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譯 者 作 品

追憶逝水年華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第一部貢布雷
追憶逝水年華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第二部、第三部
貝多芬:完成生命的意志
華格納:世界終極的歌劇
追憶逝水年華[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第二部 地方與地名:地方
追憶逝水年華[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第一部 在斯萬夫人身旁

藝術美學

【類別最新出版】
神聖黑色的魔力:徹底改變人類文明、藝術、歷史的黑色故事
明室:攝影札記
恆隆行 :美好生活的代理 Be Your Daily
綠色思維 自然美學:一筆懸命,台灣藝想設計師&畫家柯鴻圖的美學之路
解構游本寬影像美學


羅丹(XB0012)──激情的形體思想家
Rodin, Les Mains Du Genie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藝術美學
叢書系列:發現之旅
作者:Helene Pinet
       Helene Pinet
譯者:周克希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4年12月31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152頁
ISBN:9571312207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書摘

「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是兩位偉人,你會說……他們並非可望而不可及。當時我們還處於另一個世界,盡是幻影,但我們已看見那些裸體塑像在罅裂,頂上的冠冕搖搖欲墜。隨後,當你停住腳步時,你就會想要穿透那深邃的黑暗,盡力去看清,命運為20歲時的你準備了些什麼。」

第一章 為藝術而生

弗朗索瓦──奧古斯特──勒內.羅丹(Francois-Auguste-Rene Rodin),1840年11月14日出生在巴黎的阿巴萊街(rue de l"Arbalete),排行第二。11月14日可能是受洗的日子──孩子的姨媽說這寶寶是11月12日生的。

父親讓──巴普蒂斯特(Jean-Baptiste)出生在諾曼地一個窮人家庭。他跟當時許多外省人一樣,受了工業革命浪潮的激勵,在1830年前後,離開家鄉到巴黎謀生,找到一份警察局雇員的差事。元配去世後,他娶了瑪麗.謝弗(Marie Cheffer),兩年後生下大女兒瑪麗妞(Maria);羅丹比姐姐小兩歲。

一個「讓人看不透、不起眼的」孩子

每逢星期天,全家人在聖梅達爾教堂(Saint Medard)望過彌撒以後,總要散步到植物園或南方郊區的克拉馬爾(Clamart)。有時候,小羅丹的姨媽泰蕾絲(Therese Cheffer)也帶著三個兒子一塊兒來。這兩家子常見面,羅丹與表兄弟奧古斯特、埃米爾和亨利始終非常友愛。

小羅丹跟其他男孩沒有兩樣,就是看上去更內向些,常愛耽於自己的想像。「就我記憶所及,在久遠的童年時代,我就開始畫畫了。母親常去一家雜貨舖買東西,老板用有字的紙來包東西,有時紙袋上不光有圖畫,還會有雕像哩。我就照樣畫下來。」這段話不知是這位雕塑巨匠真實的回憶呢,還是為了打發那些為他作傳的作家,故意說的幼年即有夙慧之類的話?

其實,羅丹小時候眼睛近視很深,生來又怕羞,並無特殊表現。他本來讀的是教會小學;日後他說,那幾年他在學校裡什麼也沒學到。見兒子不成器,父親就把他送到北部的博韋(Beauvais),放進一所寄宿學校,學校校長是小羅丹的叔父。小羅丹的學業仍不見長進,既讀不好也寫不好,叔叔決定打發他回巴黎。當時羅丹14歲,是到了該選一門職業的年紀了。

羅丹一心一意要學藝術,進了皇家學校

小羅丹對自己的未來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設想,得閒倒是常看書。他常去聖熱納弗埃芙圖書館(bibliotheque Sainte-Genevieve)。有一回他在那兒看了幾本介紹米開朗基羅作品的書,當下茅塞頓開,他要以畫畫為生。但是父親認為藝術算不得正經行業,一心想讓兒子從事體面些的工作。小羅丹卻怎麼也不肯改變主意。母親和姊姊也幫他說項,最後父親讓了步。14歲這年,羅丹進了皇家繪畫學校(1"Ecole imperiale de dessin),這所學校在醫學院路上,通常稱做「小學校」,以區別於規模更大,名聲更響的巴黎美術學院(ecoie des Beaux-Arts)。

這所免費的皇家繪畫學校,1765年由路易15世創立,1877年改名為國立裝飾藝術學校(Ecole nationale des arts decoratifs)。創校的初衷是施行繪畫教學,結果卻培養了不少藝術工匠:細木工、雕刻工、銅飾匠和鑄模工。話雖如此,在校長貝洛克(Hilaire Belloc)和教師勒科克.德.布瓦博德朗(Horace Lecoq de Boisbaudran)的努力下,這所學校在藝術界還是享有相當聲譽的。勒科克.德.布瓦博德朗著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要求他們能憑感覺抓住對象的主要線條和特徵,鼓勵學生師法大自然──巴黎美術學院接受這觀念,是很久以後的事。羅丹得此薰陶,因而認為自然光線才適合表現形體的美感,且終生奉行不渝。

羅丹結識了好些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大家趣味相投,都想日後能闖番事業。其中有些人果然是名垂後性的,例如畫家方丹──拉圖爾(Henri Fantin-Latour)、勒格羅(Alphonse Legros);做雕塑的達盧(Jules Dalou)比羅丹高兩班,和富爾凱(Leon Fourquet)兩人是羅丹最要好的朋友。

渴求知識的年輕人,以巴黎為大課堂

羅丹與同學們交往以後,很快意識到自己藝術修養不足,亟需彌補,於是盡量利用巴黎所免費提供的進修地點:博物館和圖書館。

他每天的日程排得滿滿的:上課前,先到洛澤(Pierre Lauset)家去畫油畫,這位畫家是羅丹家的老朋友。8點到12點在皇家學校上繪畫課,通常在圓形大教室。「小學校」不像美術學院那樣有真人模特兒,所以基礎課的主要內容,就是臨摹古典大師的作品。老師一星期只來幾次,修改一下學生的作業。

下午,羅丹不是到羅浮宮去臨摹大師的傑作,就是到皇家圖書館去看書。然後,他穿過塞納河,到對岸的戈伯蘭工場(Manufacture des Gobelins)去聽呂卡(Hippolyte Lucas)的繪畫課,在這兒就有模特兒了,但也要畫石膏像。晚上,他把白天所見畫在紙上。

但光有熟練的繪畫技巧還不夠,羅丹深感自己在一般知識和文學方面都有待充實。他開始閱讀文學作品,諸如大文學家雨果(Victor Hugo)、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e)、法國作家繆塞(Musset)、拉馬丁(Lamartine)、米希雷(Michelet)和基內(Quinet)等人的作品。

「我第一次見到黏土,歡喜得彷彿飛上了天。」

羅丹在學校的第一年只學繪畫,對雕塑還一無所知。有一天他無意中推開模型室的門,看見了裡面的塑像,頓時意識到這才是自己真正的事業。與那個時代的許多雕塑家一樣,對羅丹來說,雕塑就意味著用黏土捏製作品,而這技巧他一學就會,而且其樂無窮。他確信自己找對了路:「我一段一段捏好手臂、頭和腿,然後把它們拼成一個整體。我一下子就抓到竅門,心頭充滿喜悅。」

1857年,羅丹的兩幅臨摹作品先後獲得頭獎。17歲時,他在老師的鼓勵下,準備考美術學院。對兒子的這種抱負,他父親不知道是該鼓勵呢,還是該潑冷水,於是帶兒子去請教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這位雕塑家的作品在沙龍展出屢獲成功,是公認的大師。

羅丹把自己的繪畫作品和雕塑的石膏像──其中包括他為父親塑的胸像,咸認這是羅丹的第一件雕塑作品──用手推車送到曼德隆那兒。大師看後,當場肯定了羅丹的才華。得大師獎披,羅丹信心倍增,隨即報名美術學院入學會考。

報考美術學院名落孫山

羅丹先後三次參加入學考試,次次榜上無名。朋友們覺得不可思議。其實原因也很簡單。美術學院向來把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的古典主義觀念奉為圭臬,而羅丹所流露出的18世紀的藝術觀念和行為方式,雖然在「小學校」裡頗為流行,卻是跟大衛的觀念大相逕庭的。

不遵照大衛派的規範行事,就意味不會接到訂貨;而對一個雕塑家來說,得不到訂貨就表示難以維持生計:工作室、材料要花錢不說,請人幫忙為青銅澆鑄和上色,僱模特兒,配備助手,都得大把大把花錢。

放棄學業去做製坯助手

1861年,羅丹的父親退休,退休金很菲薄。姐姐早就在一家聖器店幫工,現在羅丹也得分擔家計了。

從1853年起,在拿破崙三世和建築師奧斯曼(Haussmann)的推動下,巴黎經歷了一場急遽的變化。奧斯曼扮演的角色,實際上相當於部長,他的意見有舉足輕重的力量,足以決定如何修飾巴黎市容。重建及裝修的工作計劃中,包括要豎立一批雕像;於是大批雕塑工場應運而生。

這幾年功夫,羅丹輾轉待了幾個工場。僱用過他的雕塑家有比埃(Biais)、布朗什(Blanche)、克律謝(Cruchet)和法尼埃爾(Faniere)。昔日跟他同在「小學校」受業的同窗,也都忙得不可開交:勒格羅為建築設計畫立體圖,達盧為動物標本工場製作石膏模型。富爾訊去了馬賽,參與修建隆香宮(Palais de Longchamp)的工程。

當時的羅丹,白天為別人作活,晚上為自己做雕塑。他最初的作品都以周圍的人為模特兒。1860年徵兵時,他運氣極好,抽到一張免役簽,因此不用去服兵役。但是生活難得一帆風順。

一場家庭悲劇晴天霹靂而來

姐姐瑪麗婭由於愛情上受挫,進修道院當了見習修女。1862年,就在成為正式修女的前幾個星期,她因厭世抱恨而終。羅丹受到很大刺激,沉浸在痛苦之中。他覺得自己也只能步上姊姊選定的這條路。於是他進了聖體隱修院(Tres-Saint-Sacrement)。隱修院院長埃馬爾神父(pere Eumard)很快就看出來,宗教生活並不適合這年輕人。他鼓勵羅丹畫畫、雕塑,他知道唯有這樣才能重新喚醒年輕人對生活的嚮往。埃馬爾神父沒有錯。不出幾個月功夫,羅丹就又回到世俗生活中;他知道自己真的獨立了。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