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文學史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後記

文學史

【類別最新出版】
幽靈的獨白故事集
西南聯大文學課
毛姆文學課:最會說故事的人,如何閱讀、創作與洞悉人性
魯迅作品十五講
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園詩鑑要


詩人政治家哈維爾(BC0054)
Vaclav Havel Dichter Und Prasident

類別: 文學史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埃達.克里索娃
       Eda Kriseova
譯者:宮雲玲、劉匯琪、曹乃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4年11月10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35頁
ISBN:957131469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後記



  書摘 1

楔子

有一次,哈維爾家有客來訪。客人走後,小瓦茨拉夫忍不住吐露了他對客人的好奇:他為什麼是駝背?

「可為什麼不可以呢?」母親想知道。

「他有一張像駝背的臉。」

母親覺得這是個給孩子們說點道理的時候了。她告訴他們,老天給一個駝背安排了多麼殘酷的命運;而對一個母親來說,假使她生了一個駝背孩子,該是多麼悲哀啊。

「是的,」瓦謝克回答道,「而要是駱駝媽媽生了一個沒有駝峰的孩子,她也會悲哀的。」

尋找遭禁者

1956年,在約瑟夫.謝薩爾(Josef Hrabal)和伊日.考拉日(Jiri Kolar)主持的地下出版物《時事諷刺》雜誌上,瓦茨拉夫.哈維爾發表了一篇短評:「論博胡米爾.赫拉巴爾的散文」。這是哈維爾嘗試向當時已是成名作家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的挑戰。赫拉巴爾當時已年逾四十,卻還未在自己的祖國出版過一本書。令二十歲的哈維爾好奇的是: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赫拉巴爾還要寫下去?一部文學作品是怎樣形成的?正如他所寫的,從這篇評論,他想起美國式的HOw-to類書籍:怎樣做愛,怎樣享受生活,怎樣學習英語……年輕人總希望在所有的事情上頭都可以找到一個說明,一個指引。哈維爾就是想尋找這麼一種說明。他像一個解剖老鼠的孩子,要找到它的靈魂。在這篇論述赫拉巴爾的文章中,這位幼稚而好奇的年輕人沒有絲毫謙恭(直到後來,生活變得複雜了,人們在壓制下成長,謙恭才使他與生存的祕密和解)。哈維爾試圖對赫拉巴爾的作品做一番理性的分析研究,在小說的結構上,從並行的、無關緊要的故事中找出一個系統。他論證了分析方法是荒謬的,後來,他學會了把這種提法寫得婉轉些。

我還是在這篇評論中,發現了一些我想摘引具有指引作用的新東西。我擔心瓦茨拉夫.哈維爾不願把這篇評論收入他的作品集裡,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這篇評論中不自覺地道出了一切。人們發現,他讀過《批評月刊》和第一共和期間的文學雜誌。人們還發現,他很欣賞大批評家切爾尼(Vaclav Cerny)教授和莎爾達(F.X. Salda)的文章。他的語言形象化,有一種老式的嚴肅,這令人想起第一共和。這一切賦予這篇評論非比一般的水準。作者彷彿是要填補 50 年代和第一共和之間的鴻溝,那是他出生,並在其氛圍下成長的歲月。而賦予指引意義的是,他寫出了什麼是作家,作家與其他種人的區別是什麼。他試圖發現自己是什麼人,他擁有什麼,他該從事什麼。為了盡可能多地從所有人中取得經驗,他徹底地研究了作品:

……赫拉巴爾並未努力要做一名作家,他只是在為寫出最好的而努力。

但為什麼他一定要寫作呢?什麼在驅動著他?就本質來說,他與那些尋道工、冶煉工及助理工有什麼區別?我想,他的本質就是他賴以生存的強烈追求,懷著這種追求,他觀察世界,反映它的內在聯繫,並致力於認識和理解周圍的生活。這種我們可以用「生存的強烈追求」而稱之的東西,迫使他在最近的審查中用寫作來表達,將觀察、生活、認識和理解的世界帶進所寫的天地裡。

值得注意的還有,哈維爾遠在捷克文學批評界認識赫拉巴爾,及他的第一批書出版之前,就發現了這位未露面的大作家。

瓦茨拉夫.哈維爾從十五歲起就開始對詩歌感興趣。他寫詩出乎他父親的意料:在哈維爾家族裡,多數男性是工程師。突然間他們之中出了個詩人,他閱讀父親書櫥裡能找得到的所有哲學書籍。

他與同齡的朋友們建立了一個精神團體,一個文學社團;以創立之年命名為「三十六」。雖然正值讀中學的年齡,但他們中的多數人卻必須工作,只能讀夜校,因為他們的檔案上有污點。他們舉辦學術討論會和代表大會,甚至出版一份打字的雜誌。但最重要的是往往長達數小時的激烈辯論。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危險的,他們自己卻不知道。十五歲,他們還未成年,假若他們十八歲的話,就可能去蹲史達林的集中營了。是的,甚至可能被處死。在這天真浪漫的年齡,他們自覺受到了某種「引導」,即青年一代都受到的告誡,以便使他們得到嚴格的思想教育。他們應該做戈特瓦爾德(Klement Gottwald)的後代,應該成為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應該把聽到的偏見「匯報給幹部聽」,並應該譴責那些非工人階級和它的先鋒隊——共產黨該做的事。

哈維爾的朋友多半是思想上的離經叛道者。他們最愛的心靈探險,就是研究捷克文學和歷史中被封藏的精華。在父親的書櫥裡有《自由思潮》和《批評月刊》。這兩種雜誌的內容與當時所出版的刊物全然不同,甚至連語言也是另一種風格。瓦茨拉夫很早就開始獨立閱讀,貪婪地閱讀一切可以弄到手的東西。

在他十歲的時候,帕拉奇(Frantisek Palacky)回憶錄中有一句話給他留下特別深的印象:「……五歲的時候他就閱讀了全部聖經。」當時,正如他母親在日記中所透露的,他有很大的野心,不願死後才出名。雖然他沒有閱讀聖經,但十歲的他已閱讀起《F. L.維克》(F. L. Vek)——阿洛伊斯.伊拉塞克(Alois Jirasek)以捷克歷史題材所著長達千頁的史詩。

他還同時嘟囔著:「……十歲的時候他就閱讀了全部《F.L.維克》」。

有一次,父親的一位朋友安排這位年輕詩人去拜訪捷克著名詩人雅洛斯拉夫.塞弗特(Jaroslav Seifert)。瓦茨拉夫向他獻上自己最早期的詩歌創作,大師則就此給他寫了回信。日後,在這位捷克詩壇皇帝的寓所,瓦茨拉夫還同伊日.庫貝那(Jiri Kubena)和米洛什.福曼(Milos Forman)一起多次拜訪他。米洛什.福曼就讀於高等藝術學院的電影系。他獲准念大學,是因為他的父母早在集中營裡遇害,共產黨不能拿他怎麼樣。

電影、戲劇和詩佔滿了瓦謝克的心靈;與長他四歲的米洛什.福曼交往,則令他歡欣。通過福曼,他與學院有了接觸,那裡是他的夢想。學院裡放映外面電影院看不到的外國電影。福曼通常在斯拉維亞(Slavia)咖啡館裡,將放映電影的訊息傳遞給他。

這所高等藝術學院在當時有很高的水準,後來這個學校一直保有這樣的聲譽。譬如,在電影系執教的有米洛什.V.克拉托赫維爾(Milos V. Kratochvil),一位令福曼永遠懷念、感激和愛戴的人。1948年後,很多「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不准參與公眾生活,禁止公開露面,文章也被禁止發表,一些人便在藝術學院找到棲身之處,有關當局以為,這些知識分子並不會在那裡造成損害;直到很久以後,共產黨才發現這些教師對他們是一種危險:因為他們會「感染」那些學生。這所藝術學院日後被改為幹部進修學院,這也是一所1968年後受到特別「清洗」的學校。

在電影系執教的還有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他不是那種人們在其面前必須多長一個心眼兒的共產黨人。儘管他只比學生們大幾歲,但已是一位教授了。雖然他是共產黨員,但在他那裡,學生們可以寫出真實感受;這在其他高等學府是不可思議的,甚至可能惹來殺身之禍。

就在斯拉維亞咖啡館內,福曼和哈維爾興起創作教學電影腳本的念頭,由福曼負責拍攝。卡夫卡(Franz Kafka)當時是屬於遭查禁的作家;禁令直到1963年在利比里斯(Liblice)舉行的大會上才得以解除。他們倆是從瓦謝克手頭的一本德文書中認識卡夫卡的,那是一本馬克思.布勞德(Max Brod)論述卡夫卡的著作。他們從書中了解到:卡夫卡常到住在西列姆(Sirem)的姐姐奧特拉(Ottla)處租房度過夏天。卡夫卡在那裡寫作了《城堡》。實際上,這座城堡只是一棟建在土丘上的閣樓,人們可以從手頭資料中尋到與實際地形中相吻合的地方。這一點引起了他倆的興趣,於是,他們決定乘車去西列姆。哈維爾隨身帶著馬克思.布勞德的著作和卡夫卡的《城堡》。在布勞德的書中有一幅攝自西列姆的照片。

兩人在西列姆四處打聽,那一幢房子是弗朗茲.卡夫卡的姐姐曾經住過的,可是無人能夠回答。鄉村的記憶早以驚人的形式消失無蹤。戰前住在村裡的沒有一人仍在此地。1938年德國人驅趕走了這裡的捷克人,而1945年捷克人又將德國人趕出了村莊。這個村落沒有歷史,沒有一個世代居住於此的人。這彷彿見證了卡夫卡對歐洲末日駭人的幻景。

 
書摘 1書摘 2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