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台灣版序
內文摘錄

譯 者 作 品

身分政治:民粹崛起、民主倒退,認同與尊嚴的鬥爭為何席捲當代世界?
浮生
刻不容緩:當氣候危機衝擊社會經濟,我們如何尋求適合居住的未來?
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到遠方:「偉大的美國小說家」強納森‧法蘭岑的人文關懷
跟著五味太郎一起畫故事‧創意畫冊:中英對照‧精美書盒版‧附贈雄獅12色蠟筆
管最少的老闆生意做最大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生來奔跑:「藍領搖滾教父」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生命故事
西元一千年:探險家連結世界,全球化於焉展開

NEXT

【類別最新出版】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自由主義VS身分政治:《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身分政治》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東方化:中國印度將主導全球(BEB0239)
Easternisation: War and Peace in the Asian Century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NEXT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吉迪恩‧拉赫曼
       Gideon Rachman
譯者:洪世民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04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789571370859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台灣版序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二○一二年十一月,美國總統大選的十天前,華盛頓派了一支四人代表團出訪亞洲。由於歐巴馬和羅姆尼(Willard Mitt Romney)選戰方酣,沒什麼人注意到這次低調的北京和東京之行。但這個離開美國的團隊,卻肩負一項對美國、甚至對世界的未來至關重要的任務。簡單地說,他們的工作是防止一連串可能導致美中開戰的情事發生。

這支美國代表團完美詮釋了「政治止步於大洋之濱」這句箴言。在國內,歐巴馬和羅姆尼無所不用其極地打擊對方,但這支出訪北京和東京的使節團,民主黨員和共和黨員各半。這個團隊是吉姆.史坦柏格(Jim Steinberg)的心血,那時他剛辭去副國務卿,也就是希拉蕊.柯林頓的副手一職。與他同行的有主導前布希白宮國家安全會議(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的史蒂芬.哈德利(Stephen Hadley)、前布希政府國務院第二號人物理察.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和曾在柯林頓時代任職國防部的哈佛大學教授喬.奈伊(Joe Nye)。中國人和日本人完全不必懷疑,他們即將接見的代表團就是代表美國整個國家。

這支以史坦柏格為首的使節團一接獲通知便集合起來,因應中國附近海域日益嚴重的危機。中國和日本對東海幾座無人島的主權長期日趨惡化的爭執,已驟然激烈到前所未有的危險程度。中國和日本的船艦及飛機正在釣魚台列嶼周圍的海域你推我擠,互相較勁,兩國的民族主義言論也日益高漲。在中國,反日暴動四起,大肆破壞、搗毀日本人的商店和工廠,而日本則即將選出安倍晉三領導的政府──他們決意修改日本半和平主義的憲法,讓日本軍隊得以在國家並未遭受直接攻擊時出戰。外交人員判斷,安倍將會是一九四五年以來,日本最具民族主義色彩的首相。

這支代表團裡的美國人決心扮演和事佬,但他們也很清楚,美國正面臨被捲入中日衝突的危機。美國透過美日安保條約(US-Japan Security Treaty)保障日本的國防安全──美國人也想要表明,釣魚台列嶼在美日安保條約的涵蓋範圍內。其言外之意非常明確,也令人擔憂,那就是如果中國出兵攻打這些島嶼,美國就有義務協助日本。而這也就意味著,世界最大的三個經濟強權要開戰了。

在準備將於亞洲召開的會議時,這四個美國人討論到歷史上一個類似的情況,不免心驚,那就是將近一個世紀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釣魚台列嶼有可能變成一九一四年塞拉耶佛的現代版嗎?一個偏僻、罕為人知的地方,一件小小的插曲,卻急遽惡化成一場席捲全球的衝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許多商界和政治人物都認為,德國和英國的商業往來如此密切,故兩國開戰是不合理也不可能的事。今天,很多人抱持同樣的觀點來看待中、日、美衝突的機率。這三個緊密交纏的經濟體之間怎麼可能發生戰爭?但一九一四年,奧匈帝國法蘭茲.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在塞拉耶佛遇刺,開啟一連串合縱連橫,最終將所有歐洲強權都捲入戰爭。美國會不會覺得自己被美日安保的承諾綁死,就如同昔日德意志被德奧同盟拉進戰爭呢?喬.奈伊後來回憶道:「我們想要避免開出像當年德意志為奧匈帝國所開的那種空白支票。」

這群美國人肩負一項棘手、且可能自相矛盾的任務。他們必須同時讓中國和日本相信,美國的安保堅若磐石,也必須避免採取讓美國更有可能投入戰爭的措施。

這群美國人在北京和東京進行的對話無法令人百分之百放心。在北京,他們拜會中國領導高層,包括已獲派但尚未就任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東京,日本首相野田佳彥也客氣地聽他們說話,雙方都向美國訪客保證他們想避免戰爭。中國總理告訴美國訪客,中國需要再三十年的和平,才能達成它所企求的富強。但中日雙方也堅持他們互不相容的領土主張有多重要、多合乎道德。中國人警告日本的民族主義正在加溫,說日本政府否認他們在一九三○年代侵略中國後所犯的罪行。日本則警告崛起的中國一心一意想控制鄰近地區、羞辱日本,以及把美國趕出太平洋。

美國代表團飛回華盛頓後,仍憂心有可能會發生衝突。他們認為,風險不在於哪一國的領導階層會蓄意興戰,而是戰爭可能意外爆發。中國和日本的軍隊就在附近操演,他們很可能會在公海對上。兩邊都覺得不能打退堂鼓,於是衝突逐步升溫。下一任美國總統不論是誰,都必須在亞洲走一條微妙而危險的路線。結果,歐巴馬總統贏得連任,而中日之間的緊張該如何斡旋調解,確實成了歐巴馬政府在外交政策上最棘手的任務之一。

這不是光靠嫻熟靈巧的外交手腕就能解決的問題。因為,儘管兩方對議題的是非對錯爭執不下,但太平洋對峙升溫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力量的轉移。中國知道自己已是亞洲第一大強權,而又仍對二十世紀日本對待中國的方式耿耿於懷,因此亟欲彰顯中國亞洲霸權的地位。深知這種趨勢的日本政府說什麼也不能示弱,它擔心釣魚台列嶼的象徵性失敗,會為一個新時代搭建出舞台,即是復仇心切而專制的中國主宰亞太地區的時代。

中國和日本都昂首遙望太平洋的彼端,試著揣度美國的實力和立場。兩國都知道,美國很快就要讓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寶座,以及歐巴馬政府亟欲削減軍事支出,因此他們都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持久力存疑。這些問題美國一目了然,也決定要給予強而有力的答覆。就如二○一一年十一月,歐巴馬總統在一次以亞洲為題的指標性演說中所言:「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太平洋地區之事,美利堅合眾國會全面參與。」總統這句鏗鏘有力的聲明反映了華府的一個兩黨共識:如果美國還要做全球霸主,就必須繼續在太平洋地區稱雄。喬.奈伊認為,美國斷不可能接受西太平洋成為中國的勢力範圍,因為「若這樣回應中國的崛起,將摧毀美國的可信度」。史坦柏格、阿米塔吉、哈德利及奈伊組成的代表團的核心目標,就是向中國及日本保證,美國無意抽回自身在亞洲所扮演的軍事霸權的角色。

但在華盛頓的菁英決策圈之外,不少學界人士擔心美國正踏上一條危險的道路。最敢直言的莫過於澳洲學者休.懷特(Hugh White)。曾任情報官員的他,也曾在一九九○年代和負責太平洋安全的美國人密切合作。對懷特來說,美國正面臨犯下悲劇性錯誤的時刻,這個錯誤將「導致美國在戰略上與中國長久而激烈的敵對,除了要付出巨大的經濟成本,也有引發災難性戰爭的實質風險」。諸如此類的憂慮在美國親密的盟友之間並不罕見。倫敦的官方說法是美國的全球霸權將長久持續下去,但在檯面下,一些思慮較深的英國官員就沒那麼肯定了。二○一二年,一位英國長輩告訴我,他相信下一代最主要的挑戰將是如何處理世界的變遷:從美國主宰的世界,轉變成中國才是首強的世界。

很少美國學者或官員敢如此口無遮攔地描述局勢,但不少人願意承認,對整個世界來說,現有強權遭到新興強權挑戰的年代,是危機四伏的時刻。喬.奈伊的哈佛同事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除了以「修昔底德陷阱」之論吸引華盛頓和北京領導人的注意,也統計了自一五○○年以來,十六次新興強權挑戰既有強權的局面,其中有十二次演變成戰爭。其他研究過強權興衰的著名學者,認為戰爭發生率比艾利森的推算更高。史丹佛大學的伊安.摩里士就爽快地指出:「像中國起飛這種等級的地緣政治變遷,每一次都伴隨著大規模的暴力。」

早先,這一類令人憂鬱的分析並不大受中國官場青睞,經濟獨立和「和平崛起」的說法流行得多。但現在,相信美中之間的對抗勢必愈演愈烈的看法,在中國學術界和決策圈已相當普遍。北京的辯論逐漸聚焦在如何因應急遽增長的對抗。中國進逼的分寸在哪裡?又能承擔多少風險?

閻學通是中國首屈一指的戰略思想家,在某些方面,閻教授堪稱中國版的喬.奈伊。奈伊在哈佛大學開的國際關係緒論課,有許多美國菁英選修,閻學通則在北京清華大學執教──多數中國高階領導人,包括最近兩位國家主席,都是該校畢業。雖然這兩位教授當前的生活相差無幾,年輕時代卻和中美兩國的現代史一樣天差地別。二十多歲時,喬.奈伊是牛津大學領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的研究生,閻學通則遇上毛澤東時期的文化大革命,被下放農田勞改。他就事論事地說:「我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目睹許多人被殺害,所以相當習慣。」

如今,這種殘酷的務實態度可能影響了閻學通的世界觀。他相信外交政策歸根結柢就是在講權力。一如格雷厄姆.艾利森,他認為新興強權和傳統強權很容易發生碰撞。不過,閻學通樂觀地相信,中國和美國都是核武強國的事實,會遏阻兩國向對方宣戰。但其他人就沒那麼肯定了。艾利森本身也是研究核武與外交政策關聯性的頂尖學者,他就主張,相信強權絕對不會發動核戰的想法太自以為是,而且可能招致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