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藝術家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作者前言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圖說台灣美術史Ⅱ--渡台讚歌(荷西‧明清篇)
豐美‧彩繪‧潘麗水
英風映像--楊英風全集出版記實
台灣美術全集28--林天瑞
林覺:蘆鴨圖
陽光‧海洋‧林天瑞(附DVD)
楊英風
圖說台灣美術史II:渡台讚歌(荷西‧.明清篇)
線條‧行走‧楚戈 (附DVD)
焦墨‧雲山‧夏一夫 (附DVD)

藝術家

【類別最新出版】
洪耀彈線
黃賓虹、徐悲鴻、黃君璧: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
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
溥心畬: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
張大千: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


圖說台灣美術史1--山海傳奇(史前‧原住民篇)(YT1180)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aiwan Art

類別: 藝術家
叢書系列:藝術家
作者:蕭瓊瑞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期:2003年05月15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16開/平裝/160頁
ISBN:9867957725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作者前言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撞擊迸發的文明火花(摘錄)

大約是五萬多年前,或是更早的時間,台灣正處於更新世(Pleistocene Period)冰河期的末期,一群以狩獵與採集為生的古人類,極可能是為了追尋因避寒南遷的動物群而來到了台灣,甚至一路前進,到達當時地形極東之處的今日台東長濱一帶。

面對著浩瀚的汪洋,他們尋得近海避風的一些海蝕洞穴,居留了下來。

這些極東陡峭的海岸,是在兩百五十萬年前的地球第二次地殼變動中,菲律賓海板塊挾帶著呂宋島孤,撞擊並結合原本形成於六百五十萬年前的古台灣島塊而成。從海岸到海床的坡度十分急陡,距海岸僅五十公里處,水深即達四千公尺以上。由於此地的地質形成年代較晚,原是海中沈積的岩層隆起暴露在大氣中,經年受到季風、颱風,以及海浪的強烈衝擊,猶如質地脆弱的媒材,被鋒口銳利的雕刀日夜切割、雕琢,形成怪石林立、岩岬陡峭的壯觀奇景。

不過五萬多年前的古人類,停留定居在這個地區,顯然並不完全是因為這些壯麗景觀的吸引,他們之居留此地,一方面,這是整個歐亞陸塊的極東之地,對當時尚無法征服海洋的人類而言,前行已無去處;另一方面,則主要是此地拍岸的浪濤和定期與不定期的季風、颱風,會從海中帶來大量的食物,包括各種魚類、貝類和藻類,易於營生;此外,水母丁溪就從山腳下出海,提供了充足的淡水水源;而山壁特殊的大小海蝕洞穴,更提供了遮風避雨的良好居住環境。

五萬多年前,從台灣近代有文字記載的三百多年歷史去推想,似乎是極為遙遠的事情,然而從人類可能起源的二千萬年前的類人猿,或亞洲最早用火的四十萬年前的北京人看來,五萬多年前,顯然還是一個非常晚近的年代。現代的人類學家和地質學家,普遍認同:人類最接近的物種上的親屬,可能是距今二千萬年前,在東非、歐洲、亞洲均有發現的類人猿,他們與猿類之間的最大區別,在於沒有了大犬牙,面孔變得更為平坦,腦子顯著擴大,而兩眼向前,有了實體的視界。不過從此之後,到距今約五百萬年前之間,其中將近一千至一千五百萬年的時間,在化石出土的記錄上,幾乎是一片空白;而這段時間,可能正隱藏了類人猿到真人之間演化的奧秘。

基於生存的需求,人類被迫進行長期且長距離的不間斷遷移。約一百萬年前,他們在北非;七十萬年前,到了爪哇;四十萬年前,向北到達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歐洲。從四十萬年前的北京人,到五萬多年前的台灣,地球史上經歷了至少四次的冰河期,每一次的冰河期,地球溫度急遽下降,冰雪覆蓋陸地,水源暫時無法回歸海洋,造成海洋平面的下降,當下降的高度,超越了台灣海峽原本的深度,台灣便與歐亞陸塊,甚至一度和日本、菲律賓諸島連成一體。

此時,許多動物紛紛南下避寒,人類追逐這些動物來到南方,一般相信,五萬多年前的台東長濱居民,就是在這種情形下來到台灣;然而如果因此就推演出臺灣原屬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似乎是過於狹隘的說法;畢竟文明的演變和族群的遷徙,始終是一個複雜而多元的過程。

五萬多年前的台東長濱居民們,面對浩瀚的汪洋,沒有風雨的日子,是舒適而愉悅的。在高約三百八十公尺的岩石山塊上,面臨太平洋的峭壁邊,有十幾個海水沖蝕而成的洞穴,後來的阿美族人,稱此為 Loham(羅漢)。事實上這是一個由海底隆起所構成的地形,先是由海底火山噴發的岩漿堆積而成,在海中長年遭受海潮的沖蝕而形成洞穴的形狀,一旦露出水面,因冰河消漲的關係,引起海平面的上下昇降,再加上台灣島塊的不斷上升,因此,長濱的古居民們也就由最高的洞穴,陸續遷移到較低的洞穴,以便於拾取海邊的食物。有時海水又漲又退,他們就在相同的洞穴中,又出又進,留下遺物,如潮音洞即是;當然這個時間往往相當漫長,因此進出同一洞穴的,已是相隔數代的後代子孫了。

太平洋濱,每年定期的季風或不定期的颱風,都會帶給居民一些驚恐,但風雨過後的日子,他們反而可以從海邊獲得更多的食物。許多時候,他們也會為了獲取皮毛和其他的肉類,回到岩洞後方的山林之中,捕捉獵取其他的動物。為了割切這些漁獵回來的魚、貝、鳥、獸,他們從附近水母丁溪河灘和海邊,揀拾一些礫石,這些石頭由於長期受到河水、海水沖蝕滾動,形成鵝卵般的圓形或橢圓形狀,他們敲擊剝打卵石的一端,使之迸裂,成為鋒利的刃邊;文明的火花,就在這有意無意的撞擊之中迸發生成!長濱八仙洞在一九六八年發掘出土的礫石砍器,是目前台灣所見最古早的人類遺存,稱為「長濱文化」。類似形制,亦見於芝山岩文化中。

長濱文化的礫石砍器,以削去一角、形成偏鋒之刃部,因此亦稱為「礫石偏鋒砍器」,而製成此器的技術,即稱「單面打剝法」。

粗製的礫石工具,是人類最初使用的工具,也是舊石器時代最大的文明特徵。早在兩百萬年前的非洲南猿,也是人類直系的祖先,便知道把圓卵石敲開以造成刃鋒。而在之後的一百萬年內,人類繼續演化,卻未曾改變過此一工具;同一工具能持續使用如此長久的時間,可見此一發明是何等偉大的力量。

對原始人類而言,尤其是拇指較短的人類祖先,礫石砍器拿起來極為簡便,只要原來圓潤的一端握在掌心,較長的四指用力抓緊,即可使用自如。這種工具用於切割,也用於攻擊──握於手中的攻擊,而非丟擲攻擊,是人類由素食進入肉食之間最重要的工具。而從完整圓形礫石剝裂下來的另一小型石片,也同時成為原始人類進行較細微切割的另一利器。

長濱居民使用的礫石,是完全來自當地的石材?抑或參雜著自外地攜入的既成品?其製作技術是中國北京人技術的直接繼承?抑或原始人類多元傳衍的文明成果?

這些問題頗令關懷台灣文化來源與系統的人士爭論,似乎這些問題的結論,也會為台灣未來的走向提供一些學理上的論據,儘管這些並非完全必要。

不過,以往的說法,大都認同台灣長濱的打製技術「完全是繼承北京人以來的中國大陸舊石器文化」(林朝棨,1981),但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顯示: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在許多地區均產生諸多相同、相通的文明表現,因此,那一個地區一定是由那一個地區直接傳承,是仍必須謹慎求證的論題。

長濱礫石偏鋒砍器可看成台灣最早的石材工藝。其打製的技術,可能分為直接打擊與間接打擊兩種主要方式。直接打擊是一種較為原始的方法,其手法大概有錘擊、砸擊、銳稜砸擊、碰砧、投擊等各種不同的作法;但要之,均是以另一石塊或木、骨等軟鎚,在目標石塊上直接撞擊、打剝,造成石面的自然剝裂(圖1-7)。至於間接打擊的方式,屬於較為晚期的作法,其重點則在錘打之間,加上一個木棒、骨棒等仲介物,可以造成較受控制且細微的剝裂。一個圓或橢圓的礫石,在單面一次或兩次等有限度的剝打後,會形成偏鋒的刃面;如在兩面分別剝打,則形成中鋒的刃面;如果剝打的點,有效地控制在原先裂解的疤痕邊緣,連續施力,則可以形成一排呈鋸齒狀的刃鋒。而加工的次數及面積,如果再繼續擴大,便成為「手斧」(hand-axe)的原型。

長濱文化並未得見中鋒砍器,而原型手斧也僅見唯一的一件於潮音洞,因此,長濱文化主要仍以偏鋒砍器和邊刃刮削器、尖器、刀形器等石片器為主體,材質多屬橄欖岩(Peridotite)、矽質砂岩(Silicious Sandstone)、安山岩(Andostite)、和輝長岩(Gabbro)等。也有一些使用質地較緻密的白色系統或其他顏色特別醒目的材料,如石英(Quartz)、石英岩(Quartzite)、玉髓(Chalcedony),及極少數的燧石(Flint)和鐵石英(Iron Quartz)等較細石製器。「形制不固定」是其主要特徵;唯可以肯定者,這些較細石製器,應屬較為晚期的產品。

在這世界最大陸塊與最大海洋交接的邊緣,長濱的古老居民們以極悠閒的方式生活,可能是由於食物取得的容易,他們可以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從事工具的製作。遙想這些仍屬原始的住民,如何在河灘、海邊尋覓適合的石塊,聚精會神地以簡單卻絕不草率的手法,仔細剝打他們的器具,在剝打間,不斷地檢視、修正、放棄,再打製、再檢視、再修正,他們對物體的器形,必然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與抉擇,文明的發展由此萌生,且緩慢而穩定的成長。

這是台灣最早的一批工藝製作者,美術發展的篇章也由此靜靜地翻開了首頁。

長濱文化,以長濱八仙洞為代表,但並不完全侷限於此;在後來陸續發現的台東成功鎮信義里小馬洞穴遺址,及恆春半島最南端的鵝鑾鼻第二遺址、龍坑遺址等,也均發現與長濱文化相近的舊石器時代文化。

長濱古老居民所創造的文化,從五萬多年前延續至五千多年前,而在距今一萬五千年至一萬年間,也正是中國大陸山頂洞人活躍的年代,地球上開始於六萬年前的最後一次冰河期至此結束,海水逐漸回升,台灣島塊再度也是最後一次和歐亞陸塊隔離,成為獨立發展的區域。

後期的長濱居民,開始使用大量骨角製作的漁獵器具,顯示磨製技術已經萌芽,從磨製較軟質的角骨開始,緊接而來就是石器製作的技術由剝打進入磨製,也標示著台灣新石器時代文化階段的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