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出版緣起
洪敏麟序
連戰序
宋楚瑜序
自序

作 者 作 品

台灣先住民腳印:十族文化傳奇
台北市地名探索:情歸故鄉2
台北縣地名探索:情歸故鄉 3
基隆市地名探索:情歸故鄉 4
宜蘭縣地名探索:情歸故鄉 5

台灣地理

【類別最新出版】
遙遠的海岸:中國海疆上的殖民擴張
貓空人
霹靂盛典——風起雲湧40年(悅讀版)
霹靂盛典--風起雲湧40年(典藏版)
霹靂盛典--風起雲湧40年【限量典藏盒】


情歸故鄉(CE0025)──台灣地名探索(1)總篇

類別: 史地‧法律‧政治>台灣地理
叢書系列:生活台灣
作者:洪英聖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5年01月20日
定價:400 元
售價:316 元(約79折)
開本:菊12開/平裝/384頁
ISBN:957131543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出版緣起洪敏麟序連戰序宋楚瑜序自序



  自序

一粒「白葡萄」

.洪英聖

楔子

1994年 8 月18日筆者到紐西蘭,當地先住民毛利人的祖先,把紐西蘭叫做「長長的白雲之鄉」。

台灣的先住民泰雅族,把燈火點點的埔里盆地叫做「星星之屋」。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路過台灣海峽,遠望台灣翠綠之島,不禁大叫Formosa,讚美台灣就像一粒青翠剔透的「白葡萄」那樣,一塊令人垂涎之地。

因為葡萄牙語Formosa不是「美麗島」、而是「白葡萄」。

.本書背景故事

「草鞋墩」傳奇

我在草屯出生,唸草屯國民中學,簡稱「草中」。

一年級時,成績單一發下來,全班六十多名,有五十多人跟我一樣姓「洪」,從班長到鎮長通通姓洪,我誤以為洪姓走台灣第一大姓。

從南投高中畢業後,考取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三專編輯採訪科(民國八十二年改制為世界新聞傳播學院),我才有機會到「首都」台北見見世面。

開學第一天,同學們一一上台自我介紹,結果全班只有我一個姓洪。

當我說家住草屯鎮,全班同學居然沒有人聽過草屯這個地方。有同學還插嘴問「草屯」不就是「草湖」嗎?聽說那裡「芋仔冰」很出名,連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都說「草湖芋仔冰真好吃」。

原以為草屯在省政府中興新村「隔壁」,應該「很出名」,想不到卻被同學想像成「芋仔冰」城。

於是我決定為草屯打「知名度」,就利用寒假期間,回草屯採訪「草屯」,當時就針對地名探索地方傳奇故事,希望能加深大家對草屯的認識與印象。

第一個浮上腦海的,就是草屯為什麼叫草屯?多麼「草包」的感覺,為什麼不叫做「花屯」,至少漂亮一點。更令人不解的是草屯更老的名字居然叫「草鞋墩」。

草屯鎮內,又有許多奇怪的小地名,例如「牛屎崎」、「石頭埔」、「番社」、「番仔田」、「雙冬」、「三層崎」、「大虎山」、「賊湖」、「頂崁」、「貓羅溪」、「烏溪」、「茄老山」、「火炎山」等等無奇不有。

這些問題,成為我當時練習採訪的第一對象,我騎著父親結婚的紀念物──老「鐵馬」,帶著老相機和筆記本。從市區沿途訪問到九公里外的火炎山郊區,尋訪鎮內耆老,成為我的地名由來口述調查資料,並整理成五千多字的報導。在當年的「大同雜誌」發表「歷史煙塵不復認──草屯傳奇」。

沒想到,這篇卻成為後來我研究地名的起步。

.「小兵日記」

民國六十九年從新聞學校畢業,服兵役,抽中「特獎」──「海軍陸戰隊」。辛苦的日子,讓我的汗珠,一顆一顆掉在台灣的許多角落,也因此才開始認識台灣各地鄉土。

海軍陸戰隊在完全陌生的屏東縣訓練中心,結訓後立即搭運補艦到福建省湄洲灣,一個全島只有一棵樹的「烏坵」島。每天從海邊扛石頭上山作碉堡。

回合灣之後,因為陸戰隊先鋒師先鋒營步兵連,必須接受陸、海、空「三棲」訓練,尤其「五百里行軍」或「三十公里急行軍」更是陸戰隊能否「畢業」的艱苦歷程。

陸戰隊是標準的「有殼蝸牛」,它的「房子」。就是長期揹在自己背部的三角形小「帳棚」,隨時在公墓、田野就地而「居」。

我們曾經全副武裝從台中清泉崗「走」到嘉義梅山,又進駐左營軍港接受登陸攻擊兩棲訓練,然後下「游泳管道」,從高雄「走」到恆春,睡在海邊沙灘兩個月,進行三軍實彈聯合作戰演習。及每天攻山頭訓練。又從恆春「走」到屏東縣滿州鄉山區,把年輕人的血汗滴在寶島陌生的大地上。

當時為了支撐自己,在艱苦、刻板的軍事生活中,不讓自己精神「空虛」、「恍惚」,一有機會,就提筆記錄各地見聞,民國七十年初,我寫小兵日記「大行軍」,記錄當時情景如下:

「頭戴鋼盔槍在肩,刺刀子彈配腰前,
迷彩軍裝若虎紋,引得百姓駐足觀。
號令一聲干雲霄,五百戰士分兩行,
車轔旗飄塵埃揚,塵埃不見清泉崗。
今涉溪水明越山,沙鹿西螺到斗南,
山川相繆路漫漫,汗流烏面成欄杆。
腳掌起泡踝腫脹,明朝石路九里長,
救護車裡人已滿,僅能分顆止痛丹。
夜幕低垂蹄始休,兩人合搭一帳棚,
點燃臘燭吃便當,奈何舌裂喉唇乾。
水泡滿腳掌,士兵忙裹傷,
取針刺破如泉湧,腳底穿線成蛛網。
雨衣為墊埂為床,背包為枕槍為伴,
有人夜語喚爹娘,天陰雨溼帳棚寒。
殘月西沈日未升,哨音無情催人醒,
五百少林苦行僧,拍落紅塵復起程,
官兵皆跛足,勇者拉著弱者奔,
咬牙切齒和血撐,道旁老嫗心不忍,
邊供茶水邊自云,其子亦為海陸兵,
語畢眼眶淚盈盈,可憐天下父母心。
八百里路雲和月,千村萬戶蹄留痕,
四夜五天疾行軍,回到故鄉把歌唱,
天真兒童何其多,揮手直叫阿兵哥,
姑娘走過嫣然笑,大軍抬頭神抖擻,
粗眉大眼送飛吻,不知姑娘知情否?
翌日休假至藥房,好友相扶去裹傷,
褲襪雖小功勞大,只是回來皆走樣,
回想同甘共苦時,把酒一杯帶笑談。」

.當鎮志「跑腿」

當兵時,我一路記錄各鄉鎮特色,一有機會就訪問當地居民,關於地名由來等等,點點滴滴,這些資科,像一塊縫縫補補的破布,並不完整,直到退伍,參加草屯鎮志編纂工作,才真正獲得「考證」的方法,與去蕪存精的處理方式,這要歸功鎮志總編輯洪敏麟等十幾位學者的示範與指導。

1983年,草屯鎮長進行鎮志編纂,招考專任採集員一人,協助其他十二位學者專家採集原始資料,我正好在自立晚報擔任地方記者,並任每期發行一萬二千份大型雜誌「台灣畜牧綜合雜誌」的唯一主編,我寄出「草屯傳奇」一文給鎮公所,過了很久,才通知說我「錄取」鎮志採集員了。

原以為是第一名被「錄用」,興沖沖地開始協助採集原始檔案,後來才知道登記參加「應徵」的,只有我一個人。

原來,採集員的工作,除了採訪耆老之外。還有許多「意外」的差事。

第一件工作指令,就是要走遍鎮內所有公墓,抄寫「墓碑祖籍地」,接著要訪查戶政事務所古今姓氏統計,作為居民移民調查,又陪學者訪問棺材店、丈量棺材的厚度、長度、寬度、形狀、以及訪問紅頭司功和烏頭司功、記錄鎮內所有的廟宇、教堂、甚至走訪近百座的土地公廟,等等。

總計拍攝三千多張照片及幻燈片,再選出四百張最好的印製彩色版。

如此「深耕」的工作,並協助總編輯編排校對,三年才告完成,在民國七十五年底出書,首創「考證」型鄉鎮志,有地方「小百科」之稱,又被中央研究院學者評為鄉鎮志之中的「範本」。從此,我才對鄉土有紮根性的認識。

任職「台灣畜牧綜合雜誌」主編期間,從攝影,採訪寫稿編輯印刷都親自出馬,還必須走訪北高兩市,及全省二十一縣市的家畜疾病防治所,採訪「十二生肖」之中的「十一生肖」,養「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豬」的業者,甚至十二生肖之外的「鹿、鴨、鵝、鴿,鱷魚」等等大規模畜牧業者。

也曾為省政府合作事業管理處刊物,走訪宜蘭、台南、新竹、苗栗等地的農業及信用合作社。

擔任省政記者時,省政府各單位幾乎每一個月,都輪流邀省政記者到各縣市了解省政建設實況,甚至到大雪山寶地採訪林務局栽種森林,及砍伐巨木的情形。

每一次的本土行,我都認真的搜集當地資科。

如此斷斷續續長期的累積,並參考清代台灣各「縣志」及「采訪冊」,還有日據時期日本人安倍明義的「台灣地名研究」和伊能嘉矩的「台灣文化志」,我才更深入的了解台灣地名由來。

但是啟發最大的,就是民國六十八年六月,洪敏麟的「台灣地名沿革」,這本小冊,簡要地搜集台灣主要鄉鎮的地名由來,六十九年至七十三年,他又深入編纂「台灣舊地名之沿革」三大冊、擴大搜集中北部各縣市鄉鎮里區的詳細地名,為台灣留下珍貴豐富的鄉土史料。

我因協助洪敏麟教授編纂草屯鎮志、才認識這位博「土」,為感謝他的指導,我在新生報連載時,掛上他「主講」兩字,其實他的「深度」,絕不是像我所寫的那樣「淺」。

民國八十三年,前東海大學校長梅可望博士與陳陽德等十多位博士籌設台灣區域發展研究院,特聘洪敏麟為台灣鄉土文化研究所所長,負責培訓本土文化師資人才,希望使台灣文化更有生命力。筆者也承蒙研究院學者游的肯定,獲聘為副研究員,才有機會更進一步為鄉土努力。

.推動鄉土「文化搖籃」的手

1994年 1 月,我用個人名義函請各縣市長及鄉鎮市長幫忙,請他們提供詳細地圖及地方基本文獻資科,希望藉此核對我自己的資料,減少錯誤。

結果台北市長黃大洲、台北縣長尤清、宜蘭縣長游錫焜、新竹縣長范振宗、苗栗縣長何智輝、彰化縣長阮剛猛、南投縣長林源朗、雲林縣長廖泉裕、嘉義縣長李雅景、高雄縣長余政憲、屏東縣長伍澤元、花蓮縣長王慶豐、台東縣長陳建年、澎湖縣長高植澎、基隆市長林水木、新竹市長童勝男、台中市長林柏榕、嘉義市長張文英、台南市長施治明、甚至金門縣長陳水在也先後寄來珍貴的部分資科,顯示出台灣鄉土文化建設,無分地域、黨派,是每一個地方首長一致關懷的精神建設。

高雄市長吳敦義、台南縣長陳唐山、桃園縣長劉邦友、台中縣長廖了以,更寄來數大箱「縣市志」文獻及詳細行政區域圖,包括數十本相關書籍,各地鄉鎮市長也紛紛寄來總計五十大箱資科,這種文化熱忱令人深深感動。

.七大冊獻禮

本書《情歸故鄉──台灣地名探索》全套計分七冊。

第一冊「總篇」:本冊前半段包括:台灣先住民平埔八大族昔日分佈,與今日衰退狀況。因為種族移動,是地名發生變化的主因。

本冊後半段「鄉鎮市地名小典故」,則把全台灣地區,三百多個鄉鎮市,用最簡單的幾個字,「點」出鄉鎮市名稱的由來。

第二冊開始,到第七冊,大致由北而南,每三或四個縣市合為一冊,以鄉鎮市作為獨立單元,詳細說明每一個鄉鎮市的地名演化過程,以及當地相關有趣的歷史故事,並繪製鄉鎮山川地形略圖,使新生一代的學生們也感興趣。

第二冊「北、基、宜」包括台北院轄市。
第三冊「桃、竹、苗」。
第四冊「中、彰、投」。
第五冊「雲、嘉、南」。
第六冊「高、屏、澎」包括高雄院轄市。
第七冊「花、東、金」包括金門縣等離島。

在此,還要特別感謝台灣日報社長萬德群先生,由於他一再的鼓勵我寫作,才有今天的成果。還有聯合報資深記者賴淑姬「大姐頭」。利用假日義務協助照片說明的打字,才能趕上出版時間,內人白麗嬌則為本書的「幕後英雌」。

但願「情歸故鄉──台灣地名探索」能帶給關心台灣的您,內心的「喜悅」,因為只有從「根」的認識,才會產生出自內心的「愛」,也唯有愛,是促進地方進步的原動力,謹此,獻給所有愛台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