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後記

作 者 作 品

宋楚瑜中興紀事
文茜半生緣

人物傳記

【類別最新出版】
范用:為書籍的一生
百年周家兩個世界: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
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二)
朋友、戀人與最糟糕的事──馬修.派瑞回憶錄


雕琢人生(PE0302)──台灣第一位外科女醫師林靜芸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人物傳記
叢書系列:People
作者:夏珍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6月20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56頁
ISBN:9571331597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後記



  書摘 4

人,沒有差別

艱困的歲月中,台灣菁英多以習醫為終生職志,既有政治因素,也因社會條件使然。明清之際,外國傳教士多以醫療工作為宣教途徑,根據《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百年史》記載,「醫院的事工,往往有助於排除本地人對宣教師和基督教的偏見與反感,獲得不少人的感念,這些都直接、間接的有助於傳教之工。」如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M.D.)在南台灣;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在北台灣行醫。

日本據台,傳染病一直是比台民反抗更讓他們頭痛的問題。瘧疾、霍亂、痢疾、乃至公共衛生普遍低劣,日本人甚至有稱台灣為「鬼界之島」者(竹越與三郎,《台灣統治志》)從軍管病院開始,普設醫院即是日人據台非常重要的工作(小田俊郎,《台灣醫療五十年》)。 1897年創辦醫學講習所,開始大規模推廣醫學教育,並以生活津貼為誘因,風氣漸開之後,台灣子弟習醫遂成盛事。

在台灣醫學史佔有重要地位的崛內次雄( 1873 ~ 1955 )擔任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校長期間,開明治校,對校內同學參加反日運動,多抱持諒解態度,在 1920 年代全台非武裝抗日民族運動思潮澎湃,醫校學生成為「倡民權、爭平等」,「喚醒民眾、啟迪民智」的尖端人物,蔣渭水即是其中代表者之一,而當時投入「文化協會」醫界人士不勝枚舉。

這樣的風氣和風潮,在日據時代,使醫界人士無可避免的受到戰爭影響,成為被迫害的族群;戰事結束後,狀況沒有改善太多, 228 事件爆發,乃至政績白色恐怖時期,醫界人士都是被摧殘最甚的一群人。

林靜芸回憶父親林秋江的記述,林秋江曾經目睹 228 事件的發生,一群人前往總督府請願,軍隊早已經準備好嚴陣以待,掃射之後,傷者一一被送往醫院,當時連嗎啡都少得可憐,身為醫師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呻吟哀嚎至死。

即使這麼慘痛的經驗,林秋江還是在家中藏匿了一位外省人,為什麼?半世紀之後,林靜芸欲追索而不可得。她不明白是什麼原因和動機,使父親做了這樣的事,只記得從小林秋江就告訴他們:「人,都是平等的。世界上有各色人種,黑的、白的、黃的,即使眼珠子都有藍有棕,有人說黑色才美,有人覺得白色才漂亮,但是,你要體會是灰色、紅色、藍色、綠色……各種顏色構成了整個世界,你要懂得其他顏色之美。」

林靜芸淡淡地說著,彷彿和諧存在林秋江心中,就像和諧也存在她的心中一般。林秋江從未和林靜芸討論他的政治立場,「我隱約感覺他應該是主張台獨的。」林靜芸說。但是,林秋江卻是他們那一輩人之中,少數「國語」可以講得那麼標準,連捲舌音都能準確無誤的人。

如果說,老一輩習醫者和如今年輕一代習醫者有何差別,大概就是人生哲學從根底的不同吧。

「醫學是一門通往藝術的科學。」林秋江醫師行醫半世紀,始終牢記著這句話。醫學從某種角度而言,卻是最真實的人生哲學。電光火石間,人可以因此生、因此逝,一根神經牽動的可能是語言、思考或行動。醫生,偶爾直如上帝,主宰一切,儘管冷酷的看著病人生、病人死,卻不能不思索為什麼生、為什麼死的問題。

身為醫生,能救活多少人呢?林靜芸回憶,父親林秋江有一度非常「迷」基督教。她用「迷」這個字眼,因為林秋江不僅僅是「信」而已,不僅僅是服從聖經之言,有將近一年的時間中,甚至放下行醫的工作,慎重思考改行投入「傳教」的行列。

從小在東門長老教會長大的林靜芸,有時候碰到難題,也會祈禱,尋求神的意旨,卻很難理解父親的人生路程中,會有這樣的轉變。長大後,她曾經問過父親,為什麼?林秋江答得平淡,他說:「那個時候,覺得行醫能救多少人呢?政治卻也亂七八糟,或許,我能從宗教的途徑,找到真理和答案!」

終究林秋江還是回到醫師的本行。因為對人生有疑惑,對疑惑有追索答案的熱情,而成就賢者本身堅定的人生方向感。林靜芸就很感慨,年輕一輩對生活的思考讓她相當失望。現在的孩子,經常問她的是,「醫生怎麼樣才能過著有品質的生活?有娛樂和閒暇的日子?」

至於她自己,似乎從來沒想過賺很多錢,沒想過因為行醫而功成名就。她更不能理解有些外科醫生動完手術後,病人明明已經在手術檯上斷了氣,卻能冷靜如常的將病人推進加護病房,神色自若的離開做自己的事,不論是開會或跳舞,然後再回來,煞有介事的向家屬宣布,「手術很成功,但病人負荷不了,還是過去了。」

面對生死,面對上帝和魔鬼,身為操刀的醫師,林靜芸選擇站在問心無愧的一邊,這樣的選擇,也使病人站在她的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