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評
前言
導讀
書摘

作 者 作 品

不只是發明:科技改變人性?

譯 者 作 品

科學之終結
汽車大戰
科學簡史
記憶流沙:當健忘來敲門

人文

【類別最新出版】
南沙爭端的由來與發展:南海紛爭史國別研究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被遺忘的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科技反撲(BE0046)──萬物對人類展開報復
Why Things Bite Back : Technology and the Revenge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人文
叢書系列:NEXT
作者:愛德華.田納
       Edward Tenner
譯者:蘇采禾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07月07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04頁
ISBN:957132594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評前言導讀書摘



  書評

.陳正達(師大地科系副教授)

愛德華.田納在《科技反撲》一書中,檢視現代社會使用機械、化學、生物、醫療、電腦等新科技產品所伴隨的意外後果,作者強調這些創新的想法不僅常常未能如預期地發揮其功效,還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報復效應。作者的觀察層面相當寬廣,也很生活化,從家庭、環境、辦公室談到運動休閒,相信能讓許多依賴現代科技的複雜敏感特性而時時覺得挫折的讀者心有戚戚。新科技一向被包裝成可以簡省工作量、使人更加愉悅的模樣,但是我們是不是真的比過去的世代活得更好、更快樂、更安全?

複雜的科技往往使人喪失立即處理問題的能力,發明運用新技術的人對全局細密互動關係的了解不足,反而可能帶來大災難,關於新科技可能造成的改變,我們只有從過去的歷史中衍生想像,由書中諸多案例的研究,不僅使我們認知以前科技發展過程所犯過的錯誤,也提供未來運用時的思考空間。作者在書的最後也簡略地提供面對科技改變的新思考模式,以及適應難以避免的報復效果的方法,分散使用資源、放棄崇尚物質、尋求合適而非極限的態度都不是排斥科學,相反地可以引領我們朝向改善人類生活的科技,避免走入相信科技萬能的粗糙化約想法。

作者立論最大的問題在於試圖過度普遍化其所觀察、蒐集的現象與資料,固然在強調本書頗具爭議性主題的情形下,作者不免大力鼓吹其「科技反撲」的觀點,但是所強調的應用範圍雖廣,卻時有剖析上欠缺周延或不夠深入完整的地方,例如書中認為早期醫療方法上的種種問題與缺失,造成許多病人的死亡,不過醫療糾紛少之又少,而當醫療技術進步,更能提供治癒良方並延長壽命的同時,誤診的案件數目卻直線上升,作者只責怪醫療人員未能適切而仔細地掌握新的技術,不過上述現象也可以簡單地解釋為醫藥發展的過程中,律師的數目 大量增加,特別是以好訴訟的美國社會為例。

譯者雖然文筆流暢,不過顯然將原書多處段落略去不譯,儘管在作者反覆強調議題下,這些省略對文意的影響也許有限,然而過度擴充譯者再詮釋組合的權利似乎也不妥。延伸閱讀方面的資料與作者的註腳(固然在原書中也未能讓讀者簡單地跟隨其相當巨量的研究結果,因為常常只在整個段落後加上一個註)在譯本中也付之闕如,這或許是出版社在考慮本地讀者需求後所做的決定,不過花錢購買此書的讀者應該至少對此有知的權利,至於誤譯校訂的問題似乎是中譯本的通病,大概必須期待更健全的出版市場與體制。

作者愛德華.田納了解科技的進步使得大多數的人更健康、生活得更富足,不過在《科技反撲》一書中,他諄諄勸戒讀者將美麗的口號和確切的事實區分開來,在使用新科技的同時必須有所警惕,小心地審視可能的後果,前瞻之外不忘回顧。本書特出的地方是作者從科技運用的歷史與實踐中,提供了一些個人的獨特觀察,希望提醒普羅大眾,不要盲目相信科技的力量可以解決所有人類的問題。

~原載1998/08/27《中國時報》開卷周報

 
書評前言導讀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