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自序
書摘

作 者 作 品

歲節的故事
風:中國古代春宮祕戲圖講(限制級)
月:中國古代春宮祕戲圖講(限制級)

人間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蕾絲與鞭子的交歡
縱浪談
PK天文遊記
探索宇宙的盡頭:哈伯太空望遠鏡
鹿園情事


百戲圖(AB0176)

類別: 文學‧小說(中文創作)>人間叢書
叢書系列:人間叢書
作者:殷登國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2年03月15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57130409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書摘



  書摘

  罔水行舟古所難,
  居然一葉下銀灘﹔
  無邊陸海吾何懼﹖
  穩坐鰲魚背上看。

   ——清人李聲振《百戲竹枝詞.旱船》

跑旱船又名「走旱船」、「旱船會」,就是在陸地上表演划船的情景,表演時,有鑼鼓伴奏,邊划船還邊唱著俚曲,或做出各種詼諧的動作。這是農閒之際,一些民間藝人跑江湖、賺外快的一種民俗表演節目,雖然沒什麼太大的學問、高深的技藝,卻也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娛樂呢!

至遲在一千年前的宋朝時,民間百戲中已有跑旱船這個節目了,宋人稱此戲為「旱龍船」或「旱划船」。在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一書中,提到當時京城杭州有許多民俗技藝社團,如清樂社、斗 社、福建鮑老、川鮑老等等,每社成員不下百人,像福建鮑老一社更多達三百餘人,這些社團大多是同鄉子弟所組成,擅長的民俗技藝也各不相同﹔像斗 社最拿手的是大敦(鼓?)兒、瞎判官、神杖兒、撲蝴蝶、耍師姨、池仙子、女杵歌和旱龍船。

此外,在南宋人周密《武林舊事》卷二裡說:杭城從去年臘冬到新年春節期間,常有幾十隊乘肩小女、鼓吹舞綰之人,到豪門貴邸家表演,或在街頭賣藝﹔這種情形持續到元宵節前後達到最高潮,屆時傀儡、杵歌一類的舞隊竟多達好幾百隊,「天府每夕差官點視,各給錢酒油燭,多寡有差,且使之南至昇 宮支酒燭、北至春風樓支錢,終夕天街鼓吹不絕。都民士女,羅綺如雲,蓋無夕不然也。」可見民間百戲受到政府資助獎掖相民間歡迎喜愛的情景。而到了元宵節前後的這五個晚上(正月十四至十八日),「則京尹乘小提轎,諸舞隊次第簇擁前後,連亙十餘里,錦繡填委、簫鼓振作,耳目不暇給。」在如此熱鬧壯觀的舞隊中,就包括了旱划船。

南宋人吳自牧《夢梁錄》卷一《元宵》一則裡也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舞隊自去歲冬至日便呈行放﹔遇夜,官府支散錢酒犒之。元夕之時,自十四為始,對支(加倍支給)所犒錢酒。十五夜,帥臣出街彈壓,遇舞隊照例特犒。……姑以舞隊言之,如清音、遏雲、掉刀鮑老、胡女、劉袞、喬三教、喬迎酒、喬親事、焦鎚架兒、仕女、杵歌、諸國朝……各社,不下數十,更有喬宅眷、旱龍船、踢燈鮑老、象社……。

從以上諸書記載看來,宋朝時的跑旱船表演,是百戲舞隊之一,表演的時問從舊年冬至到新年元宵節落燈為止,表演地點在京師杭城各地,但是表演的方式如何,則各書作者都沒有提到。

清朝時,有關跑旱船的表演情形才記載得比較詳盡些了,但是表演者多半集中於北京城一地,而表演的藝人則多半來自京城之南郊。

清朝乾隆年間,文康所寫的《兒女英雄傳》一書第三十八回裡,敘述主人翁安學海率領兒子媳婦一家大小赴天津給鄧九公作壽,三月十五日途經涿州,正逢川城裡鼓樓西的天齊廟開廟,閤家大小便逛廟燒香,順便欣賞廟裡各處的浮攤雜耍、吃喝玩樂。天齊廟佔地很廣,中間是高大約五間天齊殿,接著寢宮,兩邊兒是財神殿、娘娘殿,後層兒是文昌閣,周圍七十二司。安學海各處遊歷之後,進了西邊的角門子,「便見那空院子裡,圈著個破藍布帳子,裡面鑼鼓喧天,帳子外頭一個人,站在那裡嚷道:「撒官板兒(指伴奏),一位瞧瞧,這個鳳凰單展翅。」老爺(指安學海)聽了,心中暗喜,連忙進去,原來卻是起子(一夥兒)跑旱船的,只見一個三十來歲漆黑的大漢子,一嘴巴子的鬍子樁兒,也包了頭、穿了彩衣,歪在那個旱船上,一手托了腮,把那隻手單撒手兒,伸了個懶腰,臉上還作出許多百媚千嬌的醜態來。鬧了一陣,又聽那個打鑼的嚷道:「看完了鳳凰單展翅,這就該著請大爺門瞧飛蝴蝶兒了。……。」

文康所描述的跑旱船是三個男子合演,一個在外頭吆喝招徠客人,一個在裡頭打鑼伴奏,一個男扮女妝跑旱船,並且在旱船上搔首弄姿,作出各種風騷的動作,以逗樂觀眾。在清朝乾隆年間宮廷晝家丁觀鵬所畫的「太平春市圖」橫卷(描繪民間春節市集)中,也有兩個男子準備表演跑旱船,一個中年男子畫花臉、手提銅鑼木槌、肩扛旱船,右臂就從旱船中央缺口穿過,左手還牢握著旱船的船絃﹔他的身後站著另一名打扮成少婦模樣的年輕男子(從不纏足可推知係男子),手持銅鏡木梳,準備在跑旱船時表演之用,所繪情景大致和《兒女英雄傳》一書所述吻合。

跑旱船時還可模仿游湖採蓮等動作,如晚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一書(正月)所載﹕「跑旱船者,乃村同僮扮成女子,手駕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學遊湖而採蓮者……,皆京南人為之,正月最多,至農忙時則舍(捨)藝而歸耕矣。」

也有兩個男子打扮成白娘娘和丫嬛小青模樣而跑旱船者,在清朝佚名畫家的《北京民間風俗百圖》中,就畫了一幅白娘娘和小青跑旱船情景,旁有圖說:「此中國跑旱船之圖也,用木做成船樣式,上有布罩棚、下用布圍子,此乃是扮成白蛇、青蛇之樣,站立船中,前頭做成假女子腿,盤膝而生,用支船的一個﹔此船跟隨支船的來往旋轉,每逢廟集有此會,名「旱船會」。」

另外,在晚清人蔡繩格《燕市貨聲》一書裡《臘月》條中,也有「跑旱船」,註云:「一人攜兩小兒,戴女冠,荷木架船,行敲鑼鼓,入人家唱山西曲。」所述也是男扮女妝,奏樂唱曲表演跑旱船的情景。

民國二十九年,逆旅過客所編《都市叢談》一書裡,也有一則《跑旱船》說:「都中(北平)每到冬臘之際,有兩童在街上敲打鑼鼓,另一人肩扛木架船型者,名曰「跑旱船」。此等人多在河間府寧津縣,每逢大秋之後,必要來京掙錢﹔早年尚有包頭(女妝)者,所為惹人注目,後經警察干涉,始將包頭者取消,僅以素身遊街,俟有叫者(顧客)再扮。所演的曲詞,無非都是鄉間所興,如姑娘標、小拜年、繡門簾等等,居然還是連唱帶扭,苦於就是不懂板眼,聽著未免彆拗的慌,手裡雖然打著竹板兒,跟唱兒始終可鬧不到一塊兒﹔雖是一種怯玩藝,專一能夠哄小孩兒。一到舊曆新正,買賣非常之衝,好在正價並不貴,就指著零碎討賞錢……。」

民初燕都望族陳鴻年於其《故都風物》一書中,也提到北平街頭遊藝人當中有跑旱船的說:「跑旱船的,一個年輕的男子,梳著戲台上的「大頭」,擦一臉怪粉,穿著花花綠綠女人的衣裳,手裡架著一條竹子紮的船﹔後面跟著三、四個人,打著鑼、敲著鼓,每進一條胡同兒必高聲朗誦的,乃還得唱上幾句兒,以廣招徠,也可以叫進院兒裡跑一陣子,唱幾段兒。」

同書又說:「跑旱船的每進一條胡同兒,首先「咚咚倉!咚咚倉!」一陣敲打,意思是告訴人家,跑旱船的來了!接著是一陣子以廣招徠的唱:

「2月裡來龍抬頭,姐兒兩個繡枕頭,大姐繡個龍戲水兒啊!二妹妹沒得繡,繡個獅子滾繡球,哼啊唉嗐吆!累得滿頭,汗珠兒流啊!胡嗐!

「6月裡來熱難當,人太陽曬得如在火旁,奴家手拿羅扇兒,還嫌熱啊!想見四貝兒哥哥,南地鋤高梁,呀嘿!

「住家戶的老太太,如果想解解悶兒,可到門口:「嘿!跑旱船的!多少錢唱一個啊﹖」講好價錢,便可叫進院兒裡來唱了。這種玩藝兒,貴不了,也就是一大枚唱一段。可是既然叫進來,起碼也得唱個三、四段兒,若趕街裡街坊湊熱鬧,你唱兩段、我唱兩段兒,一會兒功夫,也能唱三、兩吊錢。

「不過不能唱多了,唱上一百段兒,也是「一道湯」!而且一隻竹紮布棚的破船,一個粗手大腳、擦粉抹胭脂的大男人,還走走退退的扭呢!船底下露出兩隻破毛窩(鞋),剛吃完窩窩頭、喝完豆汁兒,在嘴邊的四週還留下個黑圈圈,加上不男不女的嗓子,您歇歇吧……。」

大陸北方以車、馬為交通工具,罕見舟船,這也許是清朝時跑旱船的圖文記載多半集中在北平一地的主要原因吧!時至今日,跑旱船這種具有千年歷史的古老民俗表演,依舊夾雜在舞龍、舞獅、老背少、漁翁戲蚌……的百戲行列中,逢年過節時就可在街頭巷尾看到,只不過改成了只舞不唱的默劇罷了,依舊吸引來大批圍觀的民眾,和一千年前南宋杭城的情景一樣。

 
自序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