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歷史‧傳記People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書摘 1
書摘 2

譯 者 作 品

義大利紅頂商人:梅迪奇家族的金權傳奇
關鍵音:沒有巴哈,我不可能越過那樣的人生

People

【類別最新出版】
托爾斯泰傳
百年周家兩個世界: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二)
朋友、戀人與最糟糕的事──馬修.派瑞回憶錄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裸背線裝-限量藏書章)


光影交舞石頭記(PE0322)──建築師李伯斯金回憶錄
Breaking Ground: Adventures in Life and Architecture

類別: 歷史‧傳記>People
叢書系列:People
作者:丹尼爾‧李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
譯者:吳家恆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23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64頁
ISBN:957134432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書摘 1書摘 2



  書摘 2

場所意識

建築師全都是娼妓-強森(Philip Johnson)是這麼說的;只要有房子蓋,要他們做什麼都行。萊特(Frank Lloyd Wright)說得沒那麼露骨。(譯註一)他說建築師應該知道三件事情:第一,如何得到案子。第二,如何得到案子。第三,如何得到案子。

如此看待一個行業,實在也是諷刺。不過,我的父母都是理想主義者,我太太也是。我會力辯,並不是每一個建築師都沒原則。但這些大師說的話很有道理,我也要面對這個事實。建築師和藝術家、哲學家、作家不同,他必須完全靠別人-有錢的人,而且是很有錢的人,因為建房子很花錢,即使建一間小房子也一樣。讓我再引述強森的話,這就是為什麼建築師容易變成權貴的走狗。我對這句話要是還有任何懷疑,在二○○二年九月的威尼斯雙年展也吹得一乾二淨了。

威尼斯-這個如夢如幻的城市頌揚著一件事:在建築裡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真的是任何事。建築界齊聚一城,參加一個以「未來」為主題的國際展覽(從一年前發生的事情來看,這個主題定得還真是時候)。大家都喜歡威尼斯雙年展,如果受邀參加,只有傻瓜才會拒絕。實在有太多漂亮的東西可看,太多有趣的事情可碰。妮娜和我跟卡拉‧史威克拉斯(Carla Swickerath)同行,她是我們事務所的資深建築師。我們有幾個案子參展。白天,四處看看其他建築師的展覽;晚上,從一個酒會到另一個酒會,肚裡裝滿了開胃小菜和氣泡酒。

蘇吉(Deyan Sudjic)是倫敦《觀察報》(Observer)的建築評論家,也是這次雙年展的策展人。在威尼斯古根漢美術館的所在地迎獅宮(Palazzo Venier dei Leoni,威尼斯人稱為「未完成的宮殿」〈il palazzo non finito〉),他把我拉到旁邊說道:「丹尼爾,明天早上有個座談會,討論世貿中心的案子-」

多巧啊。就在同一天,我接到賈文(Alexander Garvin)打來的電話,邀我擔任評審,負責過濾、評選參與世貿重建案的建築師。賈文是下曼哈頓發展公司(Lower Manhatta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LMDC)的副總裁,負責計畫、設計和發展。我對賈文的邀請深感榮幸,也很興奮-但是蘇吉的邀請讓我心動。

「賀伯‧穆象(Herbert Muschamp)會參加,」蘇吉繼續說道:「尚‧努維勒(Jean Nouvel)和札哈‧哈蒂(Zaha Hadid)也會來,還有好些人。加入吧,坐在那裡聽就好了。很輕鬆的。也許聽了之後,可以發表一點看法。」

我很喜歡努維勒;他這人優雅聰明,是歐式的高科技建築師,最有名的作品是巴黎塞納河邊的阿拉伯文化中心(Institut du Monde Arabe),建築物立面像眼睛的虹膜一樣可感光而開闔。我也很佩服札哈。我上次看到她的時候,她手上拎著一只金光閃閃的皮包,造型像屁股,材質昂貴,看起來簡直像真的一樣。札哈有自己一套大膽作風。她身為伊拉克女性,要在幾乎還全由男性主導的建築師世界裡生存,一直很不容易。但她創意獨具,堅守理想,善用理念-結果行得通,她成功了。建築界現在居然還是男人的天下,真讓人驚訝。不過就跟其他行業一樣,這都會變的,因為女性會本著自己的經驗,帶來新的觀點。這是什麼意思?這個嘛,我們拭目以待,不是嗎?我滿懷期待。

尚跟札哈;是的,他們會很合得來。穆象就有點難說了。他最近才卸下《紐約時報》建築評論家一職,這個位子在美國國內、外一言九鼎。他的影響力極大,把權力像名貴皮草一樣穿在身上。只要能贏得他的歡心,建築師什麼都肯做。只有那些他在文章裡頭常常提到的人例外,像是艾森曼(Peter Eisenman)、庫哈斯(Rem Koolhaas)或是札哈‧哈蒂。穆象的喜好似乎狂放不定。這時候他喜歡你,過了一分鐘,他又不想見你了;再過一分鐘,你又得他歡心。在威尼斯,妮娜和我有天早上到他下榻的時髦飯店跟他共進早餐,看到好些建築師想坐在我們的桌子附近,讓我很驚訝-也覺得很有趣。我可以感覺到他們像蜂巢裡的蜜蜂,三兩成群,嗡嗡作響,朝穆象移動,擋也擋不住。不久之前他給了我一本書,是討論艾雷修斯(Eleusis,編按)及其黑暗傳說。我不知道他為何認為我會對這本書有感覺。他在書上寫著:「賀伯誠心致贈。」

他的權力,我承受不起。

我到威尼斯之前最後一次碰到他,是在九○年代末的柏林,他來看看猶太博物館的進展,也準備以諾曼‧佛斯特(Norman Foster)改建的德國國會大廈為題,寫篇文章;國會大廈的圓頂以金屬和玻璃所建,閃閃生輝。我和妮娜約好了到旅館接他去參加晚宴,但是打電話到他的房間時,他回說:「真是非常抱歉,我還在澡缸裡。」他又繼續泡了一個鐘頭,最後他終於出席,但是他恐怕太過放鬆,有點難跟他講上什麼話。

沒錯,世貿中心重建案的座談-會是最有趣的。我當然會去了。

 

威尼斯在慶典的時候光耀動人。我把妮娜和卡拉留在會場,自己轉入宮殿後面一條窄巷,過了幾座橋,穿過一處人跡稀少的廣場,到了一座大運河末端、現在似乎廢棄不用的碼頭。一九五七年,父母帶著姊姊和我,就是在這裡登上一艘好像從二次大戰電影裡頭駛出來的希臘貨輪,前往以色列。我家穿過了鐵幕,這裡是我們通往新生活的跳板。當時我們沒有閒錢和閒工夫駐足瀏覽-威尼斯只是一個邁向自由的轉運點。現在,我可以停下來怡然欣賞她繁盛的美感和深藏的魅力。

我又回到宴會,心裡在想是那句話怎麼說的,光陰如逝水-真是如此。但這並不意味時間均勻流動-時間蜿蜒而流,拍向礁岩,積蓄停滯,然後從瀑布直衝而下……

我的思緒回到一九八九年,那個夏天我們舉家搬到柏林,建猶太博物館。東歐風起雲湧,最後終於驅趕了史達林的幽靈。前一年四月,匈牙利政府已經撤掉奧、匈國界的鐵絲網,東德人抓緊這個機會,用腳踴躍投票,在七、八月湧向匈牙利度假,並繼續前往奧地利。那邊的紅十字會收容他們,送到西德去。還有好幾百人過不了邊界,佔據了布拉格和布達佩斯的西德大使館。去不了布拉格或布達佩斯的東德人,就想辦法在東柏林尋找能到西德出差的工作。

那年秋天,我和一個著名的德國史學家共進晚餐。「你想這裡會發生什麼事?」我求教於這位偉大的教授。

「哼,」邊說還輕蔑地聳聳肩。「局勢穩不穩根本不重要。柏林圍牆還會再屹立一百年。」

一個月之後,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我的兩個兒子-十二歲的列夫(Lev)和十歲的諾姆(Noam)衝回家拿鐵鎚,我抱著小女兒瑞秋(Rachel)跟他們一起跑到外面去。還記得我把她舉到肩膀上,才不會被數以萬計的德國人給壓扁,附近播放著搖滾樂團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的〈牆〉(The Wall),震天價響,眾人合力把這可恨的柏林圍牆拆掉。

沒人會料到這種事。兩個禮拜前料不到,前一天也料不到。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一天的工夫,結束了一個恐怖的時代。

十二年後,我們家還在柏林,有兩件事值得慶祝:我女兒的成年禮(bat mitzvah),還有猶太博物館終於要正式啟用了。九月八日,瑞秋的成年禮在奧朗尼堡路(Oranienburger Strasse)猶太會堂的金頂之下舉行;當天晚上,德國各界領袖包括拉奧總統(Johannes Rau)和施若德總理到博物館參加音樂會與晚宴,並於次日參觀博物館。九月十日星期一,我們在柏林運河上的一艘遊艇舉行慶功宴,感謝這一百多人辛苦工作,把這座博物館建起來。

第二天,經過十二年的折衝和辛苦建設,竣工的猶太博物館向大眾打開大門。只開了幾小時而已。然後一如世界上許多地方,關門了。這天是二○○一年九月十一日。跟柏林圍牆一樣,沒人料到這種事會發生。在一天之內,一個恐怖的新紀元開始了。

 

如果你才剛目睹了當代記憶中最具破壞性的劫難,你要怎麼辦?在恐怖份子劫持兩架客機撞入雙塔的前一個半月,席佛斯坦(Larry Silverstein)才從紐約港務局租下世貿大樓(譯註二)。他不算有名的地產開發商,紐約人大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一夕之間,用這城市的說法,他成了一號人物。

柴爾茲(David Childs)是紐約著名建築事務所SOM(Skidmore, Owings & Merrill)的合夥人和首席設計師,席佛斯坦最先是找他談。柴爾茲告訴席佛斯坦,他已準備好重建雙塔了-這說法讓很多人極為憤怒,有幾千人死在那裡,大家還希望從冒煙的瓦礫堆中發現更多生還者,他們卻在大談炒地,讓人感覺很粗暴。

根據《紐約時報》記者的描述,柴爾茲「打心底高興」地說:「沒錯,我曾受人輕賤。」他接到無數恨他的人打來的電話,逼得他只好換手機號碼,不過,最後他說:「大家的想法改變了。」

這是接下來發生的事:二○○二年七月,九一一之後設立的下曼哈頓發展公司和港務局公佈了六項重建雙塔的計畫,由當地建築事務所貝爾、布蘭德及貝歐(Beyer Blinder Belle)負責規畫(即使計畫是由SOM發起)。這是個災難。每件事都糟透了。穆象在《紐約時報》為文,說這個計畫「格局小得不像話,令人搖頭。不要期待會有什麼想法能反映去年大災難所具有的歷史份量,也看不出有什麼地方可標誌出世貿原址已成為美國和世界上其他文化及區域之間糾葛不斷的悲劇象徵。只看到土地開發計畫而已:切派餅的六種方式。」

關於這一點,大家倒是同意。幾天之後,市政府開會,讓社會大眾發表意見。五千多位滿心不爽的紐約人到場,大聲鼓譟。民眾針對這六個設計案投票,每個案子都被評為「遜」。

下曼哈頓發展公司宣佈將會重新思考重建一事。同時,穆象跳起來參一腳,說《紐約時報》會出錢贊助「重新想像」下曼哈頓未來的建築計畫,還找來一票建築師、都市計畫師、設計師提出未來的新視野,計畫九月在《紐約時報》作專刊。

穆象來威尼斯,就是要先來瞭解幾天後出刊的雜誌內容。專題座談將討論雜誌即將報導的設計案。


譯註:

  1. 一九○六年,強森設計出第一件建築作品之後,活躍至今,不少地標建築都出自他的手筆,包括紐約AT&T大樓、波士頓的國際廣場(International Place)、達拉斯的動力廣場(Momentum Place)、休士頓的全國非營利組織董事會中心(NCNB Center)、舊金山的加州一○一大樓(101 California)等。一九七九年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也是這個獎項的第一位得主。
    萊特生於一八六七年。他認為美國建築應符合美國的功能,而非死守歐洲的傳統,塑造出著名的「草原風格」。世界各地都有萊特的作品,一九五九年去世。萊特生平、作品可參見成寒所著的《瀑布上的房子:追尋建築大師萊特的腳印》(時報文化出版)。
    編 按:古希臘城,每年舉行祭祀穀物女神狄蜜特及其女兒冥后泊瑟芬的神秘儀式。  ▲ TOP
  2. 席佛斯坦以三十二億美金的條件,與紐約港務局簽訂一紙九十九年的租約,簽約時付了六億一千六百萬美金,之後每年付一億一千五百萬美金。
    紐約世貿大樓為紐約暨紐澤西港務局所有,完成於一九七二年,高度四百一十二公尺(台北一○一大樓,樓高五百零八公尺),來自世界各地、超過四百三十家公司行號分租約九萬二千四百坪的辦公空間,裡面的上班族超過四萬人。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