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解說/小池昌代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膽小別看畫:藝術很殘酷——解謎西洋名畫中的恐怖心機與人性弱點。那些藝術史上不說,你不知道的繪畫黑歷史
療癒羅浮宮:從羅浮宮經典名畫看人生百態,學會活著的姿態
膽小別看畫Ⅲ:藏在傳世名畫裡令人細思恐極的故事
膽小別看畫IV:看穿人性陰暗與畫作背後的複雜心機
《膽小別看畫》系列:1-4集套書組 【隨書附贈2023年自然質感木座西洋名畫桌曆】
型男名畫的黑歷史:畫作中男性的時尚密碼與惡趣味
膽小別看畫V:疾病、天災、戰爭、飢荒……停格在西方名畫中,數千年未曾改變的災難與浩劫

hello! design

【類別最新出版】
膽小別看畫V:疾病、天災、戰爭、飢荒……停格在西方名畫中,數千年未曾改變的災難與浩劫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型男名畫的黑歷史:畫作中男性的時尚密碼與惡趣味
東京再發現100+:吳東龍的設計東京品味入門指南【隨書附『東京散策TOKYO WALKS地圖』別冊】


膽小別看畫Ⅱ:西洋名畫中恐怖又迷人的秘密故事與闇黑歷史(HD00063)
怖い絵 泣く女篇

類別: 藝術‧攝影‧展覽>hello! design
叢書系列:hello! design
作者:中野京子
       中野京子
譯者:陳滌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03日
定價:450 元
售價:35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0頁
ISBN:9789571396965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解說/小池昌代內文摘錄



  解說/小池昌代

解說  
小池昌代


雖然我很喜歡繪畫,但觀賞的速度很快(真不好意思)。即便是去參觀畫展,也是像蟑螂一樣先「刷刷刷」地轉上一圈,如果有合意的作品,就再回過頭來,慢慢地重新觀賞。

和朋友一起參觀的時候,肯定會走散,所以在開始時,我會建議大家分頭觀賞。不過,當我逆人流往回走時,就會和他或她不期而遇。這時,我就有些難為情。

「哎,又碰上啦!」
這也並不是雙方不合拍,因為欣賞繪畫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個性化的事情。

雖然雙方都是在欣賞繪畫,可是對繪畫的理解卻各不相同。這些理解(註定)會通過表情和動作表現出來,所以就像沒有梳洗打扮就被人看到一樣,可能有些難堪。

對!就是素顏。當面對繪畫的時候,人的心是坦誠的。在繪畫面前,難道需要什麼修飾嗎?人帶著坦誠的心去參觀畫展,這種經歷表現在紙面上,就是中野京子的《膽小別看畫》系列。

下面我將談一談這本書的魅力所在。不過如果是自己不太喜歡的書,也很難談出什麼東西來。這一系列書籍我非常喜歡,總是全都放在手邊。

當工作遇到難題的時候(好像總是遇到難題),拿起書,隨便讀一讀,哪怕只是看看畫,就能明顯地感受到想像力受到刺激,心情得以舒緩的愉悅。

我很喜歡中野京子的文筆。而在我書寫這篇文章時,她的文筆節奏似乎都能轉移到這裡來。

作者文章的特徵,毋寧說並不是由詞彙構成的(我是這麼認為的)。乍看,這是邏輯清晰的知識性文章,當然事實也是這樣,不過文章同時也意味深長,一步一步地衝擊著人的內心。

縱然是知識,也不強加於人,而是提煉出來的智慧。之所以能夠暢讀如此複雜的內容,是因為她從不輕易給出恐怖的答案,而是層層遞進,循循善誘。其文章節奏正如我們在畫展上漫步,洗耳恭聽專業的解說,甚至能感覺到現場觀眾的腳步聲。

「沒有恐怖繪畫,但作者的文章製造出了恐怖。」這是我曾經寫下的書評,至今我仍舊這麼認為。
閱讀文章,我心中生出一個根本性的疑問。用語言講述繪畫為什麼會有如此的魅力?
前提是所講述的繪畫必須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井水,是非常優秀的作品。

作者的語言圍繞著作品,但作品的神秘並沒有因此損耗,而是通過她的語言,越發熠熠生輝。「哎!你也可以嘗試用這種風格講述繪畫。」有人這樣提議。讀者在閱讀她率直而熱情的文章過程中開始了模仿。於是在這種風格下,繪畫作品又一次得到重新研究和解讀。在這些名畫中,還蘊藏著太多的語言在等待發掘。作者的文章能夠激發讀者的思考。

在本書中,我最感興趣的,也是最受衝擊的,是勃克林的〈死亡之島〉一章。因為有了這一章,《膽小別看畫Ⅱ》於我就成了一本特殊的書。
我總覺得自己曾在什麼地方看到過這幅畫,可是又想不起來。閱讀了文章之後,以前可能看到過該畫的印象得以理清。
我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什麼都沒看到過。

我並沒有一一記住本書作者對這幅畫的解讀。不論哪一章,都有大量的珍貴資訊點綴其中,我們只是閱讀過就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大量繪畫知識。但是很遺憾,這些東西都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遺失。

但是最後仍然有所殘留。不是知識,不是語言,而是面對畫作時的「眼神」。在閱讀本書過程中,我從未對這種「眼神」的信賴產生過動搖。

因《海市》等作品而成名的作家福永武彥曾經創作過〈死亡之島〉的同名長篇小說。儘管勃克林的名字一次也沒出現過,但福永仍舊深深受到了那幅畫的影響。

「死亡之島」的日文發音和「廣島」有重合,現在我又聯想到了「福島」。

「死亡之島」指整個島是墓地。像是冥河上的船夫卡隆,劃著小船而來。他沒有上岸,而是面對著小島,只能看到他在不穩定的小船上的背影。光線照在他白色的衣裝上,散發出神聖的光芒。這幅畫本是應一位寡婦的要求,為她製作的一幅「為丈夫服喪,寄託夢想的畫」,但是現在我也非常想得到它。只要看一看這幅畫,內心就會舒緩沉靜。難道我內心有和死者謀面的願望?是作品的整體構圖逼近我們的內心。

然而,為什麼描述作品的語言卻具有故事風格呢?難道是因為作品已經體現在一塊畫布上,並展示給世界,所以文章就必須先描述梗概嗎?語言成為畫作中的碎片,有驚恐,有喜悅,在我們的想像中組合成一幅畫。畫作中沒有的東西,通過語言的斟酌,創造出空間,創造出地點,並讓那裡的人站在那裡。這個過程和創作小說的過程完全一樣。

講述過程中,文字受到畫中惡魔的慫恿,在描述畫作的同時,實際上講出了很多畫作以外的東西。我們無意識地推動了某些特別的事物。
正如我們並不瞭解自身,我們也不知道自己能從畫作中汲取到什麼。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面對畫作。
「恐怖」這一關鍵字之所以貫穿了整個系列圖書,大概是由於作者突出的直覺。

隨著成長,人生經驗增加,心裡感到可怕的事情一個一個地消失,可實際情況如何呢?我們人類最可怕。越可怕就越有嘗試的欲望,也就沒有能夠如此接近人類內心深處的情感了。因為生存本身就是可怕的。

人生本沒有未來。在眼前僅展開一次的現實構成了所有的一切。這難道不令人戰慄嗎?
當回憶恐怖這種情感,我的身體就變為幼兒。和雙親離別的恐怖,肉體疼痛的恐怖,失去什麼東西的恐怖……
幼年時代,究竟有多少恐怖圍繞在周圍啊?對於世界有那麼多戰慄,我們把感知能力全都發揮了起來,我們就是顯露出來的觸角。
正因為如此,恐怖這種感覺也令人懷念,它通往人類的中樞。
好吧!讓我們再一次觀賞繪畫,再一次用孩提的目光,對這個世界顫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