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緒論 1
緒論 2

哲學

【類別最新出版】
從此不再煩惱
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附8支催眠學習影片)催眠療癒新手村
知識考古學


吸煙賽神仙(BA0149)
Cigarettes Are Sublime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哲學
叢書系列:文化叢書
作者:理查.克蘭
       Richard Klein
譯者:許薔薔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7年01月10日
定價:240 元
售價:19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64頁
ISBN:957132230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緒論 1緒論 2



  序

我寫這本書的動機,是很複雜的。當然,剛開始的動機,是來自我急於想要戒煙。為了避免再去碰它,我覺得根本之道是我需要了解它的特質和我吸煙習慣的一般情況。這一種需要,引領我到構成本書概念的問題上:是什麼促使全世界近十億人士即便知道香煙有害健康,卻仍每天點燃香煙後吸將起來?即使曾經可信,現在要假設他們對這些危險一無所知,已經不足採信了。每天都有新的研究顯示,香煙對暴露於其有害影響、不斷擴張的人群,造成越來越廣泛的潛在傷害。光說吸煙的人對煙草上癮是不夠的。「上癮」這個事實本身並未解釋任何現象,畢竟,數以百萬計的人或者選擇戒煙,也或者從未開始抽煙。

開始上癮和繼續抽煙,都暗示出從這種藥物中發現了某些好處或快樂——但是,在目前這種氛圍中,連要去想像它們是什麼都很困難。任何使用這種物質如此廣泛、且又應因它為害健康該受指責的人,到底能因此產生什麼好處或優惠?如此口味不佳的嗜好究竟可能有多愉悅——它令所有人一開始會不舒服,接下來更經常如此——多到每天都這樣?我想寫一本書,可以在目前的氛圍中,揭開香煙所帶來的優點本質及滿足感,以獲得吸煙的另一種觀點,並做為戒煙的第一步,而且或許是絕對必要的一步。

已經有人指出,「藥物」這個字眼近來已過於泛濫地使用,它描述了很多不同的東西而且其效果也非常分歧,結果許多無害的、事實上是有益的重複性行為——例如運動,就被按上了這個名詞。用「藥物」這個字來描述像運動這樣的活動,可能顯示它已開始失去它傳統的意義或甚至它具詆毀性的意涵。最後可能還是需要另外一個名詞才能更正確地描述我們所謂「吸毒成癮」的刺激緣由。但在發明新字以前,我們必須更謹慎地分辨不同種類的藥物,將它們的類型明確化並且分析它們特定的習慣化機制。只有當我們更深入了解不同的成分或活動,在私下或公開濫用的多重而複雜的方式,我們才能開始一窺它們在社會及文化層面中扮演角色的某些主要解釋的外貌。而且,可能只有當我們對目前所概括統稱為「藥物」的東西取得新觀念或一種更普遍的概念,要與之抵禦的成功策略與治療方式才能發明得出來。

在我自己和這個習慣掙扎的過程中,決定性的遭遇是在我閱讀伊大路.斯維渥(Italo Svevo)的《季諾的告白》(The Confessions of Zeno)時,這本書被許多人公認為廿世紀的偉大小說之一。這本書講的是一個終其一生都在嘗試戒煙的人的虛構性回憶錄,他最後在晚年時成功了,當時已垂垂老矣的他終於得到一個結論,也就是持續地戒煙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不比其他生活方式好或差。在那個時刻,抽煙或戒煙對他而言都已無所謂了。我當時對只重複嘗試戒除一種無謂的習慣外什麼都很少做的狂熱,感到莫名的震動。我開始認為,抽煙和放棄抽煙是一種沈思的形式,一種在指端旋轉的陀螺——一種呼吸的訓練,和一種食用的聖餐。

我後來更對 19 世紀時的狄奧多.德.班維爾(Theodore de Banville)稱之為「香煙玩家」(cigarette dandy)的英雄主義深感興趣——也就是一種貴族類型,這種人每天要捲煙和吸煙達六十次以上。這令我對那些偉大的男性和女性情不自禁的吸煙,寄予莫大的同情,他們的生命曾因難以戒除自己這種習憤而悲劇性地縮短。他們的實例所引起的搖首批評,他們的吸煙行為在視長壽為絕對價值的文化中所遭致的屈辱性指責,在在忽視了香煙可能以各種我們難以完全掌握的方式所帶來的可能,它可能造就了我們景仰的偉大品質。對這些人而言,香煙是一種犧牲,也許我們該因此而榮耀他們。無論如何,香煙在戰時是受到榮寵的,在那種情況中,長命百歲不太可能是可以選擇的,因此吸煙不僅被容忍,而且眾所同意地成為一種消除緊張和減輕憂慮的極端有效工具。部分是由於它們特定的心理效果,香煙經常成為出征士兵不可或缺的良伴,他們依靠香煙,在面對難以忍受的壓力環境時,仍能持續勇氣與毅力。

但在最後,我得到的結論是,無論香煙的效能是多具意義地有用,這種效能並不足以解釋它們仍能吸引數十億的忠貞人士,這些人甚至因此而喪命。倒不如這麼說,能夠解釋它們巨大的吸引力的品質,是和它們所產生的特定美感形式息息相關。這種美感從未被理解或解釋為清晰而正面的;自它 19 世紀發源以來,吸煙一直和疾病、犯罪及死亡相提並論。康德(Emmanuel Kant)對美學的滿足感稱之為「崇高」(Sublime),它涵括各種負面經驗、一種震驚、一種封鎖、一種致命結果的暗示。康德是在這層嚴格的意義上,才指出香煙之美可以被視為是「崇高」的。這套結論讓我想到,我最好要了解香煙在私人運用與社會接受度方面令人疑惑的異常性或矛盾。香煙的崇高性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喜歡這些口味不佳而令他們不舒服的東西;它也闡釋了政府為何採取像我們一樣衝突的政策,一方面透過活動反對吸煙,一方面卻又為煙草商提供大量的津貼補助。

最後,我也被香煙周遭的、以及它所引發的文化所吸收——也就是說,香煙所展示的豐富與生機——它成為許多現代的重要哲學、詩歌、小說與戲劇中的引例、主旨、題材、或甚至一個角色。我開始相信,香煙是我們現代世界中的一個整體,而且它們在文化上的意義當面對兇猛、通常是激烈或迷信、更常常是懷疑性的攻擊時,這些意義就都被遺忘了,這些攻擊經常、但非總是由那些立意良善的人所發動的。有些攻擊不禁令人回想起美國清教反對享樂的氣氛,尤其是女性們持續在香煙中所找到的樂趣,因為幾代以來的祖先都置身煙草叢中。在某些狀況中,這些攻擊似乎十分合乎政客們的興趣,他們樂於詆毀私人抽煙,卻對他們擁有較大及直接權威的更普遍及公開性污染源,比較沒興趣提出評論。

在投注在所謂健康工業及其於政府中同盟的巨大力量共同攻擊下,香煙的全盤美麗文化也許就此消失了——對某些人而言,它卻又不夠快。班維爾在 19 世紀末時寫道,「很快地,就不再有真正的吸煙客了。」(頁233)他當然是錯了;在廿世紀,吸煙變普及了。但再過一百年以後,他的預言也許就將要實現。屆時煙霧事業中最易燃的香煙,可能正面臨消失,那麼問題就會是:有任何東西會就此失去嗎?有任何理由去哀悼香煙文化的逝去嗎?

這本書的目標,是要同時作為一件文學批評、一份大眾文化的分析、一種政治上的疾言力呼、一次理論上的練習,以及一段對香煙的謳歌。它並不想要折衷,而是希望儘量避免傳統的類型分野,而期待產生出一種比一般人習於讀到的文章更富於風采的批判性作品。這本書也許會落得不負責任、在愚昧自滿的陡坡上滑倒,或流於虛構或激怒邊緣,以避免沈悶無聊。本書意圖在理論上定位為介於文學批評與政治論述之間,但其後的內容也許會既落於兩邊都是又兩邊都不是,理由是涉入了其中一方以致於永遠不能成為另一方。然而,它還是努力要同時成為兩者,而且是更不合邏輯的東西——是批判性作品錯誤示範的佳例,讓文學批評帶了些許輕薄來談重要的社會問題。

香煙在這裡是介於大眾文化與高級文化之間,被視為既是文學又是所謂文化批評的目標。它的終極目的應該是依據它的社會性用途及神秘性識別,它交易的狀況以及它美學的特質來完成。本書將香煙賦予一種特定的哲學尊嚴,這是來自它被視為一種象徵性的工具,也使它因而染上了一種聖物或激情物體的詩意品質,賦予神奇的特點以及誘人的魅力,環繞著的是禁忌與一絲危險的氣息——一間違法愉悅的儲存庫、一條通往超自然的管道以及一道對於壓抑的激勵。有六個章節是在追憶香煙的歷史、它們在哲學及故事、詩歌及小說、戲劇與照片等當中的呈現,總而言之,目的是要思考它們目前被貶為惡魔的理由。

讀者也許曾往這些行文當中,觀察到某種重複性或者回應的效果,但談的只是香煙——只是從香煙的觀點談所有事物。但這漠不關心的純粹數字的重複,卻屬於它們核心的特質;每一根香煙都是之前及之後所抽相同香煙的階段性重演。香煙被視為反芻的目標,因此使得相同物品再返轉,就像煙在消散之前會先繚繞成圈。這復發性就是個信號,指出寫下的內容不過是煙霧、或者胡謅——香煙在永久消失於無形時沈默鋪陳出如水流瀉般的閒談故事。

 
緒論 1緒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