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書評:用最大的能量活出「正常」的生活 《園長夫人》
戰火下,人與動物相依為命
◎文/彭蕙仙
黛安.艾克曼又一次為我們說了一個精采絕倫的故事。
身為自然學家、博物學家、動物學家和詩人的艾克曼,這本新作綜合呈現了讀者熟悉也著迷的各種元素,包括《鯨背月色》裡那種對自然生物界敏銳且帶著詩意的觀察;《纖細一線》裡探察人性在面臨險境、絕境時的情感連繫;《感官之旅》裡人類感官如何神祕地與處境天衣無縫地結合,以至於時有超越理性所能理解的行為,轉危為安或者進入深戲顛狂。
艾克曼向來擅長把「故事」和「知識」、「詩意般的敘述」三者美妙地結合,但這本書是艾克曼第一次嘗試的寫作型式:敘述性非虛構小說(narrative non-fiction),寫的是一個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的真實故事。波蘭華沙動物園的園長姜恩和他的妻子安東妮亞,充份利用了納粹對稀有物種的著迷,以及想藉著當時歐洲最好動物園之一的華沙動物園復育古代生物(如原始野牛)的狂熱,偷偷在動物園裡藏了前後共三百多名猶太人的經過。
納粹關心的不只是意識型態,而且有改變整個世界生物系統的野心,因此一方面想盡辦法消滅某些物種(甚至人類),另一方面卻又全力保護瀕臨絕種生物。因為身為動物園經營者,姜恩與安東妮亞才有機會在華沙飽受納粹摧毀、消滅時,尚能保留他們的園區。他們先參與復育的工作,而後大量供應德軍所需物資,包括養豬取得豬肉與養動物取得皮毛。由於這些工作,在戰時真實身份是波蘭地下軍一員的姜恩,得以把他的園區和家變成猶太人的收留站,讓他們躲在雉雞園、倉庫、房間內的衣櫃壁櫥裡。
這本書最動人的地方,是描寫一群人和一群動物如何在緊張危險的戰爭時期,相依為命,用最大的能量活出「正常」的生活。例如一位藝術經紀人受不了悲慘的猶太區生活而服藥自殺,但毒藥放太久過期失效了,因此沒死成。死過一回後他覺得自己已沒什麼好損失的,就決定冒險逃亡,來到了動物園區,並且和一隻天竺鼠成為莫逆。一次在慶祝安東妮亞生下女兒的晚餐上,天竺鼠跟往常一樣在桌上搜尋食物碎屑,用力舔乾了每個杯子裡的殘酒,醉態可掬的樣子,讓每個人都大笑不已。如此溫暖的片段,讓人暫時忘了戰爭。
在安東妮亞努力用音樂、幽默活出快樂生活的背後,她和姜恩隨時隨地帶著氰化物,因為一旦被納粹抓到他們藏匿猶太人,當場自斃可能是最好的出路。所幸憑著一種「長期跟動物相處,所培養出來的平靜鎮定」,讓安東妮亞(戰時照顧人和動物的工作主要由她負責)屢屢逃過險境。
這本書的源起發揮了艾克曼的記者功力:她從偶然間在波蘭動物園看到的原始野牛開始,一路追蹤到納粹當年的復育計畫,之後,追到了這個她稱之為「極為迷人的動物園」的故事。這麼驚人的好故事,竟然可以留到被艾克曼追出來,或許只能說,大戰期間曾在華沙動物園待過的人們,冥冥中,在等待的是一名真正懂得動物也懂得人性的寫作者來書寫他們;就像當年他們曾經那麼信任安東妮亞,把生命都交給了她。
(本文原載於20081013中國時報開卷周報、中時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