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龍應台序
書摘 1
書摘 2

歷史與現場

【類別最新出版】
最後的使團:1795年荷蘭使團和一段被遺忘的中西相遇史
黃旺成的林投帽:近代臺灣的物、日常生活與世界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在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揭密強人世界裡的夫妻、親子、情史等獨特生命篇章
鑄劍為犁: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


大崩潰(BC0076)──上海工人造反興亡史

類別: 歷史‧傳記>歷史與現場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李遜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6年06月04日
定價:450 元
售價:35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616頁
ISBN:957132059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龍應台序書摘 1書摘 2



  書摘 2



工人造反派成為文化大革命的代表並非偶然,因為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切都是以無產階級的名義進行的。

和中國任何一次社會大變動一樣,知識分子總是敏感的先知先覺者。文化大革命發動時期的主角是極左派知識分子和以紅衛兵面目出現的小知識分子。但知識分子從來沒有構成一場運動的主體。當上海工人造反派在安亭車站嶄露頭角之後,立即引起毛澤東極大的關注,因為它符合毛澤東頭腦中的構想。

毛澤東從韶山走出來,與中國農民血肉相連,他打天下率領的也是一支農民的隊伍,但他始終認為自己代表無產階級,並且對於中國工人階級始終寄予極大的期望。因此,當他發現上海工人中有那麼一些他所期望的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時,他在感情上和理性上的欣喜是不言而喻的。他與王洪文的私下談話中幾乎肯定了工總司造反初期的一切越軌行為,他公開以黨中央的名義發表賀電支持工總司是文化大革命中唯一的例外,他派工宣隊進駐上層建築更給了工人造反派「領導一切」的權力。他希望工人真正成為文化大革命的主力軍,使文化大革命真正賦有無產階級的性質。儘管這與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批判劉少奇派「工作組」,強調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已相去十萬八千里。

任何真正意義的社會變革必然有一個作為推動者的社會中堅力量。毛澤東理所當然地把這個重任寄託於工人階級。但是,毛澤東顯然不了解他寄予厚望的工人造反派。我們在書中詳細描述和分析了工人造反派這支隊伍的政治文化結構,顯而易見他們是無法承擔毛澤東賦予的「歷史使命」的。這是毛澤東文化大革命戰略上的失誤。

毛澤東這個戰略上的失誤與他理論上的失誤是聯繫在一起的。毛澤東所理解的社會主義時期的先進階級只是工廠裡的體力勞動者,而腦力勞動者,即知識分子是需要批判和改造的對象,不屬於先進階級。從這個理論失誤出發引出的必然結論是應當由工人階級來佔領上層建築,改造知識分子,即由工人階級中的一部分人去反對另一部分,由沒文化的人去領導有文化的人,文化落後的人去改造文化先進的人。當世界已經進入科學技術成為最偉大的生產力的時代,這樣的佔領不能不說是一種破壞和倒退。

毛澤東的理論失誤給他自己提出了一個無法解決的歷史難題。



上海工人造反派崛起時只有幾千人,在工廠裡是絕對少數派,但他們代表了文化大革命的方向,在當時頗有縱橫捭闔、所向披靡的氣勢。在短短幾個月裡,他們迅速發展成為多數派。我們在書中詳細記敘了他們從少數派發展成多數派的每一個環節,分析了這個複雜過程中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這個過程的脈絡在上海表現得最為清晰。

文化大革命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標誌,不是奪權,而是它贏得了群眾的大多數,這使它成為波瀾壯闊的群眾運動。

有些研究者無視或者否認多數這個痛苦的事實,但歷史事實不是任人塗抹的。

自然,形成這個多數有著極其複雜的原因。但正是這個多數無情地揭示了許多發人深省的問題。

作為勝利者,工人造反派沒有能夠保持這個多數。他們被自己奪到的權力所腐蝕,迅速暴露出他們本來掩蓋著的種種致命的弱點和不可克服的矛盾。我們在書中也詳細記敘了工人造反派從多數派重新淪為少數派的過程。

文化大革命從億萬人參與的群眾運動逐漸蛻變為少數人的權力鬥爭,暴露了它的本質還是少數人的政治。

因此,那些曾經與人民群眾休戚相關的鬥爭逐漸使人們感到淡漠厭倦。那些越來越頻繁的鬥爭甚至脫離了他們最基本的造反派群眾,而利益相關的只足少數造反派頭頭。

這個蛻變過程決定了工人造反派必然失敗的命運。

六、

工人造反派的必然失敗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當工人造反派剛從安亭崛起時,大多數人對他們抱有成見,還難以預料他們會幹出什麼事業來。當他們橫衝直撞,大刀闊斧地突破現行的政治規範、思想規範和道德規範而這些行動得到毛澤東的首肯時,人們不得不對他們刮目相看了。

大多數人曾經虔誠地相信這是一場翻天覆地的大革命。人們以為將要看到一個嶄新的體制、嶄新的秩序和嶄新的價值觀念體系,亦即工人造反派和紅衛兵宣稱的「紅彤彤的新世界」。人們耐心地等待奇蹟的出現。但是,奇蹟只存在於宗教式的夢幻之中。

原有的體制被打破了,新的體制卻沒有建立起來。毛澤東聲稱破字當頭,立在其中。其實,破與立是兩個過程。當這兩個過程完全脫節時社會必定陷入大混亂。

工人造反派是具有破壞力和爆發力的社會力量,他們在衝決羅網時可以叱吒風雲,但他們卻沒有創造和建設的能力,即使在他們能夠有所建樹的經濟領域裡也無所作為,他們只是重複一些現成的流行口號。他們批判「管、卡、壓」反對大工業的科學管理,批判「利潤掛帥」反對基本的經濟規律,批判「物質刺激」反對個人物質利益原則,批判「洋奴哲學」反對開放國門。這些口號實際上反映了小生產者的平均主義要求和反現代化的封閉意識。這是工人造反派最本質的思想特徵。

工人造反派這種反現代化的思想特徵是在毛澤東「五.七指示」勾勒的那種自給自足、平均主義、小而全、封閉式的農業社會主義理想中孵化出來的,打著社會主義的旗號在當時有極大的迷惑性。

但是,近百年來先進的中國人把實現現代化作為偉大的奮鬥目標,這是不可遏制的歷史要求和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任何反現代化的努力不管打著什麼旗號,歸根到底要被歷史和人民所拋棄,也會遭到經濟規律的懲罰,中國經濟在1976年到了崩潰的邊緣不是偶然的。這是工人造反派最終垮台的最深刻的原因。



工人造反派是個群體,當我們研究這個政治群體時不能不注意作為個體的工人造反派。

工人造反派頭頭是工人造反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作為工總司領導核心的王洪文及其小兄弟們更是典型中的典型。

工總司與其他群眾組織不同。它的領導集團相對比較穩定。文化大革命中群眾組織多如牛毛,「司令」也多如牛毛,頭面人物像走馬燈似的你方唱罷我登場,大多是短命的。而工總司的主要核心人物從它籌備的第一天起就已基本形成了。

工人造反派儘管一再標榜自己是巴黎公社事業的繼承者,儘管一再聲稱奉行巴黎公社民主選舉原則,但他們只是借用前人的名字、戰鬥口號和服裝,以便穿著這種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偷運自己的私貨。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實行過民主選舉,它的組織形式更接近於舊中國工人中的幫會,領導權始終控制在先進山門的少數頭頭手中。工總司成立只有幾個月,以王洪文為頭頭的幫派核心和幫派體系已經基本形成。這個幫派核心的主要成員十年中沒有大的變化,只是淘汰了幾個人,又增加了幾個人而已。如王洪文的小兄弟,所謂「五虎將」陳阿大、葉昌明、黃金海、戴立清和馬振龍,還有王秀珍和金祖敏,自始至終是這個幫派的核心人物。而王洪文後來成為中共黨內第三號人物,使這個幫派取得合法的保護傘更加為所欲為。

工總司領導集團比較穩定,但工總司中下層頭頭的變化卻非常大,大約半數以上的頭頭或者因為政治歷史問題,或者因為掌權後的腐敗,或者因為根本不稱職而被淘汰,還有一個原因是內部的傾軋。非王洪文嫡系大多數遭到排斥,只要屬於王洪文的幫派體系,即使烏龜王八照樣可以雞犬升天。

我們在書中記錄了王洪文及其小兄弟在各個階段的活動和心態,分析了他們的演變過程。我們用盡量冷靜和客觀的態度去描述他們的行為,但還是難免使人感到他們的誇張和荒誕。這是極左派把一切事物都推向極端的必然結果。極左和極右都不符合人的本性。違反人的本性只能把真實扭曲為虛假。虛假是那個時代的最大特徵。因此荒誕成了工人造反派的真實面目。

今天的人們會覺得他們可笑,但他們在那個年代一點也不可笑,因為整個社會生活都是可笑的。

作為個人,他們是荒誕的。但作為一個群體,他們的存在並不荒誕。



工人造反派的歷史已經成為過去,現在的年輕人對他們已經非常陌生,但是,對於工人造反派認真的研究還剛剛開始。其實,對於文化大革命認真的研究也只能說是剛剛開始。

這使我們每一個有責任心的學者感到羞慚,也使我們產生緊迫感。

我們這部書還談不上研究,只是提出一個尚未引起應有的重視的課題,努力辨清一些歷中事件的真相及其來龍去脈。我們希望我們所提供的史料和對這個課題的探討會改變人們的一些看法。

把文化大革命作為一場社會大變動,把群眾作為這場社會大變動的主角,還可以從許多不同的層面和不同的角度來探討。這不是一部書能夠囊括的。我們還準備作進一步的努力。

恩格斯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但是,這種「補償」不會由歷史自己發生作用,而需要我們去爭取和奮鬥,否則我們將受到歷史再次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