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試閱

宗教神話

【類別最新出版】
善,最好的禮物:靜思心靈小語
用媽祖籤詩搞懂人生:六十甲子籤詩背後的故事,幫你解籤解人生(書+六十甲子媽祖靈籤 隨身籤卡 )
等待一朵蓮 挺水而出
妙音笑八事七十義
人間佛教研究 第12期


論漢譯《究竟一乘寶性論》的文本與思想特色(WJPA0079)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宗教神話
叢書系列:獨立作家
作者:蔡孔章
出版社:獨立作家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09日
定價:420 元
售價:33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76頁
ISBN:9789865729363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試閱



  內文試閱

從思想演進而言,印度所傳的如來藏系經論分為三個時期:一、西元三世紀初期開始陸續出現主流經論:《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勝鬘經》、《寶性論》等,其共同特點是眾生皆有如來藏,但為客塵煩惱所覆而不自知。此時期如來藏與阿賴耶思想還沒有明顯交流。二、中期如來藏思想說漸漸與瑜伽思想有所交流,如《大乘莊嚴經論》、《佛性論》,真諦譯的《攝大乘論釋》都反應出這種趨勢,尤其是真諦以第九識阿摩羅識為自性清淨心,試圖會通如來藏學。三、後期的如來藏思想特色,是與阿賴耶思想完全會通。例如《楞伽經》的如來藏藏識是「善不善因」,就是結合了如來藏和阿賴耶。而《大乘起信論》更是瑜伽和真常二學派對人性本質探討的大融合。

西元二十世紀,中國化佛教復興運動中包括如支那內學院呂澂對於心性思想,認為印度佛教是「心性本寂說」。而中國佛教是「心性本覺說」,而斷言「性覺說」是對印度佛教的背離,而予以激烈之批判。出身漢藏教理院的印順導師對中、印佛教傳統思想分為三系「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將「真常唯心」的心性如來藏思想獨立出來,實際是對中國化佛教作為佛性如來藏思想的印度淵源之梳理。凡此,皆是從後期的如來藏思想去梳理中國化佛教與印度佛教之結合性。

究竟早期如來藏思想是什麼?其所代表之意義是「性寂」、「性覺」抑或是「真常唯心」還是僅止於《如來藏經》譬喻式「一切眾生如來之藏,結跏趺坐,儼然不動」「譬如天眼之人。觀未敷花見諸花內有如來身結加趺坐。除去萎花便得顯現。如是善男子。佛見眾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為說經法。除滅煩惱顯現佛性。」?是否能論述完整思想體系?本書研究目的主要有二。一者、對《寶性論》的思想體系之探究,亦即從卷一引《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七句金剛句至卷四〈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進而確認整部論之中心議題為卷三〈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第五〉。二者、從三經一論角度探討早期如來藏思想,整理歸納出三經一論之早期如來藏理論的主要內容。

基於上述,《寶性論》、《勝鬘經》、《不增不減經》、《如來藏經》為本書主要依據,而分見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第十二冊及第十六冊中。至於《寶性論》所引之《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等七句金剛句和《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的佛業九喻,《金剛經》等各經論亦為本書重要依據,於第一章敘述並擷取自《《大正藏》》。

對於佛學名詞的斟酌,可能牽涉到思想義理的探討,諸如漢譯「佛性」對照梵文本有譯為「dh?tu」和「gotra」等,本書重要字詞附以梵文,主要參酌中村瑞隆著《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之梵文佛學用語。

除漢譯《寶性論》為本書所依據外,過去專論《寶性論》文獻,主要有:
1藏譯二譯本
(1)彌勒(Maitreya,約A.D.270-350)造《Thegpachenporgyudblama’ibstanbcos》(Mah?y?nottaratantra-??stra)。
(2)無著(Asanga,A.D.310-390)造《Thegpachenporgyudblama’ibstanbcoskyirnamparbshadpa》(Mah?y?nottaratantra-??stra-vy?khy?)。
2梵文本《Ratnagotravibh?ogomah?y?nottaratantra-??stra》,1950年由Dr.E.H.Johnston和Dr.T.Chowhry依印度藏僧R?hulas?mk?ty?nam於西藏、尼泊爾發現之二種梵文寫本,並以?arad?字體的A寫本為底本,並與Nepali字體的B寫本校合,參照漢譯、西藏譯、英譯而予以出版。
3其他諸如:
(1)1931年E.Obermiller將無著造藏譯本譯成英文,題為TheSublimeScienceoftheGreatVehicletoSalvationbeingaManualofBuddhistMonism。
(2)宇井伯壽著《寶性論研究》,山喜房,1960年。
(3)中村瑞隆著《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東京,山喜房,1961年。
(4)漢譯《寶性論》相關中文著作有:1、印順,《如來藏之研究》(台北市:正聞出版社,1992年)。2、釋恆清,《佛性思想》(台北市:東大圖書,1997年)。3、談錫永,《寶性論梵本新譯》(台北市:全佛出版社,2006年)。4、賴賢宗,《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台北市:新文豐出版,2006年)5.聖嚴《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台北市:法鼓文化出版社,2009年)等。

鑑於筆者外語能力限制,未能直接引用梵文、藏文、英文等學者研究資料,因此,本書主要是從漢譯本《《大正藏》》之《寶性論》談三經一論的如來藏思想理論體系和連貫性。

為闡述漢譯《寶性論》文本思想特色,本書以釋恆清教授著《佛性思想》第二章〈《寶性論》的如來藏思想〉論述關於《寶性論》的理論架構作為本書思想架構和義理探索外,其他,在漢譯著作中,如中村瑞隆著《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談錫永著《寶性論梵本新譯》等,給予作者深入的學習和啟示,其著作亦為本書重要參考依據;惟上述著作並未純粹以漢譯《寶性論》文本作深入的剖析,包括以引述最多的《如來藏經》等三經的角度去探討早期如來藏的思想體系,也因此得以本書有發揮空間。

另外,基於筆者佛學根淺,對於中後期如來藏思想理論,諸如《佛性論》、《攝大乘論釋》、《楞伽經》、《大乘起信論》等,結合了如來藏和阿賴耶之與瑜伽行派融合之相關理論未做深入探討。因此,僅單純直接就《寶性論》的早期如來藏思想作深入分析,卻未能以中後期如來藏思想理論來追溯印證《寶性論》的思想內涵,殊感遺憾。本書以質性研究的漢譯文獻觀察為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從《寶性論》引《不增不減經》、《勝鬘經》之字詞比對來談如來藏思想,可比單從《不增不減經》、《勝鬘經》角度談如來藏思想,更能清楚顯示早期如來藏思想的真正意含。由於《勝鬘經》、《不增不減經》、《如來藏經》等三經並無梵文原本,皆轉述自約十至十一世紀時由S?rad?、Nepali體記載之《寶性論》梵文本,和十一世紀藏譯本之《寶性論》內容。漢譯《寶性論》推論約西元五一一至五一五年作品,較早於現行的梵文本或藏譯本。由於漢譯《寶性論》原典已佚失,只能從十世紀出土之梵文或藏譯本去佐證。漢譯《寶性論》與梵文本如有不同內容者,如佛性、性,與dh?tu和gotra間用字等之關鍵用詞,本文中儘量附以梵文或說明,藉以探求真意。

 
內文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