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社會學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潮汕之「俗」中的「不俗」
內文試閱
第一篇 薪火相傳

作 者 作 品

潮汕老厝:四海潮人的心靈故鄉
潮汕老厝:四海潮人的心靈故鄉(修訂版)

社會學

【類別最新出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當法槌落下!借鏡日本判例,為國民法官作好準備
台灣生態家庭:六個女性、環保與社會運動的民間典範
擺脫市場的自由:自由市場的公義思辨
在承認與平等之間: 思想視角下的「馬華問題」


潮汕古俗:四海潮人的精神家園(WHA1303)

類別: 社會學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林凱龍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23日
定價:710 元
售價:561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360頁
ISBN:9789888466016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潮汕之「俗」中的「不俗」內文試閱第一篇 薪火相傳



  內文試閱

本書是花了近三十年心血才完成的潮汕古代民俗專著。之所以會花費這麼長的時間,一方面是因為本人生性懶散,又不趕甚麼「項目」結項,故得以憑自己的興致,當成享受慢慢地弄;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堅持書中所描述的場景都必須是親歷過的,而且要拍到好的圖片,畢竟現在是讀圖的年代,而有些重要的場景如潮州青龍廟「營安濟聖王」,卻中斷了整整64年!因此,想快也快不起來。幸好,在這漫長歲月裡,隨著自己境界的提高,對潮汕古俗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回想起來,其過程可說是一波三折。

對潮汕古俗的最初印象應追溯到三十餘年前改革開放之初。當時,我正在潮汕榕江邊上的炮台古鎮讀高中,一心準備高考,而每到節日,窗外卻不時傳來叮叮咚咚的鑼鼓聲與咿咿呀呀的潮曲聲,攪得人心煩意亂。街上也熙熙攘攘,喧鬧異常:那些刻意打扮成各種「戲出」的少年男女,與那些穿西裝、戴瓜皮帽、趿拖鞋、擊鼓吹簫的人在招搖過市;而穿旗袍、扛標旗、戴墨鏡、塗脂粉、一步一扭的美女,與穿長衫、戴禮帽、刻意扮成上海灘小癟三模樣的「俊男」則在款款而行,所到之處萬眾喧騰,觀者如堵……原來,這是鄰近鄉鎮村民在「營老爺」(也稱「祭社」或「營標」) ── 一種剛剛從「文革」時代解禁出來的遊神賽會。

這種舉城若狂的遊神賽會,對正在埋頭苦讀的我來說,不僅是無聊可笑,浪費時光,而且簡直是「勞民傷財」:據說僅那頭插雉雞毛的「太子」所挑的「鞭炮擔」,就價以千計!這在當時可是天文數字。但奇怪的是,那些手頭還沒多少餘錢的鄉親卻寧可借錢也要參與!看著這些「不可理喻」的鄉里人,憤世嫉俗的我除了搖搖頭歎一聲外,只好隨便考個大學逃之夭夭。

來到武漢科技大學,開始像模像樣地學起了鋼鐵,自以為將來可用大工業生產的「先進科技」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但「先進科技」那種煩瑣的分析和鑽牛角尖的演繹卻很快使我厭煩,而大規模工業化所造成的城市空氣污染和人情冷漠又讓我沉思,難道這就是我們追求的未來生活嗎?我開始對自己的初衷產生懷疑。也就在此時,睡夢中卻經常莫名其妙地出現這樣的一幕:在朦朧中我彷彿回到潮汕家鄉,獨自背著行囊,追隨著那漸漸遠去的鑼鼓聲,沿著阡陌小路,從一個鄉村奔向另一個鄉村……

後來,我有幸在著名美術理論家、畫家陳綬祥先生的推薦下,加入了當時藝術學科國家重點項目 ── 王朝聞先生任總主編的《中國美術史》和《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的編撰班子,因此殊勝的因緣,得以對中華大地的美術遺存和民風民俗作系統考察,這時,我才豁然大悟:原來,腦海裡那朦朧的一幕,是祖先「魂兮歸來」的召喚 ── 當我們得意於掙脫了傳統的「束縛」,日漸遺忘了腳下這片黃色的土地與寧靜田園而忘乎所以的時候,當我們實際上已沿著被西方文明劫持的軌道不斷向外追逐而不自知的時候,祖先在天之靈,彷彿屈原在《招魂》中那樣呼喚我們:「魂兮歸來!去君之恆乾,何為四方些?捨君之樂處,而離彼不祥些。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托些。」朦朧中的故鄉才是我的精神家園!這古老土地及土生土長的文化,才是我們精神的聖地和靈魂寄託的樂土!

比如以前那厭煩的舉城若狂的遊神賽會,就是一種源於三代,興盛於唐宋,經常出現在唐宋詩詞中的「社日」。如王維《涼州郊外遊望》的「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灑酒澆芻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紛屢舞,羅襪自生塵」,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的「擊鼓吹簫,乍入農桑社」,陸游《遊山西村》的「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由於戰亂和人為的打壓等原因,今天在其他地方社日已逐漸式微,但在僻遠的潮汕卻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由是引申開去,潮汕人(簡稱「潮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時年八節、人生禮俗等不也保存著大量古俗嗎?這些古俗作為潮人日常生活與人生旅程中活生生的一部分,是他們本身生活的目的與精神的寄託,而不是放在博物館中死去的「標本」!或許,通過對這種生活模式的了解還原,我們能一窺中華文化隆盛時代的場景與古人的精神世界。我於是萌生了「歸去來兮」的想法。

這種想法促使我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告別喧譁的都市,返回家鄉,拿起相機和筆記本深入到潮汕民間。二十多年來,我記不清多少次的披星戴月、風餐露宿,也記不清多少次臨深履危、涉險登高,只記得在追逐遠去的簫鼓聲中,有兩次連人帶相機失足栽進了池塘,又有一次不小心從牆頭上摔下來,腳後跟少了一小塊肉……但我依然無怨無悔,日積月累地收集資料,拍著照片,陶醉其中,享受著過程的快樂,為自己能在向著不可知未來疾奔的列車上欣賞到古老的風景而竊喜不已。

然而,資料的堆積、照片的變黃又使我暗暗著急,是寫一本書的時候了!但如何寫出自己的特色呢?一方面不想寫一本面面俱到的民俗辭典,這既非我所能,我也沒此義務,另一方面也不想弄成一本民俗攝影集或旅遊攻略,表面上泛泛的介紹與單純的圖像均難以凸顯潮汕民俗獨特的文化內涵。思慮再三,最後覺得還是應該沿用之前備受讀者錯愛的《潮汕老厝 ── 四海潮人的心靈故鄉》的體例,從當代文化學、圖像學的角度入手,以雅俗共賞和圖文並茂的形式,選取那些難得一見的文化現場與積澱深厚的原生態古俗,如中斷了64年的潮州「營大老爺」,31年一見的濠江海上龍舟賽,12年一見的揭東?燈竿升彩鳳的祭祖儀式,紀念唐代「安史之亂」中壯烈犧牲的張巡、許遠的潮陽雙忠聖王巡海防,以及體現潮人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穀饒祭宋大元帥,以及上刀梯、臥釘床、跳火堆、營火神、賽大豬、拖老爺、行彩橋、拜老公、祭莊媽……還有過日子勿忘的「時年八節」,與潮人一生中要過的那些重要的人生禮俗如「出花園」成人禮等等,再將其置於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中,盡量通過和其他古俗如中原古俗與荊楚古俗的比較,對潮汕古俗中內涵豐富的文化層進行切片式的解剖,沿波討源,抽絲剝繭,尋找它們之間的傳承與演變的關係,論述其特殊的文化內涵,力圖闡明潮汕古俗作為一種活著的文化,在儲存華夏文明火種、傳播中華文化方面的特殊意義,對其在偉大的中華文化復興中即將起到的星星之火的作用也進行了探討。

在全書的結構上,我也試圖打破一般民俗論著分類的條條框框,而把歷年所寫的不同類型、不同體裁、不同篇幅的文章,配上千挑萬選出來的圖像,將之歸納成時年八節、人生禮俗和民間崇拜三大部分,以其在當年中發生的時間順序排列鋪開,集中呈現,希望能以此傳達出潮汕古俗那種琳琅滿目、異彩紛呈、熱鬧非凡的感覺,進而使讀者產生親臨現場、參與體驗的衝動。

當然,這些僅僅是我的初衷和願望而已,實際效果如何,還要待讀者閱後再作評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