汰了大多數工廠的裝配線,新式非核心家庭出現,被稱為「電子住宅」的新機構,以及未來完全不同的學校和企業。新文明為我們訂下新的生活規範,帶領我們超越標準化、同步化、集中化,超越密集的能源、金錢和權力。

新文明向舊文明挑戰,企圖推翻官僚制度,減輕國家的份量,在後帝國主義的世界裏建立起半自動化的經濟。新文明需要比今日簡單、有力、民主的政府。新文明有其特有的世界觀,以及處理時間、空間、邏輯、因果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我們將會看到,第三波文明著手彌補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長久存在的裂痕,促成了明日「產銷合一」(Prosumer)的經濟。因此,第三波文明藉著我們理性的幫助,可以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真正人性的文明。

革命性的前提

兩個極端衝突的未來形象占據了今日大眾的想像力。就肯去考慮未來的人而言,大多數人假設他們所熟知的世界會永遠延續下去。他們很難為自己構想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更不用說一個全新的文明了。當然他們了解事情在改變當中,但是假設今天的改變會掠過他們身邊,任何事物都不會動搖他們熟悉的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他們滿懷信心地指望未來會持續目前的局面。

這種直線式的思考方法呈現出多種面貌。一方面,這是一種沒有經過檢查的假設,隱藏在商人、教師、父母和政客的決策背後。另一方面,則冠冕堂皇地出現在統計學、電腦化的資料,和作預測者的術語當中。任何一方面都使人覺得未來的世界和現在大致相同──第二波工業主義散布得更廣,普及於更多的地方。

最近發生的事件嚴重地動搖了這個充滿自信的未來形象。層出不窮的危機占據了頭條的版面,伊朗爆發戰爭,毛澤東被批判,石油價格直線上漲,通貨膨脹不可收拾,恐怖主義到處橫行,政府似乎也無力阻止,悲觀的論調愈來愈流行。因此許多人看多了壞消息、災難電影、啟示錄的聖經故事、噩夢般的景象,斷然認為今天的社會無法邁入未來,因為未來根本不存在。對他們來說,最後決戰就在眼前。世界正衝向最後的劇變。

表面上看來,這兩種未來觀似乎完全不同。然而兩者都產生類似的心理和政治影響。因為兩者都導致想像力和意志的癱瘓。

如果明日世界只不過是目前景象的大銀幕立體電影,那麼我們不需要作任何準備。另一方面,如果世界注定了在我們有生之年要瀕臨毀滅,我們什麼事也不能做。總之,這兩種未來觀都會造成否定和被動的心理,使我們動彈不得。

然而,如果能了解我們周圍發生的事情,我們就不會被因於最後決戰和統統一樣的簡單選擇之中。我們可以從許多清晰、具建設性的角度來觀察未來,為明天作準備,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們改變現狀。

這本書的基礎是我所謂的「革命性的前提」。我假設就在眼前的數十年內,世界將會充滿激變、動盪,甚至處處可見暴力,但是我們不會完全毀滅自己。我假設我們現在體驗到的變化並不是雜亂無章的,事實上這些變化構成了一個清晰可見的形狀。同時,我假設這些變化會累積起來,使我們的生活、工作、遊戲和思考方式發生大變動,而理想的未來是可能的。總之,以下所述都是根據一個前提,那就是現在所發生的一切不亞於一場全球革命,一次歷史的量子式躍進。

換言之,本書假設我們是舊文明的最後一代和新文明的第一代,而我們個人的苦悶、困惑、茫然,大半可以歸咎於垂死的第二波文明和蓄勢待發的第三波文明所造成的個人衝突和政治制度之衝突。

了然於此,許多似乎無意義的事件突然變得清晰易懂了。變化的形狀清楚地顯露出來。為生存而採取行動也變得可能了。總之,革命性的前提使我們的智慧和意志得到解放。

變化的前緣

然而,單說我們面臨的改變是革命性的還嫌不夠。在我們能夠控制及引導改變之前,我們需要從嶄新的角度來辨認和分析這些變化,否則我們會迷失方向。

一個最理想方法可以稱之為社會「波前」(Wave-front)分析法。這種方法把歷史視為一連串波動的變化浪潮,探詢每一個波浪的前緣是否引導著我們。我們的注意力與其說是集中於歷史的持續(自有其重要性),毋寧說是斷續、革新和中斷。這種方法能找出關鍵性的新生變化型態,使人們能左右之。

從最簡單的觀念出發,農業興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個轉捩點,工業革命是第二個大突破,這些都不是斷續的一時事件,而是以固定速度進行的變化浪潮。

在第一波變化出現之前,大多數人生活在經常遷徙的小團體中,以遊牧、漁獵、放牧為生。大約在一萬年前左右的某一時刻,農業革命開始了,它緩慢的越過整個世界,形成了村莊、部落、耕地,以及新生活方式。

第一波變化到 17 世紀末葉還沒有結束,但是工業革命在歐洲爆發,掀起了第二個全球變化的大波浪。新生的工業化方法以更快的速度蔓延到各個國家和大陸。從此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浪潮以不同的速度,同時席捲了整個世界。

今天第一波已經平息了。只有少數南美和新幾內亞等地的原始民族仍然未接觸過農業。但是第一波的力量大半已經耗盡了。

同時,第二波在短短幾個世紀裡改造了歐洲、北美,和其他地方的生活,而且繼續蔓延,許多至今仍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努力興建鋼鐵廠、汽車廠、紡織工廠、鐵路,和食品加工廠。工業化的衝力仍然可以感覺得到,第二波的力量還沒完全耗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