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卷前引語
書摘

作 者 作 品

新編台語溯源續篇

生活台灣

【類別最新出版】
台北老街【30周年暢銷紀念新版】
台北老街
台灣紀事(上/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宜蘭縣地名探索:情歸故鄉 5
基隆市地名探索:情歸故鄉 4


新編台語溯源(CE0026)

類別: 歷史‧傳記>生活台灣
叢書系列:生活台灣
作者:亦玄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8年03月16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328頁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卷前引語書摘



  書摘

.大官(公公)

公婆,臺語叫大官、大家。連橫,《臺灣語典》:「婦人稱舅(公公)曰大官,大呼平聲(ㄉㄚ),敬辭也。」

大官和大家,原是古代臣民對帝后的尊稱;大官又通稱官家。

《說苑》《至公》:「博士鮑白令之對秦始皇曰:「天下官(為公)則讓賢,天下家(為私)則世繼,故五帝以天下為官,三王以天下為家。」《名義考》引《廣記》說:「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稱官家,猶言帝王也。」所以到了魏晉六朝以後,都稱天子為官家(見《稱謂錄》)。

把皇帝叫官家或大官,在宋代最為流行。我們從宋人的筆記,如王鞏的《隨手雜錄》、王銍的《默記》、方勺的《泊宅篇》、釋文瑩的《玉壺清話》、魏泰的《東軒筆錄》、周煇的《清波雜誌》等書中,都可看到。

現在刪譯一則張世南的《游宦紀聞》,作為例證。

宋仁宗有天退朝後,便脫下帽子,連喊:「頭皮好癢!」他最喜愛的掌梳頭宮女馬上來替他理髮。她看到皇帝手中拿了一篇文稿,便問是什麼文章。仁宗說是諫官的奏章。她又問:「是說什麼事的?」仁宗說:「近來連綿多雨,他們說可能是宮中陰氣太盛了,要我裁減宮女。」她居然恃寵大表不平:「現在兩府兩制的家裏,都有歌姬舞女;其他官職稍為像樣的,也在增置女侍。拿官家的根底,多了一兩個人,便是陰氣太盛,要求裁減,難道只准他們快活!」

仁宗不答腔,當夜就下旨裁減了三十名宮女,這個掌梳頭的竟列為第一名。他對皇后說:「此人勸我拒絕忠諫,怎能留在左右。」皇后在背後告誡好妃宮人道:「你們看到了吧!以後千萬不要干預外頭的事,否則官家是不答應的。」

當時不但宮中人尊稱天子為官家,就是上自王公大官,下至市井小民,也是如此。例如在宋朝文瑩和尚所著《湘山野錄》中,說宋真宗好酒量,有一次和大臣李仲容對飲大醉,李仲容奏道:「請官家撤巨器。」

又如《水滸傳》第十九回中,阮小七唱道:「打魚一世蓼兒洼,不種青苗不種麻;酷吏貪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同書第七十二回中,說宋江在李師師家中題詩,只見奶子來報:「官家從地道來至後門。」

在臣侍說,大官是對皇帝至尊無上的稱呼;但在百姓人家媳婦的心目中,公公便是一家的皇帝,所以逐漸比擬引用,大官終於「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媳婦對公公的尊稱了。不但福建省各種方言是這樣叫法(閩南及興化均稱大官、大家;福州稱老官、大家;閩西客家稱家官、家娘:雖然稍有差別,但都不離官家二字),根據馬令的《南唐書》《李家明傳》注,當時在江浙也是如此。(見清代俞樾,《春在堂隨筆》)

.大家(婆婆)

花蓮縣鳳林婦女會,曾在婦女節舉辦婆媳頂皮球、跳袋、放炮、端水吃糖等項比賽,在場的觀眾,被逗得捧腹大笑不已。許多人都認為如果時常舉辦這種活動,一定可以促進婆媳間的感情。

閩南語把婆婆稱為「大家」,是保存古語的一大明證。

大家,在閩南語中,有三種意思,作為有才望的講,念「大加」;作為眾人講,念「大圭」;作為婆婆講,則念「ㄉㄚ ㄍㄝ」。

大家,在古代是一種極尊敬的稱呼,而且不分性別,起初是對皇帝、皇后的稱呼,東漢,蔡芭《獨斷》書中說:「親近侍從官稱天子曰大家」。所以唐朝宦官高力士稱玄宗皇帝為「大家」,玄宗則呼高力士為「我家老奴」。(曾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連載,由南宮搏先生所著的《江山艷》中,李師師均稱宋徽宗為大家,深有所本。)正字通則說:「宮中稱太后及皇后之無太后者,皆稱大家。」

其次是對有才德女子的尊稱。不過此時「家」字已轉音為「姑」(但閩南語仍讀語音為ㄍㄝ)。最有名的一位,是東漢才女,班超之妹,曹世叔之妻班昭,號稱曹大家。到了後來,這一稱呼「飛入尋常百姓家」,也移稱普通民家的女性尊長。《辭源》「大家」條釋四:「今閩俗婦(媳婦)稱姑(婆婆)曰大家」,便是民間媳婦對婆婆的尊稱了。

婆媳不和,是自古已然的事。不過從前做婆婆的具有極大的權威,做媳婦的不得不低聲下氣,忍受虐待。等到媳婦熬成婆婆時,又把過去在婆婆那裡所受的怨氣,發洩在自己的媳婦身上,因之代代相承,冤冤相報,不知釀成了多少的家庭戾氣和悲劇。

人都是同情弱者的。好事者便把一種啼聲像「姑惡!姑惡!」的水鳥,附會說是由一位被婆婆虐待而死的媳婦變成的。於是自古詩「姑惡!姑惡!姑不惡,妾命薄!」以至後代的詩人,如蘇東坡、陸游等,都有藉這種水鳥來諷剌婆婆虐媳的詩歌。而最重人道的鄭板橋,更寫了一篇長達三百二十字的五古「姑惡」,把做婆婆的形容成噬人的母夜叉,讀來令人髮指。

如今時代不同了,許多做媳婦的都有了職業,在經濟上既可以自立,在家中與婆婆相處的時間又短;有的甚至在外自立門戶,對婆婆便不似從前那樣敬畏了。難怪現代的婆婆們,時常嘆息說:「古早(從前)是大家新婦(婆媳),現在顛倒過來叫,是新婦大家(媳婆)了!」

.新婦(媳婦)

台語稱媳婦為新婦,是遵古的稱謂,並不因為入門的久暫而有所改口。這也就是說,台語中的新婦,並不是指新嫁娘而言。

這種稱呼,由來極古,流行於漢魏六朝以至唐代,在宋以後,才漸漸少用了;而在台語中,卻一直保存到現在,可謂古雅至極。

古人把媳婦叫新婦,還不止是公婆對她們的專有稱呼;依照現代人稱代名詞的解說,可分為三類:

第一人稱──我,這是婦人對自己的謙稱。

清,梁章鉅《稱謂錄》:

「晉書,王獻之與賓客談議事理,將屈,謝道韞使婢白曰:「新婦欲與小郎解圍。」世說(世說新語)王夷甫妻郭氏,令婢擔糞,王平子諫之,郭大怒曰:「昔夫人臨終,以小郎屬新婦,不以新婦屬小郎。」案:小郎指其夫之弟」

《世說新語》《政事》:

「林道人(晉高僧支遁,世稱文公、林公)詣謝公(安),東陽時總角,新病起,體未堪勞,與林公論道,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後聽之,再遣信令還。而太傅(謝安)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婦少遭家難,一生所寄,唯在此兒!」因流涕抱兒以歸……。」

南北朝(或作漢)《孔雀東南飛》:

「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新婦(棄婦劉蘭芝自稱)初來時,小姑始扶床;而今被驅遣,小姑如我長……」」

唐‧劉令嫺‧》祭夫徐敬業文》:「新婦謹荐少牢於徐府君之靈……」

第二人稱──你,別人當面稱她。

後漢書《列女傳》:

「周郁妻者,趙孝之女也,字阿,閑於婦道,而郁多行無禮,郁父偉謂阿曰:「新婦,賢者女,當以道匡夫。」」

第三人稱──她,別人背後稱她。

在《孔雀東南飛》敘事詩中,作者引述女主角劉蘭芝時,均以新婦代名,如「舉言謂新婦」、「新婦謂府吏」、「新婦車在後」,「新婦識馬聲」、「新婦入青廬」等。

清‧趙翼《廿三史劄記》卷十五中,提到隋文帝皇后獨孤氏,討厭太子楊勇,後來楊男的妃子元氏暴斃,獨孤皇后懷疑道:「新婦(指元氏)本無病,忽爾暴亡……。」

王讜《唐語林》:

《企羨》──

「文宗為莊恪太子選妃,朝臣家子女,悉令進名,中外為之不安。上知之,謂宰臣曰:『朕欲為太子求汝鄭間衣冠子女篇新婦……朝臣皆不願與朕作親情,何也?……。』」

從前,男女雙方的父母,在選擇女婿或媳婦時,都站在各自利益的基礎上去推敲條件,比如台諺:「做(做親)子婿,看家伙(家產);做新婦,看娘奶(女母)。」,「揀新婦,揀一個;揀子婿,揀一家。「(媳婦入我門,她一個人好就夠了;女兒嫁給人家,男家中只要有一個人不好款待,女兒的日子就不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