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近在眼前的歷史
自序 政治歸政治,歷史歸歷史
第十二章 臺灣前途,臺灣人決定
編輯推薦:最親近的最陌生

臺灣史

【類別最新出版】
黃旺成的林投帽:近代臺灣的物、日常生活與世界
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
開箱臺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
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
閃耀台灣一套八冊(精裝套書,附贈明信片八張)


戰後70年臺灣史(VLK1013)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臺灣史
叢書系列:HISTORY
作者:陳世昌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2月11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36頁
ISBN:978957136486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近在眼前的歷史自序 政治歸政治,歷史歸歷史第十二章 臺灣前途,臺灣人決定編輯推薦:最親近的最陌生



  推薦序 近在眼前的歷史

李采洪(時報文化出版總編輯)

二○一五年八月,課綱微調爭議持續延燒的一個下午,我收到寄自臺南的厚厚一疊文稿,打開來,是二百多頁的手寫稿,作者是七十七歲的陳世昌老師。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作者以電腦打字,寄電子檔給我們,但這疊透過郵局送到我手中的書稿,沉甸甸的,呈現在A4橫條紋紙上,是一筆一畫、工工整整的原子筆字跡,可以想像作者費時三年寫作的認真態度。

我將書稿分批帶在身邊,利用上下班搭捷運時閱讀。沒想到,邊讀邊生出共鳴和感觸,通常歷史書裡寫的,都是自己未曾經歷的年代或事件,但本書的內容,年代跨度從一九四五到二○一五,對大多數臺灣人而言,都是曾經歷、甚至是近在眼前的歷史。

你可能和作者一樣,出生於一九三○年代,幼時經歷過米荒、吃番薯籤度日,念小學時,和來臺的國軍共處一校。也可能和我一樣,小學時在學校說臺語乖乖的被罰錢,長大後親眼見證各種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也或許,你是出生於一九八○、九○年代的年輕一代,小時候搞不清國會的大人們為何老是打架對罵,上大學後卻也熱血沸騰的參加太陽花學運、占領立法院。

就以「推行國語、禁說方言」運動為例,我唸小學時,被級任老師選為推行國語的班級幹部,儘管我的祖先早在一七五○年代自泉州來到笨港(今雲林北港),臺語是我的母語,我卻要負責舉報講臺語的同學,說一句,罰一塊錢。

有一天下課時,我和同學開心地說笑著,不知不覺脫口說了好多句臺語,只覺得同學突然愣愣地看著我、半響後說:「哦───,說臺語!」我才醒覺過來,當下真恨自己「禍從口出」,心疼有限的零用錢變班費,從此提醒自己連回家都說國語,以免到學校時語言頻道轉換不過來。很多和我同年代、以臺語為母語的人,就這樣硬逼自己說國語,越說越流利,臺語卻越來越不輪轉,導致我們結婚生子後,下一代幾乎沒有人會說臺語。

當時年紀小,並不知這是對臺灣人的歧視政策,更沒想到,此舉造成如今很多家庭,孫子和不會說國語的祖父母語言無法溝通的荒謬現象。而當年收視率高達九成的布袋戲連續劇《雲州大儒俠》,也因以臺語發音而無預警停播,害得我們這些放學後爭看史艷文、藏鏡人為娛樂的小學生失落了好一陣子。

我出生的一九六四年,距離二二八流血衝突已經過十七年;韓戰、八二三炮戰也都成歷史事件。當時的物質條件雖欠佳,但社會昇平、小學生思想單純。雖然處處可見「反攻大陸」、「保密防諜」標語,蔣中正總統和國父孫中山的肖像永遠掛在每一間教室前後,但我們並不覺得有何奇怪。有一天「偉大的領袖、民族的救星」蔣中正逝世,全校還在操場舉行哀悼會,印象中在悲傷的氛圍中,我也跟著鼻頭酸、眼眶紅,然後,所有同學都收到一塊小黑布,別在制服上「戴孝」一個月。

蔣總統過世後,偶爾聽到大人們聊天時,提到「蘇東啟……被放回來了」,仍搞不清發生什麼事。長大後才知道,當年北港鎮有位投入臺灣民主與獨立運動的先驅──蘇東啟議員(蘇洪月嬌的先生),曾計畫武裝推翻蔣家政權而被捕,此事是一九六○年代株連最多人的政治案件,蘇東啟入獄十多年後才因蔣中正逝世而被特赦。

回想起來,我是在威權統治塑造出表面安定的社會下,懵懂的度過童年。直至一九七○到一九八○年代,我的少年和青少年時期,臺灣在國際上越來越孤立,被趕出聯合國,與加拿大、義大利、日本、美國斷交;但蔣經國總統在外交挫敗和石油危機下帶領大家拚經濟,推動十大建設,經濟起飛,人民物質生活漸趨豐裕。而隨著民智大開,黨外勢力開始公開挑戰國民黨的統治,因而爆發高雄美麗島事件。

到李登輝執政的一九九○年代,我們不再努力拚經濟,而是將熱情投注在民主選舉、遊行示威等政治活動中。這段時間,我是政治開放的小小受益者,因報禁解除、報紙增張,報社擴大招募記者,學經濟的我得以進入當時的大報社,開始我的記者生涯。雖然我主跑的路線是商業,但身在報社,聽政治線同事談採訪新聞時的見聞,總覺得自己也站在第一線見證著一九九○年代以後發生的野百合學運、修憲、辜汪會談、總統直接民選、政黨輪替、兩岸直航……。

如今小小的臺灣島上,雖然存在著統派和獨派兩股不同主張,但臺灣最可貴之處是包容,我們可以容納不同的政治意見,可以接受不同的宗教思想。我想,多數臺灣家庭和我家一樣,親族中有人支持國民黨,也有人是死忠的民進黨擁護者;有人是基督徒、有人是佛教徒,更多是拿香拜拜的媽祖信徒。逢年過節大家聚在一起時,即便各有不同的政治立場、宗教派別,爭辯過後,下次見面還是一起吃飯,不至於老死不相往來。

在這樣的包容性格下,雖然戰後七○年臺灣史錯綜了臺灣、中國、美國三方的政策和立場之激盪,詭譎多變,而且同一事件,每個人因其成長背景和經歷,會有不同的解讀和看法。但透過本書對歷史真相的探求、對史事因果的分析,讀者將會更了解史實,也期待每位讀者讀過這本書之後,可以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歷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