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推薦序

LEARN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尋找故事開始的地方:故事點石成金30法,人人都能創造自己的成名作
蔡淇華故事法+寫作法套組:《尋找故事開始的地方》+《寫作吧!》全系列
怦然心動的文學課
牠們的情愛:動物的求偶心計與生殖攻防


練習不想要:在過剩世界裡,我們要學會減法生活(VE00068)

類別: 親子‧童書‧青少年>LEARN
叢書系列:LEARN
作者:盧熠翎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01月13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04頁
ISBN:9786263533004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推薦序



  內文摘錄

PART 1  
擁有越多就會越幸福嗎?
喜悅背後的心靈法則


一個人如何才能成功、快樂呢?我們需要瞭解一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內在的有序程度。
當代世界,因為資訊爆炸、時間碎片化,再加上生活節奏太快,片面看重外在物質,人的內在無序性和混亂度大大增加。其表現為:決策力下降,注意力缺失,心力不足,焦慮、壓力上升,拖延、懶惰加重,對未來缺少目標,行動力大幅度下降,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不足,幸福感下降。
當一個人的內在有序程度下降,甚至達到混亂的地步時,他會發現不光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很難實現自己的目標,行動力變得極其衰弱,甚至連起床和睡覺都變成了一件麻煩的事情,情緒也更加飄忽不定。這是因為我們的內在混亂度越高,我們就越容易被那些貪、嗔、痴拉扯,這樣一來,想要成功,想要讓生活變得不同,想要設定和實現自己的長期目標,都會變得力不從心。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是不停地購物,擁有很多物質財富,擁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人脈,仍然會覺得幸福離自己很遙遠。這是因為內在的情緒機制、欲望機制、頭腦中紛飛的念頭等,仍然會讓人處在各種關於過去和未來的煩惱中,處於各種比較、嫉妒、擔心中,而無法處於當下。
因此,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我們想要通過更多的收穫來達到自己內外的成功,獲得快樂,並且證明自己,但是,我們終究還是需要走向內在成長、內在覺悟和升級的道路。
當內在混亂度下降,內在變得有序時,人才會體驗到更加清明的、內發性的喜悅感、幸福感,同時也會擁有更強的意志力、更強的行動力、更有效的決策力、更少的糾結、更高的行動效率,對未來的期待和希望也會變得更加積極正向,在人際關係中,也會處於一種開放和良性的狀態。

01 你的內在是混亂的,還是有序的?
享樂並不是自然選擇的一種機制。從生物演進的角度來看,人類之所以能夠生存到現在,是因為大自然篩選出獨特的生存機制,來確保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繁衍。但是,這種生存機制中並沒有提升幸福的機制。人類享受快樂的時光都是轉瞬即逝的,所以我們先天的基因並不能保證幸福感長期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焦慮感,我們總為自己的生存而焦慮。
理解這個觀點很簡單,一個物種能夠戰勝其他物種,管理整個地球,靠的肯定不是先天存在的幸福感,而是焦慮機制。大自然選擇讓我們更傾向於不滿足,傾向於感受到焦慮,想要再去做點什麼的念頭讓我們沒辦法停下來,總覺得再獲得點什麼就可以快樂,但是這個快樂永遠沒有辦法得到。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從出現到現在,物質力量增強了不止千萬倍,但是內心體驗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幸福感之間沒有必然的關聯。在動物界也是如此,鉤吻鮭溯江而上,產卵完畢就死去,因為自然選擇的機制不是為了讓牠們快樂,而是為了讓牠們生存下來。
所以,如果你想要通過滿足感官的欲望而得到快樂,那快樂必然是極其短暫的。放縱貪婪、享樂、囤積的欲望去追求快樂,還會產生一個負面影響——我們的精神熵會不斷增加。
中標:什麼是心流和精神熵?
積極心理學奠基人、「心流」理論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寫了包括《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創造力》(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在內的很多暢銷書。他告訴人們,「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事情完成之後,我們的內心會升起巨大的喜悅感。米哈里發現,當心流來臨時,人的心智會擺脫混沌狀態,變得更加澄澈。因此,經常體驗心流的人能獲得更大的成就。就像某個攀岩專家說的,完美的自我控制,會讓身體發揮極限,當回顧自己在這種狀態下所做的一切時,你會覺得無比自豪。
經常體驗心流的人,內心常常感到寧靜喜樂,心流是最接近幸福的狀態。
心流的反面,就是內心失序,也就是精神熵比較大的狀態。
「熵」是熱力學裡的概念,指一個系統的混亂度。一個系統越無序、越混亂,它的熵值就越大;一個系統越乾淨、越簡單、越有序,它的熵值就越小。
一個孤立的系統,如果不去跟外在的環境做能量交換,它的混亂度就會自然而然地增加,它會越來越無序,乃至變壞,這就是熵增理論。就像一幢房子,如果不去維護它,它就會變得髒亂、腐朽,總有一天會垮塌;像一座橋梁、一輛汽車,都會慢慢變得老舊、壞損。
精神熵,顧名思義就是人內在精神世界的混亂度。物質世界的系統在不增加任何能量的情況下會變壞,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精神熵增的意思是,一旦缺乏足夠的管理或者維護,人的精神狀態就會自動自發地趨於混亂、渙散、無序,同時情緒會崩潰,行動力也會大大減弱。如果把人比喻成一個有硬體、軟體的機器,精神熵增的狀態就如同電腦、手機越用越慢,越用越卡,甚至是中毒。
如果沒有意志能量,無法持續地學習、自我要求,沒有更多的動力注入,人自身的狀態就會持續地變壞。即:在不受任何干預的情況下,人的狀態會向更差的方向發展,覺知會變得更差,精神熵不斷增加。我把它形容為「習性的地心引力」原理,人的固有習性在內在系統中會像地心引力一樣,向下拉扯著我們。人在這種情況下會逐漸趨於動物性,變得更加貪婪,容易嗔恨、懷疑、昏沉、嫉妒、憤怒、報復,這都是精神熵增加的表現。
物質熵的減少,需要不斷吸取外界的能量。因為外界的能量是負熵,會抵消物質本身的正熵。就像地球之所以越來越有秩序,文明之所以不斷演進,是因為植物在吸收太陽的能量,人類在運用燃料、礦物質的能量。一個系統吸收了負熵以後,它自己的熵就會減少,這個系統就會變得更加有序、有組織、結構化。
生命體就是以負熵狀態而存在。凡是生命自由的都處於負熵狀態,是有序的。這種生命的自由有序是建立在外在的無序上的,也就是我們需要不斷地去獲得能量,要吃東西,要吸收陽光、水、空氣,要排泄廢物,來讓我們這個有機體變得有序,從而達到一種能量的守恆。
因此,我們要在「熵」後面看見兩股力量:一股是熵自然增長的破壞力,也就是變壞的力量、破壞的力量、毀滅的力量;另一股是生長的力量。宇宙、生命都由這兩股力量控制著,一股讓我們毀壞,另一股讓我們生長。
中標:讓你的意志力成為鑽石而不是石墨
精神熵的本質是我們意志的結構性。
舉個例子,碳是地球上儲量最豐富的元素之一,石墨和鑽石的原石金剛石都是由純碳組成的,可是為什麼它們看起來完全不同呢?它們的顏色不一樣,堅硬程度也不一樣,究竟是為什麼呢?原來,石墨和金剛石當中的碳原子確實一模一樣,但排列結構不相同,這就造成了它們完全不同的外觀和屬性。石墨中的碳原子是層疊結構,金剛石中的碳原子則是一個立體堆加的結構。兩者相比,石墨更容易毀壞,更難保存,金剛石則非常堅硬。也就是說,金剛石更加有序,它的熵值更低。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推導出一個我自己研究的理論——精神熵的鑽石原理。它有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普通的原子結構經過加壓、加熱,形成了更加牢固的原子結構,原子並沒有變化,但原子的排列結構發生了變化,熵值也隨之變化。
第二,石墨變成鑽石很難,但是一旦變成鑽石,就不容易逆轉,也就是說,熵從量變到質變是一個躍遷。
第三,根據我的觀察與研究,人的意志力也有類似物質的分子結構。不同的人,思維的能量是一樣的,但是它的結構性、有序度、自控力不一樣,熵值就不一樣。同樣的意志力、同樣的消耗,不同的人因為思維結構不同,就導向不同的人生。
第四,精神熵也需要增加能量,才能產生精神熵的躍遷。也就是說,雖然貪、嗔、痴會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就算到了更高的境界,也會有貪婪、懶惰、嫉妒等問題,但是在一個更高的軌道上,我們更容易修復自己的精神狀態。
所以,精神熵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能否進步、改變、成功。我們對待自己的精神熵,就如同要把石墨變成鑽石一樣,要給它增加能量。不是增加一點點能量就能把石墨變成鑽石,而需要高溫、高壓、強度、時間。對精神熵也一樣,我們要給自己注入強大的意志力、能量、自控力,才能使之產生量變到質變的躍遷。
中標:五種力量讓你的內在更強大
精神熵的躍遷即精神熵變得更小。
我研究了很多成功人士,他們有的是商人,有的是政治家、藝術家、明星、運動員,我發現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不是金錢,不是出身、學歷,甚至不是智商、情商,而是精神熵!
精神熵包含五種原力,這五種原力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成功。
第一種原力是信念力。即運用信念的力量,你是否相信未來,能否運用你內在的能量,能否運用願景的力量。
成功的人信念力都很強,強到可以感染別人,能夠讓別人追隨他的信念,這就是領袖。領袖不一定要親自上場,但他有極強的信念。
讓自己完全相信一件事能做成,相信某一種力量,相信某一種結果,都會讓你的內在精神世界產生巨大的推動力。人的內在如同一套軟體系統,人的骨骼、神經、器官等如同硬體系統,軟體系統的偵錯和優化,能把硬體系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第二種原力是自我驅動力。是你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自我負責、自信、抽離自我去觀察和修正自己的力量。
自我驅動力強的人有個特質,就是慎獨。他不需要別人監督,而可以自我監督、自我修復和調整。有了目標以後,他會多加思考,不斷提升自己。自我驅動力能夠確保一個人不停地成長、修復自己。
我們在未成年的時候有監護人、老師管理和教導我們,但是成年以後,這些約束力減少了,自我驅動和自我監督的力量之不同,導致人的差異開始加劇。每天的時間是用在放縱、享樂、躺平上,還是用在朝自己的未來目標努力上,短時間內的區別是不大的。但是,把時間拉長到數年、數十年,就會發現人和人之間巨大的、無法追趕的差距。
第三種原力是意志力。是表達自己的目標、感想、願景,去實現目標,對抗壓力和挫折,敢於冒險,對抗逆境,能夠感染、影響、感召別人的力量。
意志力堅強的人不會被逆境、失敗和別人的眼光打倒,因為他們是以自我內在為中心的。
第四種原力是專注力。是想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能夠投入、聚焦,心神不散,有持久的熱情的力量。
這也是米哈里所說的心流,即當我們從事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達到忘我的境地。這種忘我是帶來享受和快樂的,能夠使我們忘掉其他所有的東西,沉浸其中。當你有這份專注力的時候,你做什麼事情都能夠成功,你會變成專家,因為你投入其中,你會做得比任何人都好。
每天帶著痛苦、功利的心態迎接生活和工作的人,很難變得卓越,因為這只是一種苦行般的折磨。相反,帶著喜悅、專注、無窮的樂趣,才能真正地成就一個人。
第五種原力是修復力。是自我管控、自我約束、自我調整、自我激勵,使人保持情緒平衡、人格穩定的能力。
修復力確保人基調穩定,不會被一些小挫折打敗,不會因為一些觀點而垮掉。對於自我修復力強的人,每次的挫敗都會讓他變得更強。如同希臘神話裡的安泰,每次倒地都能吸取大地的能量,變得更加強大。
當一個人的五大原力都平衡發展時,他一定會成功。
那麼,如何運用這五大原力呢?眾所周知,在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都有兩種力:
一種是上升的力,我們吸取外界的能量,讓自己變得更好,讓精神熵的五大原力得到持續的滋養和平衡。
另一種是向下的力,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習性的地心引力」,當我們被這些負向的、混沌低端的能量拉扯的時候,我們的五大原力就會收縮。你會不相信未來,覺得這個世界沒有辦法改變,信念力不足,失去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沒有辦法抽離自身、審視自己,變得更加從眾,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自我驅動力不足。你會發現你沒有辦法設置目標,也根本不相信目標可以實現,就算勉強設定了一個目標,也堅持不了幾天,遇到挫折馬上就打退堂鼓,這就是意志力的退行。你沒有辦法專注,書看不進去,心沒有辦法靜下來,唯一可以沉浸其中的就是那些消耗精力的娛樂事項,沒有辦法自我調整,沒有辦法自我激勵,情緒會暴躁、煩亂。
被貪婪、嗔恨、懷疑、憤怒等原始欲望牽引的時候,精神熵的五大原力會不斷縮小,精神熵會不斷增大,讓人拖延、焦慮、煩躁,強迫症似地不斷滑手機、上癮、暴食,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易怒、貪婪、嫉妒、懶惰、找藉口、失望、絕望等等,這些雜亂、混亂都是精神熵增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