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類別最新出版】
唐代詩選:大唐文化的奇葩
世說新語:六朝異聞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孟子:儒者的良心


閒情偶寄(XO0055)──藝術生活的結晶

類別: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顏天佑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288頁
ISBN:9571317063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



  書摘 1

第一部分 作者介紹

凡是研究中國戲曲、或者嘗試著去了解傳統生活藝術的人,沒有不知道李漁的。李漁一輩子沒做過官,可說是一生在為生活而奔波忙碌。但他的文采才情,卻使他生前即享有盛名,他的朋友王安節曾說:「名滿天下,婦人稚子莫不知有李笠翁。」足見他當時遠近聞名的情況了。而或許就因為不曾當官的緣故,史書裡沒有他正式的傳記,這儘管造成了諸多的殘缺不便,卻絲毫沒有影響後世對李漁研究的興趣。甚至時到今日,愈來愈多的學者、包括外國的在內,都不斷地以他為研究的對象。事實上,李漁的藝術才情、創作成就、以及對生活興味的領會,也確實充分表現了一個傳統文士的涵養和氣質。今天,西化的浪潮漸趨氾濫,而古典行將淹沒,我們撫今思昔,再來對這麼一個人的身世、思想,作一番憑弔追思,也應該另有一種意義吧?

除了「李漁」這個姓名外,他還有許多字號和筆名。起初字笠鴻,又字謫凡、隨菴主人。搬家杭州後,卜居於西湖邊,自稱湖上笠翁。而寄寓南京時,則自稱新亭客樵。寫小說發表,常用覺道人、笠道人、覺世稗(ㄅㄞˋ)官等筆名。所編的劇本詼諧曲折,極受一般人的喜愛,大家都暱稱他為「李十郎」。

明神宗萬曆39年(西元1611)的八月初一,原籍浙江金華府蘭谿縣下李村的李漁,誕生於江蘇如皋(ㄍㄠ)。由他後來所作的「過雉皋憶先大兄」一詩看來,他的長兄就是死在如皋的。至於李漁究竟在那兒住了多久?什麼時候又搬回故鄉蘭谿的?今天已經沒有更具體的資料可以確定了。

李漁從小讀書,寫詩作文,少年時代已經有作品成集出版。可惜由於接連不斷的戰火兵災,代表他這個階段生活、思想的詩文,就如此化為灰燼了。他的家境十份富裕,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則是有花木亭臺的宅院,這段生活的積漸濡染,跟他後來《閒情偶寄》中所表現對生活藝術的品味,大概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天啟7年(西元1627),他作了一首元日試筆的詩:

「尊前有酒年方好,眉上無愁畫始長。最喜北堂人照舊,簪花老鬢未添霜。」

年少英發、雙親健在,而家庭又極富裕,這時的李漁可說是生活在無憂無慮之中。崇禎2年(西元1629),這年李漁十九歲,他的父親過世了,而這似乎正代表著他生活的一種大轉變。李漁的元配妻子姓徐,雖說確切的結婚時間已無法考知,但根據他詩文中的種種資料,至少也是在十九歲之前。而明崇禎3年(西元1630),也就是李漁二十歲那年的夏天五月,蘭谿一帶疫癘流行,李漁一家幾乎部病倒了。他自己的痛好不容易才痊癒,被傳染的徐氏卻又臥病了。照顧女兒和徐氏,都只得偏勞滿頭白髮的母親。後來終算熬過,卻也已嘗夠苦頭了。

崇禎8年(西元1635),李漁從家鄉到婺(ㄨˋ)州去參加童子試,主試官春及堂主人侯官夫子許豸(ㄓˋ),非常賞識他對五經的見解。還特別把他的試卷刻印成帙(ㄓˋ),常常拿給朋友看,並說:「我在婺州考選到一個『五經童子』」。時隔四十年之後,許豸的兒子許于王在浙江當官,見到李漁,仍然不忘此事,並拿出那本試卷讓李漁親自過目呢!李漁感念許豸生前的知遇之恩,除了恭設靈位哭祭、又為許豸的《春及堂詩集》作序。

李漁在童子試中,雖然有著如此出色的表現,但往後的功名路途,卻沒那麼幸運了。崇禎12年(西元1639)的夏天,時已二十九歲的李漁,滿懷著希望趕赴省城杭州參加鄉試。沒想到途經蕭山縣西南方的虎爪山時,遇到了強盜,平白受了一場虛驚。而這場鄉試,他更不幸落第了。第二年的元旦,眼看著已經邁入了「而立」之年,但是功名事業,仍無著落。尤其面對妻子的鼓勵、期盼,李漁更是焦急、感慨不已。他因此填了「鳳凰臺上億吹簫」一詞,以抒發自己的懷抱:

「昨夜今朝,只爭時刻,便將老幼中分。問年華幾許?正滿三旬。昨歲未離雙十,便餘九還算青春。歎今日雖難稱老,少亦難云。閨人也添一歲,但神前祝我早上青雲。待花封心急,忘卻生辰。聽我持杯歎息,屈纖指不覺眉顰。封侯事且休提起,共醉斜曛(ㄒㄩㄣ)。」

不過大抵說來,在二十歲以前,李漁的生活還算是寧靜而適意。尤其他又在蘭谿的瀔(ㄍㄨˇ)水西邊,買下了伊山這座高僅三十餘丈的小山丘。雖說也只是鄉村式的建築,但依山傍水,草堂、幽徑、小橋、迴廊,天工人巧,相互輝映。生活在這樣的天地裡,當然是寫意極了。此外,在婺城裡,他也租了房子,經常入城小住。保持著清閒安適的心境,而又不至於離群索居,可以說是李漁這一階段生活的最佳寫照了。

後來因為流寇四起,時局動盪,李漁求取功名的心志也就漸趨冷淡T。他在詩中,往往慨嘆著「中流徒擊楫,何計可澄清」。然而祖逖擊揖中流,終還有勇武報國,李漁一介書生,又能如何呢?只有無可奈何地吟道「詩書逢喪亂,耕釣俟昇平」了。避亂山居的三年,是明朝大勢將去、翻天覆地的時期,卻也是李漁一生最享清福的日子。知識分子的逃避與無奈,就如是諷刺地顯現在他的身上。

崇禎15年(西元1642),李漁的母親過世,一家只剩徐氏、長女淑昭和他自己三人。家庭日漸冷清,而生計更是愈來愈艱困了。在除夕詩裡,李漁寫下了「五窮不缺一,八口尚餘三」的辛酸字句。崇禎17年(西元1644),李自成攻陷了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隘。滿清的部隊,由於吳三桂的開關延引,也長驅直入山海關。在這種兵連禍結的時局裡,李漁飽嘗了亂離顛沛的痛苦。婺城租賃的家毀了,藏書手稿,都因兵燹(ㄒㄧㄢˇ)而付之一炬。濲水邊精心營築的「伊山別業」也為了生活的蹇迫,不得已轉售別人了。李漁個人則在婺州司馬許檄彩的邀請下,暫時當了他的幕客。也因此,生活總算才有了一個最起碼的安頓。

到了順治5年(西元1648),浙江一帶稍微安定下來。而不久,李漁就移家到杭州,卜居在風光明媚的西子湖濱了。在杭州的日子裡,他發憤為文,逐漸有了名氣。各處的名流士紳,無不以結交他為平生快事。李漁一方面賣文為生,一方面也以文會友。像毛先舒、孫冶、沈澤民、胡介、徐行、曹爾堪等人,都是他在杭州城十年中所認識的朋友。順治14年(西元1657年),由於出版的書籍常被吳地書商翻版盜印,李漁於是舉家遷到南京,以便就近交涉監視。大概從他的《與趙聲伯文學書》看來,這時的李漁已經以從事著述、出版圖書為業了。但因為他經常出門遠遊,所以家務事和印書出版的工作,大部分便都落在長女淑昭和贅婿沈因伯的身上。順治17年(西元1660),李漁五十歲,第一個男孩子將舒出世,得子的李漁,高興得大請客一番。其後的兩年裡,他又連續生了將開、將榮、將華三個兒子。原本不寬裕的生活,這時自然更加拮(ㄐㄧㄝˊ)据(ㄐㄩ)了。從「自苦累中難著累,那堪丁後復添丁」的詩句裡,我們不難感受到李漁家累的沉重與心情的矛盾了。而唐熙2年(西元1663)的元日詩,他也如是寫道:

「水足硯田堪食力,門開書肆絕穿窬(ㄩ)。衰年但幸多豚犬,何必人人汗血駒。」

似乎子女的眾多,不只衍生了教育的困擾,也憑添了生計的負擔。而或許為了這些,李漁只有全心著書為生。同時為了阻止別人翻刻他的著作,他不但出版書籍,還乾脆開起書店來了。

唐熙5年(西元1666),李漁第一次到燕京。而後又應陝西巡撫賈漢復、甘肅巡撫劉斗、提督張勇三人的招請,離京入秦。途經平陽的時候,時為河東道的老友范印心留他小住。平陽太守程先達買喬姬相贈,時李漁年已五十六,而小名雪兒的喬姬才十三歲。喬姬很有歌唱天才,李漁非常喜歡她,為她另外取名復生。剛好這一大的宴會裡,伶工演奏了李漁新編的劇本《凰求鳳》。那種曼妙的曲調,深深地引發了喬姬學戲的興趣,從此她便常常自己摸索著練唱。後來李漁到了長安,巡撫賈漢復百般禮遇,待為上客。在逗留的四個月中,李漁物色了一個流浪此地的蘇州老伶工,專門教喬姬唱戲。喬姬既有天份、又肯學習,果然不多久便能中規中矩、引人入勝。

按著又到蘭州劉斗處,大約盤桓了一個月左右。當地的主人送他幾個小姬,其中有一個叫王再來的,尤其聰明伶俐,李漁便要她跟喬姬學戲。人手一多,愈學興趣愈濃的喬姬,於是乾脆組織了一個家庭的小戲班。再來為生角、她自己扮旦色,其他各姬則分任不同的角色。就這樣不斷演練,居然愈演愈好,還頗建立了它的聲名呢!不只每到一個地方,便在嘉賓韻友間演出助興;就是一般比較開通的親戚鄉鄰,也常被邀請觀賞同樂。當時的一些戲曲名家,像力邵村、何省齋、周櫟(ㄌㄧˋ)園、沈喬瞻等人,都一致對喬姬、王再來兩人稱讚不已。而正因為有這麼一個實驗性的小戲班,李漁的編劇生涯自然得到了無比的助力。他創作了許多新戲、也改編了一些當時流行的舊曲,他甚至還大膽地改變排場、化陳為新。由於長時間的調教、配合,幾乎李漁的劇本早晨才脫稿,而他的戲班子晚上便能粉墨登場了。李漁後來在他的《閒情偶寄》中,能夠建立起中國第一部完整的戲劇理論,恐怕也不能不歸功於此啊!

由於家計繁重,李漁積欠了不少的債務。這一趙的西北之行,雖然由於老朋友的鼎力相助,李漁算是滿載而歸了。但清償債務之後,轉眼間便又囊空如洗。所以回來不久,他就匆匆地乘船遠赴廣東了,這時是唐熙7年(西元1668)的春天,李漁已經五十八歲,而生活依然不曾安頓好。可惜南遊一趟,固然使他大開眼界,增進了不少閱歷,但並沒有太多的收入,無補於生活的窘迫。

李漁在南京城的舊居,原在金陵閘一地。唐熙8年(西元1669)夏天,他位於鐵冶嶺上那座有名的「芥子園別業」,終於興建落成了。所以取名為「芥子園」,乃是因為園林雖小,卻頗能具丘壑山水之美,多少合於「納須彌於芥子」的意思。李漁是一個對庭園設計、居室佈置極有興趣、也素有研究的人,這從《閒情偶寄》中「居室」、「器玩」、「種植」幾個部分的意見,便可略窺端倪。「芥子園」的景觀,無論是樓閣臺榭、門窗聯匾,乃至池苑假山、花草樹木,可以說就是他觀念的具體呈現。而這個地方後來使成了李漁出版圖書的坊肆,用「芥子園」名義刊刻的書籍,流傳一時,就是到了今天,也都還很有名呢!

唐熙11年(西元1673)的正月,李漁又為了生活遠遊,帶著諸姬同行,從南京坐船,溯長江而上,前往漢陽。一路上疾風苦雨,備嘗艱辛。雖然所過之處,都受到了當地官宦士紳的禮遇。而李漁也往往詩詞怕和、或是呈戲酬答,因此又結交了一些朋友。但人家的饋贈終究還是有限,要想解決自己日漸繁重的生計,總是沒辦法的。李漁這時「人欲手援援不得,自將家累遠隨身」的詩句,就頗流露了如是的蹇(ㄐㄧㄢˇ)蹙(ㄘㄨˋ)。

而更可憐的是,李漁一生最寵愛的喬姬,自從前一年患了肺癆之後,為了不願添加他的煩惱,掩蓋著沒讓人家知道病情。勉強拖到了這年的秋夭,在作客漢陽的這一段期間,終於連戲也不能唱了。雖經延醫治療,但到冬天,喬姬還是回天乏術,一命嗚呼。李漁將她的靈柩運回南京,一路上依然風波搖蕩,而心情的悽楚卻是可想而知的了。唐熙12年(西元1673),李漁添了第五個兒子將芬。十三年(西元1674),又添了一個兒子將芳。但這一年的年初,李漁另一個寵愛的姬妾王再來,在病了幾個月之後,也與世長辭了,死時年才十九而已。兩個愛姬的相繼過世,這對逐漸步入生命晚年的李漁來說,當然是一件非常沉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