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專文/司馬文武/夏珍/鄭國威
前言
第二章/在香港的十一天/稜鏡計畫

譯 者 作 品

買通白宮:柯林頓與北京的黑色交易
蔣經國傳:台灣現代化的推手
將門虎子:一個榮譽傳承的故事
裕仁天皇
李潔明回憶錄:美、中、台三角關係大揭密
東方驚雷
我的老闆是美國總統:祕勤探員獨家內幕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上下冊不分售)
雅爾達: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祕會
普丁:沙皇再臨

社會議題

【類別最新出版】
那一天,我追的歐巴成為了罪犯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裸背線裝-限量藏書章)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
我在荷蘭當都更說客:阿姆斯特丹以人為本的10年街區再生筆記
止戰


政府正在監控你:史諾登揭密(REB0002)
No Place to Hide: Edward Snowden, the NSA, and the U.S. Surveillance State

類別: 社會‧文化‧傳記>社會議題
叢書系列:REVOLUTION
作者:格倫‧格林華德
       Glenn Greenwald
譯者:林添貴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05月13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789571359656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專文/司馬文武/夏珍/鄭國威前言第二章/在香港的十一天/稜鏡計畫



  專文/司馬文武/夏珍/鄭國威

沒有隱私,就沒有自由
司馬文武/《蘋果日報》主筆

  許多人以為,有事要隱瞞的人才講隱私,不做虧心事,何必怕人監看,乍聽之下,似乎有道理,但是且慢,想像一下,假設別人在你家偷裝攝影機,二十四小時監看你的電話、電郵、手機、臉書和信用卡,你會怎麼想。

  不幸的是,這不是假設,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去年史諾登揭發美國國安局監看全球的祕密,整個過程,讀起來像是超現實的科技小說,在網路時代的今天,我們每天的生活都留下電子足跡,政府像獵人一樣,電子足跡讓我們無所遁形。

大家都知道自由的重要,卻常常忘記隱私是做為自由人的核心條件,沒有隱私,就沒有自由。沒有隱私,永遠在別人注視的眼光下,我們的思考、感情、創作,行為、說話和實務都會受到扭曲,受到嚴密的限制。

  遺憾的是,刺探別人的隱私,也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更是權力和控制的主要工具,極權國家特別有這種需要,但民主國家也有這種衝動,雖然目標不同,但心態差不多。美國網站技術特別高明,可以穿越國界對全球監看,對人類自由與隱私構成另一種層次的威脅。

  揭發這個祕密的史諾登,是網路世代的產品,他看得很高,從小沉迷於網路遊戲,喜歡動畫,電算機技術是他生活中心。他特立獨行,對學校沒興趣,高中沒唸完,卻從網路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思想和價值觀。他透過網路中尋找自己、實現自己。十七歲就有自己的網站,在網路中學習中文、武術、佛教。他自視不凡,充滿離經叛道的精神,夢想自己有機會改變世界。

  這擁有才華的駭客,正是國安單位求才若渴的對象,他很容易找到CIA工作,從「九一一」後,國家安全局(NSA)大規模擴張,他加入國安局,以各種身分派到海外工作,他知道太多祕密,去年他幻想完全破滅,決定成為「揭密者」,當時他二十九歲,和二十五歲一等兵曼寧走上同一條路。

  史諾登看不起《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因為這些主流報社與當權者太接近,住同一社區,讀同一個學校,思想理念大同小異,本質上故為體制的構成部分,他找到英國衛報記者格林華德,因為格林華德也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人,長期對隱私、監視一類的問題很多研究。

  格林華德出身好家庭,很會唸書,在紐約唸法律,也在紐約當了幾年律師,很有機會擠身上流社會,但他是同性戀,又是猶太人,天生有邊緣人性格,對主流社會有疏離感。後來興趣轉向網路,二○○五年開設自己的博客,加入衛報當記者,與他的男伴搬到巴西里約熱內盧海邊,後院有一片向樹林,猴子在其中玩鬧,他養了十多隻狗,都是從街上撿來的。

  格林華德現在已離開衛報,加入一家新媒體,他最想做的事,去巴西買一個農場,養很多小狗,與他的同性戀人米蘭達在那裡自由自在。

但從維基解密到史諾登所揭發的稜鏡計畫,媒體自由、國家安全和網路監看,三者發生劇烈衝突,改變了一世代的價值觀念。如今刊登報告的媒體得到普立茲新聞獎,但史諾登和曼寧兩人才是真正揭密大英雄,他們應該得到諾貝爾和平獎。

改變,來自一點一滴勇氣的累積
夏珍/風傳媒總主筆

 
  他,還在逃亡;但是,由他所揭露的「機密」而建構的新聞報導,獲得二○一四普立茲獎;對比同樣因為揭密而遭捕的阿桑傑(維基解密)說:「記者是讓他人冒風險而自己獲取聲名的人。」史諾登很明白離開了記者,他未必能竟其功,因此在普立茲獎頒布後聲明:「有一些僅靠個人良知無法改變的東西,自由媒體可以改變。」

  是的,媒體存在的價值就在用一點努力「改變些什麼」。和史諾登合作的記者格林華德新著《政府正在監控你》,完整還原從一封電郵件開始的奇異揭發旅程。

  相對於阿桑傑做為高段數的「駭客」,號召全球駭客侵入美國情報網站截取資訊,史諾登遭到「叛國」罪追捕的風險更高,畢竟他是任職於美國國安局的高技術正職人員,他如此直接而毫不猶疑地將經手資料暴露於陽光下,對美國政府如此振振有詞的「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嗤之以鼻,這不只需要勇氣,還需要正確的認知:沒有一絲一毫的空間可以國家安全、國家利益之名,侵犯人民隱私、人民利益。尤其是如果政府的手段、行動完全非關國家安全,甚至只是經濟利益。

  美國政府監聽的天羅地網,讓他們占盡國際經貿和外交談判之利,被監聽的國家甚至也接受指導開發其監聽技術,史諾登洋洋灑灑列舉的國家名單中,台灣赫然在列,這不禁讓人苦笑,莫怪319兩顆子彈案發生時,台灣會有這麼一大群人指望美國老大哥「揭密」。

  阿桑傑是駭客,是獨立網站;史諾登卻不折不扣是「深喉嚨」,但他不當深喉嚨,他要站在陽光下讓世人知道,「就是我。」他拒絕被定義;也拒絕選擇可能和政府合作而取得爆料的媒體,或者取得資料卻要與政府官員「會商」何者能登何者不能登,包括國際大報《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但華郵終究還是投入報導並與《衛報》同獲普立茲獎。

  或許這就是媒體獨立公正的永恆拉鋸。這很難不讓我聯想到當年「國安祕帳」案爆發時,台灣各媒體的表現,而「國安祕帳」比諸史諾登揭發的材料,何其微不足道,的確讓人唏噓慨嘆不已。

  其實,吹哨者需要犧牲的勇氣,記者同樣要有無畏壓力的勇氣。這本書值得每個人讀,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找回可能被我們遺忘很久的那一點點勇氣。改變,往往就靠勇氣一丁點、一丁點的累積。

一根針,戳破虛構的現實泡泡
鄭國威/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


  或許,在我們目睹民主制度逐漸被一% 的人控制,而政府以人民自由做為貢品,樂於以不透明手段換取不明「成果」的此時此刻,史諾登冒死揭露出的稜鏡計劃,以及其他美國政府以「國安」為名的全面資訊監控,不會是二十一世紀最駭人、或唯一成真的反烏托邦預言,但本書作者,前衛報記者葛林華德與其報導團隊的掙扎,足以成為所有新聞媒體工作者的當頭棒喝。或許,媒體是政府墮落頭號幫凶,但也是扭轉頹勢的強力角色。

  現四十七歲的葛林華德是《衛報》美國版的政治記者,在本書之前已寫過四本書,也曾在《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等媒體書寫政治,是位暢銷作者、專欄作者,也是位部落客。他在二○○九年獲得伊利獨立新聞獎(Izzy Award),二○一○年獲線上新聞獎(Online Journalism Award)的最佳評論獎,二○一三年因報導史諾登揭露的大規模監聽計劃,獲得電子先鋒基金會(EFF)頒布的先鋒獎,同年又獲得美國新聞界最重要獎項的喬治‧帕克(George Polk)最佳調查報導獎,更在最近由於同樣的原因(二○一四年四月)獲得普立茲獎的公共服務獎。除此之外,他多次被美國媒體選為「前二十五大」或「前五十大」的專欄作家,看似……一帆風順?

  但現在的他,被很大一部分的美國人視為叛國者,認為他與史諾登同罪。二○一三年八月,格林華德的同志伴侶大衛‧米蘭達(David Miranda)在英國希斯羅機場轉機時被倫敦警察廳以反恐法逮捕,理由是他可能攜帶美國政府機密文件,要帶給當時人在巴西的格林華德。他在巴西國會跟歐洲議會上都曾作證,直批美國國安局(NSA)跟英國政府通信總部(GCHQ)聯手建立的監聽黑幕,表面上是反恐,為的其實是經濟目的,而且不惜犧牲所有人的隱私。

  像格林華德這樣的角色,或許在每個社會都不多,但絕對不能缺。在台灣,我們也有少數的獨立記者跟為數不多,但影響力日益增加的獨立媒體,或新媒體創業。在環境議題上有環境資訊中心、在農業議題上有上下游新聞市集、在勞工跟社運議題上有苦勞網、在調查新聞上有WeReport、在科學與社會公益議題上則有我參與的PanSci泛科學和NPOst公益交流站。在政治這一主流議題上,則有包括新頭殼、關鍵評論網、風傳媒、民報等許多。許多獨立記者選擇性地跟上述這些網路原生的媒體合作,也與其他品質較好,較有資源的商業主流媒體合作,就如同格林華德所做的。

  新聞媒體在我們的民主演進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如今,整個產業陷入了龐大的焦慮跟困境。我們在調查報導的傳統還沒長成之前,就漠然允許資本從上碾過,而在民主國家制度漸漸失靈,甚至陷入存續危機時,獨立報導者跟獨立媒體就像是一根針,向外戳破虛構的現實泡泡,讓我們看見天空真實的顏色。

  然而,像史諾登這樣提供一手證據的吹哨者,或是格林華德這樣的獨立報導者,一向是組織所不見容的。我們都能想像得到,還有太多像需要阻止或監督的政府濫權行為,在吹哨者不存在或媒體噤聲的情形下持續著。我們或許不需要很多很多的獨立報導者或獨立媒體,但絕對需要更多社會的支持。

  現在格林華德定居巴西,是Firstlook.org 的成員,在這個網站上,他的新專欄名為《攔截》(The Intercept)。這個新網路媒體由知名的電子海灣(ebay)共同創辦人與慈善家皮埃爾‧奧米迪(Pierre Omidyar)資助成立,目的就是為了讓專業的調查報導與動搖國本的爆炸性資料得見天日,不因不景氣的媒體行業或越來越敏感的政治打壓手段而逐漸消失。台灣鮮少有資本家在乎民主,若投資媒體,目的通常是利用其力量去反民主,這是台灣的悲哀,但也是我等獨立媒體人永遠不畏懼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