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繪畫、書法

【類別最新出版】
膽小別看畫V:疾病、天災、戰爭、飢荒……停格在西方名畫中,數千年未曾改變的災難與浩劫
黃賓虹、徐悲鴻、黃君璧: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
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
溥心畬: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
張大千: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


夏卡爾(XB0061)──醉心夢幻意象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繪畫、書法
叢書系列:發現之旅
作者:Daniel Marchesseau
譯者:周夢羆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04月29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184頁
ISBN:9789571336343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發現之旅藝術大師 (11冊) :馬內+竇加+華格納+夏卡爾+哥雅+達利+米羅+高更+柯比意+莫內+林布蘭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4

柏林之旅

1914年春,夏卡爾前往柏林,參加「狂飆」畫廊為他與克利和庫賓(Alfred Kubin)所舉辦三人聯展的開幕,隨後就是他的首次個展。1910年,「狂飆」創辦人瓦爾登成為表現主義代言人,1912年則為未來派代言,是柏林的藝評界領袖人物,除了「橋派」(Die Brucke)和「藍騎士」的成員外,他也因推介最創新的外國藝術家:薄邱尼(Umbertto Boccioni)、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德洛內、雅倫斯基(Alexei Jawlensky)……而知名。夏卡爾從巴黎帶來藝術的嶄新視覺語言──約150幅紙面作品和40幅布面油畫──對於擁有德國表現主義者馬克(Franz Marc)的當地大眾來說,自然不會受到忽視,畫展非常成功。「我的畫作在郵政街引起觀眾興趣。但就在咫尺,士兵卻在向砲筒裡填砲彈。」阿波里奈爾的詩〈侯索吉〉充作畫展的序言。他拜訪柏林期間,結識了一些評論家,參觀博物館及卡西雷(Paul Cassirer)畫廊所策畫的梵谷回顧展。

  夏卡爾沒有察覺到戰爭的喧囂,於1914年6月15日畫展開幕後的次日,就動身回維捷布斯克,因為他想探望家人,以及「戴黑手套」的未婚妻蓓拉‧羅森菲特(Bella Rosenfeld),她已足足等了他四年。夏卡爾將三年來完成的作品悉數留在柏林和巴黎。儘管他當初只辦了三個月的簽證,卻在俄國一直待到1922年……

返回維捷布斯克,與蓓拉重逢

「我知道她就是我的妻子。」蓓拉出身中上階層的商人家庭,在莫斯科受過良好教育。從1909年兩人第一次相遇,出身較為卑微的夏卡爾,就在心中把這位亮眼的美女理想化了;而她則被夏卡爾的機靈所征服。蓓拉有教養、目光敏銳,她對歐洲古典繪畫、戲劇和詩歌的熟稔(後來她向夏卡爾推介法國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的作品),是他們熱情持續30多年的主因。   他們的相遇在兩本動人而互補的書中有詳細描述,一本是夏卡爾的自傳《我的一生》,另一本是蓓拉所著、於1939年題獻給夏卡爾《燃燒之光──初遇》。這兩本書深刻表現出牢牢繫住這兩人──如此相異,卻又如此熱情──的愛。

  這段婚姻持續到1944年9月的悲劇發生為止,當時蓓拉隨夏卡爾流亡到美國,但不幸染疾,加上照顧不周,不斷舊病復發後去世。他們在1915年7月25日舉行宗教儀式的婚禮,蓓拉於次年生下女兒艾達(Ida)。女兒成為夏卡爾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人。她在讓父親作品得到舉世認可上,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展現出她全力以赴、奮戰精神,以及高雅的品味。蓓拉和艾達這兩位女性也一直齊心協力去愛、保護和捍衛她們的愛人和父親。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夏卡爾斷斷續續在維捷布斯克和聖彼得堡(1915年改名彼得格勒﹝Petrograd﹞)度過。他同時經歷四次革命:造型藝術、戲劇、政治與社會革命,以及猶太現代化革命。他是這四次革命感受最深最廣的見證者和參與者,直到他最終被迫流亡異域。

  這位年輕的一家之主當時如何決定去向?是當俄國人?法國人?猶太人?歐洲人?無神論者?藝術家?政治家?內心諸多選擇,他都得傾聽與回答,找到一條出路,直到1922年放棄國籍為止。值得一書的是,一次大戰結束回到巴黎後,他陸續為果戈里(Nicolas Gogol)的《死靈魂》(Les Ames mortes)、拉封登的《寓言詩》(Les Fables),以及《聖經》畫插圖。如此興趣多元、不肯放棄任何一種的堅持,或許就是夏卡爾能超越民族主義和美學潮流,至今仍能直指人心的原因吧。

戰時的俄國

1914年8月,德意志和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夏卡爾被困在故鄉,幸虧內弟雅科夫(Iacov Rosenfeld)這位出色的經濟學家幫助,才得以免服兵役,為彼得格勒戰時經濟部的雜誌工作。這段期間,他記滿九本筆記中的第一本,於1923年成為《我的一生》的手稿。   夏卡爾很高興工作表現得到認可,還因此打進文壇:馬雅科夫斯基、葉賽寧(Sergey Esenin)、布洛克(Alexander Blok)和年輕的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等詩人、作家,鼓勵他發表文章來確立地位。

  回到維捷布斯克這個遠離前線的孤寂晦暗小城後,夏卡爾與家人團聚,畫出反映家庭生活的作品:〈麵包坊〉、〈廚房〉、〈草莓〉、〈鈴蘭花〉、〈窗景〉,以及親友們的肖像。在這些充滿溫柔與感傷的「文件」(按夏卡爾的話說)中,法國的現代主義被遺忘了。夏卡爾再度直接面對現實,超越了卑微的主體,捕捉到一抹神祕和無盡的溫柔。然而,傷兵湧入、貧窮、寒冷、被拆散的家庭,使維捷布斯克成了陰鬱的所在。〈士兵的訣別〉、〈傷兵〉、〈救護站〉、〈麵包〉等作品,形成一段人類苦難的痛楚編年史。一系列中國墨水繪成的小插圖,道盡戰爭的恐怖,刻畫出人類的絕望。

「沒有人比夏卡爾這位痴迷上帝的人,更具卓越的想像力了」(埃夫洛斯﹝Abram Efros﹞)

  從戰爭初期,猶太人就都被懷疑是間諜,於是俄國參謀部下令:靠近前線的居民須於24小時內撤離。1915年5月,超過20萬的猶太人被趕出立陶宛。維捷布斯克接收了成千上萬的難民。在這種可怕的局勢下,夏卡爾重新找回哈西德教派的根,其中無涉宗教。1914到17年間,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沈靜作品,表達了他對那些巡迴佈道的猶太老人的尊敬和同情,他的家人在戰時自願收容這些老人。〈手拿檸檬的拉比〉、〈祈禱的猶太人〉、〈嗅鼻煙〉、〈穿紅衣的猶太人〉、〈公墓大門〉、〈庫巴〉、〈猶太教堂〉等畫作,顯露了他對猶太教法典的皈依,其中〈普林節〉、〈住棚節〉、〈結芧節〉、〈娃娃車〉等本是一幅壁畫的草圖,原訂1917年繪製於彼得格勒一座大猶太教堂內。但2月的最初幾場暴動,使得這幅裝飾畫無法完工。他採取一種類似希伯來文字母的銳利線條風格,用墨水創作小幅構圖,作為三部意第緒語文本的插圖,一本是佩萊茨(Peretz)的小說《魔術師》,兩本是尼斯特(Der Nyster)的敘事詩《與公雞為伴》和《與小山羊為伍》。同時,他還畫一系列出生小城的畫,非常成功,這些畫先在戶外寫生,然後移至畫室完成。在〈紅色大門〉、〈灰色房子〉及〈藍色木屋〉的自然風景──以燦爛色彩畫出俄國式木屋──借用立體派手法,轉換為詩意而夢幻的現實。

1916至17年,夏卡爾辦了幾次畫展,以不滿30歲的年齡,他已經是那一代受到肯定的重要藝術家之一。無論在彼得格勒或莫斯科,還是在多比契那(Dobychina)沙龍或「方塊J」俱樂部,他都受到大家尊敬。很多想設立猶太博物館的大收藏家,如莫羅佐夫(Morozov)、維索茨基(Wissotzky)、卡甘-查布柴(Kagan-Chabchai),也都收購他許多作品。

  撇開令人沮喪的外面世界,這段戰爭時期是夏卡爾對蓓拉愛意深濃的幸福時光,他創造出溫柔而歡樂的傑作──四小幅〈戀人〉系列(以〈獻給我的妻子〉標題合併成套畫),還有內容奇特、色彩明亮的大幅油畫:〈著白翻領的蓓拉〉、〈飛翔在城市上空〉、〈高舉酒杯的伉儷〉、〈生日〉,都是受到蓓拉啟發,將他的情感形諸於畫中。

美術人民委員

儘管局勢混亂,1917年爆發的十月革命,對全俄國的猶太人是一次大解放。在新一波反猶太風潮來臨前,他們終於獲得平等的公民權。

  第一本夏卡爾的專著出版(作者為埃夫洛斯和圖根霍德﹝Yakov Tugendhold﹞),加上彼得格勒美術館的「第一屆革命藝術官方展覽」,有一整個展覽室被指定展出他的作品,接著,夏卡爾意外獲得政治上的成就:「(1918年8月)在米夏洛斯基劇院,演員和畫家齊聚一堂,希望能成立藝術部。「我以旁觀者的身分參加,突然間,卻聽見一群年輕藝術家提名我當部長。」梅爾荷(Meyerhold)代表戲劇界,馬雅科夫斯基領導文學界,夏卡爾負責美術界。夏卡爾聽從蓓拉勸告,婉拒邀請。

  他比較想去布爾什維克的新都莫斯科,與盧那察斯基重逢,盧那察斯基沒有忘記兩人在巴黎的會面,而且幾度給了夏卡爾可貴的支持。盧那察斯基被選為教育與文化人民委員,是列寧的親信,1918年當上了克里姆林宮文化藝術部部長。1918年9月12日,夏卡爾被任命為美術人民委員,「負責維捷布斯克省藝文事務」,受命在維捷布斯克設立美術學院、博物館,召開學術會議及其他藝術活動。這段經驗,以熱情的雄心起始,最後卻以苦澀和幻滅收場。