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人物傳記

【類別最新出版】
被稱作怪物的我:松坂大輔
范用:為書籍的一生
百年周家兩個世界: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
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二)


點紙成金(IN0022)──十八世紀法國的非理性繁榮
The Moneymaker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INTO系列
作者:珍妮特‧葛里森
       Janet Gleeson
譯者:李慕芸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08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56頁
ISBN:9571339849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前言

前言

比起從法拉蒙(Pharamond)到路易十四的在位期間,近二十年來法國人比以往更瞭解商業。在此之前,這是一項神秘的藝術、一種煉金術,只掌握在三、四個人的手裡,他們點石成金,但從不傳授致富的祕訣。上天注定名喚約翰.勞的蘇格蘭人要來到法國,顛覆政府告訴我們的經濟結構。--伏爾泰〈論商業與奢華〉

貨幣問題存在已久。格萊史東(Gladstone)曾說,即使愛情也沒讓那麼多人變成傻瓜。自古以來,面對最顯而易見兼且舉世皆然的困境--錢永遠不夠--從乞丐到君王,每個人都束手無策。

然而,十七世紀末貨幣短缺的情形遠比過去嚴重。如同一般人所理解,貨幣非金即銀--因其稀少而價昂的貴金屬。必須從地下開採的金屬限制了貨幣的供給量,形成嚴重的障礙。歐洲各國君王奢侈的生活形態與動輒興戰的習慣早已掏空財庫,而人口增加、貿易與海外殖民地的擴張都需要更多錢財才能遂行。當統治者密謀侵略、媾和締約、贊助新產業、建築新王宮和開發海外時,金錢以及如何弄到更多的錢的問題永遠揮之不去。當時正是介於迷信與啟蒙之間的年代,視經濟如同哲學、數學與自然為一門新興學科,蔚為風尚。一方面煉金術士想要點石成金,但徒勞無功,另一方面,企業家提出了很多巧妙迴避錢幣短缺的方案。最小的改變方式是利用賤金屬製造小額的錢幣,稍解市面上錢幣不足的狀況。而大規模的變革,則是讓銀行和合股公司運用神奇的信用制度,發行無實質價值的紙鈔和股份憑證,提供政府償債與擴張殖民地所需的資金。憑藉眾多的權宜措施,解決了金銀數量有限的惱人問題,同時卻也出現了更大的難題--紙幣並無實際的價值,該如何維持大眾對其面值的信心。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貨幣學者與改革者中,唯獨約翰.勞(John Law)是大家最意想不到、最受爭議也是最富願景的財政英雄。他在各個方面都有過人之處,身長超過六呎,野心、膽識過人;就某個層面而言,他的一生富有傳奇的色彩。約翰.勞是在決鬥時殺了人並成功逃獄之後,才將注意力轉向金融財政。他是個賭徒,但數學天分洋溢,同時散發出危險、迷人的魅力。女人為他完美的衣著、迷人的舉止和異性的魅力所傾倒,男人則是因為他能輕鬆化繁為簡,冷靜機智,熱中賭紙牌與骰子而喜歡他。但是約翰.勞的理念和事蹟讓他的一生饒富意義,而不只是野心勃勃、招搖撞騙的花花公子:因約翰.勞而產生的事物,至今仍舊讓人懷念不已。

諷刺的是,約翰.勞逆轉了點金石的概念,他建立法國第一家國家發鈔銀行,並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靠紙賺錢,振興了法國一蹶不振的經濟。他打造出空前強大企業集團--密西西比公司(Mississippi Company),吸引史無前例的大批私人投資者購買密西西比的股票。人們原先對購買股票的冷漠態度已不復見,來自英格蘭、日耳曼、荷蘭、義大利和瑞士的投資者湧向巴黎,意圖投機獲利,而股價在幾個月內從一百五十里弗赫飆漲到一萬里弗赫。相較之下,一九八一到八七年是二十世紀股市行情最佳的時期,英國股市上漲了百分之三百六十六似乎沒什麼。約翰.勞造就了世上第一波重要的股票市場榮景,許多人因而賺得大筆財富,「百萬富翁」(millionaire)一詞的誕生就是在形容他們。出乎自己的意料,約翰.勞幾乎是一夕致富,成為全歐洲的英雄人物。法國為了肯定他的成就,拔擢他為財政主計官(financial controller)--這是世界首強最具權勢的官職。

人們所稱的先驅者,通常下場淒涼。在約翰.勞的例子中,仇敵、缺乏經驗、貪婪和命運抹煞了他特出的天才。無須辛苦工作、投機便能賺錢的印象,深深刻在大眾的心裡。但很多人在致富之後便開始尋找替代的投資管道,覺得紙鈔無法長期代替較傳統、有形的資產。當投機者開始將股票變現,拿紙幣去購買地產、珠寶、黃金,或轉而投資逐漸成長的外國股市時,屢遭怨懟敵手阻礙的約翰.勞無法力挽狂潮,股價以和上升時一樣的速度狂跌。投資人趕往銀行擠兌,卻發現銀行準備金不足,手中的資產已一文不值。

有超過五十萬的民眾(相當於當時倫敦三分之二的人口)聲稱因為約翰.勞之故而蒙受損失。約翰.勞雖然創造了首波國際股票市場的榮景,但也導致首次國際性的崩盤。就在幾個月前,他還被盛讚為財政的救世主,如今卻被貼上無賴的標籤,顏面盡失地受到降級處分。悲傷、睿智、一貧如洗的約翰.勞,窮盡餘生想讓世人相信他的正直及其計畫背後的理念,卻未能成功。約翰.勞的失敗投下很大的陰影,法國經過了八十年才敢再次嘗試發行紙幣。事隔多年約翰.勞仍遭到嚴厲的批評。在貨幣史中,約翰.勞的一生具現了紙幣的危機,以及他因計畫失敗而被否定的經濟遠見。

如果約翰.勞或批評他的人能夠目睹今日的商業活動是以信用卡、紙鈔和支票來進行,而不是金、銀幣,便能看到約翰.勞夢想的實現,以及這個夢想先天的弱點。任何以信用為基礎的財政系統能夠存續,仍舊與大眾的信任息息相關,而以黃金為基礎的財政系統就不是如此。自從紙鈔信用制度出現後,驚人的財政垮台便在歷史中屢見不鮮。

三百年過後,時下有更多樣化、更加雄心壯志的財政革新--目睹歐元的啟用、透過網際網路交易股票和眾多的貨幣工具:從外幣抵押到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發明。從這些觀點來審視,你會發現約翰.勞一生和這些有著不可思議的關聯。

本書所描述的時期,英國與法國貨幣基礎結構類似:

二百四十便士(penny)或德尼厄爾(denier,法國與西歐使用的小銀幣)= 二十先令(schilling)或蘇(sou)= 一英鎊或都爾里弗赫(livre tournois)。法國通用的錢幣包括路易金幣(gold louis d掗r,又稱金路易)與銀埃居(silver u,又稱銀盾,通常指五法郎銀幣),與里弗赫的兌換率變動不居。另一種通用的錢幣是西班牙銀幣,其價值約等於十里弗赫。兌換率也有很大的差異:一里弗赫的價值介於一先令和一蘇六德尼厄爾之間。按照英格蘭銀行的兌換率,一七二○年的一英鎊約等於現今的七十三英鎊,里弗赫換算成現今的英鎊價值則要先將金額折半再乘以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