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評
導讀

作 者 作 品

尼伯龍根的寶藏:一本以日耳曼的史詩《尼伯龍根之歌》(Das Nibelungenlied)為藍本再創作的小說

時報全語言Y.A.經典

【類別最新出版】
英雄國:一本以芬蘭的史詩《卡勒瓦拉》為藍本再創作的小說
列那狐
帝王之書:一本以波斯‧菲爾多西的史詩《帝王之書》為藍本再創作的小說
西遷之歌:一本以中國滿族的史詩《西遷之歌》為藍本再創作的小說
神曲


英雄國(NA0016)──一本以芬蘭的史詩《卡勒瓦拉》為藍本再創作的小說
本系列書籍出版日期久遠,書況非全新。若不介意者再下單購買,謝謝!

類別: 親子‧童書‧青少年>時報全語言Y.A.經典
叢書系列:時報全語言Y.A.經典
作者:秦文君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6年01月30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12頁
ISBN:9571318906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大史詩系列7書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評導讀



  導讀

芬蘭民族的偉大頌讚——《卡勒瓦拉》

.余志遠(北京外國語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卡勒瓦拉》是一部反映中世紀芬蘭人民生活的民族史詩,它描述當時人民心目中的重大事件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透過這些事件和人物,表現當時芬蘭人民的願望、理想和抗戰勝利的喜悅。由於美好的願望常常與現實生活有很大距離,於是人們就把現實中的英雄事蹟和神話傳話,巧妙的結合起來,使得這部民族史詩或多或少帶有一些神話的色彩。

「卡勒瓦拉」意思是卡勒瓦人居住的地方,即現在的芬蘭。芬蘭原名蘇奧米(Suomi),這個名字來自於最早遷入芬蘭的蘇奧米民族。他們在紀元初期就由芬蘭灣南岸遷入芬蘭的西南部;後有各方移民來此定居,大多數是來自伏爾加河流域和烏拉山脈地區,約在七世紀末到八世紀初形成了今天芬蘭的初步規模。不過直到一一五七年瑞典人入侵,芬蘭人才開始受到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洗禮。

《卡勒瓦拉》中的詩歌,是由數百年間的口傳歌謠集合而成,其淵源的悠久可能跟芬蘭民族的歷史不相上下。它從開天闢地寫起,一直到聖母瑪利亞生下卡勒瓦拉王和基督教的出現為止,描繪了中世紀杜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因此它可以說是歐洲中世紀最代表性的著名史詩之一。

像所有的民間文學一樣,《卡勒瓦拉》的內容是許多吟遊詩人的口傳而保留下來的歌謠、詩歌和民間傳說:主要人物是吟遊詩人維亞摩,他被公認為「卡勒瓦拉子孫」的領袖,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先知,也是人民智。

慧的化身。其他人物包括創世時鍛造「天蓋」的鐵匠伊爾馬利,還有放蕩無羈的青年萊敏克、北方強國波約拉的女統治者盧希;以及因命運所迫,自幼淪為奴隸的悲劇英雄庫萊沃。詩中主要的情節是描述創世情景,以及維亞摩、伊爾馬利和萊敏克三人到波約拉國,向盧希美麗的女兒烏塔求婚的那段驚險曲折的故事。在這段過程中,伊爾馬利鍛造了一個能創造非凡奇蹟的「三寶」(sampo)。它既是一個能產生出鹽、麵粉、和金幣的磨子,又是一個能保證幸福和興旺的法寶。於是,「三寶」的爭奪成為全詩高潮起伏的關鍵。不過,在《卡勒瓦拉》中,並非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都綿密的環繞著這個中心而發展的,像安諾的拒婚和庫萊沃的復仇故事,在芬蘭早已是家喻戶曉、流傳久遠的傳說,是完全可以獨立的故事。

我們打開《卡勒瓦拉》,除了看到一些傳說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以外,在許多篇章裏都可以見到有關人類創造世界與自然奮鬥的現實記事,像是伐木墾荒,播種耕耘,造船航海,鍛造鐵器,釀酒烹調,以及與天時氣候、野獸、疫癘的對抗。隨著社會的發展,氏族杜會中所發生的一些問題,如近親仇殺,夫妻反目,尤其是男女婚姻問題,都用很別致的文字表現出來。歌者甚至編出了兩個曲子(原書第33、34曲),對於新娘和新郎作了訓誡式的說教。這種獨特的家常記事的抒情風格,在其他中世紀史詩型的作品中是罕見的。其獨具一格的曲調,使得一切現實生活中的平凡事蹟均可被收容進來,為史詩開創了一個新天地。

《卡勒瓦拉》的一些詩曲在民間流傳的年代與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法蘭西的《武功歌》和斯堪的納維亞的《文達》(註 1)等作品該是相彷彿的,但它從口頭到文字的這段過程,卻相差了幾百年。這些詩歌在民間流傳甚久,卻一直到 19 世紀初,才由芬蘭醫生札卡里亞斯.托佩留斯(AZachariasTopelius)收集整理,集結成詩集在1822年出版,這就是《卡勒瓦拉》的前身。後來芬蘭詩人埃利阿斯.蘭羅特(EliasLonnrot,1802~1884年)承續老托佩留斯未完成的事業,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於1835年將民間傳說、神話和歌謠編成一部長達12000多行的詩集,命名為《卡勒瓦拉》。1849年再版時,篇幅增加到50個曲子,共23000餘行。蘭羅特因此被稱為「芬蘭的荷馬」。

這部史詩是在芬蘭民族啟蒙運動剛剛興起時產生的,反映了芬蘭人民渴望發揚自己歷史、文化的強烈願望。它的內容豐富多彩,使得芬蘭後世的文學家和藝術家都把它看作是文學寶庫的璀燦明珠。第一個用芬蘭文寫作的劇作家和小說家基維(Kivi)的處女作《庫勒沃》就是取材於《卡勒瓦拉》。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Sibelius)亦有很多作品是根據《卡勒瓦拉》的題材所創作的,如交響詩《庫勒沃》、傳奇曲《萊敏克組曲》和交響幻想曲《波約拉的女兒》等,比比皆是。其中《庫勒沃》是西貝流士成名之作。此外芬蘭畫家也曾創作了《萊敏克之母》、《庫勒沃的咒語》和《保衛三寶》等作品。

《卡勒瓦拉》不僅是芬蘭文學中的里程碑,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19 世紀最著名的美國詩人朗費羅(Longfellow)曾於1855年以《卡勒瓦拉》為藍本創作了《海華沙之歌》;高爾基曾經把《卡勒瓦拉》與希臘的史詩《伊里亞特》相提並論,他在1908年寫道:「……個人的創作從來沒有創作出可以與《伊里亞特》和《卡勒瓦拉》相媲美的東西。」(註 2)

《卡勒瓦拉》讚美了芬蘭人民勤勞、勇敢的高尚品格和與邪惡進行對抗的不屈不撓精神,因此這也是對人類美德的歌頌。《卡勒瓦拉》將永遠留在人間,世代相傳。請記住《卡勒瓦拉》的結尾:

維亞摩向更高的地域出航,去向海角天涯的地方。但他給人留下了五弦琴,可愛的豎琴留在蘇奧米;他叫他的人民永遠快樂,讓蘇奧米的子孫都能引吭高歌。(註 3)

註 1:《尼伯龍根之歌》、《武功歌》、《艾達》都是歐洲著名的史詩。

註 2:引自《個性的毀滅》,《高爾基全集》第24卷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