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序 我們還有多少時間?
第二章 你有被剝奪的感覺嗎?

作 者 作 品

分配正義救台灣(簽名書)
生存革命

人與土地

【類別最新出版】
光的院子:成長記憶中眷村的華麗與轉身
我們永遠都在:慈悲利他.慈濟醫療志工誌
愛,最好的祝福:靜思心靈小語(中英對照)
擁抱,台灣的精靈:草鴞.穿山甲.黃喉貂.大赤鼯鼠.白面鼯鼠.白海豚.鯨豚追蹤全紀錄
笑看波濤:林省三的海運人生


分配正義救台灣(NLH0002)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人與土地
叢書系列:人與土地
作者:楊志良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30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0頁
ISBN:9789571361758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我們還有多少時間?第二章 你有被剝奪的感覺嗎?



  第二章 你有被剝奪的感覺嗎?

有一年夏天我到蒙古,看到公羊的生殖器都套著塑膠袋,為什麼?做何用?問了當地人,原來是節育用,避免公羊及母羊交配。因為母羊若夏天懷孕,將在嚴冬生產,但冰天雪地寸草不生,沒草吃小羊活不了。所以蒙古人讓羊隻在冬末交配,小羊生下來時是初夏,有草可吃了。傳統蒙古牧民還有個習慣,夏天不宰牛羊,只喝牛羊乳及吃乳製品,冬天牛羊少草吃且人需要熱量,才宰殺牲畜來吃。

依季節變化調節牲畜生育、規畫糧食配置,確保一整年不虞匱乏,這就是「分配」的重要。持家必須重視分配,治國更須重視分配,社會才會安定。台灣當前諸多社會問題發生的癥結,就是分配!政府只顧拚經濟,餅做大卻沒有公平分配,一般普羅大眾分到的餅更小,薪資倒退15、16年,施政資源又分配不均,造成老無所終、幼無所養及壯無所用等社會問題,大家心中不平可想而知。
台灣,欠缺分配正義!

分配  才是經濟發展的目的

分配為什麼重要?
不只蒙古人,農業社會時,人們在農作物或漁獲豐收時,或曬乾或醃漬長期保存,固然是為了惜物惜福不浪費,也是備不時之需,萬一來年欠收,家裡還有食物裹腹。「分配」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分配做得好,生活便不虞匱乏,伴隨而來的「擁有」,更帶來心理上的安定與幸福感。
經濟學的基本邏輯很簡單:用最少的資源生產最多的東西,達到最大的滿足。經濟」一詞,不論對國家、社會、企業、個人,都有兩層意義:一是以最少的資源產出最多的果實;二是將有限的資源做最好的配置,以求帶來最大的效用及福祉。

總而言之,「生產」只是經濟發展的手段,「分配」才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國家合理分配預算於教育、健康、研發、基礎建設、社會福利、國防外交等,為全民創造最大的幸福(Gross Happiness);個人及家庭依需求及喜好,將有限的財富分配在食衣住行育樂上,獲得最大的滿足。
用台灣目前的流行語「確幸」來說,大家努力工作,追求的就是確幸。小確幸如一頓美食、一趟小旅行,為日常生活帶來雀躍與快樂;大確幸如存款數字不斷上升或購車置產,為長遠人生帶來安全感。

追求無限成長 沒有意義
生產的目的既是帶給人們福祉,那麼追求經濟的無限成長,就沒有意義。

不論總體或個體,財富都會有「邊際效用(福祉)遞減」,也就是同樣的東西擁有的數量愈多,快樂並不會倍數增加,反而呈下滑趨勢。例如一個家庭擁有第一部電腦的快樂若是100,則擁有第二部時的快樂,絕對比100少,到了第三部,快樂可能還不到50,到第四部、第五部,越來越無感;等第六部電腦進家門時,說不定還苦惱要擺哪裡,嫌它占地方。但這時候如果把第六部送給沒有電腦的家庭,那麼這一部電腦為受贈家庭帶來的快樂,即刻回升到100。

金錢也是如此,在同一個時空點,社會的整體財富是固定的,若集中在少數人手裡,便無法充分發揮金錢的效用,但分配較為平均,就可以提升財富帶給整個社會的福祉。

團結力量大,錢分散使用,個人短期受惠,集中使用,群體長期受益。人民之所以要繳稅給政府,就是因為個人的錢只能創造個人的幸福,個人的錢不能造橋鋪路、興建捷運、處理垃圾、支付警察及消防隊員薪水。因此個人繳稅給政府統一運用,讓錢發揮更大的效用,讓政府有財力做個人的錢沒辦法做的事,創造群體幸福,個人也因此過得更幸福。

在正常狀況下,國家經濟成長,人民所得及生活水平應該跟著「水漲船高」,因此聽到政府高喊拚經濟,為了讓家中老小過好日子,人民願意吃苦願意拚。但台灣的情況卻是政府把拚經濟當目標,一味追求經濟成長的數字,完全忽略分配,這就是為什麼2010年台灣經濟從2009年金融海嘯反轉,馬英九總統得意大談經濟成長率達到8%時,得到的卻是普羅大眾的噓聲。因為近十年來勞工生產不斷上升,但經濟成長的果實都被少數人搜刮走了,勞動者所得不進反退,經濟成長幅度比不上所得分配的惡化,結果是國家財富雖然增加,財富所帶來的效用及福祉反而減少,民眾更不幸福了。

分配不公不義 相對剝奪感高
當人們努力打拚,卻因外在因素導致「獲得」與預期有了大不如前的落差,「相對剝奪感」便油然而生。

西方社會在探究社會運動及革命發生的原因時,「相對剝奪感」是重要理論之一。簡而言之,「相對剝奪感」就是一個人會依自身家世條件、教育程度、知識能力,及努力程度等等,對自己工作所得及社會地位訂出期望值,如果實際情況接近、相符或高於期望值,他會滿意現狀;但若實際情況低於期望值,人們往往會認為原本自己應該擁有的被剝奪了,因而產生挫折、憤懣等負面情緒。由於這種剝奪感是比較而來,稱為「相對剝奪感」。

現實與期望差距愈大,相對剝奪感愈強,一般來說,有三種情況會加深相對剝奪感。一是個人的期望沒變,但原本擁有的減少了。比如高學歷的派遣工拚死拚活,薪資仍只有20多K;退休軍公教人員退休金的18%優惠利率被取消;或是遭遇經濟大恐慌,個人或家庭財務發生危機等等。

二是個人能力沒有提升,但期望增加了。比如開發中國家的人民,本來安分守己過日子,卻因為資訊開放,讓他們知道先進國家的人民,也沒有比自己更努力或更優秀,所得及生活品質卻優於自己,就會對現狀產生不滿。

三是個人能力提升不多,但由於社會環境變遷,個人期望增加更快,比如台灣經濟起飛後,大家都有能力買車,有人只買得起國產車,但眼見薪資差不多的同事竟然開進口車,雖然對方可能是父母金援或貸款買車,但不免還是會產生相對剝奪感。

如果相對剝奪感的產生肇因於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或努力不夠,這是個人問題,當事人要自己面對並設法解決,有上進心者會自我期許提升能力、加倍努力,就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沙金特博士說的:「勤奮、努力,就是成功的要素。」相信不少台灣人提及王永慶及郭台銘這兩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時,都會有這樣的想法。

但有時產生相對剝奪感並不是個人因素,而是政府施政及社會體制等外部因素造成,上層有權勢人士訂定的遊戲規則,造成貧富差距拉大、機會不均等現象,底層人再怎麼努力也翻不了身。
台灣目前即是如此!

台灣近10年經濟總體GDP成長約30%,但實質薪資卻倒退回16年前的水準,有人找出1993年報紙分類廣告徵人啟事拍照放上網,當時瓦斯送貨員薪水50K以上,快遞外務員月薪35K以上,今昔對比,令現今年輕人喟嘆生不逢時!

時至今日,台灣青年學歷普遍提高,但職位及薪資卻比以前低;而且和其他國家相比,很多國家的年輕人並非擔任主管職、工作時間也沒特別長,如澳洲、紐西蘭,但薪水卻是台灣年輕人的好幾倍,台灣年輕人如何能不產生相對剝奪感?

買不起房子,是人民另一個揪心之痛,薪資低又原地踏步,但房價漲勢銳不可當,無殼蝸牛想要一個殼,已經不是努力就能達成的願望,難度等同摘取天上的星星,又是一個相對剝奪感高的例證。
此外,貪瀆、腐敗、關說、尋租(Rent-seeking)等情事,輪番躍上新聞版面,從行政院前秘書長林益世擔任立委的索賄案,到前桃園縣副縣長葉世文合宜住宅貪瀆案,當時行政院長江宜樺明知葉世文在營建署長任內有風紀問題,卻仍允許他退休,讓葉可以領取退休金,這種鄉愿心態久存台灣政壇,而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拒絕葉世文索賄,推掉葉送上門的利益,向行政院提出檢舉,鄉愿官僚與良心企業家,對比強烈!

我任職衛生署長時,整頓涉及不法的署立醫院,就不讓涉嫌貪瀆的署立醫院院長及主任們安穩退休,或許我會被他們記恨一輩子,但這是擔任首長的「原罪」,否則不肖公職人員及高階公務員憑藉人民交付他們的職權,敢要敢拿,鉅款及豪宅不勞而獲,苦哈哈的人民看在眼裡能心平嗎?相對剝奪感的刻度又升高好幾度。

當人民的相對剝奪感愈來愈高,任何一個小事件都可能成為爆發口,噴發出殺傷力強大的沸騰民怨,但政府似乎一直沒搞懂民怨癥結所在,所有的政策仍是偏袒富人,依然繼續貶抑勞動價值、繼續施政不公,強化不合理的社會體制。

分配 是刻骨銘心的問題
資本家與勞工如何分配生產的果實,始終是爭論不休的議題,一個國家無論向右走還是向左走,都需要政府介入分配,否則就像現在的台灣,社會問題叢生。

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分配順序大不同。社會主義國家也重視經濟發展,但更重視國家的組成份子─人民,把照顧人民放在第一位,稅收有高比例花在社會福利及安全上,面面俱到;資本主義國家奉行自由經濟,賺錢優先,施政主要追求經濟成長,而且有些「物競天擇」的味道,有能力有本事,不論正當與否,賺得金山銀山都是自己的,政府稅收連支應公共建設都不足,對弱勢照顧更無法周延。

台灣的「生產」及「分配」不但未平衡,還與人民的期望相去甚遠。

然而不只個別國家,分配也是全球面臨的問題,依聯合國統計,全球饑餓人口超過9億,全世界一天約有24,000人餓死,每6秒鐘就有1名兒童死於與饑餓有關的疾病,因此全球不斷有增加糧食生產的呼聲。但其實全球生產的糧食,可以讓每人每天分到3,000大卡的熱量,足夠生存所需,生產更多糧食只會對地球生態造成更大負擔。

因此重點不在增產,而在分配,以地球村的概念將全球生產的糧食適當分配,富國不浪費,窮國獲資源,就能大大減少飢餓人口!同理,一個國家社會,只要做好分配,即使經濟成長有限,依然可以提升財富效用,讓人民覺得過得幸福,也就是,重要的不是把餅做大,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分到足夠的餅。

台灣最近三任總統、財經官員及資本家,一再強調拚經濟,認為把餅做大窮人才能分到一杯羹,但歷史卻證明,只有窮人也有餅吃(受教育、保健康、可?飽),餅才可能做大。雞生蛋,但也要有蛋才能孵出雞。缺乏分配正義國家的人民,特別是有能力肯冒險的人民,就會不斷逃離,這就是今日的台灣。

分配,是刻骨銘心的問題,也是艱鉅的任務,考驗執政者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